1994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美术)
专栏:艺坛人物

  有深度的探索
邵大箴
绘画不论中西,人物最难。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弱项也在人物。水墨人物的复兴自“五四”以后有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石鲁、黄胄等诸家。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素描和速写把西洋的写生法用于中国画创造,驱使中国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重新获得活力。这是我国美术中中西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中青年画家中有志于人物画的,大多走这条路。所谓融合,不仅是素描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笔墨情趣的结合,还有外国写实精神与中国意象创造这两者更深一层的交融。要做到中西技法和艺术精神有机的完美结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目前中国画创作的状况看,尽管新作成果累累,但依然处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大致说来,前数十年的努力侧重于西法的引进,近十多年来,才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技法的发扬,注重水墨人物创造的民族风采。
有些中年画家在这一领域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很值得尊敬和赞佩,李延声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科班”出身的专业画家既擅长小品,用速写的方法勾勒人物形象,又擅长“大品”,创造历史和现实的人物肖像。颇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许多速写是用毛笔画的,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为他出版了一本毛笔速写集,可见他对笔墨的重视。他不仅把速写当作收集素材的手段,而且把速写当作“创作”来画。他充满感情地画农民、矿工、牧羊人……手法简练概括,对象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感受跃然于纸上。说实话,我觉得他的这些小品的艺术水平和感人的力量不在于他的大幅“创作”之下。我还觉得延声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创造潜力可以发掘。也许,他对自己这方面的才智和成就的认识还不足。
延声的“大品”画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创造的。80年代中期,不少画家纷纷厌倦人物画创作,迷恋新观念和新技法,他却花大气力去创造题名为《正气篇》的人物画卷,精心塑造了许穆夫人、苏轼、司马迁、蒲松龄、郑板桥、林则徐、秋瑾等我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形象,这体现了他顽强执著的反潮流精神。在这些作品中,他除了重视笔墨功夫线的力量和韵味外,还注重运用传统中国画特有的构图和章法,以加强作品的“中国味”。1985年《李延声正气篇人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邓颖超同志看到这些作品和报刊的报道后题字“中华正气”,给予赞扬。
李延声是一位有自觉艺术追求的画家。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画要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必须要在造型、气势、色彩和材质上进行变革,解决它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一系列课题。近十多年来,他从各个角度进行有深度的探索,取得可喜成果。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延声,正在综合自己的创造,作更新的突破。他在“’93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上展出的新作大型瓷板画《翠柏群鹿》和薄胎瓷碗《罗汉图》,成功地将中国水墨画与瓷艺釉彩技法相结合,为中国画界再添新彩,这也是他新探索成果的一部分。


第8版(美术)
专栏:

  全国书画艺术创作研讨会作品选登
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和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不久前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画书艺术研讨创作会。会上,书画家们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畅谈各自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现选登二幅作品,以飨读者。
(附图片)
神仙也有缺残(漫画)方成
▲牧羊人(中国画)李延声
▲十渡山乡一景
湘江北去(中国画)秦岭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