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告别昨天
——记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变化
本报记者刘亮明
突然之间,内蒙古大草原以及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形象变得陌生起来。那些与他们紧密相连最富特征的东西消失了,比如蒙古包、蒙古袍以及总是留下很深辙印的勒勒车……
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仿佛一本刚刚打开的书,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
   走出蒙古包
一位旅游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去年初夏的一天,当他们的特色旅游项目“蒙古包群”在广西北海冒出来时,吸引了众多惊奇的目光。一些游客围住几位衣着时髦的蒙古族服务小姐,神秘地问:“你们草原是不是还住蒙古包,吃生肉?”小姐们发出一串忍俊不住的笑声。
许多世纪以来,蒙古包的确是蒙古族人民赖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哪里有丰美的水草,蒙古包就漂向哪里。游牧生产注定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蒙古包就在内蒙古草原上消失了。42万户牧民彻底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全部定居而且大部分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14.4平方米。今天,蒙古包只在特色旅游中才能派上用场。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达茂草原牧民布赫家采访,见一排高大宽敞的砖瓦房横在眼前,不禁赞叹道:“您这房子够气派的。”老牧人笑着说:“漂荡一辈子了,终于安稳下来,房子还不得盖好一点儿。”
据了解,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内蒙古草原200多万牧民,完成了由游牧到定居的历史性转变。
定居给牧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安定,更重要的是自然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飞跃,是一个民族观念上的更新。
据统计,短短几年里,每户牧民投到牧业基本建设上的资金,就有万元乃至数万元。每户牧民都有了自己的棚圈、草库伦、饲草饲料基地以及配套的畜牧业机械,畜牧业生产能力迅速巩固和提高。牧民们说:“让老天牵着鼻子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布赫老人讲了这么个例子:1965年,风灾袭击了达茂草原,靠天游牧的牧民手中草料全无,只能眼泪汪汪地看着大批的牛羊病饿而死,全村5000多只羊只剩了2000多只。可是从1991年开始,连续3年,旱、风、沙灾一起来,灾情远比前次重,结果牧区仍是连续3年丰收,牲畜有增无减,人均收入从600元上升到1300多元,有的高达5000元左右。
    餐桌上的“革命”
多少年来,蒙古族牧民的饮食,一直是单调的炒米、奶茶,富裕点的,请客过节来顿手扒肉,贫困的连填饱肚子的糜米都吃不上,新鲜蔬菜是从来见不到的。
最近,记者到内蒙古西部草原采访,经过牧区小镇百灵庙,看到临街的菜市场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时令鲜菜:青椒、茄子、芹菜、西红柿……品种一点不比呼和浩特的少。采购的人群中,有不少附近的牧民,他们一买就是四五种,买好后便放在摩托车上飞奔而去。
在一个摊位前,记者问一位正在选菜的牧民:“经常来买菜吗?”他说:“差不多每星期都来。自己也种了,但种类不多。过去从不吃菜,也没觉得咋样,这几年吃惯了,不用说没菜了,就是不变着样儿吃,也觉得不行了。”说着憨厚地笑了。
就这三五年的时间,新鲜蔬菜已走上了全自治区几百万牧民的餐桌。
据有关资料,70年代,草原牧民的年人均收入不过100元,可1993年,仅年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就达1035元,其中自产蔬菜还未算在内。
一位常跑牧区的内蒙古社科院负责同志深有感触:现在牧民的“餐桌”远比一般市民的丰富,这变化不只是简单的品种增减,而是一种餐桌上的“革命”。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牧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的可喜转变。
    草原“变小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曾是对内蒙古草原真实的写照。可现在的草原上,蓝天白云依旧,却很少能见到马群和骑马飞奔的牧人。在采访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的是摩托车、汽车风驰电掣于草浪花海之间。那驾车的人有的西装革履,有的仔服、夹克,还有的是哗哗飘动的纱巾和彩裙……
那天,我们正行走间,忽见一辆“幸福”从草原深处奔至眼前。小伙子说:他去看了看羊群,顺便到乡里商店买了点东西。
“牧羊也用摩托车?”
“这不稀奇了,‘现代化’比马跑得快嘛。何况马的市场行情不好,养马的牧民已经很少了。”
问他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脱口道:“草原小了,外面的世界近了。”
过去,草原上的交通工具除了骆驼和勒勒车,最好的就是马了。因此,马历来是蒙古族的宠儿,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原始的交通工具使辽阔的草原越发显得辽阔,从这个小镇到那个小镇,有时就得在马背上晃悠几天,很多牧民三年五载才去一趟旗府小镇,有的老牧人甚至一辈子连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都未去过。
近年来,勒勒车已成为历史,呼市的班车直通到了乡,牧民进城成了平常事,每年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旅游的人不少。这几年,牧民几乎每户都买了一两辆摩托车,有些还买了汽车,出门办事越发方便,“去旗里简直就像到隔壁串门儿”。
电视机在牧户中的普及,使牧民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牧民喜欢谈论天下大事:“美国宣布给我国最惠国待遇了”……
当我们与一位叫东义德的老牧民交谈时,他不无得意地说:“这会儿往电视机前一坐,那全世界的山山水水,就像在咱家门口似的,咱牧民的眼界现在开阔多了。”
(附图片)
图为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伊利勒特苏木罕的青年牧民豪毕斯拉哈图和乌云夫妻俩用无线电对讲机了解畜产品行情。
白斯古郎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巨形灵芝
山水省鸢化集团青州医院贾北涛(右)8月18日在本院杂草丛中偶然发现一株天然巨形灵芝,正面呈赤褐色,边沿环纹金黄色,背面呈乳白色无折皱,叶片状,上下分8层,身高25厘米,直径48.5厘米,重量4380克,肉质肥厚,经专家鉴定确为灵芝,实属珍奇罕见。李东风摄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可喜的变化
乐子
最近读到新华社的一条消息:今年上半年江苏农民收入的格局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即农民务农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务工收入;农业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以乡镇企业收入为主的地区。苏南各县乡镇企业十分发达,这里务工农民收入在全省一直遥遥领先。今年上半年,以农业为主的苏北徐州、淮阴、盐城和连云港四市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得了第一名。农业和乡镇企业并驾齐驱的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四市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居第二,乡镇企业最发达的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又低一些。
这个变化,是不是因为乡镇企业生产下降了呢?不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业赶上来了。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小麦获得丰收,油菜籽、春茧、水产品总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再加上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务农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以至增幅超过了务工农民(入夏以后旱情严重,下半年可能受些影响)。
尤其可喜的是,这次调查中还发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中,粮食收入增长幅度最高。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农民人均售粮收入分别高出牧业和渔业现金收入的58.9%和32.8%,这就是说,粮食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产品。
江苏农民收入的变化,意义深远。它说明,党和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当然,在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上,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必须继续扎扎实实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农业的兴旺发达,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是大有希望的。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赵国堂创办仔猪批发市场
本报讯河南省内乡县大桥乡南王村农民赵国堂先后投资8万余元,在鄂、豫、陕三省公路交界处的大桥乡灵山界牌办起了大型仔猪批发市场,使周围5县、12个乡的7000多农民依托市场购运仔猪,人均月收入600多元。
4年来,赵国堂一边组织周围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依托市场搞仔猪贩运;一边走南闯北看行情、摸信息,与外地客商签订仔猪销售合同,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信息联络点。
(马彦虎)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大屯乡建起“科技致富墙”
本报讯大北东村民刘恒志从乡里设立的“科技致富墙”上学到了饲养甲鱼的技术后,办起了甲鱼饲养场,迅速走上了致富路。东许花村民李耀荣从“科技致富墙”上获取可靠的科技信息后,投资78万元建起炼铜厂,产品供不应求。
大屯乡是河北任县有名的科技推广示范乡。乡党委、政府从去年11月开始,在全乡22个村设立了33块“科技致富墙”。他们先后同国家科委、中科院等三家科研单位建立科技信息协作关系,并定期从报纸杂志上筛选科技信息。(刘健军姜俊刚)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范士芳10年售棉25万公斤
本报讯今年36岁的范士芳,是山东省夏津县双庙乡范楼村农民,10年来,他向国家交售籽棉25万公斤,收入3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植棉大户”、“山东省劳动模范”。
他从1984年开始,承包了村里的114亩荒地植棉。今年,他种的98亩棉花已摘拾籽棉4000多公斤,预计总产可达2.2万公斤。范士芳把交售爱国棉当成自己最光荣的义务,每次交棉都是晒干、除杂后送到棉厂。其间,许多外地棉花中间商来到他家,出高价买他的棉花,都被他一一回绝。仅去年,他卖给国家的棉花,就比高价少卖一倍多的钱。为此,他少收入了4万多元。当我们问他今年卖棉花有啥打算时,范士芳爽快地说:“带头卖棉花还有啥说的,只要一开磅,这个头是带定了。”
(王庆广)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后备森林资源不断发展
开始步入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阶段
本报讯经过全国林业职工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建成片片蔚为壮观的人工林海,形成国家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亿亩,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每年造林8000万亩,封山育林5500万亩的速度在向前发展。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0.06亿亩,森林蓄积量达101.37亿立方米,开始步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的新阶段。
国有森工企业在为国家生产10亿立方米木材的同时,注重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已基本实现更新跟上采伐,已有15个森工企业人工造林面积超过百万亩,40个森工企业人工造林面积超过50万亩。
全国国有林场已发展到4200多个,经营总面积达8亿亩,森林面积3.8亿亩,森林蓄积量16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占全国20%。现在,国有林场每年人工造林500万亩,抚育中幼龄林1000万亩,改造低产残次林150万亩,生产木材近千万立方米,并以其较强的技术力量,发挥着重要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自1988年起,我国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一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计划到本世纪末,营造起速生丰产用材林一亿亩。目前,已造林5000万亩,其中,我国向世界银行贷款3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2亿美元建设的“中国国家造林项目”自1991年以来,已营造起98万公顷的高标准速生丰产林。年生产木材900万立方米。(梁成喜)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西44个县市消灭荒山荒地
据新华社南宁9月21日电(记者刘星泽、通讯员陆文长)近几年,广西林业工作取得重大成绩。据了解,目前已有44个县全部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消灭宜林荒山荒地的标准。
广西各地对林业工作十分重视。自1987年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公布《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力争15年基本绿化广西的决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造林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几年内全区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6456万多亩,封山育林3500多万亩,相当于建国后到1987年30多年造林的总和。造林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和质量之高都是广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到1991年,全区实现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消灭了森林资源长期“赤字”状况,开始步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2版(经济)
专栏:

  建设部制订《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本报讯记者费伟伟从建设部获悉:以1993年为现状,规划到2010年、跨世纪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目前已经确定,今明两年建设部将以此为重点抓紧组织编制,预计1995年底可以完成报告。
目前,我国设市城市已达610多个,建制镇达1.5万多个,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20.89%。为有效地实施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宏观引导,促进合理有序地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制定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并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开展这项工作。


第2版(经济)
专栏:

  邹家华在甘肃调研时强调
加快老企业技术改造切实发展农村经济
据新华社兰州9月21日电(记者刘水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甘肃调查研究时强调指出,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9月17日至20日,邹家华在参加了兰新铁路复线全线铺通庆典之后,对甘肃省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兰州等地市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他先后深入到酒泉钢铁公司、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矿山、车间,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产品销售等情况,慰问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与企业和地方领导共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大计。
邹家华在听取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后,对甘肃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甘肃十几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大体保持在10%左右,基本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符合中央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健康的含意就包括协调、效益和稳定增长。目前,甘肃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甘肃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他希望甘肃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邹家华对老工业企业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非常关心。考察中他多次强调,几十年来,老企业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它们目前所面临的暂时困难,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解决。从各地的经验看,老企业要“返老还童、焕发青春”,一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是要有市场需要、适销对路的好产品;三是要围绕技术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四是要严格加强经营管理,苦练“内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在节约挖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不要把眼光盯在涨价上。邹家华还指出,企业从建成投产开始,就要年年抓技术改造,不能等企业破旧不堪了再来改造。
邹家华对甘肃省在自然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甘肃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水,省里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关于水利建设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务求抓出实效。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一些重点和急需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困难地区的水利工程更要给以必要优先的支持。在继续搞好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三农”并举,即农业、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全面发展。光靠粮食还不够,要大力发展各种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在谈到物价问题时,邹家华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李鹏总理在全国进一步加强物价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十项措施,尽快把上涨过猛的物价,特别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平抑下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邹家华还提出并希望甘肃省要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邹家华还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
陪同考察的有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省长张吾乐、副省长郭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叶青、徐鹏航等。


第2版(经济)
专栏:

  虎门金山示范区经济效益高
本报讯国家星火高效农业示范区——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金山实业发展总公司,积极探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效农业的发展路子,取得可喜的成绩。经过7年时间创业,固定资产从17万元增加到3亿多元。
虎门金山实业发展总公司是1987年投资17万元创建起来的一个农业企业。他们制定的发展方针是:选择农业项目时,一定要坚持高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三条标准,有高产量而没有具备这三条标准的项目一概不选。这一方针的确立,使该公司的产品很对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胃口,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该公司的两个起步项目美国特种鱼和迪卡瘦肉型猪,一投入生产就形成商品规模,当年产值就达410万元,获利40万元。该公司建立的全国最大的中华鳖养殖基地和“绿卡牌中华鳖精”生产厂,产品很快走俏海内外。(伟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