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源远流长的歌
——浅谈“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主题曲晚会”
吉里
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展播,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孩子惊讶:以前还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那么,能不能将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的主题歌集中重新推出,让孩子们再次惊讶:以前还有这么多好听的歌!
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主题曲晚会的成功,确实让人惊讶和兴奋。
好看的电影,好听的歌,是因为倾注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台晚会的编导都在40岁左右,他们唱着这些歌和共和国一起长大。从晚会的总体策划到每一处设计都投入了他们对共和国的特殊情感。
晚会用百部影片的人物形象来结构,这些人物形象,贯穿了晚会的始终。王心刚、孙道临等老演员的精选台词联演,创造了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电影中角色与几十年后演员的形象变化所形成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巨大的印满百部影片人物形象的二道幕切换着晚会的段落,不时造成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晚会以《红旗颂》作为衬底音乐,串联每一个节目,组接每一首歌曲,构成了完整的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晚会气韵贯通,节奏紧凑,一气呵成。
这台晚会既没有舞台上的报幕员,也没有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完全由节目和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连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这得益于人物形象和音乐形象的贯通,同时,也说明晚会总体设计是含有一定文学底蕴的。如国旗的首尾呼应,如上半场有老电影演员联演、下半场有老词曲作家诉说的布局,都是一种文学的结构。
看得出来,晚会的编导颇有一种大胆的探索创新精神,几乎每一个节目都有新的创意和出乎意料的设计。如晚会的开头,别开生面地从台下开始;明明是群众业余合唱,又让著名的歌唱家在其中领唱;本来是儿童歌曲,却又由鹤发童颜的老干部、老战士来表演;演唱那难度最大、专业程度最高的无伴奏合唱的,竟是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从台上又唱到了台下;女声独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变成了闵惠芬领着百名少年民乐手的二胡齐奏;李默然的台词表演和海军旗语队的表演跨越百年浑然一体;远南中国轮椅篮球队变着队形很有力度地表演唱《游击队之歌》;《绣红旗》设计成三代人的三重合唱……这些比比皆是的创意和设计,都是独属于这台晚会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闲话评弹
左弦
经过了10多年之后,上海评弹团将又一次到北京演出了。这对少数评弹知音来说,是早已思怀若渴的。而多数人,对评弹这个名称可能会感到陌生。曾经有一位广东朋友对我说,“在粤语里,评是批评,弹是弹劾。既评又弹,哇,好不令人生畏。”当然,这是讲的笑话。近年来,由于谱唱毛泽东词作《蝶恋花》的流传,听说过评弹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是他们往往只认为评弹是一种曲调优美的弹唱艺术,不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评弹者,其实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是盛行于长江三角洲一带的一种说书形式。讲到说书,人们又很容易以为便是单纯地说唱故事。始不知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给予人们的审美乐趣,是远比听故事丰富得多的。评弹艺人自称其艺术包括了说、噱、弹、唱诸多方面。评弹听众除了聆听到书中的故事情节之外,还能听到衬托其间的民俗风情,又加上说书人对事态物理的剖析,谐噱雅谑的穿插,既有如小说的曲折跌宕,娓娓动听,又有如戏剧的激烈冲突,波澜起伏,更有如随笔漫谈的覃思遐想,议论风生,以及幽默小品、讽刺笑话的解颐释惫。而一些资深的老听客更喜欢品味其熔铸精炼、形容绝倒的语言,隽妙风趣的谈吐,巧俏机敏的口角。正如已故文学家郭绍虞先生所赞美的:“舌底澜翻,神传言外。”
评弹在其全盛时期,听众对之的沉迷陶醉,其热烈程度是不亚于今天流行歌曲的那些“发烧友”的。很长时期,上海及其附近集镇的街头巷尾,几乎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收音机里播送评弹的丁冬弦索。江南水乡,书场里来了名家响档,那些河港水汊里就会停满了赶来听书的大小船只。60年代初,上海能容七八千人的文化广场,每有评弹演出,往往座无虚席,真所谓是万人空巷。在文艺界,那些深谙文艺规律,学养精深的行家中,钟情于评弹的亦颇不乏人。
一代一代的评弹艺人辛勤经营着自己的艺术王国,不受任何成法的桎梏,只凭他们与广大听众直接交流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完整的美学体系和自成一格的表演和创作方法,把说唱艺术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有许多是和其他文学艺术相通的,但也颇多独创的经验、理论,这些都丰富充实了我们祖国的民族文艺宝库。
评弹以个体表演为主,并受到中国民族表演艺术的影响,强调演员创造个性的发挥。造诣高的演员都有其鲜明的风格,精湛的评弹艺术体现在那些卓越的演员身上。听众欣赏艺术,同时也欣赏其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那些受听众热爱的艺人,被称为“响档”。听众不说去听什么书目,而常说去听某某艺人或某某档,把艺人作为他们主要的审美对象。那些响亮的名字在广大听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批涌现的名家响档和缤纷的流派展现了艺术事业的兴盛和繁荣。
(附图片)
(左图为著名评弹演员赵开生演唱《珍珠塔》)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原奇安特杯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侨魂”壮我民族魂
刘会文
也许是缘于教师的职业敏感吧,凡与教育有关的电影电视,我都特感兴趣。前些时,欣赏了电视连续剧《侨魂》,真是兴奋极了,勾起了我诸多感慨。
感慨之一,《侨魂》能为蒙冤多年的“教育救国论”鸣不平。《侨魂》独具慧眼,饶有新意,把陈嘉庚先生当作民族英雄尽情地讴歌。陈先生是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他相信通过文化教育,能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使中华得到振兴,跻于世界强国之林。他并没有轻视革命手段的想法。事实上,他团结和带动众多爱国侨胞,捐出巨资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获得孙先生极高评价。他一面投资革命,一面投资教育,双管齐下,都是为了振兴中华这个总目标。
感慨之二,陈先生优先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解放几十年了,教育的位置一直没有得到合理摆放。理论与实际严重背离。邓小平同志是重视教育的,多次讲到教育要优先,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优先”思想。然而,教育的法定地位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些干部只愿投资近期显示政绩的项目,不舍得投资于远期生效的教育。这些同志与陈先生相比,无异于吐鲁番盆地与博格达峰的比照。
陈先生重视教育,源于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他是倾其所有,举债办学。他的企业曾陷入困境,债台高筑;英国汇丰银行逼他断绝教育投资,否则抽紧银根,断其活路。连他的亲朋好友、商界同仁也“好心”地劝他甩掉包袱,自救为是。但是,他“执迷不悟”,矢志不渝;宁可卖掉栖身别墅,宁可牺牲一些资产,也不减少对厦门大学的捐款。他惨淡经营厦大,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他轻财重教,超越于一般的慈善家;他情系桑梓,念念不忘重铸民魂。他的灵魂之光,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在那个时代的闪耀,不但光照历史,更有现实价值。
感慨之三,《侨魂》的播映,将促使更多有识之士热情支持“希望工程”。不必讳言,我国有些先富的人们,还不会理性地花钱;宁可摆阔斗富,吃喝嫖赌,也舍不得赞助教育。我们有些干部,很少关心教育,念念不忘的是小车换代,豪华装修,乃至为满足享受而拖欠教师工资。以《侨魂》为镜,他们会发现自己灵魂中的渺小吧。令人欣慰的是,“嘉庚遗风”现在是越刮越劲、拂遍神州了。在国内,掀起了集资办学热,“希望工程”热,“发了财而又愿拿出钱来办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在海外,港澳同胞、五洲华裔争先恐后,慷慨解囊,邮寄大陆。雨后春笋般的汕头大学、嘉应大学……镌刻着李嘉诚、曾宪梓、邵逸夫、包玉刚等等的大名,如繁星璀璨,光耀天穹。
         (作者单位:广西卫生干部学院)


第8版(副刊)
专栏:

  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精神
——观电视剧《马本斋》有感
刘世昌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五十多年前,中国处在国土沦丧、国家将亡的危急关头,回民支队在回民英雄马本斋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高唱“中国不会亡”、“誓逐日寇驱强梁”的战歌,与日寇浴血奋战,成为冀中大地上威震敌胆的英雄队伍。
正值马本斋同志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八集电视连续剧《马本斋》播出。作为回民支队的成员和马本斋的战友,我看了这部电视剧后十分激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马本斋的英雄形象和回民支队的战斗经历,唤起了我的回忆。
首先,关于马本斋与回民支队的关系,我认为电视剧《马本斋》对个人的作用与集体的力量的处理是好的。马本斋的名字是与回民支队紧紧联在一起的,而以马本斋为代表的回民支队又是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汇入了革命队伍的洪流之后才真正成为一支革命的、人民的武装。回民支队这支队伍的特点真是越战越强,那种不畏强敌,如排山倒海拚杀战场的阵势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马本斋身上的急劲、虎劲、宁折不弯的劲,也是整个回民支队的劲。电视剧《马本斋》,特别是马树超饰演的马本斋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电视剧《马本斋》还着力塑造了马本斋同志的母亲、回族人民世世代代崇敬与怀念的革命老人——白文冠。一九四一年,为了搞垮回民支队,敌人把马老太太抓到河间县,软硬兼施,企图通过马母对马本斋劝降。马老太太痛斥日寇、汉奸卖国贼,最后绝食七天七夜与世长辞。她生前常对我们说:“你们年纪小,可打日本鬼子打汉奸救中国是大事,所以说你们不小,你们比那帮年纪虽大却没了‘人格’‘国格’的汉奸卖国贼大的太大了,比日本鬼子也大。”看到电视剧中的马老太太,我不禁流下了热泪。她留给后人的教诲我们永世不忘。
在《马本斋》中,有一段是写回民——穆斯林的风俗规范,将牺牲的同志用白布包裹后成排摆放,这在以往的战争片中不多见。我认为这样是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说明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岁月中,回民族为国为民英勇捐躯,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与代价。回民支队转战冀中、冀鲁边区、冀鲁宁军区,直到一九四四年一月由杨得志同志指挥开赴陕甘宁担负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的任务,一路上都有回民支队牺牲的回、汉干部和战士的坟墓。一九四一年一月,马本斋同志不幸病逝。毛泽东同志亲书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回民支队为祖国的荣誉、为祖国的解放而战,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我们轰轰烈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和坚持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
            (本文作者系原回民支队政委)


第8版(副刊)
专栏:

  首届日本文化节在京举行
以介绍日本传统艺术,增进海外友好事业为宗旨的日本产经新闻亲善舞蹈团于9月18日在北京饭店大剧场举行了首届日本文化节。这次文化节,由受过日本产经民谣大奖的佐藤女士作为友好使者,共带来了大阪、东京地区的40多个精彩节目,其中包括:民谣、诗吟、长歌、新舞蹈等节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