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意志与信心
史铁生
我玩过几次轮椅篮球,这要感谢北京东城区残联的武之章和张建两位先生。好几年前,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他们筹建了东城区轮椅篮球队,没有固定的球场,就东求西借,带领十几个残疾青年打游击似地坚持训练。这支队伍曾在全国的比赛中有过不俗的战绩。我对张建说,篮球嘛,我也行。我双腿未残时喜欢打篮球,自以为颇具功底,总比从小没打过球的人可教。谁料一到训练场地,见十几位残疾老弟生龙活虎满场飞奔,轮椅相撞铿锵有声,传球之得法、运球之矫捷、投篮之准确,已令我气先短去一半。及至自己坐进特制轮椅,才相信这绝非茶余解闷的好法。跑了几圈,汗便如雨,气同残喘。投篮竟不能到,不是不进,而是干脆沾不上篮筐。健康时投篮是全身发力,现在只靠两臂,方领教了这项竞技的艰难独具。甚至球也捡不起来,一只手去捡,人觉得要栽出去,球却抓不住,好不容易把球揽进怀里却又直不起腰了。记得那是在东城党校院里的球场上,我去了几次,回家浑身疼得睡不了觉,便借口“年纪不饶人”,慌忙“退役”了。
不用说,所有的体育项目对残疾人来说,都是怎样地艰苦。他们要有怎样的勇气和要付出多少血汗,是身体健全的人想不出的。凡曾骄矜如我者,如果有机会看一看“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它定会开扩我们对困苦和抗争的想象力,会伸展我们对生命的领悟。
我是个体育迷,刚刚坐在电视机前参加完“世界杯”。在这个烽火不断的星球上,能把全人类平等互爱地召唤到一处的唯有体育。“奥运会”上,当运动员们扬起各色旗帜步入会场时,我总感觉那是对和平的祈祷,是向爱的朝拜。但可惜,不算太久以前,这样的盛会还不能有残疾人参加,占人类近1/10尤为渴望和平与爱的心灵被遗忘着。现在他们也来了,曾经残疾的盛会才得以健全。我还有一个愿望:将来的残疾人运动会能与健全人运动会同时举行。这只是个愿望,从技术上讲或许不可能,那就作为愿望保存着吧。保存愿望就像保存火种,在时空中不能拆除的阻碍要在心中拆除。
体育竞技,我想,强健体质是其基本层次,进一步是强健意志,再进一步是强健信心。所有项目,究其价值,都在超越人之局限的渴望,否则体育竞技便要失去存在的理由。而残疾即局限,残疾很像是人之处境的夸张,因而残疾人的体育竞技根本是人之不屈的象征。人之所能很多,人之不能更多,便寄望于人之意志更强。可是再高再快再强,极限料定也在前面,便不重结果而重参与,信心不因那极限而动摇,因为我们大家一同在那极限处见到了爱的重要,互爱同行,便是信心指引的无极之路。
所以金牌就不那么要紧,金牌只是无极之路上为了醒目而设置的路标。把这路标当成目的肯定不妙。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埃斯科巴(哥伦比亚足球队2号后卫)在“世界杯”之后的惨死,那是体育史上旷古的灾难,是所有体育迷都该记取的一岔迷途。而且残疾人也千万别相信唯有我们是最困苦的乃至最杰出的,十分之九和十分之一一样,困苦在任何人心里都很沉重,路途在任何人脚下都无止境,不屈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样光荣,我们这样走近着平等和互爱。
愿“远南运动会”后,残疾人体育事业一如既往毫不松懈。我希望所有人都来支持残疾人的事业,因为这事业仍然还是远而难。


第12版(副刊)
专栏:

  风雨一片情
晓季
几场暴雨泻下,把庄子营村大田里的一些庄稼泡成了“小老苗”。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邪了门儿,雨后简直赛过闷罐。村党支部书记晁怀忠肩上搭条汗巾,光着脚扛着锹,雨后立马领着人们在积水最多的玉米大田里排水。头上顶着日头,身上淌着止不住的汗,脚下趟着没膝深的水。随着排水速度的加快,田里被淹的庄稼又露出了头儿。
忽然,村里值班人员气喘吁吁地跑来:“书记!赶紧回村,中调所李所长他们来啦!”晁怀忠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手一甩:“嘿!他们来的是时候,真是‘雪里送炭’、‘伏天送荫凉儿’!”正要回村,没想到李所长一行径直来到了田边儿。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晁怀忠激动地说:“眼下正在抗灾的节骨眼儿,你们一到,我们的信心更足啦!”他知道,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李冬民所长此行是带着具体的扶贫计划来的……
话从头儿说,若提起李冬民和晁怀忠的“扶贫计划”,还真有段故事。那是在’94顺义啤酒节期间,李冬民认识了晁怀忠。听着农民兄弟坦诚的话语、发自肺腑的想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心愿,一种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在李冬民心中油然升起。庄子营村由于各种原因,在市场经济中起步较晚,新任党支部书记晁怀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党支部一班人,急于要把庄子营村彻底变个模样。为此,李冬民在招商会上恳切地对晁怀忠说:“城里单位支持、帮助农村经济贫困地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庄子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投资环境,大有潜力可挖。”他们约好啤酒节后在庄子营见……
在庄子营村办公室的案台上,他们展开了庄子营村的蓝图,详细地切磋、探讨着村里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一个个可行的方案。晁怀忠信心十足地说:“中调所眼下正在实施‘中国名牌产品走向世界’的宏伟计划,尽管工作忙,还主动到俺们这儿扶贫,在我们受涝灾的时候,为我们鼓了把劲儿,俺村眼下还比较穷,但大家的心是热的,只有用抗灾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啦!”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村外,地头边,雨后的晚霞烧红了半边天。李冬民紧紧地握着晁怀忠的手说:“庄子营受了灾,我们除了带来帮助农民兄弟合作开发的项目之外,还将我们所里汽车留给你们一辆,尽管我们工作也很需要,但你们交通工具短缺,比我们困难更大,请收下我们的一点心意吧!”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沂蒙老区新八怪
张怀杰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属沂蒙老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这里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农民已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有“新八怪”为证。曰:房顶把水拽上来,女比男的跑得快,同在一楼喂喂喂,外出要把县报带,水和石头商店卖,啤酒不认外地牌,唱歌祝寿要到家门外,云蒙山水挤着来。
房顶把水拽上来,是说这个县兴起了“太阳能热”,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了浴池,在房顶上架起了“太阳能热水器”,过去到河里洗澡,现在不出门就洗了。今年四月份,仅蒙阴镇驻地就销售太阳能热水器五百多件。
女比男的跑得快,是说女士买“木兰轻骑”的特别多,潇洒骑木兰在县城街道上,自然使男士相形见绌。为此女士跑得快,在“木兰热”之后,男士又掀起了摩托热。
同在一楼喂喂喂,是说蒙阴县城的电话安装热。今年四月份,上了四千门程控电话,所有市话都能直拨全国各地,不仅机关、企业增加电话机,个体户、机关职工也竞相自费安装电话,同在一层楼住的也用电话进行联系,大大方便了百姓。
外出要把县报带,是说蒙阴县为了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沟通信息,去年九月份办了《蒙阴县报》,把县里的决策及时告诉百姓,百姓身边的事也上了报,受到普遍欢迎。人们出门要带份县报介绍本县的发展状况,让外地了解蒙阴,有的企业还把刊有本企业事迹的报纸带出去,以此为信誉和实力的证明去吸引外资。
水和石头商店卖,是说蒙阴县大理石和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这个县大力开发,新上了大理石厂,“蒙山黑”大理石板及矿泉水等昔日荒料荒水,如今变成商品摆上了商店的柜台。
啤酒不认外地牌,是说这个县利用矿泉石、金银花、麦饭石等酿制的“云蒙雪”系列啤酒质量好,当地人不认外地名牌,县内再高规格的宴会、家庭内请客、送礼无不用“云蒙雪”,“云蒙雪”使蒙阴人脸上增了光。
唱歌祝寿要到家门外,是说在县城及几个大乡镇,一入夜就在街头上唱卡拉OK,仅县城就有十几家,随地唱几支曲子,抒发一下富裕后兴奋的心情,增添了文化气息。而祝寿的除了在县电视台点歌,还走出家门到餐馆舞厅过生日宴会、舞会,一派喜气洋洋。
云蒙山水挤着来,是说蒙阴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过去被称为贫困之源的山水,现在成了致富的路子,蒙山、云蒙湖、孟良崮、岱崮等成为中外游人驻足的旅游胜地。仅上半年就有十五万人次到蒙阴观光。


第12版(副刊)
专栏:

  茶圣
刘兰鹏
陆羽
坐在唐朝的茶馆里
面对落日
在长安饮茶
在历史的杯子里
唐朝这片茶叶
被兴奋的水
冲泡出一阵阵清香
陆羽透过历史的烟尘
看沉沉浮浮的茶
陶瓷的杯子
在陆羽的手中转动
舒展的绿
携带风声雨声虫鸣鸟啼
陆羽蘸着茶的清香
写着人的苦涩
翻读《茶经》
品咂天下名茗
那浓缩的茶
伸缩着尖尖的芽头
品咂着人的心境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大地广角

  我与蛇
刘世俊
我每天都要看到蛇,一日两次。我家弄堂口有一家蛇餐馆,为了招徕顾客,在大门外修了一座水晶宫,里面游动着鳗鱼、石斑鱼、桂鱼、牛蛙……和蛇。
我从小怕蛇,我的童年是在粤东古城度过的。我就读的那所省立中学就在金山顶上,每天上学可从古城墙上山,也可从山侧小路上山。彼时中国的人口尚未膨胀,古城人气不旺,野生动物如黄鼠狼、野兔等窜入民宅可谓司空见惯。上学路上,常有惊蛇横路游过,蛇身触动野草、树叶,发出了“索索”的声音。我总是吓得猛然停步,待蛇远去,才继续赶路。那时决没有把蛇逮住,剥皮、挖胆、剔骨、切肉下锅的恶念。
古城民风淳朴,每到过年,总要演戏谢神。是时,在百花台里,总会围一圈小戏台,咚咚哐,咚咚咚咚哐敲锣打鼓演木偶戏,猪八戒招亲,水漫金山寺……小戏台众星拱月围着的,是一座神台,神台上摆着一个大青花瓷瓶,里面插着一捧青竹,青竹里盘着一条毒蛇竹叶青。戏演三天三夜,那厮也盘在竹枝里享三天礼祭,吃的是善男信女供的鸡蛋清。三天戏演完了,便由一位长者捧着花瓶,送到郊野里放生。
至今我仍觉得神奇,这会咬死人的剧毒异类,怎么会与乡亲们这样亲密交往。
直到在大学里的一次下乡劳动,我与蛇的关系才发生了恶化。那是大学二年级,在老乡的一间旧屋里,我们用稻草铺在泥地上打地铺。稻草上铺上包被子的塑料布,再铺上垫被,便是一张可以酣睡的好床。几天阴雨后,终于出了太阳。大家纷纷把被头、垫被抱到户外晒太阳,当我拉起垫被时,塑料布上,竟盘着一条蛇,拇指粗的一条火赤练。我惊叫着直往后退。同学们闻声拿着铁钯、竹棒赶来,揿头揿尾,乱棒之下,火赤练立即毙命。一位江西同学说,他家乡有句俗语:见蛇不打是罪人,打蛇不埋罪三分。
埋完了蛇,同学们便拿我取笑了。有的笑我胆小,有的引用《白蛇传》的故事说我交了桃花运,夜夜有蛇仙伴眠……
又到了上工时候,这天是收棉花秆,把一堆堆的棉花秆从地里抱回村里作燃料。当我抱起最后一堆时,下面竟盘着一条蛇,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但这次我没有叫,也没有逃。我放下了棉花秆,盯着蛇看。此蛇只有食指粗,它盘成一圈,似乎睡兴正浓。我想,我在蛇上栽倒,给同学们取笑,也一定要在蛇上扬眉吐气。我于是一脚猛踩到蛇盘上,然后慢慢辗动脚掌,蛇头从鞋底下露出来了,我立即踏紧不动,弯下腰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蛇头,再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蛇尾。我直起腰并把蛇拉直。手指捏上去时,那粗硬、冷冰冰的触感令我汗毛直竖,但我已战胜了恐惧、战胜了自己,这惊吓过我的毒蛇已被我制服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蛇了。但吃蛇,我却不干,不是怕,而是不喜欢。而且,我对蛇有愧,那直挺挺的蛇,多年来一直像一根钉子钉在我的心头。何况,蛇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灭鼠的功臣。所以在吃蛇成风的今日,虽然我每天两次走过蛇餐馆,却从未动过吃蛇的念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