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金色的收获
——远南运动会青年志愿者日记摘抄
在刚刚闭幕的远南运动会上,有3万余名青年志愿者为残疾运动员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他们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也有了许多宝贵的收获。下面摘录的就是几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的日记,我们从中不难找出志愿服务活动之所以得到广大青年朋友,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原因。  
  ——编者
                  
8月25日星期日
从今天起,暑期中的我将作为一名志愿者,为远南运动会提供服务。一大早,我正在国际会议中心前的马路上,为运动员引导着路线。
“小姐,你好。”
“你好……”说实话,第一眼看见他,我着实吓了一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植物性神经偏瘫吧。我尽量保持着镇静:“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不,我看你挺辛苦的”,他用含糊的普通话说着,“趁现在没有运动员,你能在树荫下坐一会儿。”
“好的,谢谢你。”我扶着他一起坐到了树荫下。
“我说话你害怕吗?”他真诚地望着我。
“一点儿也不。”
他开心地笑了,告诉我:“我家在广东梅县,我参加100米,还有200米。我跑得不快,但教练说我行。”
“能代表咱们中国参加比赛,你一定很棒,到时我们去为你加油。”
“你一定要去。”他又笑了,笑得那么纯真,自信。
说心里话,以前我对残疾人的怜悯多于理解,没想到他们这样开朗,豁达。记得一位美国老人曾对我说过:“人因为被爱而学会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爱去帮助、理解他们,不仅让爱满京城,而且满中国,满世界。刘辉
9月5日星期一
湖光山色的颐和园已记不清来过几次,而今天却是最让我们为之动情的一次。
我猜今天的我一定有什么不一样,是漂亮?是温暖的微笑?还是别的什么?因为我被当作风景一样地被运动员们争来抢去地拍照。澳门的一个跛脚的小个子运动员连声夸我们志愿者“伟大”,让我们在他的T恤上签名,留地址。“没地方写了吗?那你就签在我脸上,我不洗脸好了。”他的戏语逗得所有人大笑起来。于是,我们志愿者第一次像影星那样、像名人那样,在人家的衣衫上签了名。那个害羞的脑瘫弟弟,言语不清楚。好几个人帮我猜,才听到他说:“你好伟大”,“北京好美”。说得那么吃力,那么投入。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是在做一件意义重大而高尚的事情。孙书昆
9月8日星期四
Ben是位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盲人运动员。当我扶着他上台阶时,不觉感到这次参观天坛的活动对他来说太残酷了。于是,我说话尽量轻声细语,加倍小心。可这位一米八几的标枪手却快人快语,笑得开心,对一切都显得兴趣盎然。他激动地告诉我:“在没失明前,我曾看过一些天坛的照片,现在终于站在这里,这感觉棒极了。”受他感染我也变得快乐起来了。
我搜肠刮肚地罗列出一大堆词汇,把绘画的功夫也搬了上来,希望能在他脑中留下一幅幅生动画面。
我们边走边谈,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运动员们登车离去。偌大的祈年殿广场安静下来,可我的心却不能平静。Ben那充满自信的笑容留在我的记忆中。他们这些运动员不愧是生活的强者,是通过奋斗获得真正幸福的人。姜媛
9月9日星期五
今天是我们首都师大志愿者在各景点服务的最后一天。几天的所见所闻使我认识到,不光志愿者们在无私奉献,我们中国队的残疾运动员们也在默默奉献着。
600多名中国运动员只占了远南饭店里一层的房间,其拥挤程度和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能让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住得更宽敞,他们毫无怨言。
我迎接的第一个中国队的运动员,是一位盲人,只有极微弱的视力。他在远南运动会上为祖国争得了一枚柔道铜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爱心。他总是想办法去帮助别人,而实际上他本人也很需要志愿者的帮助。他常对我说:“你去帮别的运动员吧,我自己行。”记得那天参观结束后返回驻地,他刚跨过一个门槛,听到身后有轮椅声,就主动弯下腰,摸到轮椅底部的横杆,帮助我们把台北运动员的轮椅抬过门槛。
残疾运动员们,是你们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志愿者,每日拿出优质的服务水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种精神仍将激励着我去不断地拚搏、奋进。
王岭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敬业精神不能丢
张文林
时下,一些青年人钦慕的除了科学家、政治家外,最没有距离感的就是“大款”、“大腕”们。一些五六十年代名闻遐迩的劳动模范如时传祥、孟泰、王铁人、张秉贵等,在现在有些青年人听来,已变得很陌生了。热爱本职工作、立足岗位成材似乎也成为“过时”的观念。不少青少年朋友要么千军万马挤在“上大学”这座独木桥上,要么以下海经商、“走穴扒分”成为“大款”为荣耀,对从事企业生产等平凡、具体的工作总提不起精神,敬业意识淡薄。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青年职工总数已达8000多万人,但青工中的高级工和中级工却属凤毛麟角,分别只占青工总数的1%和10%。青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已不及五六十年代,青工素质不高、技能偏低的问题已相当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试想,处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素质差、技能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从何谈起?当务之急是要造就一支合格的青年职工队伍。
可以说,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伟大往往来自于平凡。能成为“明星”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抓斗大王”包起帆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脚踏实地,努力钻研,取得了70多项革新发明成果、9个国际博览会金牌、3个国家发明奖。他的经历再一次证明,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也许有的青年朋友会说,现在已进入90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还有必要学习王铁人、张秉贵吗?北京百货大楼优秀售货员刘淑琴说得好——“过去我们练‘一抓准’,现在全用电子秤了。但是,过去那种‘一团火’精神不能变,敬业精神不能丢。这种精神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发扬光大。”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写我心曲唱我心声
本报记者唐维红
刚刚立秋的北京,并没使人感到太多的凉意。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一场颇具特色的音乐会吸引了许多来自校园的花季少年,也拉开了“我写我歌”歌曲创作大赛的序曲。
大赛主办单位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文化艺术总公司的负责人向我介绍说,目前,由北京大、中学生组成的成型乐队约有百余支,参加这次演出的歌手和乐队就是从中精选出来的。演唱的几乎都是学生们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可以说代表了北京校园音乐的最高水平。
以“写我心曲、唱我心声、爱我中华”为口号的“我写我歌”创作大赛,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为学有所长的青少年创造健康发展的环境,适时地把他们“推向前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他们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都能参加这一有意义的活动。
一曲已唱红大江南北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把晚会带入高潮。“你从前总是很小心地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真挚、朴实的语言使我也仿佛回到了久违的校园。
台下年轻的听众早已忘却了室内的闷热,打着节拍,一同高歌。歌手王阳的话也许能反映他们的心声——“过去,我们总是跟在港台歌星的后面,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歌。这可是在唱我们自己的歌。”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读者来信

  这里赌博风日盛令人担忧
编辑同志:
目前,山西省农村有些地方,赌博之风越刮越烈。尤其是在农闲季节,农民辍耕休闲在家,无所事事,聚众赌博几乎成了人们唯一的“娱乐”活动。特别是许多青壮年终日沉溺于输赢之中,从中寻求金钱刺激,满足空虚的心灵,由此引发出了不少社会问题。
太原市南郊区北格镇某村郝××,前几年凭自己的辛勤劳动,挣了几万元钱,盖起了五间新房,还开了两个小商店,在本村属于“先富者”之列。可是,口袋里有了几个钱之后,郝××便开始变得不本分了。起先,他受别人引诱,坐上了牌桌;后来赌瘾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成了“职业赌徒”,整日聚众狂赌,不久就债台高筑。虽经公安部门数次治安罚款、行政拘留,他的赌博恶习就是改不了。短短两年时间,他的两个商店倒闭了,摩托车卖掉了,五间新房卖掉了四间,就这还没有还完赌债。
这里农村的赌博现象已到了非严厉禁止不可的程度。许多青年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赌博恶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安定带来的严重危害。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应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张旗鼓地开展禁赌斗争,狠狠打击赌博违法活动。公安部门应把这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使那些嗜赌如命的人闻风丧胆,不敢再以身试法。
第二,发挥农村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村青年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把青年人的过剩精力吸引到正当的文化活动中来,使赌博在青年人中没有市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赌博现象。
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捷
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特约通讯员李万寿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特殊展览
刘伟
人们看到过许多为名人举办的展览,可专为工人举办的展览却很少见到。前不久,石家庄车辆厂专门为一名普通工人举办了个人事迹展览,在全厂6000名职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名工人叫史风章,是该厂配件车间青年工人技师。和他的事迹图片同时展出的,还有他精心设计和制作的83种钣金展开件。望着展台上陈列的一大溜形体各异的展品,工人们不时发出赞叹声,夸奖史风章的技术好。
今年32岁的史风章是一位普通的青年铆工,1981年从洛阳技校毕业进厂后,刻苦钻研铆工技术,1991年工厂评聘青年工人技师,他是为数不多的首批受聘者。也正在这时,车间针对一些青工技术素质不高和不愿学技术的状况,准备继续开办铆工技术学习班,而其中一项主要课程——铆工展开下料,要交给身为铆工的史风章去讲。对此,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忧的是,这门课理论性强,讲起来抽象,职工们能否听懂,把握不准。
果然不出史风章所虑,尽管他认真备课,细心讲解,但几个课时下来,好多青工还是听不懂。这下可把他急坏了。这样下去不行,职工学不到技术别说,弄不好还会影响他们学技术的情绪,得改变教学方法。他想,如果结合实物采用直观教学,效果肯定会好。但是,这些实物市场上没有卖的,只有自己动手做。
制作钣金展开件的工作非常繁琐、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于是,史风章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先在纸上作展开图,再把实样按1∶1的比例放在硬纸板上,制成样板,然后在铁板上放样,再制成展开件。那一段时间,他很少在晚上12点以前睡觉。有时为了制成一件漂亮的教具,他要熬到凌晨两三点钟,眼睛里经常布满血丝。一位青工说:“听了史师傅的课,咱干活也能干得得心应手啦。”
看到史风章几乎把业余时间都扑在了钻研技术上,有人不解地问他:“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这样玩命学技术有必要吗?”史风章回答说:“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工厂培养我们做青年技师的需要……”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美在于发现
——记青年摄影师施渠通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看过施渠通拍摄的人像作品,你会有这样的感慨。
施渠通是1989年从浙江温州来到京城的。来京前,他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了,由他创办的榕芽摄影室以出色的人像拍摄技艺赢得了家乡人的厚爱,生意自然也非常的红火。但施渠通没有满足现状。几年的摄影实践让他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物质生活好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日渐提高,从衣着到美容,更有内在的气质和修养。美的内容如此丰富,人像照片将如何去表现?怎样在真实的基础上发掘人物独具的魅力?这对摄影师是一个挑战,也是沉寂多年的摄影业求得创新的一次机遇。施渠通感到有信心把已有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好。他选择了北京。
寸土寸金的京城,对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而言,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已很不容易。摄影室开业时,已是那年的秋天。最初,高楼大厦间这家不大的摄影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从第一位顾客来到这里,惊喜地看到照片中的自己原来竟也这么漂亮,这样富有神采,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北京东四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摄影师,他拍的照片很美。于是,找他拍照的人一时间络绎不绝。他的一位顾客说:“闲时端详施渠通给拍的照片,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信。”
施渠通的名片后印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很美,我们只是缺少发现。”他要求自己保持平实的风格,用最简练的手法去真实传神地表现主体。他认为,追求真实,最贴切地表现人物的自然美,是人像摄影的真谛。
1992年8月,北京中国美术馆。施渠通在这里举办了他拍摄的百幅人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为一个“个体户”开影展,这还是第一次;对施渠通而言,影展更非寻常之举。因为同期在这里举办的,是全国的人像摄影展,一个东厅,一个西厅,引起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弄斧到班门,施渠通想借此机会,接受人们的评判。他用自己的作品给京城摄影圈送来了一缕春风。
现在,施渠通有了一间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摄影室。明媚舒缓的钢琴曲,弥漫在工作室中。镜头后,施渠通娴熟地操作着,精心地捕捉着瞬间的完美,于是,有了闪光灯的频频闪亮;美,再一次凝固……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潢川青年农民
上山下塘搞开发
当许多地方的农村剩余劳力纷纷涌向城市的时候,河南省潢川县的青年农民却在向荒坡、荒塘进军。
在潢川县的山区和塘边,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青年农民新建的房子,或青砖瓦舍,或泥墙茅屋,棘篱盘绕,各自成庄;其间林果、绿树掩映,池塘连片,炊烟袅袅,鸡犬鸭鹅之声相闻。当地人戏称之为山地、塘边“庄园”。
近年来,潢川县为开发本县山地水面资源,同时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上山下塘搞开发。允许山地、池塘租赁,跨地区承包,使用期可达50年。长期无力开发的责任山、责任塘由村组收回重新承包,谁开发谁受益,开发成果可以继承、转让。对开发山地、池塘的农户,有关部门负责提供资金、技术、种苗、鱼苗等方面的扶助。新开荒山、荒塘见效后3年内,不纳农业税、特产税,也不缴提留。
优惠的政策激发了青年农民开发的热情。目前,全县从事开发荒坡荒塘的青年农民达5万余人,其中在山上、塘边安营扎寨的有600余户,2300多人,共建“小庄园”600多个,开发荒坡荒塘近10万亩。他们说,建一个“小庄园”就等于开了一个“小银行”。
(王永福)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北京青联委员赴兰州军区慰问
本报讯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最近组织部分委员,奔赴素有河西走廊之称的甘肃省,考察慰问了兰州军区所属部队。青联委员们深入基层,为驻军部队及当地群众带去了首都青年的一片深情厚意。
(童古丽珂)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曹县建起青年干部“人才库”
本报讯近年来,山东省曹县各级组织部门逐步从广大农村青年中培养出了一支具有领导才干、开拓精神和致富本领的人才队伍,建起一个拥有一千五百多人的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今年已有一百一十八人走上了农村基层领导岗位。
(赵辉张建魁)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施渠通人像摄影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