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
——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已经10周年了。10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对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成功创举。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早就载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付诸实施。经过40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保障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好政策、好制度。这样的好政策、好制度,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民族区域自治法正是根据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1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国家机关各部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全国新建自治县47个,占民族自治地方总数的1/3。现在全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2个自治县,共计157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全国有44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多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民族自治地方资金的投入,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和措施,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其他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制定了一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我国民族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建立起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不但对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而我国却能保持长期的稳定,经济迅速发展,这与我国贯彻执行了自治法等一系列民族政策和法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民族区域自治时所指出的:“经过几十年的考验,证明了这项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和国家各项法律的自觉性。民族工作在我国始终是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边防的巩固、全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挫败国际敌对势力的图谋,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执行民族法律和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最重要的是要团结和组织各族人民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当前从多数民族地区看,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比较困难。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应当放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过程中去完成。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显著特征。把资源开发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尽快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更好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法律和民族政策,一定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更切实的保证,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与兰布卡总理会谈
重申中国同南太及其他亚太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方针不变
本报北京9月19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同斐济总理西蒂维尼·兰布卡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会谈,两国总理就双边关系、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交换了看法。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在谈到双边关系时,李鹏说,斐济是南太平洋岛国中与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中斐建交20年来,两国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经贸合作也取得了不少实际成果,中方对此感到高兴。中斐两国虽然人口、幅员有很大差异,但我们两国共同点很多,具有发展友好合作的良好条件和基础。中斐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同任务,都需要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以便致力于经济建设。中斐同处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最快、区域合作潜力巨大的亚太地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加强互利合作不仅符合中斐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李鹏说,中斐两国的经贸合作有良好的基础,发展前景也是很好的,中方愿同斐方一道,在互相尊重、友好信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把两国关系不断推向新的水平。关于南太平洋地区形势,李鹏表示:“南太平洋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太各国政局相对稳定,该地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出现了通过协商谋求解决的积极势头,我们对此感到高兴。”李鹏说,中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同南太以及其它亚太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的方针不会改变。中国真诚希望南太地区继续保持稳定,支持南太国家为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支持南太各国关于发展本地区经济、加强区域合作的积极主张。中国将一如既往,为发展同南太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维护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兰布卡向李鹏总理转达了斐济总统、政府和人民的亲切问候。他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所给予的热情欢迎表示衷心感谢,并相信此次访问必将取得圆满成功。兰布卡表示,斐中建交后,两国关系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他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中国在联合国给予斐济的支持表示感谢。兰布卡说,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他作为斐济总理第一次访华,带来负责经贸事务的内阁成员,目的在于拓展两国的经贸合作领域。
兰布卡热情约请李鹏访问斐济,李鹏表示愿在双方认为方便的时候访斐。
参加会谈的斐方人员有斐济财政和经济发展部长乌尼博博和商业、工业、贸易和企业部长阿考伊。中方参加会谈的有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邮电部副部长杨贤足、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中国驻斐济大使侯清儒。
会谈前,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兰布卡总理一行。晚上,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款待斐济贵宾。
(附图片)
9月19日,李鹏总理举行仪式欢迎斐济总理兰布卡访华。本报记者孟仁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总结水旱灾害教训部署今后水利工作
国务院召开水利工作会议
中央将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各地更要增加投入搞好水利建设
据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鹿永建)国务院今天在京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水旱灾害的经验教训,研究部署今后水利工作。国务委员陈俊生在会议开幕时说,实践告诉我们,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
要从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水利的地位及作用。曾对水利进行过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陈俊生强调,没有水利的发展、农田排灌设施的改善,要完成到本世纪末再增产500亿公斤粮食是很难的;没有水利的发展,小水小灾,大水大灾就会打乱国民经济总体部署;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需要水源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良好的水环境,没有水利的发展,就会影响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大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江河成灾的心腹之患尚未消除,水利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这是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
谈到今年的水灾旱灾,陈俊生说,今年水旱灾害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1991年大水的损失。今年的情况表明,我国水利工程应变能力还不强。哪里有暴雨,哪里就可能洪涝成灾;哪里不下雨,哪里就可能干旱成灾。有灾就有险,有险就要抢。今年防汛抗旱斗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吸取。主要是:各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还不能适应需要,河流治理标准低,海堤标准也低;堤库不配套,调洪能力弱,需新建一批控制性水库;清淤除障不够,江河湖库淤积,水位抬高,蓄洪和泄洪能力降低;城市防洪普遍薄弱,水患意识不强;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人为破坏严重,效益衰减,不能抵御较大自然灾害;水利投入相对不足;防汛抗旱两手抓,抗旱相对抓的不够;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不够落实;指挥调度手段还不适应防汛抗洪的要求;非工程防洪措施还不够有力。这些教训是用相当大的代价换来的。我们要认真总结,努力变坏事为好事,重视解决水利工作和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提高防灾、抗灾、减灾的水平。
针对今年的水旱灾害,必须不失时机地搞好今冬明春水利建设,今年遭受洪涝和台风暴潮灾害的地区,首先要抓好水毁工程的修复,抓老化设施的维修、改造、配套和提高,增强防灾能力,这是今冬明春水利建设重中之重。受旱灾的地方要坚持大中小型并举,加快兴建一批新的水源工程及节水工程,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还要搞好抗旱工作改革。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坚持小流域治理,建设基本农田,搞好水土保持。
陈俊生说,今年没受大灾的地方,也要吸取教训,加强水患意识,提出相应的防灾、抗灾、减灾措施,狠抓落实。
谈到今后几年水利建设工作时,陈俊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水利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明确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要把水利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重视水利建设而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他强调,今、明两年和“九五”期间,中央将加大水利投入的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要增加投入,宁肯少上几个其他项目,特别是楼堂馆所项目,也要把水利建设搞上去。
会议由国务院副秘书长刘济民主持。水利部长钮茂生作了专题报告。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放眼“华夏第一州”
——喜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融合经济”
本报记者艾丰祝谦
编者按在建国45周年前夕,我们向读者奉献这篇来自祖国边疆的报道。
我们看到,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巴州和各地一样,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更看到,在党的改革开放总政策的指引下,巴州人民终于找到了“融合经济”这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4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那里的各族人民表示祝贺,也希望他们的经验引起更广泛的注意。
                 
新疆真大。从相对意义上可以说,它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更大,一个州的面积就是48.3万平方公里,等于苏、浙、闽、赣4省之和。故人称“华夏第一州”。
这块土地,广袤神奇;这里的经济崛起,给人深刻印象。
   外界要了解巴州,认识巴州,但起点是巴州人自己的认识
巴州人爱巴州。他们首先要告诉你,巴州有23个可以引以自豪的“全国之最”。除了面积最大之外,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全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最大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最大的县——若羌县,最大的蛭石生产基地,最大的罗布麻产地,最大的石棉产区,最大的麻黄产区,最大的啤酒花产地,最大的胡杨林风景区,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最长的沙漠公路……最诱人的是,它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最大的石油产地。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家乡称为“神奇的宝地”。
巴州人也有心理上的不平衡。“有人问我们,你们巴州是在内蒙古吧?”怎么回答呢?他们只有遗憾的苦笑。再看看经济方面的数字,10多年前,在如此大面积上,国民生产总值只有5个多亿,还不及人家一个县甚至一个镇。91万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7元。偌大的博斯腾湖,至今亩产鱼每年也只有1.5公斤。
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曾在这里闪烁。丝绸之路曾为古老的土地铺过彩带。但后来,正像丝绸之路人烟绝迹,楼兰古城埋没荒沙一样,这里通向富裕之路似乎是断了线。
自治州成立4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生产建设兵团的密切合作下,团结起来,犹如在大漠之中顽强行进的骆驼队,在艰难地探索着富裕之路。
“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想紧追内地。但遇到政策调整,我们又总是吃亏。”自治州党委书记崔光华对我们说。“于是,我们渐渐地聪明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己的不可剥夺的优势……有的是别的地方难以替代的资源。于是我们经济发展战略课题也就提出来了: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言简意赅!当我们在巴州的大地上巡回的时候,我们领略了一种与内地很不相同的时空观念。遥远和广阔,一走就是几百公里,也许使这里和内地相比拉下了时间上的差距;而一旦辽阔的空间献出它的富有的时候,时间上的差距就会被弥补。
促进时空转换,打开资源宝库的钥匙在哪里?
抓住宏观机遇的决策才是好决策,——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天赐良机”降临了。
1988年,国家决定在塔克拉玛干开展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和开发。1989年,石油部成立了塔克拉玛干石油勘探开发总指挥部,人们把它简称为“塔指”。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行业的这个大动作,采取了“两新两高”——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新思路。“依靠行业主力,依靠地方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这就是说,勘探开发的队伍,不再是完全自己单独组织,而是用招标的办法,动用全国各地石油队伍中的主力;企业也不再办社会,配套设施,后勤服务要靠地方来解决。
心有灵犀一点通。苦苦寻求多年的巴州领导者们,像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一样,眼睛闪亮了。“我们一定要主动靠上去!”第一个决策就是用最优惠的条件,把塔指的办公区吸引到州的首府库尔勒来。他们把市区孔雀河边最好的一块1807亩地划出来,以非常低的价格提供给塔指。接着就是把4个机械厂改造成为石油开发配套的厂子,建筑材料工业和建筑业同时有了大的主顾,还有就是为石油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在轮南二小区,我们看到,一片荒漠之中,有个为石油职工服务的温暖的家,房间宽敞整洁,饭菜丰盛可口,宛然一座舒适绿洲公寓。在钻井现场,我们见到,几十米远的地方,就是一片装有电视卫星天线和空调器的流动营房,里面的设备相当现代化。正在井上操作的来自华北油田老职工蓟大胡子,转战各油田20多年,他高兴地说:“这儿不错,不想家,有时回去休假,倒觉得不如这里习惯了。”
为油田的服务跟上去,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就跟上来。目前,每年石油勘探开发总投资中,大约有1/10为巴州所得。塔里木的石油产量去年已经达到160万吨,前景越来越看好。与此同步,地方经济自然将随之走向新的繁荣。当初怕引来油田把物价抬上去的议论,很少听到了;“要干自己干,不和人家染”的说法,已被公认为落伍。
巴州领导层,在实践中,逐渐成熟了一种崭新的发展经济的思路。
“融合经济”是一把打开资源宝库的钥匙,当人们握住它的时候,它神奇地闪光了
这几年,巴州的经济突飞猛进了。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2.9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5.4倍。其他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工业产值、财政收入都翻了将近三番,农民年收入从87元增长到900元。
巴州人的思维产生了新的飞跃。他们称之为的“融合经济”思想确立了:“建立优势资源产业,依靠行业骨干,建立融合式经济,积极服务,促进发展”。这决不是对塔指方针的照搬,而是一种升华,一种扩展。它不仅是用与同油田的合作,更成了全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按照“融合”思路,他们准备和塔指、生产建设兵团、阿克苏地区合作,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和发展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按照“融合”思路,他们在资源产地尉犁县通过外引内联办起了两个全国最大的蛭石企业,石棉成了若羌这个沙漠县的财政支柱;按照“融合”思路,且末县正出现“玉一条街”……
这里的乡镇企业,直到80年代中期,可以说还等于零,但近几年,依靠“融合经济”,它很快起飞了。主管乡镇企业工作的州党委常委阿里木·哈德尔,是位维族干部,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阿常委”。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里的乡镇企业如果追着内地路子走,就永远赶不上。现在我们的方针是“高起点,上规模”,这就要靠“融合经济”。
在辽阔的巴州,我们确实看不到内地乡镇企业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景况。但在一些“点”上看到的,却令人感到惊奇。在州首府库尔勒附近的尉犁县,我们参观了一个由乡镇企业组成的正在建设的西尼尔工业园区。这里已经有一个4万锭的大型棉麻纺织厂投入生产,正在紧张施工的还有年产24000吨的棉短绒浆粕厂,年产6000吨的长丝厂,规模在全疆都是数一数二,而技术水平都是先进的。
新疆的番茄肉厚,红色素多,他们主要靠“融合”的办法,办了8个番茄酱加工厂,年产3万吨,占全疆的3/5。因为原料是好的,技术设备是高水平的,所以,番茄酱就成了他们出口的拳头产品。我们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农民交售番茄季节,满载着红红番茄的拖拉机,在工厂门口排着长队。
和硕县制药厂叫人开眼界。我们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上看到的像松枝一样的野草——麻黄草,在这里经过加工,就生产出来了重要的药材麻黄素,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花园式厂区,先进的设备,别致的专家小楼,几年内一个厂滚动成三个厂的经济效益,这一切在如此荒漠的地盘出现,其实都是靠了“融合”,它是乌鲁木齐制药厂的分厂,厂长原是乌鲁木齐制药厂的副厂长……
人们把新疆的经济称为“绿洲经济”。确实,荒漠的地方,杳无人烟,而一块一块绿洲,却是令人惊奇的“人间乐园”。我们感到,今天的巴州经济,也是在一块又一块“经济绿洲”上生长着,发展着。而造就“经济绿洲”的,就是那“融合经济”之水。
    尚待深入总结和发展的思路。“融合经济”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造就
  更多的绿洲
巴州的领导和经济工作者,其实还在更深入地思考着“融合经济”。州支油办主任秦鹏飞在陪我们采访的路上,就不时和我们探讨这个问题。
“融合经济”在学术上如何确立,还有待于专家们的工作,但它决不只是一个名词上的标新立异,就巴州的情况看,它有着广泛而实在的内涵。第一个层次,是生产条件的融合。一切经济活动,实际上都在彼此创造着条件。要勘探开发油田,就要修公路;而公路一旦修成,就是为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所利用了。第二个层次,是经济活动的融合。你搞油田的勘探开发,我搞后勤服务,分工协作,各干自己所长的事情。第三个层次,是经济实体的融合。任何单独的一方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联合起来,办股份制的企业,很快就办成了,利益协调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第四个层次,是宏观、中观、微观上的融合。在这里清楚地看到了国家级油田建设和地方经济融合,看到了一个国家大项目是如何带动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地人往常那种“电从头上过,油从脚下流,我们没落头”的牢骚,正在改变成为“电从头上过,油从脚下流,肥水浇田头,人人喜心头”的局面。第五个层次,是经济和社会的融合。融合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增进祖国各民族的团结;而这种团结又必然成为边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
从根儿上说,“融合经济”是改革开放总政策的具体运用。没有开放,各方面的力量能够进来吗?没有改革,各方面的力量能够有机地组织起来吗?说到底,它正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更大的视野内,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去开发原先看来难以开发的事业。
自然和经济总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自然界的各种存在,在巴州这里配置得是那样的独特。全国最大的淡水湖,一望无边;全国最大的沙漠,荒沙无垠。而最大的湖泊偏偏紧挨着最大的沙漠!沙漠被认为是最没有内容的所在,而偏偏就在它的下面,蕴藏着最宝贵最丰富的石油资源!干旱是生命的禁区,而在最难有生命的地方,却有着“生一千年、立一千年、躺一千年”的胡杨树在千姿百态地生长着!大起、大伏、大黄、大绿、大空间,大反差。没有大的力量难以作用于它,而没有大的视野就不可能有大的组合,也就不可能形成大的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这里的人们终于具有了这样的视野,学会了这样的组合,正形成着这样的力量。
这是一种原子能般的力量,正在使巴州的经济迅速崛起。认识它,运用它,得到改造的,仅仅是一个巴州吗?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甘肃得意之作
引大工程功在千秋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将青海省大通河水调至兰州市以北60公里处的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灌渠总长110公里,共有隧洞70座,全部工程可望10月竣工通水。届时,将彻底改变秦王川的干旱面貌,变荒漠为万顷良田,对实现甘肃粮食自给和开发黄河上游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滑文俊文并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