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情重礼更重
——泰安市吸引台资记事
马鹏举曹宏亮
泰安,东岳泰山脚下的一块风水宝地,“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
80年代只剩下3个月的时候,台胞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才在这里扎下营寨。如今,短短5年间,这个“海外关系”资源并不丰厚的中等城市台资企业发展到65家,总投资额达8500多万美元,台属企业发展到89家,总资产900多万元人民币。而每年来这里考察、观光和洽谈业务的台胞和海外朋友更是络绎不绝。
    山有情人有情
作为中国第一山的守护者,泰安人世世代代沐浴着泰山那拔地通天、气势磅礴的雄风劲骨,那待人处事,也就透着泱泱大家的风度。也因为这个第一山,1990年的9月,乘着泰山国际登山节的东风,他们举办了颇有气势的“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研讨会”,以使前来登山的人也有经济上的收获。为使台胞获知这一消息,他们除了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之外,又专程到省台办、国台办、全国台联,找线索,挖资源,又通过电话、电传、信件等反复联络,最后,69位台胞终于被他们的真情厚意打动,不远千里前来赴会。对于这些大多是第一次来的客人,他们尽己所能提供方便,让客人了解泰安,认识泰安,与客人交朋友。会议结束的时候,签订各类合同、协议45项,协议引资5700多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台胞对泰安的山山水水、泰安的投资环境、泰安各界人士的真诚和义气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台湾福座开发股份公司某部经理陆伟先生就当即表示,来年春天,他将联络百人商团前来。
今年9月间,这个研讨会已举办第三届了,“这次,前来赴会的人不是老朋友就是老朋友带来的新朋友了,我们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得更深了”。泰安市台办副主任张运动如此说。
当然,这只是泰安市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比如,为了吸引台资,方便对台经贸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他们创办了一家“海峡两岸经贸服务公司”,又与一位信得过的台胞合作兴办了“兴达服务有限公司”,以处理台胞投资和台资企业的有关事宜。这样的公司,既方便了台胞,又为更好地开展对台工作提供了经费。泰安市台办的同志介绍说,今年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研讨会”就不花政府一分钱,而由这两家公司全部负担。     有亲情有人情
在祖国的宝岛,历史的车轮也曾带去了一些泰安的游子。随着两岸往来的日益密切,这些人和他们的儿女与故乡、与亲人的联系也大大增多。对于这些极少巨商大贾的乡亲,泰安市一方面发挥市县乡村四级接待网络的作用,帮助台胞排忧解难,一方面通过他们向其他同胞宣传泰安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对其中个别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又十分怀恋故乡的,他们想方设法帮助其在家乡投资办厂,并办理暂住手续,使这些人能够常来常往,把对故乡的热爱和建设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在台同胞的作用,他们又鼓励台属大力兴办小型企业,以吸收小额资金。仅今年上半年,就办起台属企业8个,总投资120万元人民币。台胞贾继河先是拿出30多万元人民币帮助儿子办企业,后又主动联系在台的朋友前来考察投资。
此外,作为古代帝王登山封禅的驻跸之地,每年他们接待过往这里的台胞达五六千人之多。对于这些人士,他们绝不以客人的钱袋大小厚此薄彼,而是恪尽东道主之谊,以礼待人,以情感人。台胞林进辉先生来泰安旅游,就不仅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还了解了泰安的投资环境,遂决定与泰安市二轻公司合资兴建泰山娱乐中心,目前,这个中心已经开业。像这样结交的朋友,泰安市上上下下都有一大批。
    引进来送一程
也许来泰安投资的台胞都是泰安人用一片真情迎来的,所以,泰安人对前来投资的台胞和台资企业也分外珍视,引进来,还要送一程。
不少台资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缺少流动资金,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解到这一问题以后,泰安市有关部门和领导视之为己任,每年都多方奔走,设法争取三四百万元人民币,以解有困难企业的燃眉之急。到目前为止,已为这类企业解决资金近2000万元人民币。用泰安市有关同志的话说,引资是手段,让企业出效益才是目的,只要手段不要目的,那不就白忙乎了。
为方便常住泰安经营企业的台胞出入境,泰安市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为他们办了出入境证和暂住证。市县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还经常走访台资企业,看望常住的台胞,了解他们的经营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一位台胞常住泰安经营企业,因饭店费用高又不方便,有意购置住房,市台办就主动帮助他联系购买了一套。有的合资双方出现矛盾,或者与左邻右舍发生纠纷,各级领导也及时出面予以调解,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现在,泰安市又在筹备建立“台资企业协会”,以使政府与台资企业的沟通经常化。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加强交流增进共识
——第四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侧记
张黎宏
第四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香山饭店降下帷幕。来自海峡两岸和美国、日本等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就两岸相互政策之互动、两岸关系的现状与特点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公开、广泛、自由的讨论发言中,虽然有些原则性问题尚有分歧看法,但双方在不少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台湾当局于7月5日发表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是与会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说明书”表示“坚持主张‘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但又将大陆与台湾现在的关系定位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对此,一些与会学者指出,台湾当局的这种做法,是企图先从根本上否定法律上、政治上拥有高度主权的现实的中国的存在,然后借给“政治实体”下定义,把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同起来,并列为同样具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亦即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于国际社会,这实质是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危害了和平统一大业,这是中国政府和海峡两岸的人民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学者指出,台湾当局现阶段关于两岸关系定位的主张,经由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一国两府”、“一国两体”到所谓“阶段性两个中国”,呈现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这个脉络的发展过程,是逐步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寻求新的定位到放弃“一个中国”原则的过程,是从主张两岸是一个国家到主张两岸是两个国家的过程,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负面影响是任何人也不能轻估的。
也有学者从国际法和政治学的角度对台湾当局的“主权与治权分割论”进行了评析,认为“主权包括治权”,具有“绝对性、普遍性、永久性、不可分性”。台湾当局之所以主张将两者分开,其目的一是为其重返国际社会制造理论依据,二是要将本属于国内问题的两岸关系国际化,企图用模糊的治权概念混淆视听,为台湾当局拒不实现祖国统一作掩护。
两岸经济交流和发展是与会学者讨论的又一个热点。近些年来,台商来内地投资日趋增多,两岸经济交流呈稳步增长之势。对此,大家一致认为,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双方人民都是有利的。
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巨大的市场投资热点所在。台湾经济在发展中遇到自然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劳力紧张、工资和土地价格上涨等问题,岛内资金急需寻找出路,需要同大陆经济合作来加以解决;台湾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对于大陆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对两岸具有互利、互补作用,这已是两岸绝大部分人的共识。台湾当局对两岸经济交流的发展实行消极、不合时宜的政策,以两岸经济交流的发展会使“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将“危及台湾安全”、“延长台湾产业升级的过程”、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等为由,人为设置障碍,阻挠两岸经济的双向交流,这并不符合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海外学者指出,两岸三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华人经济圈正在迅速形成之中,这是最令所有中国人感到鼓舞的。为了台湾的发展前途和人民的利益,台湾当局必须重视当今国际市场的转化及前进方向,突破人为自设的障碍,解决台湾发展的瓶颈,认真重视两岸发展的互补互利性,从而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台湾的经济发展。
学者们认为,近些年来,两岸在推动各项交流政策的过程中虽时有争端,但交流的幅度与速度却在日趋扩大,功能性谈判持续进行。交流项目由少而多,交流门类不断增加,层次在逐渐向高层发展,并由单向走向双向交流。但是,台湾当局一贯消极保守的大陆政策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如何消除敌意,增强互信,以促进两岸关系朝良性互动方向发展,是两岸都应深思的问题。
与会学者还就海峡两岸的内外形势、两岸交流中发生的具体问题等广泛交流了看法。
学者们深信,统一是海内外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两岸只有加速交流,中国尽快统一,才是实现民族腾飞之路。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北京大学教授肖灼基呼吁:
两岸需加强金融证券业合作
本报讯记者武侠报道: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灼基在日前召开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呼吁:拓宽两岸经贸合作领域,尤其在金融业和证券业方面更需加强联系和合作。
肖灼基认为,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两岸金融、证券市场的合作和联系,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
首先,两岸证券市场均起步较晚,正在逐步发展和规范,碰到不少共同问题,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其次,金融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大陆金融市场基本上是按照国际惯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起来的。因而,在体制上,两岸证券市场接轨较易。
第三,大陆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公司、股票数量、年交易量大幅上升,市场资金相对不足。台湾资金较充足,台资进入我证券市场,不仅能为股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台商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场所。
第四,大陆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多数上市公司素质较好,运作规范,投资回报率较高,发展潜力很大。通过投资证券市场,台湾投资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
就两岸金融证券业的具体合作,肖灼基提出了如下建议:
两岸互相提供证券市场信息,交流证券市场活动和监管的经验,研究证券市场发展的共同规律;在台湾建立大陆投资基金从事B股、H股交易;台湾在香港或大陆与大陆金融机构建立两岸共同投资基金,从事大陆上市公司A股交易;探讨大陆公司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T股的可能性;加强两岸证券商的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台资银行;共同培养证券专业人才。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树仁立德桃李芬芳
——访港事顾问、树仁学院院长钟期荣博士
本报记者徐运平
港岛宝马山,万木葱翠,林荫覆盖。山坡上,倚立着一幢高大而坚实的建筑——香港树仁学院。
钟期荣女士就是这所闻名遐迩的高等学府的主人和创始人。
在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请的第三批港事顾问中,学术教育界有8位,钟期荣博士是其中一位,她在香港是颇有名望的教育家。钟期荣以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与成就被载入美国1984—1985年以及1989—1990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录》;198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教育家传》中,钟期荣博士的名字排在前列。
钟期荣4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50年代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1956年定居香港就教于联合书院,开始了她至今已近40年的教学生涯。作为香港殖民地教育的见证人,钟期荣对香港教育状况有着深刻的感受。
与其说树仁学院是钟期荣一手创办的,还不如说钟期荣是属于树仁学院的。当初,是什么促使她萌发办学兴教的念头呢?走进学校,她所面对的是长期以来实行的殖民教育,着重功利,缺乏品格培养;打开教科书,里面几乎找不到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钟期荣心情沉重得似一块石头。她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创办私立学院。她抱定一条信念,作为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应当对国家、民族、时代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最有意义的工作莫如办教育,培养英才。
1971年,树仁学院在香港正式诞生。几经风雨曲折,树仁走上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5年之后,社会为树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而惊叹,港府正式承认其学历。1978年,树仁面临新的挑战。港府发表白皮书,建议大专院校由4年制改为“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和一年高级荣誉文凭,港府给予经济资助。钟期荣认为,“二二一制”教育急功近利,只强调考试与文凭,树仁宁可不要经济资助,也要坚持4年制。她坚持树仁要坚定理想,弘扬文化,不单纯以文凭为目的,贯彻完善的人格教育。16年来,树仁不改初衷,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
也许,在香港这种教育环境中自费创办私立学校,从一开始就注定路途上有更多的艰难。正如钟期荣所说,树仁是风雨中诞生,石缝里成长。如今,树仁已由初创时的8间教室、200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文学院、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共13个学系,荣誉卓著。
随着香港主权回归日近,钟期荣同样也将率领树仁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在这历史性的后过渡期里,树仁面临着怎样的转变和使命呢?
钟期荣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她的教学楼,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她说,香港目前8所大专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并没有为1997年主权回归祖国的需要做准备,这种状况应当改变。钟期荣主张,在香港后过渡期内,应大力提倡普通话教学,增加香港基本法教学课程,增设中国历史文化课,让青年学生加深认识了解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运作。通过教学增进了解与沟通,加强青年一代的民族观念和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研制出新一代高清晰度电视机
据新华社电台湾研制出新一代高清晰度数控电视机。这种被称为HDTV的新一代电视机目前只有美国有4台,台湾研制出的是世界上的第5台。
据介绍,这种新一代彩色电视机具有高清晰度的画面、宽屏幕、高品位的音质和数字化控制4大特点。由于将电视机的扫描线由传统的525条增加到1050条,电视机画面的清晰度因此倍增;此外,新型电视机荧屏的长宽比也由传统的4∶3变为16∶9,这样观众的水平视野因此由10度增加到30度,从而大大增强了观看时的现场感。这种新一代电视机的全数字化系统能使电视机在记录、放映、保存时减少失真,并具备多频道的音响系统,而且音响效果不低于激光唱盘。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九族文化村
九族文化村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地区的南投县,是台湾原住民传统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台湾新兴的旅游点。
新华社记者 徐佑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