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吉本先生和他的蘑菇
吕远
5年前,吉本先生风尘仆仆地第一次来到中国,带着他那晒干了的宝贝蘑菇。村田先生介绍他来找我,说他的蘑菇能治各种顽症。村田先生边喝那种蘑菇浸泡的淡黄色的茶水,边叙述着那蘑菇水如何使一个癌症患者的癌瘤逐渐变小以至完全消失的故事。我有些讶然。与其说是我相信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不如说我更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于是,我决定把吉本先生和他的蘑菇介绍给北京市科委和海军总医院。吉本先生把帮他做试验和分析的东京农业大学的桧垣教授请到北京,详细介绍了蘑菇的药用价值和试验情况。吉本先生愿意提供一部分蘑菇给患者服用。从那一天起,他成了每月都要乘飞机来送蘑菇的日本客人。他充满自信,自掏路费,在两国间的云层里飞来飞去,使我颇受感动。我真的期望着能得到患者的癌瘤一天天缩小下去的报告。
当然情况不会那么简单,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种一喝就使癌瘤消失的蘑菇水。但吉本先生的蘑菇对肝炎、血液病、特别是癌症化疗的患者,确有明显作用。海军总医院经过约一年的服用试验,好几个科室都反映,这种蘑菇浸泡的水汁对降低转氨酶、升高白血球、平衡血压、恢复体力等都有较好的效果。院内各方面专家分析认为,有可能是蘑菇的某些成分增强了人体免疫力,从而出现了对疾患的某些疗效。吉本先生决心和海军总医院合作,把蘑菇中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做成药物。
那天夜里,他颇带感情地向我讲述了他的大半生经历。他当过自卫队员,当过警官,后来又当过地方上的议员。退出政界后,他总想为社会做些实事。有一天,他看到文献上记载,巴西某山区的居民从来不得癌症,是与当地人吃一种野生蘑菇有关。他就千辛万苦地去巴西找到了那个山区,路上还差一点丧了命。然后,他又千辛万苦地把采到的蘑菇活生生地带回日本。为了把那种蘑菇不变质地培植下去,他竭尽全力忙碌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在东京农大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原质稳定的培植成果。当喝了这种蘑菇水的人大都有较好的反映时,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成了蘑菇迷了。他为他的蘑菇事业奔走呼号,希望找到“知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来到中国,得到了我们的支持。他带着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升起的希望,回到日本申请了银行贷款,在冲绳县买了土地,开始修建起巨大的蘑菇生产厂房。
正当他全力以赴地穿梭于冲绳、熊本、东京、北京之间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降落在他的头上——由于经济不景气,承包他那几亿日元工程的建筑公司突然倒闭,他的工程成了一片废弃的钢架。营造商无钱赔偿,银行也不再贷款。吉本先生陷入了极大的困苦境地。
我们像往常一样按时等待他送蘑菇来,但他却杳无音信。我当时不知道原因,但却预感到可能出了事。我给他发去一封语重心长的信,劝慰他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振作起来。但我没有接到回信。年底,我去日本访问,从东京打电话到九州,终于找到了他。随后,吉本先生和他的儿子博明赶到东京来,讲述他们的遭遇以及他们在困难中顽强拚搏的情形。宫古岛上巨大的厂房虽已无力发展,但他们在熊本县一个偏僻的大山里租到一小块土地,正忙于改良土壤,建造温室,堆肥,育菌。终于,在他们的塑料大棚里,又长出一批批白白胖胖的宝贝蘑菇来。一年后,吉本先生又专程来到中国,告诉我们,他一定要继续为日中两国千百万患者提供他那宝贝蘑菇。我望着他那花白的头发,由衷敬佩他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和他的顽强作风。但我也十分为他担心,这项看来虽小而实际上相当宏伟的保健事业,实现起来仍将是艰巨的。从遥远的巴西山区找到这种蘑菇并把它在生物环境完全不同的日本,保持原始品质不变地重新大量生产已相当困难了,再要把这种真菌研制成药物,并能生产成为社会服务的商品,就要困难许多倍。
一天夜晚12点,我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听筒,又听到吉本那从不退缩的声音:“我是吉本。蘑菇生长很好。我正在筹措资金。下月我去北京,送去新生产的蘑菇,请放心。”我说:“谢谢。请注意身体。”他像从前一样,热情地加了一句:“为人类的健康,加油干吧!”
放下听筒后,我眼前又浮现出他那覆盖着花白头发、刻满了岁月皱纹的前额和前额下闪动着希望之光的明亮眼神。我仿佛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他和他的儿子们正在坚忍不拔地挥动双桨,奔向太阳升起的远方……
祝你的蘑菇事业早日成功,吉本先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他山石

  意大利房产共同管理制
刘儒庭
意大利的房产私有化程度很高,一般家庭均拥有自己的住房。这些住房并非都是别墅式的独门独户型,在城市,相当一部分是公寓楼,每户人家都是某座楼房中一部分的主人。这就有个整座楼房如何管理的问题。
在一座楼房全部售出后,购到房子的户主们可以一起开个会,决定整座楼房的管理办法。通常,最受欢迎的方法便是共同管理。待户主们做出决定后,可向会计师协会提交意见,这一协会将根据情况推荐一名管理人。这个管理人必须是经过资格考试后在这一协会正式登记的会计师。如房主们同意,即可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管理人的任期、职责、报酬等。管理人一般都另有自己的职业,这一工作是兼职。
管理人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管理经济,一是调解邻里纠纷。前者包括,每年将整座楼房公用部分的维修费、电梯和楼道的照明费、卫生费、自来水和供暖费、大门门房的报酬等作出预算并召开户主会,通过后即分摊到各户。这些费用每月由管理人或门房收取,由管理人登记作帐,各项开支也由管理人支付后记帐,帐后附上原始单据,到年底时结算,向各户公布结果。如按预算预交的款项有剩余,可转入下年,如不足,再由各户按比例补交。
意大利规定,城市的楼房到一定年限后必须彻底整修一次,尤其是外表,盖起时是什么样子,必须仍按原样修好,外表的颜色也不许改变。这一工作由管理人主持,如他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召集各户出资修理完毕,则由他向市政府承担法律责任。维修的方案由管理人召开户主会议讨论决定。管理人负责制定预算,再由户主会议讨论通过,维修完之后做出决算。平时的小修,如电梯、照明线路、供水供暖设备等的维修和更新等,均由管理人负责联系施工公司,购买零配件,支付费用等。年底结算时,管理人根据有效凭证向户主会议公布。
在一座楼房居住,邻里间难免有些矛盾和纠纷,大家可以在管理人主持下开会协商解决,也可以决定一些事项,大家共同遵守。如果一个户主或租房者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可向管理人提出,由他出面解决。意大利关于房产的法律非常详尽,各项权利和义务规定得十分明确。比如,在一座楼房中,户主只拥有墙壁和地板,天花板属于楼上一户所有(即该户的地板),只有最高一层的户主既拥有地板又拥有房顶。所以,如果楼上向楼下渗水,或有其他影响下层的情况,楼上必须立即设法恢复正常,因为你的财产影响了别人(楼下)的权益。这时,受害人除了直接找楼上提出外,也可以给管理人打电话,他会找楼上户主交涉解决。邻居声响过大,形成噪音,这是邻里间常见的矛盾,也是最难启齿的事,交涉不当反会使矛盾激化。这时可给管理人打个电话,由他去交涉,他可不必说是谁家提出的。如果是楼外的某一因素影响了住户的权益,更需要管理人出面交涉。
有了这种方法,房屋的管理既不必交给国家,也不必交给某个单位,而是由户主自己管理。而户主又通过合同将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头上,使他有职有权。给管理人的报酬,由各户分担。户主虽然支出了一定的费用,但省却了很多麻烦,所以,这种办法很受欢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看汽车拍卖
朱华钧
初到美国辛城,什么都感到新鲜。就以汽车来说,当华灯初上时,在那飞驰于高速公路上的万里长龙中,红艳艳、黄灿灿、来去穿梭的车灯,犹如互相对射的连珠炮弹,灿烂多彩;那停放在大学、工厂、商城和大体育场馆等处停车场上的庞大车群,井然有序,色彩缤纷,蔚为壮观;而那不管严寒酷暑,安歇在街道上和住宅旁的“车队”,任凭风吹雨打雪盖,从不遮掩的情景,又令外来人大为感慨。
美国是个汽车大国,几乎家家都有汽车,而且不少人家有两三辆。当然质量好坏取决于家境和收入,豪华的不少,但老掉牙的也常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就连招聘个保姆,也要求有车或会开车的。有个捡废品的老人,常开车到我们家附近捡空易拉罐。所以,买卖汽车是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严冬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兴致勃勃地去参观汽车大拍卖。路上,我们议论,可能拍卖二三十辆。可一到现场,看到待拍卖的大小车辆数以百计,成行成列,林林总总,使我们惊异不已。这里的汽车有美国“土产”的,也有来自日本和欧洲各国30多个厂家的“洋货”。从拿到的资料得知,这些车走过的里程,从10万公里到几百公里的都有。而有趣的是,拍卖车的主人是辛城近20家大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
原来,美国许多人买汽车,也像买房或大件家用电器一样,全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境遇好时,每月能按时向银行缴纳定额的贷款本息,到既定的年限还清了贷款,车子才真正算自己的。如果时运不济,特别是经济不景气,失了业,无法向银行交款,那就只好听任银行照章没收汽车,拿去拍卖了。眼下就是这么一批倒霉人失却的爱物。
显然,想买车的人很多,其中也有中国留学生。车场的另一端,人头攒动。他们很早就来到现场,看过待拍卖的车辆并选好自己要买的车之后,就向主管拍卖的公司交了押金(每买一辆车交200美元),领了牌号,正在等候竞买。
待我们走近时,拍卖已经开始。拍卖现场是一个有房顶、但只有两面墙壁、能让汽车通过的大厅。汽车按编号缓慢地鱼贯而入。拍卖主持人手执小槌,站在门厅里的高台上嚷嚷。拍卖场除通道外,周围都站满了竞买的人。
很快,我们就被主持人那高超熟练的拍卖技巧所折服。只见他两眼四顾,耳听八方,每当一辆车进入门厅,稍停下来,他就通过扩音器,连珠似地介绍车的编号、厂牌、已走的里程等。接着是起价,他先喊高价,一再重复,而当没有人响应时再减下来,直到有人要买时,他又开始频频提价(每次提100美元),等到再也没有人出更高的价格,才敲定得主。拍卖一辆车的时间不超过二三分钟。他一上午就拍卖完100多辆汽车。有的车竞买得很激烈,有的车却很少有人问津。有一部轿车只有一个人竞买,花500美元就买去了。显然,拍卖很受欢迎,因为一般价格都很低廉。买家主要是用户,但也有搞二手买卖的,他们得手后,稍加维修就能赚大钱。
透过这规模巨大而热烈的拍卖场面,不难想到,在气势磅礴、多彩多姿的汽车大国里,有车阶级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莫斯科步行街
李百祥
刚到莫斯科,一位朋友建议,要我看看步行街。他说,没到过步行街的人,很难对今日的莫斯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步行街是加里宁大街右侧的一条小街,约一公里长的街道上,摆放着成千个摊点。每个摊点占地很少,像蜂窝似地一个紧挨一个。人们来到这条街,自然只能步行了。
步行街入口处有一支街头乐队,七名演奏者大都是年过六十的老人。乐队前面的水泥地上,摆着一个形如笔筒的金属筒,有兴致的游客朝筒里丢上一个卢布,乐队就当场演奏。我在旁边站立良久,终于看到一对情人手拉手走近金属筒,丢进了一张纸币,显然是卢布。就在丢钱的同时,一个头戴礼帽的老人领头吹响了小号,接着,其他乐器一齐演奏起来。我如果没有听错,演奏的舞曲是《我的蓝色天空》。随着舞曲的节奏,这对情人紧紧搂在一起,扭着身躯跳动,舞步不算十分熟练,却引来了大群观众。
舞曲停止了,我向前走了十多米,一张新奇的广告吸引了我。这广告高过人头,很大。画面是张开五指的手掌,掌心和每一个指头上画满了虫、鸟、鱼、走兽等动物。画面下用俄文写了这样一段话:“你要了解命运、前程和财路吗?请问神秘的力量。”显然,这是命相师做的广告。就在广告右侧,我看到了命相师。他,五十出头,满脸络腮胡子,头戴一顶退色的鸭舌帽。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翻动着一位金发女郎的手掌,仔细观察她的掌心和指纹,断断续续的话语说得那女郎神采飞扬。大概命相师说她交了好运吧。
步行街出售的商品,初看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很单调,大多是画:油画、版画、速描画。当然还有些小工艺品,其实也是画,是涂满了颜色的立体画。画的售价信口开河,高的开价五百美元,低的三五美元就可以买走。
似乎游人对画并没有多大兴趣,比较吸引人的是当场画像。在街头摆摊画像的画师有数十人,画像时有的用碳素,有的用粉墨,有的用油彩。他们大多为写实画师,也有两名画师专用夸张手法。我站在油画摊前,静静地观察着画师作画的情形。顾客坐在对面,画师注目凝视,抓住每一瞬间,挥动画笔,准确利落地勾勒出顾客的脸部轮廓,色彩淡而纯,使人物呈现出内在活力。我还观察了用夸张手法作画,那画师重彩浓描,把一位青年顾客的额部、头顶画得很小,而大大夸张了嘴唇、牙齿,那青年被勾勒成了人间喜剧中的角色,神韵怪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罗得岛揽胜
刘水明
流经开罗的尼罗河酷似一条闪烁飘移的缎带,市区中的扎马利克岛、罗得岛、雅各布岛和黄金岛则像是镶嵌在这条缎带上的翡翠,给开罗平添了几分妩媚。莫道这些河心小岛面积不大,在那一片片景色秀美的沃土上,却有辉煌历史的厚重沉积,令人神往。
罗得岛是尼罗河上最古老的岛屿之一,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最宽处不过1公里,从地图上看,它像一只鹅蛋。盛夏一日,我从南到北在罗得岛上游览了大半天,终于初识它的容颜。
罗得岛原叫“开罗岛”,900年前才有现名。当时岛上有图伦修建的城堡以及伊赫什德修建的穆哈特里花园等。1240年,萨利赫·纳吉姆丁·阿尤布苏丹为防范十字军侵犯埃及,又投入巨资在岛上营造了一座大城堡,据说仅角楼就有60个,足见当时这座城堡是多么宏伟!可惜这些叹为观止的建筑,大部分都被时代的烟尘所湮灭,早已名存实亡。
现在,整个罗得岛上只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宫殿,一座是穆罕默德·阿里宫,另一座是哈桑·帕夏·玛纳斯特里宫。阿里宫位于岛的西北部,建于1899年,占地约30费丹(1费丹等于24亩),其外观呈古城堡式,带有垛口的高墙环绕四周。它的主人穆罕默德·阿里亲王是埃及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福阿德·法鲁克的侄子。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迈入坐南朝北的阿里宫拱门,依次参观了主人的起居殿、御座殿和私人博物馆等。起居殿的设计借鉴了古代伊斯兰学院式风格,由一座两层楼和角塔组成。一层有喷泉厅、镜厅、餐厅、办公室和图书馆等。二层则有寝室和其他附属设施。御座殿是欧斯曼亭廊式建筑,也由两层组成,第一层的一面墙上挂着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的7位总督画像,另一面墙上挂着尼罗河两岸风景画,这些画都出自土耳其画家希德雅迪之手。天花板是一轮用木条拼成的太阳,金光迸射。第二层是赏景楼,楼内装有壁炉,每到冬天,主人邀三五知己或亲人闲坐其间,透过玻璃窗向外眺望,尼罗河旖旎风光尽收眼底。私人博物馆共有14间屋子,陈列着阿里亲王私藏和别人赠送的礼品,类似北京故宫的“珍宝馆”。在博物馆的西头,还有一间宽敞的土耳其桑那浴室。
阿里宫给我的最深印象,莫过于主人对中国瓷器的钟爱。各处都有不少成套的中国瓷器。特别是在赏景楼内,几乎每个显眼位置都摆着中国瓷器。征得工作人员同意,我将一只放在长方桌上的高筒瓷花瓶斜倒过来,见洁白的底部烧制有“大明万历年制”的蓝色字样。当我告诉陪同,这只瓷瓶起码有400年的历史时,他惊讶得目瞪口呆,急忙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将瓷瓶扶正。
参观完阿里宫,我来到罗得岛最南端的玛纳斯特里宫。据说该宫的主人玛纳斯特里·帕夏,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埃及时,担任过内政大臣一类的官职。眼下,玛纳斯特里宫内部正在修缮。
鉴于尼罗河在埃及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很久以前,埃及人就在沿岸修建了许多水文站,以测量尼罗河的水深,掌握它的泛滥规律。“罗得岛水文站最早建于公元716年,公元870年重建。此后,埃及历代统治者都对它精心维护,使它至今完好无损。”“你看,水文站上面的圆形石墙和塔式木质尖顶,就是1948年增建的。”管理员西德基先生和哈德里女士一面热情介绍,一面打开锁着的铁门。
跨进水文站,只见内有一口边长约8米的方形石井,井中央竖立着一根六角形的大理石柱,柱高10.5米,柱体如温度计一样刻有长短不等的符号,柱子的下端埋入井底,上端则嵌入一根横架井口的大木梁中。井壁有两尺宽的石梯盘旋而下,供人查看水位情况,只是石梯没有护栏,人踏在上面须格外小心。井中有高低不等的3条暗渠与尼罗河沟通,井水与河水总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自从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高坝建成后,罗得岛水文站失去了原有的独特作用,站内的水井也业已干枯,但作为尼罗河不朽文明的象征和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罗得岛水文站有着重要的保存价值。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图为埃及阿布辛拜勒小神殿入口处。 蒋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