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务院首次公开承认
美在人权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新华社华盛顿9月13日电(记者王金和)美国国务院不久前首次公开承认,多年来,美国在保护国内人权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据《华盛顿邮报》今天报道,美国国务院在今年7月28日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长达213页的报告中,列举了本国存在人权问题的9个“令人关心的领域”,如警察施暴、虐待犯人、种族关系、轻视妇女、打击主张堕胎自由的积极分子、侵犯人们自由使用语言的权利等。
报道说,这份213页的报告有一个长达10页的前言。它是由国务院主管人权和人道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约翰·沙特克撰写的。但这个前言并没有同报告一起被提交上去,而是被扣压了一个多月。据国务院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内部曾就前言的内容和措辞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到9月9日才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沙特克在前言中写道,“除非有关保护人权的原则能在美国国内得到真正的实现和贯彻执行,否则,在国际上宣传这些原则是毫无用处的。”他还承认,从历史上讲,美国一直“粗暴地践踏了人权”,如对黑人的奴役以及后来对他们实行的种族歧视、对印第安人文化和社会的破坏、对移民的虐待,以及美国妇女至今仍然不能享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等等。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
谴责利武装分子拘留联合国人员
本报联合国9月13日电记者许世铨报道:联合国安理会今天下午发表主席声明,强烈谴责利比里亚武装分子最近拘留和虐待43名非武装的联合国利比里亚观察团军事观察员和6名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的行为。声明指出:“这些行为公然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和《科托努协定》。”
声明强调,“安理会要求负责者立即释放被拘留人员,归还他们以及联利观察团和各人道主义组织的财产。安理会敦促所有各方严格遵守《科托努协定》,并确保联利观察团、其他联合国人员和各人道主义组织人员的安全和行动自由。”
声明还吁请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按照1993年10月7日秘书长和西非共同体主席间的换文,确保经济共同体军事观察员小组尽可能继续向联利观察团人员提供保护。上述换文界定了利比里亚境内这两个特派团各自的作用和责任。
声明说,“安理会正密切注意利比里亚的局势,并欢迎目前正在为此作出的各种努力,特别是加纳总统以西非共同体主席身份所做的努力,以争取被扣人员的释放。”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过度消费也应控制
山人
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13日在开罗闭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确定了今后20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使会议具有跨世纪的重要意义。
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从这次会议的情况看,采取行动减缓人口增长以实现持续发展,不仅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而且正在变为实际行动。连一向对世界人口过速增长问题不甚关心、竭力反对堕胎的美国,此次亦积极参与了开罗会议的工作。至于采取哪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则只能由各国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具体国情自主地决定,不可能也不必要采取统一模式。
从另一方面看,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所以又是一个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问题。人口过快增长自然会过快消耗自然界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人类消费模式的过度奢侈化,同样会浪费地球的有限资源。发达国家许多人口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对人类的持续发展构成的威胁,并不亚于第三世界的“人口爆炸”。
美国一些人口问题专家作过这样的计算:占全球人口总数5%的美国,消耗着全世界25%的商业能源,其人均消费量相当于147个孟加拉国人或422个埃塞俄比亚人,为第三世界人均水平的30—40倍。若按消耗的能源计算,美国每年增加的300万人口就等于第三世界每年增加9000万至1.2亿人口,与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总数大体相当。美国一个名为“人口零增长”的组织认为,按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计算,美国才是世界上人口过量最严重的国家。可见,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同样威胁着世界的资源、生态和持续发展。
西方国家过去在谈及人口与发展问题时,总是一味谈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突出这些国家的人口过速增长对世界的威胁,却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度消费问题。这是十分片面的,是极不公正的。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在强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也有力地揭露和批评了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过度消费问题。
在这次开罗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在人口与发展问题上采取了较前积极的态度,理解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合作的合理要求。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也明确指出了“浪费式消费”对自然资源构成的严重威胁。因为事实业已表明,要缓解人口与发展这个全球性矛盾,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固然刻不容缓,而过度消费也应受到制约。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对朝核设施检查结果
新华社维也纳9月13日电(记者张浩)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12日提交给该机构理事会的一份报告说,朝鲜宁边的核设施自1993年2月以来没有生产过钚。
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上周末对宁边两座核设施进行检查后得出的结论。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位发言人说,朝鲜允许对其一直禁止检查的核设施进行检查是朝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个有节制的步骤”。
但他同时认为,这离对朝鲜进行正常核检查还有一定距离。现在还不能确定朝鲜已经履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的义务。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签署奥斯陆声明
绕过耶城归属争议以期尽快落实援助
本报斯德哥尔摩9月14日电记者丁刚报道: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昨天晚上在奥斯陆签署了一项声明。双方表示,在与援助国和组织讨论安排对巴勒斯坦自治区的援助时,暂时绕过有关耶路撒冷归属的争议,以争取尽快落实国际援款。
阿拉法特和佩雷斯是应挪威政府的邀请前来参加庆祝巴以和平协议签署一周年活动的。昨天下午,挪威外交大臣戈达尔与阿拉法特、佩雷斯就安排国际社会援助巴勒斯坦自治区资金的问题进行了长达近4小时的磋商。随后,他们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奥斯陆市政府组织的大型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巴勒斯坦、以色列和挪威的200多名儿童和一些国际知名音乐家表演了节目。音乐会休息期间,阿拉法特和佩雷斯签署了这项《奥斯陆声明》。
据报道,自巴以和平协议签署以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许诺给予23亿美元的援款。但到目前为止,巴方只得到了很少一部分,加沙和杰里科地区的自治管理部门和警察部队因缺少资金难以全面运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航母驶向海地两万兵力准备入侵
本报华盛顿9月14日电记者刘爱成报道:为入侵海地作准备,美国国防部已下令两艘航空母舰驶向海地附近水域。
美国“美洲”号航空母舰载着特种部队和武器装备昨天离开诺福克(弗吉尼亚)美国大西洋舰队基地,向海地附近水域进发。另一艘航空母舰“艾森豪威尔”号载有4000陆军和50架直升飞机,将于今天驶向同一水域。这两艘航空母舰将与已经部署在海地附近水域的两艘海军陆战队水陆两用军舰会合。
美国军方说,航空母舰将作为入侵海地的跳板,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美军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进入海地,而并非所有部队都得从太子港进入。军方人士透露说,美军将首先动用2万兵力入侵海地,然后部署小规模的多国部队,最后交给由6000人组成的联合国和平部队管辖。联合国维和部队将由美国指挥,计划于1996年2月全部撤出海地。
另据白宫发言人昨天透露,美国总统克林顿将于15日晚就有关美军入侵海地问题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克里米亚又起风波
本报记者慈汝岭
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的政局动荡不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11日,克里米亚总统梅什科夫发布了解散共和国议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的总统命令,宣布免除各级人民代表的资格,一切权力归总统和地方行政机关;成立隶属于总统的制宪委员会起草新宪法,并决定明年4月9日就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同时下令封锁议会大厦,并控制克里米亚电台和电视台。从而爆发了该共和国权力机构之间的一场危机,引起有关方面严重关注。
针对梅什科夫的命令,克里米亚议会在邻近议会大厦的检察院大楼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作出的决议认为,根据克里米亚总统法,总统无权解散议会和停止议会及地方苏维埃的活动,总统的命令违犯宪法和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会议还提请最高法院对总统的命令“作出裁决”,并决定组成代表团与总统进行谈判。
这场危机是由议会修改法律、限制总统权力引发的。9月7、8两日,克里米亚议会以多数票通过关于修改宪法、总统法及成立宪法法院等法案,将总统法中“总统是国家元首”的规定改为“总统是最高公职人员和国家执行权力机构的首脑”;将总统任命地方行政领导改为地方政权机构由民选产生;取消了总统关于提前选举议会和就信任议会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权力,而将这些问题的决定权改属议会。梅什科夫指出,议会的举动破坏了宪制基础,是一场“宪法政变”。梅什科夫的命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布的。
乌克兰总统和议会认为,克里米亚立法机关和执行权力机关之间的冲突,是克现行法律不完善和克总统、议会不尊重乌克兰宪法和法律的结果。最近以来,克议会与总统、政府之间在权力划分问题上矛盾日益突出。议会否定了总统的多项命令,指责总统几个月也未完成组阁事宜,迄今没有制定出自己的改革纲领。一些议员还批评总统任用从莫斯科来的俄罗斯籍人作为内阁重要成员,要求梅什科夫政府辞职,成立“公民信任政府”,并呼吁克议会“从法律上保证改革的进行”。梅什科夫则指责议会试图改变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克里米亚权力机构之间的这场冲突,是在乌俄两国即将缔结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前夕发生的。8月23日,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市苏维埃通过决议,赋予该市以俄罗斯法律地位。在克议会,代表们投票支持塞市苏维埃的决议,并决定致函俄国家杜马和乌克兰议会,称“有关克里米亚的一切问题,只有在半岛上的政权机构参与下,才能作出决定”。据认为,克里米亚问题将是即将举行的乌俄高级会谈的主要问题之一。
克里米亚事态的发展,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强烈关注,乌克兰总统库奇马指出:“克里米亚当局当前的行动将使克里米亚半岛乃至整个乌克兰的局势都动荡不安。他们对治安构成了威胁。”他坚持国家现有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立场。乌政府责成对立双方回到9月7日以前的“零点方案”,通过谈判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折衷解决办法。乌护法机构发表声明称,将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事,确保半岛的安全和秩序。黑海舰队司令部则表示将严守中立。
目前,克里米亚半岛的形势基本平静,对立双方表示愿意相互对话和谈判。但双方都要求对方必须撤消自己的决议和命令。事态将如何发展,引人注目。
        (本报基辅9月13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塔总统选举缘何推迟
本报记者尹树广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最高苏维埃9月7日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将原定于9月25日举行的总统选举及全民公决推迟到11月6日举行。这使原本错综复杂的塔政局愈加扑朔迷离。
此次特别会议提出推迟大选和公决的理由是:在邻国阿富汗尚有1万多塔难民,须设法使他们和在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塔族人履行选举权;其他政党尚未提出候选人;选举资金有待落实等。而塔最高苏维埃主席拉赫莫诺夫则在会上表示,“缺乏民族团结是大选推迟的真正原因之一”。此间分析家认为,塔推迟大选和公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等重要邻国认为,塔大选条件尚未成熟。俄、乌两国上月底在塔什干会晤时就此达成了共识。乌兹别克斯坦副外长不久前表示,塔政府应对与1992年底塔内乱有牵连的反对派人士实行大赦,举行有几个总统候选人参加的选举,为遣返难民创造必要的条件。看来,周边大国的态度对塔议会的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塔国内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对此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塔原来被核准参加竞选的候选人只有最高苏维埃主席南方人拉赫莫诺夫一人。受北方支持的阿卜杜拉贾诺夫原表示将参加竞选,但最后榜上无名。阿是北方人,曾在1992年底出任部长会议主席,现任塔驻俄罗斯大使。塔北方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提供国家财政收入的67%左右,一直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北方对只有一名南方候选人自然有自己的想法。联合国和欧安会等国际组织也对此不满,认为只有一个候选人的竞选有悖国际常理,表示将不派观察员监督选举。大多数塔政治家也认为,多个候选人参选有利于实现民族和解,为早日结束塔内战创造条件。据报道,塔选举委员会日前终于审查通过了阿卜杜拉贾诺夫的候选人资格。
最后,自7月以来,塔反对派武装一直在塔阿边界频繁发起军事行动,并造成10余名俄边防军死亡。虽然“政府始终在控制着局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塔现政权的选举计划。
塔吉克斯坦内战已持续近两年,它与外高加索地区冲突一样被列为前苏联地区的热点。独联体维和部队现正保卫着塔阿边界。塔大选的推迟再次表明,这个中亚山国的政局要走向完全稳定尚需时日。
(本报阿拉木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古巴禁止非法移民偷渡美国
新华社哈瓦那9月13日电(记者颜庆华)从13日中午12点起,古巴政府开始采取严厉措施禁止本国公民偷渡美国,并警告说,违反有关规定者将被逮捕和法办。
古巴政府采取上述措施是为了履行9日在纽约同美国政府达成的有关移民协议。在该协议签署后的72小时之内,古巴海岸警卫队和公安人员对那些企图使用自制交通工具和不合法手段离开本国偷渡去美国的人只限于进行说服和劝阻。
但在72小时之后,就开始采取严厉措施禁止这些人非法偷渡美国。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加利同日本首相和外相会谈
正在日本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十三日分别同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和副总理兼外相河野洋平会谈。他们就日本进入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问题等交换了意见。加利在会谈中重申他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意向,并且强调“担任常任理事国并不会被赋予要采取军事行动的义务”。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菲律宾总统访问西班牙法国
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从十一日至十三日对西班牙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近三十年来第一位菲律宾国家元首正式访问西班牙。访问期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首相冈萨雷斯分别宴请和会见拉莫斯总统。然后,拉莫斯于十三日抵达法国进行访问,并于当天在巴黎先后会见了法国总统密特朗和总理巴拉迪尔。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美在多米尼加进行军事演习
参加多国部队的美国士兵十三日在多米尼加与海地接壤的达哈翁地区进行了一次军事救护演习。演习时,美国士兵乘直升机在圣费尔南多要塞附近进行了救护训练。据美国军方透露,这次演习是根据一项军事疏散计划进行的,该计划将在美军入侵海地时实行。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莱国王同前首相签和平协议
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同前首相莫赫勒于十四日在马塞卢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协议规定立即恢复民选政府和莫赫勒首相职务。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9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签署“反犯罪法案”。该法案将耗资300多亿美元为美国增加10万名警察、加盖大量监狱等。它还禁止19种攻击性武器。 新华社记者 宋晓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