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第二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追记
白山黑水托起一片艳阳天
向兵文并摄影
“650万个主人,650万份真情”。从第二届长春电影节归来的人们恐怕都忘不了节日期间长春街头到处可见的这句话。金秋时节,一个用650万份真情铸就的盛会,为中国电影托举出了一片充满希望的艳阳天。当正奋力走出低谷的中国影人离别深情的白山黑水时,心头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激情。
   长春人办“亚运”
据说,全世界有300多个电影节,像柏林、嘎纳、威尼斯等称为A级的大电影节,每年就有八九个。可哪一个电影节又曾有过如此的声势:蓝天下,代表中国制片业的16家电影厂的厂旗高高飘扬,容纳5万之众的体育场里,数百面大鼓擂得惊天动地,数千名男女着霓裳舞彩练,挟着歌潮扑面而来。全场肃立,国歌高奏,以电影为主题的万人行进表演方队载歌载舞渐次入场,“五朵金花”、“红色娘子军”、“孙中山”、“秋收起义”……中国电影近半个世纪来的灿烂业绩,在气势磅礴的歌舞中,在万人欢腾的掌声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盛大的节日,这是隆重的庆典。观众为其新奇而倾倒,电影人为其热烈而动情。执导这场开幕式的长影厂导演李前宽则说他是用这浩大的声势在为中国电影呐喊,为此他深深感谢650万长春人民的热忱。为了电影节,长春市以1.5亿的巨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成了这座长春市最大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开幕式的演出,来自工厂、学校和武警部队的9000名表演者,顶着94之夏特有的酷暑,克服没有体育场合练只好分头演练的困难,愣是在短短的时间里拿出了这台撼人心魄的大型场地演出。
“长春人的那份精气神真就跟当年北京人办亚运一样!”总导演李前宽说。
    谁是电影节的主角
第二届长春电影节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潘虹。她以《股疯》中一改“悲剧皇后”形象的成功表演,夺得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成了本届电影节的“影后”;电影节专门举办了“潘虹表演艺术”大型学术活动,为时两天的研讨会上,一批特意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潘虹从影10多年来的艺术成就,专家们的真知灼见结集成《潘虹表演艺术》专著,在电影节期间隆重推出。如此厚遇,这对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难得的殊荣。长春人将这份殊荣给予了这些年一直执著地默默耕耘于影坛,而无意用无聊的生活噱头不断为炒星者们制造社会新闻的潘虹。这不仅是对潘虹演艺的奖励,也是对一种艺德和人品的褒扬,这种褒扬所含的价值取向正体现了电影节的格调。
只因新中国电影诞生在长春,长春人爱称自己的城市叫“电影城”,可只有当一座作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占地数百亩投资数亿元的电影文化中心拔地而起,长春人才真正有了引以为豪的“电影城”。这座堪称中国之最的“长春电影城”是这次电影节的活动中心。在美轮美奂现代气派的电影宫里,设备一流的“亚洲厅”、“澳洲厅”、“美洲厅”、“非洲厅”各个放映厅,每日轮流上映着17个国家的参展影片。电影宫宽敞的交易厅里,国内外15家制片单位的61部影片在这里交易,成交率居然达到了80%。电影节还特地举办了影视剧本交易,各地送来的75部电影剧本和57部573集电视剧本,使电影宫雅致的洽谈签约室变成了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所。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些年一句时兴的口号。而长春电影节却无意为谁“搭桥”,它的主体即电影本身,在突出电影主角的这台大戏里,长春人为振兴中国电影在干着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明天该是好天气”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沙龙艺术,它的生命力不在像牙塔而在大众中,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正是长春电影节的长人之处。
电影节期间,长春市除了在各家电影院放映参赛、参展影片外,还专门在公园、广场和校园放映露天电影。24日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头一天,电影还没开映,胜利公园的放映场地上早已坐满了观众,来晚了的或坐在栏杆上,或站在自行车上,甚至连银幕后面和两侧都是观众。这些日子里一些住在放映点附近的人家,一到傍晚他们便要拿着板凳为自己也为亲朋好友占个好位置,散场时又惦记着“明天该是好天气”。此情此景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电影的黄金时代。放映点的负责人说第一夜胜利公园一个点的观众就有两千多。第二天这里放映《股疯》,观众超过三千人。人们有的为电影而来,有的为电影节而来。一位医护人员说,电影节让城市面貌一新,街头到处像过节,他15年没看过电影了,今天来看露天电影就是想好好感受一下过电影节的气氛。电影节期间的“露天电影”放映的大多是新拍成的国产影片,5天时间里全市观众达50万人次。50万,这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所构成的空前盛况,无疑将带给电影界诸般不同的启示,而其给予中国电影人最多的该是振兴民族电影的信心。(附图片)
题图与上图均为长春电影节开幕式的壮观场景


第8版(周末)
专栏:

  北京舞蹈学院四十年硕果累累
舞蹈家的摇篮
  丁艺
今年九月,正值北京舞蹈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所京城西郊的舞蹈高等学府,你不会不注意那典雅的教学主楼和楼前悬挂的精巧横匾:舞蹈家的摇篮。透过吴作人先生那笔力遒劲、墨彩飞动的字迹,我们能看到这“摇篮”由初生至“不惑”的历程……
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是北京舞蹈学校。一九五五年七月,建校仅十个月的学校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由贾作光编导的蒙古族舞蹈《鄂尔多斯》和由李承祥编导的藏族舞蹈《友谊》分获金、银质奖章。两年后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由栗承廉编导的《牧笛》又获银质奖章。一九六二年,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赫尔辛基举行,栗承廉编导的《春江花月夜》和章民新编导的《蛇舞》双获金奖。表演这两个舞蹈的陈爱莲也声名播扬。这“摇篮”一起步便摇向了世界。
学校虽不是表演团体,但却致力于中国民族舞剧的建设。《宝莲灯》与三圣母的扮演者赵青、《鱼美人》与主角的扮演者陈爱莲都与这“摇篮”有不解之缘。两部舞剧的主要编导黄伯寿、李仲林、李承祥、王世琦等也一直是我国舞剧创作的中坚。在一九七八年改制为大学后,借助中央歌剧舞剧院的表演力量,唐满城、李正一等创作了《文成公主》,孙颖创作了《铜雀伎》,这些都堪称是民族舞剧的佳品。
作为一个“摇篮”,他们已培养出二千三百多名各类舞蹈人才。在一九五九年末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成功地演出了《天鹅湖》和《海峡》两部舞剧,于一九六三年又正式成为文化部直属的中央芭蕾舞团。白淑湘、中国首演的《天鹅湖》及中央芭蕾舞团,可以说都是这“摇篮”养育而成的。不仅如此,“东方班”以张均为代表的一批毕业生成为东方歌舞团的建团基础;以袁永海为代表的一批教师为上海舞蹈学校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八十年代初,这“摇篮”放飞的雏鹰翱翔在世界芭蕾舞坛。张卫强、李存信、唐敏、欧鹿、赵民华、李莹等纷纷在国际芭蕾比赛中获得奖牌;他们的教师也分别被邀为国际芭蕾比赛的评委和被邀到国外去教芭蕾。当一位芭蕾教师被邀执教于英国皇家芭蕾学校时,西方报刊评述道:“产生于欧洲的芭蕾,聘中国教师执教,可见中国芭蕾教学的成就。”
这种成就与北京舞蹈学院“人才与剧目同步,教学与科研同步”的办学主张是分不开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芭蕾教学体系”、“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学”和“复试百分制评定法”等项目获得国家教委的教学成果奖、科研奖。作为国内唯一的舞蹈高等学府,各舞种的学科建设不仅配备齐全而且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水准。
一九八八年以来,由于“身韵”教学所带来的民族舞蹈观念的变化,由于“交响编舞”观念的引入和多学科的相互影响,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创作一时为全国舞坛所瞩目。连续推出的“唐韵”系列晚会、“乡舞乡情”及“献给俺爹娘”晚会、“太阳、月亮、地球”晚会,在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及当代都市舞的创作上全面开花。到了承接全国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的编创工作的时候,更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在访问欧洲时,一位艺评家称群舞《黄河》“堪称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今年七月,在北京舞蹈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前夕,“国际舞蹈院校节”在北京举行,北京舞蹈学院荣幸地承办了这一盛会。亚太舞蹈联盟主席胡善佳先生代表世界舞联说:“北京舞蹈学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舞蹈院校之一。”


第8版(周末)
专栏:

  绵延艺风功在漫坛
《中国漫画书系》问世
谁都没想到,河北教育出版社创造了一件轰动漫画界的盛事,出版了《中国漫画书系》,获得漫坛内外的称誉。
漫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曾起过重要影响,至今仍是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一大批漫画家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漫画家的成果长期未受到出版界的重视,漫画集虽有一些,但有系统地结集出版,展示漫画历史发展脉络的则几近于无。《中国漫画书系》以优良的装帧设计、巨额的投资,把丰子恺、张光宇、张乐平、米谷、叶浅予、华君武、廖冰兄、丁聪、张仃、方成、江帆、苗地、方唐、王复羊、韩羽等漫坛名人的杰作编辑成卷,一家一集,陆续面世,实在是给中国漫画界的继往开来做了一件益事,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漫画的过去和今天,能够把一批漫画精品收存把玩。
书系所收各卷基本反映了每位漫画家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们的艺术风貌。卷前还有作者自画像、序言及其简历,每卷收存作品130幅至150幅左右。这套书系的用纸如果再精美一些,无两面重影之疵,各种风格的漫画家再多选一些,就更为珍贵了。(袁平)


第8版(周末)
专栏:

  第二次出征
中国轮椅击剑队队员王曙光,是北京军区某部上尉政工教员、一等功臣、战斗英雄、一级残伤军人,7年前在战场上失去了双腿。今天他坐在了轮椅上,挥剑上阵,参加远南运动会。(司兰宝缪海洋)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南地北

  兰州太平鼓
杨玉兰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于甘肃兰州市的传统民间鼓舞,至今大约有600年的历史。民间用太平鼓祈雨,祛邪驱魔,也用于巫术、战争等。相传当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西征以统一天下,适逢元宵佳节,有人向徐达献计将战鼓加长改为长筒鼓,内装兵器,令军士装扮成社火队携鼓进城堡。于是将这种长筒鼓命名为“太平鼓”,以象征江山统一,天下太平。从此后,太平鼓就成为每年社火中必演的项目,寄托了人民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农民的鼓乐舞蹈,是庄稼汉显示力与美的“劲”舞。从鼓手的舞姿、音乐、打法、服饰等,都显示了黄河儿女的刚劲,同时还表现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精神风貌。整个鼓舞演奏过程,就像那“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一样,气势雄浑,排山倒海。
近年来,兰州文艺工作者对太平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发掘、创新和提高。新的太平鼓舞将传统的打法纳入专业表演的序列,再糅进戏剧舞蹈架子功的技法和武术的技法,通过飞、腾、奔、跃、跳、转、舞、挪以及抖槌、扬槌、翻槌等一系列动作,使鼓队性格化;同时将单一的节奏改变成具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使鼓队既有“响雷惊炸”,又有“柔风相吻”;随着情节和气氛的变换而调整节奏,又使节奏音乐化。鼓队队形也加以美化,在表演变换中组合成:“龙舟飞行”、“黄河儿女”等数十个艺术型大场景,使队形变换有了更多的新意。还增添鼓和锣钹的新技法,形成了“虎跃山涧”、“骏马奔驰”等数十个新的舞蹈动作。
兰州太平鼓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长山战鼓、开封盘鼓同在全国名鼓之列。


第8版(周末)
专栏:服饰之旅

  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秋冬服装趋势预测
温馨舒适的秋冬
岁月时光流逝,对缤纷嘈杂生活的厌倦,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都引发怀旧的思绪,促使人们对服装选择的改变。色彩、面料、款式或者饰物,其中的哪一种似乎都并不特别重要,而是从整体上融传统、真实的感觉和舒适于一体,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气氛。这个概念十分具有创造性,它能解释市场的所有层次,十分灵活,具有更大的自由度。1994年至1995年秋冬服装流行趋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而产生。
   神秘的东方主题
在东方的高原上仍然保持着一些古老的文明,而且还成了现代时装潮流的源头。色彩从桔黄到红色,夹杂着铜绿和金黄。不规则的纱线结构使面料表面产生原始的粗糙感,亚麻织物,手编效果、绳编效果的织物,神秘的图案、花边、流苏、刺绣、丝带、装饰滚边等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受民族风格的影响。款型修长,内外松紧搭配,外观朴实,内含华贵,中式领、盘扣、旗袍的腰身和下摆开叉等中国传统服装的局部被更多的采用。
    雅致经典的欧洲品味
淡淡的色彩唤起人的追思,庄园、油画、旧书,为真实的颜色提供了灵感。纯洁的白色下,灰绿、灰棕、灰紫占着主导地位;轻微的黄褐色,柔和而模糊的粉红色,加上朦胧、轻盈、温馨的感觉。外观看上去平淡,实际结构很精致的经典面料是最基本的特征。传统的人字呢、华达呢、法兰绒,精细的开司米仍然不落俗套。款式单纯得看上去几乎不存在设计,但在服装细部的处理上却颇具匠心,工艺精细的套装、贴身长裙,垂感好的细长外套、马甲或背心都体现出女性优雅的线条。
    简朴粗犷的超前阶层
学生时代的装束启发了有着超现实思想的青年人,朴实的工装和便装在朴素、粗犷中透出现代的美。各种冷暖的深色调显得朴素无华,亮丽的点缀色又衬托出青年人的创造性和调皮、好玩的天性。面料表面结实且无光泽,牛仔布最具代表性,哔叽、粗斜纹棉布等制服织物被赋予了时髦含义,引发了一种崭新的情调。背带裤、背带裙、喇叭裤、大摆裤、长大的衬衫外套等带有传统工装、军装的味道。T恤上的标志或图案处理得粗中有细,具有时代特点。着装上下组合搭配自然轻松,超长或超短,各有特色,但又有些不合常规,怪诞而幽默。(李莉)


第8版(周末)
专栏:

  吉祥图案的代表
日本平成文化展
自9月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始的日本平成文化展,已经引起了首都观众的赞扬。
平成文化展来自日本的京都,这是一座历史上仿中国唐代长安城的布局而建立的古都,今年恰好是京都建都1200周年。展览展出的是日本的150幅吉祥图案作品。吉祥文化源于中国,糅儒、释、道于一体,以福禄寿为象征,日本人又融入他们信仰的太阳和民族的风情,形成了日本的吉祥图案。现在的日本,吉祥图案的应用十分广泛,家庭生活、公共设施、建筑装饰等等,无不采用,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均很高。
此次展出的作品经过反复挑选、评审,可谓代表作,由此可见日本吉祥图案的现状。平成文化展的作品是第一次来华,过去曾通过刊物交流介绍过吉祥图案。不久前在美国的展出也曾获高度评价。日本图案博物馆馆长林大功先生和图案协会会长团武夫先生事先都认为,中国观众一定会欣赏这些作品的。今年10月,他们将在京都举办回国汇报展。(文同)(附图片)
瑞鹤群舞(吉祥图案)
西村寿郎


第8版(周末)
专栏:音像天地

  《华夏乐声》民歌精选
△北京大有集团天运纵横文化传播公司制作、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出版的《华夏乐声》民歌精选,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
这一大型系列民族民间音乐制品,旨在让海内外华人系统地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这一作品包括汉族民歌、民乐和少数民族民歌、民乐两大部分,约500首曲目。首批共33首,分音带(一套三盘)、CD(一套两盘)及MTV、LD一张。


第8版(周末)
专栏:音像天地

梁雁翎在北京
△8月的一天,下午两点,以一曲《像雾像雨又像风》而闻名的梁雁翎,来到了北京兴达美食娱乐宫。身材高挑、容貌端丽的她,身着乳白色无袖连衣裙,长发飘拂,而从她与记者交谈的举止中,又可看出聪慧可爱的北京姑娘的影子。因为梁雁翎生长于北京。
梁雁翎与听众的“同乐会”很是别开生面。近300人中,有以前与梁雁翎通过信,这次受到她盛邀的老友,也有慕名而来的新朋友;有梁小姐少年时的北京伙伴,也有专程从沈阳等地赶来的歌迷。梁雁翎先后为大家唱了《你好吗?》、《像雾像雨又像风》、《我和你》3首歌。
梁雁翎的第5张专辑,就要面市了,或许不久之后北京街头又该传唱她的某一首歌了呢!(王碧莹)


第8版(周末)
专栏:拾趣

 看足球赛的乐趣徐太生我不是球迷,却差一点将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的五十二场之争全部看过。因为足球赛不单单是力和技的较量,其内在的艺术魅力也不亚于文化艺术的表现力,欣赏足球比赛,同样也是欣赏艺术。
看足球,不能单纯地看比赛,要加以联想,像每个国家的球队是南美还是欧洲风格了,像每个球队的四四二或三四三阵式了,像每个球员的技术特长以及个人的轶闻趣事了,等等。结合这些素材,把自己的想象掺和进去,加以发挥和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足球的艺术韵味。
我看足球比赛,像是欣赏一幅精美的书法之作。你看意大利的罗伯托·巴乔,身高不过一米七四,动作敏捷,不喜欢与对手纠缠,而是利用自己的过人技术,巧妙地避开防守队员的干扰,踢得有章有法,最后轻松地将球送入对方的大门。这一招一式难道不像是书法中的楷书之道吗?而巴西的罗马里奥身强体壮,善于强攻,能够在对手逼抢封堵的情况下正面攻击,这和书法中的狂草又是多么地合拍。
我看足球比赛,又像是欣赏一首优美的名曲。你看保加利亚斯托伊奇科夫主罚的任意球,高高飞起,跃过人墙,接近球门时,突然降低高度,应声钻入网内,这又多么像音乐中的五线谱,高音低音相互糅合,谱写出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
我看足球比赛,还像是欣赏一组姿态各异的舞蹈。巴西的罗马里奥和贝贝托在门前的巧妙配合,那一切一传,一递一送,招招过人,式式优美,犹如耀人眼目的桑巴舞,而全队的整体配合,不正是一台完整的探戈或伦巴吗?!


第8版(周末)
专栏:

  传媒使用中文字体研讨会召开
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在内的20余位汉字研究专家,最近聚集在北京香山饭店,共同研讨汉字使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由传讯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这次会议,虽然中心议题是对传媒用字加以探讨,但所涉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汉字繁简字体在海峡两岸和香港、新加坡的使用现状,历史与未来的回顾及前瞻,等等。会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争论真切,直抒胸臆,对社会各界很有参考价值,递交会议的论文也有独到的见地。(胡波)


第8版(周末)
专栏:

  韩国现代舞团在我国巡演
成立于一九八七年一月的韩国基础舞蹈团,由六十位演员组成,他们以韩国传统舞蹈为基础,致力于新的高水平的创作。从九月四日至九月二十五日,由基础舞蹈团五十四名艺术家组织的韩国现代舞蹈团,将在北京、天津、济南、广州、哈尔滨巡回演出,有《白的幻想》、《太平散调》、《鼓的大合奏》,还有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名作《春之祭》创作的作品,但表现的是韩国人的情趣。团长鞠守镐是杰出的舞人,曾去一百多个国家演出,为保存和再创民族艺术倾注了许多心血。一九四八年出生的他,现兼任韩国中央大学教授。(李扬)


第8版(周末)
专栏:

  家庭教育的好老师
大型家教电视系列片《希望之家》近日摄制完成,李岚清同志发来贺信。
《希望之家》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海南影视文化传播艺术公司、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共同合作完成的,是为了贯彻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的精神,配合联合国1994年“国际家庭年”的活动而摄制的。由林崇德教授等三十几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生理、营养保健、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撰稿,由秦怡、李海鹰等一批艺术家协同创作。片子共20集,全长800分钟,摄制历时一年,投资百万。(秦杰)


第8版(周末)
专栏:

  笳咏又办书画展
年近古稀的陕西画家笳咏曾于1986年和1989年两次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也曾在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多国展出。近日,他又将近年来勤奋探索的成果在中国美术馆奉献给美术爱好者。(英芙)


第8版(周末)
专栏:

  用华夏器乐迎接妇女大会
为迎接第四次国际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改革月报》、北京富利通文化艺术发展公司联合举办的“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活动,将于9月1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曾媛)


第8版(周末)
专栏:

“田世信雕塑展”于九月七日至二十五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田世信创作的《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人物雕像,以及《高坡上》、《山音》等大型组雕,表现其质朴厚重、道劲刚毅的艺术风格。图为田世信创作的树根雕《醒后的沉思》,作品充分利用树根原形,又能突破其制约,赋予深广的内涵。枕着空酒坛的老人富有东方哲人的气质,那心与天游的瞑想,苦苦探索的神韵,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雅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