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读《闻一多全集》
徐迟
40多年前夏天的一段往事,犹历历在目。我那时不在昆明在上海。李公朴先生先倒下去,跟着是闻一多先生倒下了。他们都是被法西斯特务用无声手枪杀死的。然后,传说在黑名单上居第一名的有陶行知先生。而陶先生突然因脑溢血在上海去世了。
那一段日子,是中国的最黑暗的时候……已经变成历史了。
有时候觉得,那样的悲恸的历史好像被人们忘记了。但今天看来,它并没有被忘记。它是不会被人遗忘的,这段用血写的历史。
新出版的这部《闻一多全集》,意义非常重大。闻一多先生是举国闻名的诗人、学者、革命家。他24岁时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一出手即不平凡。他问:“为何更须烧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他后来就答复了这一问题。29岁时出版的第二本诗集《死水》,他呐喊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他又在《发现》一诗中说,“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他说出了他对于旧中国的绝望的语言,以及愤怒的语言。
他不仅是诗人,又是学者。他从研究远古的神话,到研究《诗经》,研究诸子百家,包括老子、庄子等,并研究了屈原《楚辞》,汉乐府诗,到唐诗,一直到当代的新诗。他是学者型的诗人,又是充满了诗人气质的学者。他钻研古籍,我看到过他给臧克家的信中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杀死蠹虫,给古籍以一种清新的气息。从远古的神话中,他考察了原始人的传奇和图腾。他分析了儒、释、道三家的哲理和各自的宗教。他是求索着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的隐秘意境。他有他自己的独到的见地,他踽踽独行在许多人迹罕至的学术领域中,只有很少人能够跟踪得上他。在这个领域中,我是没有能力来作任何评论的。遗憾的是,他还没有能够完成他的探索,而在他正待收获的季节里,却被狠毒的无声手枪杀害了。反民主的独夫民贼,为什么会害怕到要杀害一个像他这样的诗人、学者呢?因为他是一个正义的学者,一个真理的诗人,又是一个自觉的革命家。
现在,新版本的《闻一多全集》出版发行了,是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用了多年的时间编选而成,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校勘、出版、发行的。这一回真是出版了举世少有的一部好书了!
当我拿到了这部书之后,我好像走进一座巨大富藏似的宝库之中。它是这样丰富,这样的光彩夺目!我被他的第一卷诗集吸引住了;接着被他的第二卷的文论和杂文吸引住;被他的第三、四卷的神话和《诗经》上、下编吸引住了。第五卷是最动人的《楚辞》编和乐府诗编;第六、七、八卷为美不胜收的唐诗的上、中、下编;第九卷的庄子立时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他把庄子的哲学和文学,尤其是文学,说得那么样精美和深刻;第十卷是文学史编、周易编、管子编,璞堂杂业编,语言文字编,真是太丰富了;而第十一卷的美术编,竟以他的素描、绘画、书刊装帧、书法和名震天下的他的金石艺术,图章的印谱给了我们无比的欣赏喜悦。最后,第十二卷的书简和日记编,一直把我引导到他的生命的最光辉的高潮去。这是多么好的一部书,多么激动人心的,永生的,不朽的书籍呵!
出书,本是人间一项重要事情。其中,出好书,更是更重要更重要的一项事业,而出好一部好书,要花费何等样心血、劳动,那可就是尤其难能,而且可贵的了。
出好一部部的好书,和建设好一项项的工程是同样的重要和同样的困难的。在我看来,前者似乎还更重要更困难一点。三峡大坝、核工程、航天事业等,科技建设有一个依据定量、定性的数学程式和数理程序,比较具体,而精神文明建设则似乎还没有多少具体的尺度可以遵循。我们现在出了很多很多本的书,其数量真是很惊人的。但我们的书是很少再版的,出了就出了,究竟有哪些书是可以保留的,和永久保留下去的,就很难说。而闻先生的这部书,原先曾是《选集》,硬是已经多次地多处地再版过的了。它在1948年出版时只有4卷,逐渐扩大,现已扩大为《文集》12卷了。它肯定将要一次再次,多次地增加和再版的。现在此书,全面完整,庄重而且精美,确实是好书,出得也非常非常好,真不容易!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买椟之后
朽木
这一二年包装大行其道。不仅糖果月饼领带皮带这些物质产品讲究包装,推而广之,精神产品乃至生产精神产品的人,也都时兴起包装来了:一部电视剧,一本小说,乃至一篇文章,以及写电视剧、编书、造小说的主儿,都一古脑儿进入“包装圈”。“包装”是一种时髦用语,是一种也经过了“包装”的现代汉语。其实,所谓包装,就是打扮、装潢;再戳穿一些,这后者(指精神产品及主人)的包装,也就是“宣传”。
买东西想中看点儿,想表里一致,想形式与内容统一,想包装好一些,乃人之常情,也是社会发展到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必然要求。傻大黑粗为荣的时代,毕竟已成过去。用精致的缎带、铜版纸,用打眼的色彩,以至于用优美动听的广告语言,包装图书、音像品,包装舞星、歌星、影星,包装文人圈子中的一些作家和准作家。
但是且慢!包装固然无可非议,但如果再前进一步,变成吹牛,变成招摇,变成旧式理发店前滴溜溜转的幌子,变成末流或不入流的江湖郎中的瞎嚷嚷胡吆喝,这“包装”恐怕就成问题了。
不去说市面上常常兜售的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看着挺花哨,一撕包装,整个一个糠馅儿!单说这精神产品吧,据说是雅物雅事,包装得蛮漂亮的,开发布会呀,上广告呀,见报呀,签名呀,首发式呀吆喝得一溜儿够,书稿儿还在作者的“娘胎里”就认定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许诺“肯定走红、畅销”!但货出来,一看,满不是那么一回事,吊着的胃口咕咚一声险些砸了脚面,连呼上当!
你于是自然想起韩非子的寓言“买椟还珠”,然而,卖珠的楚人,较之于我们某些实则“吆喝”名曰“包装”的人,要诚实得多,要货真价实得多——起码,他们卖的是珠宝。而我们今天某些包装者,一流的包装,不知兜售的是几流乃至不入流的货色!人们买椟之后,恐怕不是因美而弃珠,而是因椟中之物太糟而连呼上当,不得不愤而弃之。
其实,人们也不是那么容易被蒙的。吆喝是吆喝不出灵丹妙药来的。这正是:包装诚可贵,真货价更高。若是“驴屎蛋”,二者皆可抛。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汉河之星
邢忠发冷德祥
在崂山脚下的汉河,方圆几十里,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1981年,他来到现在的工作单位——汉河医疗所任所长,至今已满13年。据统计,该所这些年为驻地群众诊治病症累计有10万人次,而对这些病人收费一般低于其它医院,有的甚至只收成本费。大前年,他实现了酝酿已久的计划:扩大医疗科室,建成了“汉河医院”,能收治更多的患者。为建“汉河医院”,部队花费不少钱,为此有的人建议:是否提高收费标准?
在地方,收费本身是个“敏感”问题,而姓“军”的医院更如此,如果收费过高不仅地方群众有意见,而且会给军民关系投下阴影。鉴于此,他开会统一思想,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并规定对一些特殊病人给予特殊照顾。
有一次,汉河村一位叫张翠莲的病人慕名来医院就诊,他得知病人家里困难后,就利用休息时间亲自上病人家为其治病,并免收了医疗费。台胞车仁锡老先生回崂山探亲,突患心肌梗塞,找了几家医院没治好病,到“汉河医院”病就治好了。出院时,车先生见收费公平,便把一个金戒子悄悄地留下以表“感谢”。他挡住戒子,说:“这是汉河医院,我是军医!”
去年8月,姜戈庄一位年轻妇女心脏停搏近20分钟,5名医师抢救12个多小时,理应收值班费200多元。结算医疗费时,对这笔费该不该收,内部意见不统一。因为病人入院前曾在青岛其他医院就诊过,并且花费了1800多元。有人认为地方能收,为啥部队就不行?最后他建议开会表决,结果免收。病人出院时,激动地说:“你们不仅为俺治好了病,还使俺受了一次教育,到底是解放军,就是不一样!”
这些年来,到底有多少患者交不起钱而得到及时救治的,无人算得清。
“汉河”出了名,他作为海军的代表出席全军医疗表彰大会。当他扛着“全军先进医疗单位”的金匾回来时,官兵们立着队在大门口敲锣打鼓迎接这位载誉而归的“功臣”。但几乎与此同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岳母病故。
为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他作出了这样的牺牲与奉献:结婚后,夫妻分居30多年,两个儿子常住岳母家,一个相当于副军职的技术干部在相当于连队性质的基层生活工作了44年。
翻开他的档案:张希珍,1950年10月入伍,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30多次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干部和学雷锋积极分子,受到总部、海军、舰队、基地的表彰……


第12版(副刊)
专栏:

  读书消夏
向贤彪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虽不在“四大火炉”之列,但近年来夏季炎热的程度,也如“火烤耳”。夏至一过,那温度直往上窜。有空调的人家,自然蜗居其间不愿出门;没空调的,电风扇“吱吱呀呀”转个不停,吹得久了,直觉得那风也像浴池的蒸气,叫人好热好闷,透不过气来。
一到夏天,我的几大爱好都自行取消了,如串门,逛街。不串门不逛街,那8小时之外只好蜗居在家里,打发酷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一天的劳碌结束了,吃了饭、洗了澡,拾掇了家什,便搬来一张躺椅,惬意地往上一躺,随意地手捧一卷阅看,不知不觉渐入佳境,非但不热不烦,而且心绪舒泰,似有“如春登台”般的快意。
夏季炎热带来的问题就是睡眠不佳,熟睡时短,夜半醒时浑身汗水淋淋,冲澡之后每每难以入睡,躺着无聊,不如一骨碌爬起来,又惦念着几本书。
但时在夜半,睡眼惺忪,要读一些逻辑性、哲理性的“硬书”,较难进入佳境,这时,便选择一些闲适小品、随笔、散文来读,把它当作精神的憩所。
苏轼的《超然台记》,看他以谪罪之身自水软山温的江南杭州,迁官当时荒僻蛮野的山东密州。这在常人看来是一桩苦事,他却说:“吾无往而不乐”,在哪里都感到快乐。他之所以“无往而不乐”,恰恰因为“游于物之外”。精神既是这样乐观豁达,无怪乎日后被贬到更为荒蛮、瘴疠遍地的海南时,他依然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读思至此,不觉一股清风拂面而来,仿佛在心田中获得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慰藉,那恼人的酷热在我身边悄悄地隐退了,直到雄鸡报晓,我还久久地沉浸在这种良好感觉之中。
在假日里,偶尔我也会浪漫一回,清早起来,带上一包食品和饮料,夹着一本书,到山后的树林中。找一处荫凉僻静的地方,将落叶拾拢起来,往上一躺,松松蓬蓬,任山风吹拂书页,快活似神仙。
读书消夏,生活赐予我的体验和感受,将我引入一种特异的境界——书中那些妙言佳句,机智睿敏的雄辩,旷达不羁的诗情,逗人捧腹的幽默,化浓为淡的闲笔,都化作了大山的雄浑,翠竹的豪情,松涛的旋律,山泉的甘醇,生命的绿韵,一起袭上我的心头,定格在我记忆的荧屏上,使我在酷暑的夏季静静地享受一种温馨、一种甘美。(附图片)
消夏冯春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