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屹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丰碑
——布达拉宫维修记
新华社记者郑庆东多吉占堆贾奋勇
横空出世,巍峨挺拔。
雄踞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布达拉宫,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10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镌刻着藏汉民族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和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文化。今天,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大规模整修的布达拉宫又铭记下一页历史的新篇章。
进入太阳城拉萨,维修后的布达拉宫便醒目地耸立在人们眼前:这座高达117米的恢宏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群楼重叠,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色彩鲜明的红宫、白宫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夺目。拾级而上,原来破败不堪的石级换上了整齐的青石,宫殿平台是一层层新打的阿嘎土。东西大殿原先尘封的壁画如今光艳如初,价值连城的经书、典册整齐地安放在殿堂内……
1994年5月,联合国关于布达拉宫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考察组的一位印度籍专家,带着种种传闻和疑问来到拉萨。他在考察了即将竣工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之后说:现在我真切地感到,布达拉宫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景观,而对它的成功维修无疑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政府对西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日前记者来到青藏高原,对布达拉宫维修的全过程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现在,记者向全国人民和世界报告:世界屋脊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在中南海的关注下,在人们的期盼中,建国以来最大的古建筑维修工程拉开了帷幕
1987年9月,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紧急请示报告摆到了中南海李鹏总理的办公桌上:布达拉宫年久失修,危房处处,险象丛生。若不及早维修,整个建筑将有倾覆之虞,千年瑰宝将毁于一旦,必须迅速进行大规模维修……
当年,松赞干布以强兵新政统一西藏大部分部落后,从山南迁都拉萨,并于公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布达拉宫便开始出现在高原的红山之上。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被清帝顺治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成为西藏政教领袖,并在历遭天灾兵祸毁坏的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布达拉宫。自此,布达拉宫便成为西藏的政教中心。上千年来,它荟萃了藏文化的精华,记载了藏民族不平凡的历史,成为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是藏汉人民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
然而,岁月的风雨侵蚀已使用土、木、石建成的布达拉宫险情四伏,虽多经局部维修,面貌仍难以根本改观。宫内椽梁多遭虫蛀,墙垣屡有断裂。木结构虫蛀、腐朽、拔榫、断裂、扭曲、变形相当普遍,临时加固性支撑物比比皆是,仅10平方米的法王洞室内,就有16根临时支撑木柱。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西藏宗教界、民族界、文物界以及广大群众的要求,向国务院报告了布达拉宫出现的险情。
险情记挂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上。国务院很快作出决定:要求有关部门组织联合考察组,迅速进藏,对布达拉宫维修工程进行考察。
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大规模维修的帷幕自此拉开了。
1988年5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古建筑专家技术勘察组和国务院7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考察组相继飞抵拉萨,对布达拉宫的残缺情况、维修范围以及预算、施工设想等问题进行详尽缜密的考察和研究,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族各界人士对维修布达拉宫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文物局还从全国8个省、自治区、市的10个单位抽调了34名同志,与西藏的古建技术人员一起,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前期实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总体设计方案。之后,这个方案又从北京寄回拉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再次对这个方案进行审查,征求各方各界的意见,并以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名义报国务院审批获准。
经西藏和内地专家的进一步勘察论证,布达拉宫维修设计原则和施工安排顺利出台。
1988年10月,国务院确定由中央拨款维修布达拉宫,批准成立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出任名誉组长,并对经费投资、组织领导、施工力量、材料供应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和指示,要求国家有关各部、委、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维修工程重点项目给予优先照顾和积极支持。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各界人士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住在布达拉宫脚下的藏族居民拉巴次仁激动地说:“布达拉宫再不维修,后果很可怕。现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要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此后,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专门会议,李铁映同志在会上多次强调,维修工程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加强领导、万无一失”,施工中务必遵循“四个尊重”的原则,即“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尊重民族风格、尊重宗教需要”。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等也对维修工程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1989年10月11日,为世人所关注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正式动工。参加维修工程的各族工程技术人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历时5年的紧张施工。
从工程筹备、正式施工直至竣工,中南海与地处边陲、远隔万里的布达拉宫始终保持着热线联系。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着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进展情况,有关部门和领导多次通过电话、电传、电报询问施工情况,并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维修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89年夏,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李铁映专程来到拉萨,转达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关心。他登上布达拉宫,与专家、技术人员一起打着手电筒仔细察看了布达拉宫的地垄等部位。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纪念日临近之际,李铁映又致电拉萨,询问进展情况。他率领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专门听取了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汇报,并就维修工程作了重要指示,要求维修工程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关心布达拉宫维修工程。1990年7月24日,西藏高原晴空万里,和风拂面,正在这里考察工作的江泽民同志,不顾高山反应,在胡锦涛、丁关根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登上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视察了施工现场,认真询问维修工程的进展情况,并亲切会见了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当看到维修工程在顺利进行、文物得到很好保护的情况后,他十分高兴,挥笔题下了“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12个大字,勉励大家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伟大工程搞好。
 庞大而又复杂的维修工程,始终体现着一种尊重传统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维修涉及77个关键部位,维修面之大、任务之艰巨,为一般工程所难以比拟。
这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宗教问题,关系到民族间的团结,工程中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与失误。
为了保持布达拉宫的固有风貌和特色,工程技术人员始终坚持“不改变原状、整旧如旧、尊重传统与科学”以及“四个尊重”的原则,并严格遵守国际公认的文物维修的基本法则。在整个维修过程中,不论是工程设施,还是用料及工艺处理都是如此。
各族群众盼望已久的开工典礼,就是按照民族传统习惯和宗教仪轨进行的,充分体现了“四个尊重”的原则。开工这天,布达拉宫法号齐鸣,吉祥的桑烟在四周袅袅升起。在各界人士的注视下和欢呼声中,五官端正、父母健在、生肖属相吉祥的青年喇嘛坚赞群觉,举起了维修工程开工的第一镐。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工程维修人员制定了详细周到而又全面科学的维修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分为四个施工阶段,采取“四先四后”的步骤,即先主体建筑后附属建筑,先加固地垄基础后维修其上的建筑,先抢修加固后维修一般,先保护文物后维修殿堂,使得整个工程的维修有条不紊地进行——
作为布达拉宫多层庞大建筑基础的地垄,原有的木构件普遍遭到虫蛀,腐朽、扭曲、拔断的情况异常严重,多年来支顶的临时支柱日渐增多,摇摇欲坠。如果地垄有险,整个布达拉宫将全部坍塌。如何才能既遵循维修法则又考虑到加固需要使布达拉宫转危为安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维修人员费尽了心机。他们在原有的夯土墙外加砌了一堵石头墙,把土墙圈起来,以增强其承重力,把腐朽、断裂、细小杂乱的木椽换成水泥楼板,又在地垄顶端的椽子上面加上水泥楼板,使其发挥实际承受作用,而表面看到的还是原式样的椽子。这样,原貌没有改变,危险却已得到了排除。
木结构的虫蛀腐朽,是威胁布达拉宫安全的主要危害。为此,工程维修人员提出,所有木材必须严格挑选,尽可能多用寿柏、桧松、香松等耐腐树种,对新更换的木材要作防腐处理;对原有木结构全部进行处理,以延长寿命;未经处理的木材不能与处理木材混用;换下的废旧木料要及时运出宫外,以免菌虫传播。他们专门建起了一座木材防腐厂,处理新更换的木结构。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对木构件进行了防虫、防腐的处理,木结构的含水量也得到严格的控制。
作为藏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布达拉宫的许多地面是由一种叫“阿嘎”的土夯打而成的。这种地面不易保护,日晒雨淋便会开裂酥散,导致漏水,使下层的梁、椽等木结构腐朽。有人建议,干脆把这种地面换成水泥或者石板地,这样既美观,又可以节省今后年年修补的费用。但工程技术人员认为,阿嘎地是藏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决不能随意改变,必须整旧如旧。于是,他们从很远的地方采来自然形成的阿嘎土,将大块的土砸成粉状,由粗到细,层层加土,层层夯打,再用光滑的石块研磨,挤出里面的水分,最后再涂上一层油。虽然工程量增大了,费用加大了,但结果是保持了布达拉宫原有的风格和特点。
木雕,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把要更换的旧构件上的木雕部分切割下来,妥善编号保存,待新木构件换好后,再依原位贴附上去。木构件上的彩画临摹一律使用原质矿物颜料,使色彩与原来的相近,人们称之为“揭皮疗伤,脱胎换骨”。像“打牮拨正”等施工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布达拉宫保持原有风貌。
针对布达拉宫中有的壁画已经空臌、破裂,有的壁画经数百年尘落烟熏油污覆盖,维修中可能伤及壁画的复杂情况,来自四川、北京、河南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壁画进行了科学的揭取和保护,墙体修好后再做归安。油污满面的壁画也得到清洗,色艳如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使用,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在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期间,价值连城的宫藏文物安全有无保证?参观、朝佛会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管理会不会发生问题?人们对此关切的程度不亚于对施工本身。为此,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施工前,由布达拉宫管理处逐件对可移动的文物进行详细登记造册,注明类别、质地、重量、尺度及存放位置等,拍摄资料,专箱专库转移,集中保管。对灵塔、佛塔和坛城等不能移动的大型文物,则在施工前作了妥善包扎防护。由于采取了周密细致的安全防范措施,整个维修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文物丢失、损坏及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为了尊重国内外各方面人士参观朝佛的需求,无论施工多么紧张,布达拉宫都坚持正常的对外开放。据统计,5年来布达拉宫共接待朝拜的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多达50万人次……
在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大事记上,我们看到这样一组统计数字——
工程劳动总投入60多万个工日;维修总面积3.39万平方米;完成维修项目111个,超过原计划项目69.4%;维修工程使用的土石达11万立方米,载满了几万辆大卡车……
布达拉宫在紧张有序、安全可靠的维修中,一天天地走向新生。
    维修工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对它的成功维修又一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当年,五世达赖及其摄政在重建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皇帝特地派遣了114名汉、满族工匠来藏协助修建。今天,对它的维修又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建筑维修中投资最大的一个,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从前期的勘察至今,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所属15个单位,先后派出数百人次来藏支援工作,全国不少文物科研单位等纷纷致函拉萨,要求支援维修工作。内地来藏的专家、技术人员,不顾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与承担具体施工任务的藏族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携手工作,亲如兄弟。
尽管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对社会捐款采取了“不动员,不提倡,不宣传”的原则,但国内外仍有很多人士捐款捐物。而自愿到布达拉宫参加义务劳动的各族各界人士几乎每天都有,从自治区的领导到普通职工、农牧民、学生、僧尼,不分民族,共同地为布达拉宫贡献着力量。
当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带领机关干部,多次来到布达拉宫维修工地,与各族工人一道,挖土、运沙、搬木头。据统计,仅1990年以来,自愿到布达拉宫参加维修劳动的就有数万人。远在400公里外的林芝八一小学的孩子们在信中写道:“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拉萨许多单位都在参加维修布达拉宫的义务劳动。我们地处遥远的林芝,无法参加,捐了415.3元钱,表示一点心意。”
维修工程极其艰苦,木材、石块、泥土等全部建筑材料都是筐背肩扛运到工地的。施工场所异常狭窄,通风条件和光线很差,尘土飞扬,即便戴上口罩,口鼻内仍满是灰尘。为了尽早维修好布达拉宫,藏汉族维修人员不畏艰难,努力工作,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具有丰富古建维修经验的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专家德钦,为能在有生之年参加维修布达拉宫,感到莫大的荣幸。古稀之年的他不顾年迈体弱,坚持上工地,与年轻工人们攀高下低,砌石换木,指导施工,传授经验。他在内地技术人员对木构件受力程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奇迹般地完成了多处下沉变形部位的顶梁换柱工程,使藏族传统的维修技术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年近六旬的姜怀英是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全面负责维修工程的技术工作。他前前后后进藏十多次,严重的心脏病和肠胃病折磨着他,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高原反应威胁着他。但是,背着一包包的急救药,他还是来了。喇嘛们深受感动,劝他“千万保重”,他回答:“修成此宫,一生足慰,死也瞑目!”
中国林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纪成操,主动请缨赴藏,参加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木材防腐工作,终日满身灰尘,不顾高原反应,登梯攀顶。短短时间里,他的体重下降了9公斤多,在布达拉宫上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甲央,全身心地扑在维修工程的组织指挥上。他不但对工程的每个步骤、每个方面都要缜密考虑,周到安排,而且吃苦在前,经常深入施工点,检查了解每一点情况。几年下来,他的头发都变得花白了。
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技术组副组长阿旺洛珠,一天晚上参加完维修工程的会议,回家途中不慎掉到水渠里,摔断了锁骨。但他没有抱怨,没有叫苦,躺在床上,还坚持核校施工合同……
布达拉宫脚下有一座无字碑,它是当年为纪念布达拉宫红宫的建成而立的。虽然没有只字片语,但它同样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那段历史。如今有人说,维修工程结束后也要立下一座丰碑,铭记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无量功德,铭记下新时期藏汉民族的团结和情谊。还有人提出,应当在布达拉宫增添一幅壁画,把所有这一切都保存下来、留传下去。
    藏族群众异口同声:维修布达拉宫,是共产党为西藏僧俗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
世人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藏族人民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中终于告竣。整修后的布达拉宫,残情隐患已除,结构缺陷得以纠正,文物管理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稳固如初,矗立在红山上。
这项维修工程是布达拉宫重建以来最大规模、最为彻底的维修工程,是我国文物保护史上的大事件。它不仅是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更是祖国统一、各民族更加团结的历史见证。
布达拉宫的成功维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藏佛教界享有盛名的拉然巴格西(佛学博士)益西旺秋,谈起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分外激动。站在维修过后的布达拉宫顶上,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布达拉宫我曾朝拜过多次,也曾在这里从事过研究工作,我感到这次维修工程非常成功,非常圆满,这主要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重视和支持。对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成功维修,是我们200多万藏族人民的无上荣光。”
72岁的边觉老人和上百名拉萨居民一道参观了白宫地垄、东大殿等多处险情和维修工程实地。他从这个殿堂走到那个大厅,仔细地看,轻轻地摸。他说:“以前,我时常来朝拜宫殿,可当时从未看到过那种可怕的险情,也总担心维修不好把宫殿给毁了。现在,我们这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西藏颇有名气的文化学者赤列曲扎告诉记者:“我过去看到过布达拉宫下面险情四伏的状况,觉得如不维修过不了十年就会发生问题,现在维修得很好,可以保证上百年的安全。它是我国古建筑保护中的一个范例,将对今后西藏以及全国的文物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钦·洛桑坚赞是一位活佛,参观了维修后的布达拉宫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布达拉还是原来的布达拉,没有什么两样。从外貌到内部结构,从规格到形制,从色彩到艺术特色等等,都完全保留原有的风貌。维修工程真是了不起!”
去年8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古建筑保护学术国际研讨会的50多位日本专家专程来到拉萨,登上了正在维修中的布达拉宫。展现在他们眼前的高质量的维修工程,令他们赞叹不已。清水正夫先生在仔细地查看了东、西大殿等工程现场后,不禁连连称赞:“看来,中国政府花了很大的力量来维修布达拉宫。维修是很成功的,充分体现了古建筑维修的法则。”
“精心施工增光辉,整旧如旧功千秋”——人们赠送给布达拉宫维修工程锦旗上的这句话,反映了藏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它是200多万藏族人民对维修工程的最高褒奖。
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四大噶伦之一的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拉鲁·次旺多吉,经历过新旧西藏两个40年的风雨沧桑。他从少年起就经常出入于布达拉宫,后来作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贴身侍卫,长期住在布达拉宫,对布达拉宫的总体情况、建筑风貌、文物收藏和残损状况都十分清楚。
“我是布达拉宫过去和现在的见证人。说心里话,布达拉宫确实维修得很好。境内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谓西藏文化正在被灭绝的谎言,实在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他说:“对布达拉宫的维修,再次有力地说明,在社会主义祖国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里,西藏的传统文化将不断得到保护和发展。西藏也只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才能兴旺发达起来……”
千年沧桑,百年忧患。在中华民族再度腾飞之时,古老的布达拉宫重新焕发出了青春,变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座屹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丰碑,将继续铭记下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走向团结、富裕、文明的光辉历程。(附图片)
压题照片: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经过大规模维修,再现辉煌。
新华社记者土登摄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把公费、公物管起来
召国
厂部有一部直拨电话,过去没人专管,不论公事私事,谁想打谁打,想打多久打多久,每月电话费都是万儿八千的。后来,厂里让办公室主任承包。他备了电话记录簿,谁联系业务先签名,何人、何事、何地都记录在案。规定通话不超过一分钟,超时一分收费2元。这一招真灵,电话费一下降低了1/3。
由此,笔者想到在某些单位,许多公物就像“没娘的孩子”,谁捞到手是谁的,无人追究。至于公费支出,更没有明确界限,比如:出公差,一天能办完的事,非拖三五天不可。原因很清楚,多一天就多领一笔补助费。
笔者建议,各单位应想方设法,对容易流失的公物、公费,找认真负责的同志专管起来,实行经济责任制。这样,那种热衷于沾公家光的人,自然就不大方便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专程参加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竣工庆典
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李铁映一行抵拉萨
本报拉萨8月7日电记者邹大毅、刘伟报道: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一行,今天抵达拉萨,专程前来参加即将举行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竣工庆典。
现在正是拉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整洁的拉萨街头,到处飘扬着彩旗。经过维修的布达拉宫,以她原有的风采和魅力矗立在拉萨市中心。
李铁映带领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和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来到气候凉爽的古城拉萨,受到热地等西藏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以及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随同抵达拉萨的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还有: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吉、公安部副部长蒋先进、财政部副部长李延龄、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源潮、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等。
前往拉萨前,李铁映在西宁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省长田成平陪同下,李铁映察看了工厂、农村,走访了牧民家庭,并听取了青海省工作及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南“红旗渠”——
乌溪江引水工程通水
年引水五至六亿立方米,可灌溉五十万亩土地
本报讯浙江省近40年来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乌溪江引水工程,8月4日正式通水,已受干旱威胁达30多天的沿渠5个县(市、区)的3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
乌溪江引水工程总干渠全长82公里,横跨衢州、金华两市的5县(市、区)。工程年引水量5至6亿立方米,可灌溉50万亩农田,可解决沿线25万人民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
乌溪江引水工程是利用衢县湖南镇、黄坛口两座大型水库的发电尾水,集农业、工业、生态、发电、旅游和人民生活用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无论是从总干渠的长度、工程量、流量,还是倒虹吸和渡槽长度来看,都超过河南林州市的“红旗渠”工程。工程从1990年元月开始动工,共开挖土石方约800万立方米,投资2亿元。
今年是金华、衢州两地几十年未遇的大旱之年,持续高温已超过30天,但是渠道两岸的稻田仍然郁郁葱葱。
(袁亚平徐萌)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比赛

  人民的好教师
刘朝文
8月6日上午,苏北革命老区泗洪县,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聚集在一起,沉痛悼念为接连抢救两名落水者而不幸遇难牺牲的胡泊同志。胡泊同志巨幅遗像前摆满了鲜花,背后衬以青松翠柏,人们在追忆着。
7月31日下午,泗洪县双沟镇下了一场今年以来降水量最大的雷暴雨。16时许,大雨渐止,双沟村三组青年农民龚解放,不慎从振兴桥上跌落2米深的入淮泄洪道。刚巧路过这里的镇小学高级教师、少先队总辅导员胡泊与双沟酒厂派出所民警易保安应声跳下桥去,很快将龚解放从急流中救了出来,推上岸去。
然而,刚做过剖腹手术20多天的易保安因体力不支,顺水下滑。胡泊见状又一次扑向急流,奋力将已被冲到约2米见方的地下水道口的易保安拉了过来,推到岸边。
得救的龚解放和易保安惊魂未定,就见胡泊被大水卷吸进地下水道。直到当晚深夜11点多钟,胡泊的遗体才被人们从下游900多米外的双沟酒厂地下水道中找到。
现年32周岁的胡泊,13年前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远离家乡的双沟镇当小学教师,后担负起全镇少先队总辅导员的重担,多次受到县、市两级表彰,并被共青团淮阴市委和淮阴市教育局授予“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胡泊生前一贯见义勇为,曾先后多次制服持刀滋事者。同校教师史文辉家失火,他冒着生命危险,踹开紧锁着的史家房门,把东西搬出来。
县城新星剧院内庄严肃穆,在有1000多人参加的“沉痛悼念胡泊同志大会”主会场,县委、县政府向全县93万人民发出了“向胡泊同志学习”的号召。


第1版(要闻)
专栏:

  边开发建设边产生效益
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稳步发展
本报讯被江苏省确定为沿江经济带战略重点的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旋律,抓住机遇,真抓实干,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以其合理的布局,齐全的功能开始吸引中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创业。
一批有影响的涉及电子、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印刷等多种领域的工业项目、二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进入开发区,他们有美国的通讯电视电缆公司、新加坡佳井工业园、台湾达新高档家电、中创高科技园、协宝高科技工业村等;高新技术项目有新一代程控用户交换机、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DW15断路器、激光模压全息防伪商标等,这些产品全部投入生产后,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该开发区经过实质性开发建设,区内工业企业已达404家,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3家,总投资2.47亿美元,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1家,是上年的1.6倍。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接上海、西临南京,紧靠常州市区,与浦东新区遥相呼应,总面积5.63平方公里。
开发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去年12月底,基础设施总投入已达3.5亿元,已开工通用标准型厂房、仓库、办公用房、展览中心和住宅等各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2250米长的商贸长街、11万伏变电所主体工程、4000门程控电话、日供水4000吨自来水东西联网等一批项目已竣工,面积达15万平方米。
此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等各大金融机构相继在开发区建立了支行或支公司,为开发区提供资金、信贷、外汇、保险等多种服务,一个集金融、人才交流、商贸等在内的三产支撑体系已在区内形成。
去年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完成技工贸总值15.1亿元,为年计划的151%,完成财政收入2647万元,取得了边开发建设、边产生效益的滚动效应。
(耿建国)


第1版(要闻)
专栏:

  推广运用计算机技术
税收征管逐步走向现代化
据新华社北京八月七日电(记者刘伟华、梅永存)我国税收征管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目前全国已有约五百多个基层税务分局、所初步实现了税源管理、税款征收、纳税检查等项征管业务处理的微机化,并由点及面迅速推广开来。
据了解,早在一九八五年,国家税务总局就对现代电子技术在税务工作中的开发应用作出了统一部署,并决定在海口、深圳、无锡、沈阳等城市税务局进行试点,这一措施成为改革陈旧税收征管模式的重要内容。今年新税制出台后,国家又组织多方面专家进行专项研究开发,在全国五十个大中城市建立计算机网络,对纳税人使用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交叉稽核,从而有效打击利用增值税发票的偷逃税行为,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是建立规范化的税收征管模式的技术基础。无锡市税务局在初步实现电脑化后,税收专管员人数比重由原来的百分之四十降至百分之二十,充实了税务检查力量,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工作水平。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强宏观调控搞活流动资金
伊盟人行全力服务民族地区经济
本报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刘亮明报道:人民银行伊克昭盟分行加强宏观调控,严把信贷、货币两个闸门,全力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今年上半年新增短期贷款近1.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牧业和纺织、化工、煤炭、电力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伊盟人行严格控制资金投向,对计划内固定资产贷款不超规模发放,对计划外和未经批准的项目一分钱不贷,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资金。对纺织、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实行资金倾斜,上半年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贷款2.3亿元。同时,他们还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职能,千方百计搞好服务。
——完善金融体系,提供多功能服务。目前,全盟共设有金融机构522个,比前5年增加了近1倍。新增设了城市信用社、房地产信贷部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开办了信托、外汇、金融市场、咨询等金融业务。
——广泛筹集资金,及时“供氧”“输血”。今年夏天,伊盟毛纺企业因资金短缺面临困境,人行一下增拨绒毛收购贷款30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借鸡下蛋”。1988年至1993年,全盟金融市场融资总量达37亿元,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9571万元,调剂外汇6369万美元,融通资金1.8亿元,此一项使全盟创汇企业受益2000多万元。
——发放老少边贫地区的低息贷款。几年来,共发放专项贷款近1亿元,支持了全盟80个项目的基建、技改。其中支持兴建的鄂前旗民族地毯厂成了牧区创税利大户,支持杭锦旗架设的高压线结束了伊盟最后一个旗的无电历史。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杭州完成“八五”技改投资计划
杭州提前1年半完成“八五”技改计划。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8.5亿元,加上前3年完成技改投资45亿元,至今已超过全市“八五”技改投资50亿元的计划。
(袁亚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辽宁十万“老复员”生活改善
辽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全省近10万名在乡老复员军人90%以上获得了医疗保健,80%的家庭住上了新房,大多数生活达到或超过当地人均水平。这些在乡老复员军人多是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不少人立过战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兰中机场半幅 高速公路建成
兰州—中川机场半幅高速公路于6日建成通车。它使兰州到中川空港的行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5分钟。兰州至中川机场70多公里,原公路要经过市区繁忙路段。这段高速公路比原道路缩短10多公里。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云南国营汽车站对社会开放
云南省交通部门今年6月起决定将全部402个汽车客运站对社会开放,为国有客运汽车及私营、集体和其他非交通部门客运汽车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汽车客运站和汽车客运业务将分开,客运站将实行独立核算。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我国批量生产“生物陶瓷骨头”
我国第一个批量生产和供应医用生物材料的“生物陶瓷造骨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最近在武汉工业大学建成。这种生物材料,是指可用于治疗病患和检测人体某些参数的材料。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干法选煤技术通过鉴定
中国矿业大学与有关厂家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套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生产线,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选煤厂进行一年多工业性试验后,日前通过了煤炭部的鉴定,已经正式投入工业生产。干法选煤的最大特点是,以空气取代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