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弘扬主旋律,更需艺术魅力
岸柳
一次,我从北京东城跑到西城,在中科院礼堂里观看长影故事片《蒋筑英》。常在影视圈里转,看电影电视多了,不易那么动感情。可是却为宋江波执导的这部为80年代初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树碑立传的影片流了好多泪,不只是我,银幕下的许多科学家也和我一样,任凭泪水滑落……
应该说,近年来银幕上描写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并不少见,为什么《蒋筑英》能这样撼人心弦?因为这部作品拍得相当真实、朴素、深情,在平凡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可谓戏中有情,情中有戏,以情动人,令人难忘。
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已多次寄希望于作家艺术家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并对当代文艺创作鲜明地提出了“弘扬主旋律”的要求。他指出:“弘扬主旋律,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无疑,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讴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业精神,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广大作家艺术家肩负的时代使命。
古人云:“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反映主旋律的作品不仅要内容健康向上,艺术表现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单是题材好、主题好是不够的。有些精神产品,确实题材重要,思想内容好,但缺乏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群众还是不买帐,因而也达不到启迪、鼓舞、教育人的作用。当然更谈不到两个效益。在影视作品里这方面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这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那样:“作家糟踏了题材。”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强化精品意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以高度的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努力弘扬好时代的主旋律。
对于表现主旋律的作品,在经济文化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舆论上给予支持,甚至利用行政手段给予扶持和保护,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但在质量上,在艺术上不能降格以求,相反应要求更高,更要具有艺术魅力。我们不赞同一提反映主旋律,就认为搞不出精品,把思想性与艺术性对立起来的观点。不能把弘扬主旋律同公式化、概念化产生必然联系,甚至等同起来。事实上,正是那些反映主旋律的精神产品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才给文艺家们提供了创造高品位、高档次的良机。在众多的“领袖片”中,《重庆谈判》为什么特别受到观众青睐?因为多年来立足于弘扬主旋律影片拍摄的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已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在片中无论是对毛泽东,还是对蒋介石的性格刻画都颇见功力。他们的语言、举止、心态,都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的个性化,而且比较尊重史实。在思想深度和力度方面也都胜于其他同类影片一筹。据说,《重庆谈判》的发行收入高达600多万元,两个效益双丰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也必须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并要以质量赢得优势,不能光靠“红头文件”。作品既属上乘,又有“红头文件”支持、推荐,岂不是更好!如果作品艺术质量差,即便是有“红头文件”,人家可能照样不热情,不理睬,甚至适得其反。
著名导演谢晋颇为感慨地说:“现在,我们电影界有一个现象很可悲,就是常常听到‘某某剧本通过了’,‘某某影片通过了’,把艺术创作的标准,仅仅摆在‘通过’的水平,这怎么谈得上攀登艺术高峰呢?通过,只是一个很低的要求,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一般的通过上,更重要的是要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达人民的愿望,喊出人民的心声!”这里谢晋同志说的是电影,其实电视艺术界等也存在这种现象。
搞艺术是要有所追求的,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有些人不是对表现主旋律的作品不屑一顾吗?我们就应该把自己修饰得更漂亮一些,引人注目,拿出更值得看更愿意看的作品来。有些表现主旋律的作品不被群众所接受,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也是复杂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艺术质量问题。对此,有关创作人员首先检讨的不是自己的艺术质量,而是强调群众对弘扬主旋律精神产品存在逆反心理,持冷漠态度;甚至孤芳自赏,埋怨群众不懂得艺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蒋筑英》、《女大学生之死》、《重庆谈判》、《大潮汐》、《情满珠江》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广泛欢迎的情形就是有力的证明。其他艺术门类里弘扬主旋律的成功之作不也是同样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吗!
关键是艺术质量。对弘扬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作家艺术家要倾注全部心血。有位电影导演说得好:我们拍一部影片,好像双手捧一碗水,每一步都要聚精会神,严谨认真。如果这个镜头不理想,凑合一下漏掉一点,那个演员不合适,将就一下,又漏掉一点,那么,还谈什么艺术质量。
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文艺家们再往前多走一步吧!多走这一步,往往能达到你日夜渴慕的艺术境地。


第8版(副刊)
专栏:

  “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启事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文艺工作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为了更好地肩负起“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历史使命,为了使广大群众更积极地关注、参与由中宣部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使入选作品以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真正深入人心,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观众的欣赏和审美需求,从而产生更加持久广泛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总结“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在创作上的成败得失,进一步推动文艺繁荣,由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中原奇安特鞋业有限公司协办,举行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奇安特杯”有奖征文活动。
1.时间:1994年9月1日至11月1日
2.内容:对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的优秀戏剧、电影、电视剧(片)(名单见本报1994年7月9日第四版)进行综合评论,或对某一类题材、某一个侧面、某一重点作品进行评论。字数在2000字以内。
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观众,特别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各界朋友们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参加征文活动。我们欢迎文风生动活泼,见解独到新颖,文字凝练流畅的评论文章。在广泛征稿的基础上,选择优秀篇目在本报文艺版陆续刊出,并由两家主办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评委会,从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篇,获奖征文篇目在本报公布,并向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来稿请寄:北京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文艺部,邮编:100733;并在信封上注明“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字样。
                 中宣部文艺局
                 人民日报文艺部
                 中原奇安特鞋业有限公司
               1994年8月31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您早》受到欢迎
《北京您早》是北京电视台3年前推出的早间电视节目。3年来,这个栏目以它亲切清新的主持风格,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特色,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为更好地体现本栏目的宗旨,满足观众的需求,《北京您早》将从10月1日起对节目进行新的调整,除增加播出时间外,新设的《今天我上镜》将使普通的家庭或市民走上屏幕,展示他们的生活情趣;《电视医院》栏目将及时向观众提供求医问药的最新信息;《行车走路》栏将重新恢复。(京讯)


第8版(副刊)
专栏:

  “和平天使”再度访华
有“和平天使”美誉的驰名世界的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将于9月6日、7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访华演唱会。演唱会节目包括舒曼、舒伯特、柯普兰等音乐名家的作品,莫扎特的独幕歌剧以及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波尔卡舞曲。该团还将赴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协助这场演出的有宋庆龄基金会等。
(雅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边域风土总关情
——从电视剧《雪震》说开去
李洋
电视文化的繁荣和成熟日益改变着人们对影视文化的欣赏趣味,并一再给身陷窘境的电影出点难题。观众数量的递减使得电影渐失昔日的荣耀,而电视的“人缘”则越来越看好。“东方时空”等使人刮目相看的综合节目,以其骄人的收视率显示着电视的魅力。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里,我们足不出户即可时常欣赏到一段有滋有味的故事,在故事中重温历史的某一片段,在故事中咀嚼发生在今天的苦辣酸甜。
电视剧这一昨天还被当成“小儿科”的艺术门类,经创作者们多年艰辛的努力,已经在大幅度提高自己在文化领域中的品位,并开始朝着雅俗共赏的方向大踏步迈进。国产电视剧的艺术水准近年来确有扎实的提高,电视连续剧《雪震》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一点。
《雪震》的故事发生在昨天——一九五二年,以夏禹非为首的一小股国民党残匪流窜到了川西黑水地区,妄图凭借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内部纷争,建立“陆上台湾”。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在郝国祥将军的率领下,在黑水藏民有识之士的热心帮助和密切配合下,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终于剿灭了这股残匪,为川西藏区美丽的山水和善良的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这部剿匪连续剧一开始即把我们带到了远离都市喧嚣的雪山,让我们以十分新鲜的心境重温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故事。与以往同类故事相比,这部连续剧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川西雪山草地神奇的自然景观,嘉戎藏区那独特的石雕建筑,以及随处可见的藏民族纯朴的民俗风情,这一切使得这部连续剧天然地带有一种吸引力。编导者在合理而曲折地编排故事演进线索的同时所努力营造的地域文化氛围,充实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剿匪故事的艺术韵味。
无疑,这部连续剧将军事题材与民族题材合二为一,收到了在题材边缘寻求新意的奇异效果。在有声有色的情节发展中,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一身儒将风度的郝国祥、面对复杂态势进退自如的邵瑞华、兵败如山倒却不失军人气质的夏禹非、个性倔强豪爽却有些偏执的贡布、晓大理明大义的泽朗达姆等,均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编导者没有单纯热衷于强化故事的火药味,而是在“文戏”上下功夫,描画出人物之间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全剧留给人的与其说是剿匪事件,倒不如说是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藏区独特的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表象的服饰到弥漫在情节中的音乐,都生动地显示出“文化”在这部连续剧中时常成为剧情演进的契机和动因,而不仅仅是道具。
可以这么说,美丽的雪山草地和诞生、繁衍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是《雪震》迷人效应的重要成因之一。遥远边域的风土常会为我们带来意外的新鲜感受,从当年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到今天的电视剧《雪震》,我们似可意会古老的边域文化对民族影视艺术的深刻启迪。
一则好的故事时常需要一种文化气韵的灌注。在这一意义上,《雪震》的尝试具有宝贵的价值。它把我们带到那段历史中,同时也把我们带到一种文化中,这一感受是值得认真玩味、好好琢磨一番的。(附图片)
电视连续剧《雪震》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