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兵戏兵演情真意淳
——电视剧《我们》观后
王啸文
“大兵”,曾经是一个蕴含多义的称谓。
甭管呼“大兵”者是出自戏谑抑或尊重,也甭管“上帝”厚赐我们何种“封号”,反正,“大兵”就是我们!我们是志如钢、情似火的军营男子汉!天塌下来,我们顶着;吃亏遭屈,我们忍着;造福百姓,我们甘受辛劳;振兴中华,我们贡献青春。看罢电视剧《我们》,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它冲出画面的这种无声的呐喊、豪迈的气势和心灵的震撼力。
《我们》分上中下三集,由武警水电指挥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北京新陆地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录制。该剧取材于武警水电二总队建设万安电站的事迹,剧中主要角色均由二总队官兵担任(实现了编导者“兵的戏,由兵来演”的设想),加之它的同期声录音、生活化的细节、实景实拍、方言对白、字幕说明等因素,便形成了该剧高度逼真的纪实风格。显然,编导者着意强化的这种风格,不仅是剧情本身的需要,而且对人物的刻画、主题的开掘等,都有着奇特的效果。
《我们》开篇伊始,镜头集中反映大学毕业生方晨前往武警部队当代理排长的情景。当观众随方晨初临大坝下的警营时,对警营这“绿色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也许与方晨一样是既陌生,又新鲜的:一群身穿绿警服的大兵站在青山绿水之间,他们憨厚淳朴,言语不多,却虎虎有生气。剧情接着以方晨的视角往下推,观众与方晨一样,开始对警营中的官兵逐渐熟悉、了解,乃至喜爱、赞叹起来。由于全剧是以方晨的“到来——离队——重返”并对应着他逐步成长的过程来布局的,没有斧凿的时空转换痕迹和编排,观之,显得节奏流畅而自然,亦增添了剧情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连长赵大江是该剧着力刻画的典型人物。难能可贵的是,扮演赵大江的演员就是武警部队的一位现役连长。他饱含真情实感、十分投入的表演,恐怕是一般职业演员难以与之媲美的。剧中的赵大江其貌不扬,性子火爆,却有着山一样的胸襟,水一样的柔情。他在某次大坝施工中受伤,不幸造成尿失禁的终身残疾,妻子惠芬多年不能随军,儿子铜锁8岁还未能上学……这一切他全然不顾,仍一心扑在水电站建设上。见丈夫豁出命来干工作,惠芬对大江既埋怨,又心疼。大江劝慰妻子用语却十分简洁:“我是个当兵的!”大江对新排长方晨的扶持、帮助和爱护,有几场戏是很耐人寻味的:当方晨初来连队,战士们为考验他是否是个男子汉,硬要他操刀杀猪,方晨有些胆怯,此时大江向方晨投去鼓励的目光,终使方晨顺利“过关”,被战士们认可;当方晨被女友婷婷要挟,动摇在连队扎根的决心,大江的目光严厉而中肯:“你是一个兵啊”;当方晨提出新的施工方案,并取得成果时,大江紧握住他的手,双眸闪动着喜悦;当方晨以新连长的身份重返连队,既将离任返乡的大江对他说:“啥时候用得上我,我就来。”他的眼神是那么恳切,又那么眷恋……“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从赵大江朴实无华的言行中,闪露出这个人物内质的美。
纯朴是一种美,自然更是一种美。《我们》一剧在此方面的把握是相当“到位”和成功的。赵大江等人物身上闪烁的正是纯朴而自然的阳刚之美。该剧接近尾声,方晨接到妻子婷婷要求离婚的通知书,这是他面临的又一次选择。对一个不理解大兵、瞧不起大兵的妻子,方晨再也无法与她共同生活了,他毅然签字同意。应当说,此时方晨所代表的已不是“我”,而是“我们”——与他风雨同舟、培养他成为一名真正军人的大兵们。他将与可爱的大兵们一起,与巍巍的水电站大坝、与祖国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第8版(副刊)
专栏:

  忆绍康
李德纯
在前不久举行的1993年度电影政府奖颁奖大会上,主持人朗声宣布授予《大海风》中老武头的饰演者于绍康特别鼓励奖,热烈的掌声中却不见获奖者上台。这是于绍康出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和最后一次获奖。我们痛悼又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今刊此小文以怀念这位在影坛默默耕耘一生的艺术工作者。
桃花落英如红雨时节,我同旧友去北影访绍康,当时他正在执导日本故事片《冰雪之门》的华语对白配音。当我们刚踏进录音棚,只见他忙得不可开交,对我们投来歉意的一瞥。录音告一段落,暮色苍茫中去他家,灯下他谈笑风生,话题始终离不开这部影片。这就是绍康的生活。绍康的一生也就是这样过来的,痴迷于艺术终生为她忙忙碌碌。
数年前我赴日讲学,经《读卖新闻》热情促成同失散40余年的中学日籍教师重逢。他饱含深情地问我:《一盘未下完的棋》中那位华侨张医生的演员,是否就是当年教过的于绍康。我颔首称是,他眼含热泪不无自豪地表示,早在当年他就发现了绍康的艺术天分。于是,我们便情不自禁地沉浸到逝去岁月的回忆中去。
早在中学时代,绍康便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指挥才能,并屡屡在溜冰赛中卫冕冠军,为母校带来了不少荣誉。
绍康父亲英年早逝,家道中落,两位胞兄又在读农业大学,对正处于可塑年龄段而已对音乐痴迷的绍康,曾为添置乐器上遇到困扰多时。由于他被遴选为学校乐队副指挥,深受朝鲜籍音乐教师的器重和偏爱,凭着认真、执著的热情和拚劲,有机会娴熟地演奏各种乐器,音乐素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开发。
侠胆热肠,英雄豪气,是绍康深得朋友敬重之处。1948年绍康在天津演剧21队时,队友范禹无力支付高昂医药费,队里不予报销,在这危难关头,绍康把手枪掼到队长周某的麻雀牌桌上,正颜厉色,逼得队长俯首就范。后来在八一厂工作的孙宪元那时以“共党嫌疑”身陷囹圄,绍康挺身而出同现中央台宝艺等联名保释,使孙君平安归来。
1949年春,绍康参加人民解放军,从齐齐哈尔随军南下至武汉,1950年,他参加荆江分洪慰问演出,三个月内他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才智,在精彩纷呈的15个节目中囊括14个节目,活报剧、相声、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手风琴伴奏唱做并重,表现出他全才的艺术功底。
如今斯人已去,作为他中学时代的金兰盟弟,我们在落日夕晖中并肩阔步沈阳浑河之滨所度过的一段少年时光,虽已跨过了半个世纪,仍恍如眼前。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那个乐观豁达而又多才多艺的少年!


第8版(副刊)
专栏:

  难忘延安十日行
中央歌剧舞剧院孙毅
随着飞机着陆的那一刹那间,我激动而又兴奋的心将要冲出胸膛,打开舱门扑入我眼帘的一切是那样的亲切、熟悉,这里的高天厚土,山水草木好像已等待了我们许久,我禁不住在心底大喊一声:“延安,我们来了!”
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满怀着全国百万文艺工作者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文化部艺术家赴延安慰问团7月7日至7月16日在炎热的酷暑盛夏对延安地区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慰问演出。
革命圣地延安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养育了革命,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的儿女,同时也养育了一代我们自己的艺术家。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们日夜兼程,连续作战行程千余公里。在安塞的演出是慰问团的第一次广场演出。当我们一走进广场,即被那里的场面所感染、所融化。乡亲们早已聚集在那里。远道而来的老人、孩子、大妈、大婶,相互搀扶着入场。演出的土台子周围早已挤得水泄不通。有站在卡车、拖拉机、自行车上的,不少孩子则爬到了树上、房顶上,再看那每户阳台上全家人安生在其间,这就是我们的老区人民,这就是我们的老区观众!看到这动人景象,使我联想到欧洲大剧院那一间间华丽的“包厢”。说老实话,这些年各式各样的剧场、会堂、影剧院、体育馆已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露天广场、土台子已和我们久违了。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几万人的观众思绪万千,激动不已。自己显得是那么渺小,但内心却又是那样的充实,底气也更足了许多,与观众的交流和呼应也更直接了,更贴近了许多。大家目的只有一个:能让观看我们演出的群众多些、多些、再多些。也使我更坚信了那句话:艺术来自于人民,人民是艺术的母亲。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无私地奉献给他们,并得到他们的赞同与认可。
老区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他们或许刚刚脱贫,或许刚刚跨入温饱的行列,但每到一地,他们的热情、质朴,对艺术的企盼深深打动着慰问团的每一个人。他们像当年支前那样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款待,最舒适的居住条件。土路街道虽不太平整,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地道的风味饭菜香甜可口,被单床罩洁白一新,红枣甜杏摆满床头,这真是:一颗枣儿一颗心,颗颗红枣慰亲人。
老区人民的坦诚、炽热、厚爱时时撞击着我们、提醒我们肩上的使命有多重!14日经过一上午的长途跋涉下午4点多钟到达延安炼油厂。当得知观看晚上演出的人们也只仅仅是本厂的一半人以后,大家一致赞成晚10点以后加演一场。当最后一个节目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上场时已是15日凌晨了。面对终日奋战在石油第一线的工人们,那首《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和着台下那有力的节拍飞出剧场,划破夜空,在黄土高原久久回荡。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华正茂是青春
——看“九四届大学毕业生文艺晚会”
李志祥
国家教委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九四届大学毕业生文艺晚会”,将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通过电视屏幕奉献给了全国观众。这是一个令大学生们难忘的夜晚。他们用满腔的赤诚、淳朴的情感,展示了大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抒发了大学生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进取的情怀。它让我们看到了一股来自大学校园的清泉,一股来自青年人心灵深处的清泉,一股流向大地回报祖国母亲的清泉。
在学校的摇篮中,大学生们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感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品德和情操。大学生活是人生一幅壮丽的图画。社会为大学生提供舞台,在毕业前夕,让他们用文艺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活、展现自我,让社会了解大学生。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大学生举办的晚会,是十分有意义的。
大学生自己的节目,无论歌曲、舞蹈,还是小品,无不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吉他弹唱是大学生们喜爱的文艺形式。这台晚会上,有清华大学表演的《成长》、复旦大学表演的《听雨》等三支歌曲,都是吉他弹唱,从歌词、韵律、演唱到编舞,都十分讲究,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回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的《卖鞋垫》、《过桥米线》,北京外国语大学表演的小品《特别幽默台》,苏州丝绸工学院学生的时装表演等,表现出大学生对当代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具有较强的艺术穿透力。这台晚会由大学生们熟悉的青年主持人杨澜和程前主持,而曾身为大学生的杨澜为晚会注入了不少清新、自然的气息。在革命歌曲联唱前,她充满激情地说:“激励过去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歌曲,也同样激励着当代青年。”随之,台上革命歌曲声和着全场掌声回荡在国际剧场,格外振奋人心。
晚会在大学生“告别校园”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我们从歌声中听到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深深眷恋,听到了他们对母校的感激和祝愿,也听到了他们对美好前程的向往和追求。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影日前拍成新片《生死拍档》。该片讲述了一个我公安干警和香港警方人员联手捣毁制造伪钞据点与黑社会生死搏斗的故事。李雪健出任该片主演,江澄集编剧、导演于一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