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苦乐一世情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孙维炎
在5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我与教师这一行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初农会的夜校里,我教过目不识丁的农友;“文革”期间工厂的子弟学校里,我教过天真无邪的中学生;至于在大学讲台上给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讲课,那就更是自己难以割舍的本职工作。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至苦至乐,可谓深解个中滋味。
教师之乐,乐在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奠定的。教师与父母在晚辈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尊严与乐趣,大多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动力,来源于对知识世代相传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精神愉悦。
关于教师之苦,情况就复杂一些。我个人认为,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个体创造的潜在价值是应当得到承认的,教师生活的清苦不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说教师的苦,恐怕更多地在于做一个称职教师所要付出的努力。
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哪一个教师仅仅靠教科书就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教师要不间断地去吸吮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是很苦很苦的。
当教师苦,还在于年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定式,教师只有细心地观察,逐个地分析,不断地摸索,才能找到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当你苦苦思索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那种痛苦外人实难体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要练就伯乐的慧眼本属不易,而真正称职的教师,比伯乐还要辛苦:伯乐相马,重在选择;教师教学,则不能落下一个学生。所以古人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面对千差万别的个体,要寻找规律,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成材,那是一件多苦的差事哪!
只有当你学识渊博、目光敏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学生的时候,你才会觉得教师之苦其实如一杯初沏的浓茶,入口时是满嘴的苦涩,而细细地品味起来,余味是那样的甘醇。
也正因如此,我从不愿意放弃教书的机会。1981年2月,当我被推上校领导岗位之后,有同志对我说:“老孙,这回你可不必再吃粉笔灰了。”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这个人不吃粉笔灰就活不下去。”担任行政工作后,的确忙得脚朝天。但我想,校长是教师中的一员,如果离开了教学第一线,也就丧失了对教学工作的发言权。因此,13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苦也罢,乐也罢,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开与教师这一行的一世情缘了。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甘做一个拓荒者
山东省莒县聋哑学校教师张传霞
接到昌乐特师的录取通知书,我一下子成了别人议论的话题。“听说传霞考的是教盲人、哑巴的学校?学习那么好,怎么考上那样的学校?”“天天和哑巴打交道,那不闷死人。”“唉,反正比考不上好。”我没有获得成功的喜悦,相反,困惑与痛苦缠绕着我。我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生怕别人问三问四。
我带着迷惘与疑惑踏进了昌乐特师。三年的特师生活,使我知道了全国600万学龄残疾儿童正企盼着我们去引导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黑暗的世界、痴愚的世界。毕业分配到聋哑学校,踏上三尺讲坛,才深深体会到:“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难,当一名合格的特教教师更难”。多少次的调查与家访,才使得山里的娃子踏进了聋哑学校的大门;多少次口对口的发音,才使聋生平生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多少次手把手的书写,才使聋生能用笔表达出“我要上学”的心声;多少次的缝缝补补,才使聋哑孩子在“妈妈”与“老师”之间划上了等号。
当学生能流利地用文字与正常人交流时,当家长们满含热泪说:“这孩子多亏了您”时,当各级领导握住我的手,道一声“辛苦了”时,当我带病走进教室,学生们用手语“说”:“老师休息,我们自己学习”时,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我体验到了“为人之师”的满足。
特殊教育在平庸人的眼里被看作无意义的事业,而在有识之士的心中,却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我甘愿做一名特教苗圃里的拓荒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至将我的青春、理想与生活都放在里面燃尽。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情在“似”与“不似”间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徐国兴
教师像演员,在学生面前,有时要演慈爱的父母,有时要演渊博的学者,有时要演亲密无间的朋友……从演出环境看,演员所处场景是预先设计好的,他们的活动终归是表演,而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台上台下都要给学生一个真实。
刚毕业那年,我被分到一所极偏僻的乡村中学教初三毕业班。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做饭洗衣缝缝补补手生得很,有些女学生问问题之余顺手就帮我们做点家务。乡村孩子上学迟,初三学生年纪和我们不相上下。相近的年龄使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其中有位叫小妹的女学生聪明伶俐,成绩好,不知不觉我就对她偏了心眼。
一天,小妹突然塞给我一封信,我大吃一惊:里面全是情意绵绵的词句!这是件大事,处理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几夜没睡好。平心而论,小妹确实讨人喜爱,但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朦胧的少年情感混杂着对教师的爱罢了。况且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慎之又慎。找校长?找家长?一个个方案都被否定了,我决定找小妹面谈。
“信,我看过了,写得还真不坏。马上要中考了。我呢,要辅导大家复习。你么,也得复习自己的功课……这样吧,中考结束,带你到我家玩,怎么样?”
小妹满脸绯红,站在我面前,两只手不知摆哪儿好。她抬头望望我,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飞一般跑回教室。
中考揭晓,小妹考上了省城的财校。也许她忘了,竟未要求我践约。只是6年后,她携夫带子回乡探亲,特地来看我。临别前,她半开玩笑地说:“徐老师,什么时候带我到你家玩呢?”我告诉她:“现在,学校就是我的家了。”
一同分来的同学也遇到相同的棘手事,不过,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与女弟子恋爱,结婚,而后不得不调走。那位极有天分的女学生也就此结束了求学生涯。
当时,如果我直截了当地拒绝或者找校长找家长把事情和盘托出,那我也许省心得多。但那样做未免给小妹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影响她的学习。说不清当时我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不过我认为自己走对了路。并且,由此得出结论,要演好教师这一角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是指在学生眼里,在感情上,教师是严父是慈母是密友,“不似”是指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时刻提醒自己是教师而不是上述各种角色。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了希望成现实
湖北省安陆棉纺厂子弟学校吴红英
我当教师已经整整十年了。其间有过许多美好的希望,但始终不变的希望只有一个:愿更多的学生考取好学校,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为了把希望变成现实,我总是把个人的痛苦埋在心中,把学生的需要看得高于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希望,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涌来时,我也曾抱怨当教师太穷,抱怨自己只有不足15平方米的住房。可每次走进教室,听学生们真诚地喊出:“老师好!”我总有一种斩断尘根的圣洁感,只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今年初,班里有两个学生的家长托人找到我,请我为这两个学生补习功课,每小时5元计费,补课时间不限。
对这样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吃不吃呢?说实话,当时我急需钱用,厂里住房改革要交钱,厂里进行股份制改革每个职工一份原始股要交钱,而这两笔钱我还没有筹到。但一细想,自己班里学生成绩不好,本来就有老师的一份责任,如果收费补课,表面上看来并没有违法违纪,实际上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于是,我拒绝了这两位家长的请求。为此有人对我说:“你真傻,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给钱补课,天经地义。”我总是认真地回答:“如果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给的钱再多,我也不赚!”后来,我根据班上学生的需要,每星期抽出一个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免费为学生集体补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回顾当教师的十年历程,我感到希望之火越烧越炽烈,它将我的人生映照得辉煌壮丽。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桃李无言自成蹊
河北省石家庄市华清街小学路如明
1992年春天,班上郑雷明同学不慎左腿骨折。当家长告诉我他需要休学时,我犯难了。退一班?不行,他是个中等生,退一班对孩子打击太大;休学?让家长给补课继续跟班?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家没那个条件。唯一的办法就是我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个别辅导。但那时我正闹病,每天进食不足半斤,体重在一天天减轻,浑身无力,还经常头痛、头晕。在这种状况下,再额外增加负担能受得了吗?
教师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比如工厂出了废品当然是一种浪费,但还可重做。而教师如果耽误了学生,就可能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责任心不允许我过多考虑自己是否能行,只认定不能让孩子掉队。因此,我答应每周到他家为他补课三次。在为郑雷明补课的那些日子里,我不仅教给他知识,还以自己的言行鼓起他学习的信心。按照约定的时间我风雨无阻每次必到,他懂得了做人要守信用。当他看到我拖着病体为他补课5个月,他也懂得了做人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我的辅导,他在期末考试中以数学93分、语文87分的成绩升了级。别看教育这一行不能立竿见影,可潜移默化却能改变一个人。郑雷明升入五年级后,各方面进步很大,学习由原来的中等水平一跃为优等,还当选为中队长。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和孩子们打交道需要细心、耐心、爱心,还要有童心。具备这四心才能当好教师,这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劳动和心血,确实不容易。然而,在感叹不易之余,桃李满天下也让人领略到耕耘后收获的喜悦。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办教师也光荣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田坝小学刘廷官
在贵州的教师中,工作条件最艰苦、待遇最低的要算我们这些边远山区的民办教师了。于是,大多数民办老师都羞于向别人说出自己的职业。但是,我却认为民办教师这职业是光荣的。我可以告诉你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不起眼的事。
1991年秋,我教的班里有一名女生因遭受社会青年的威胁而退学。我排除一切压力使这名女生重新返回了校园。后来,由于不注意身体,我的胃溃疡发作了。我靠吃药打针坚持上了两个月的课,到期终考试结束时。溃疡程度加重了,胃部出血,每天只能吃下一个鸡蛋。到了腊月二十,我已是举步维艰了,走一里路约需40到50分钟。
那一年夏天,因为洪水成灾,洪水之后又干旱40多天,粮食收成仅有平产年份的1/4多一点。我家上缴公粮后,粮食不够吃到年关,家里卖牲畜的几百元钱全部用来买粮食备第二年上半年吃,牲畜一头也没有喂。所以,无钱看病。我在心里已认定自己是“阎王爷”的人了。说真的,这时候我的确后悔了,先前的药费是没有报销的。才二十二、三岁的人,正值青春年华,死了多值不得。家里人的心也碎了。
腊月二十八这天中午,家里的人都赶年场去了。我睡在火炕边那张破旧的床上,胃痛得一阵紧似一阵,我做着自己做惯了的各种压痛动作都无济于事。如果不是年关,我真想用“安乐死”来结束自己这一生。
也许是我不该死的缘故吧。正当我在床上痛苦难熬的时候,那位女生的父母推门进来了。他们关切地向我询问病情之后,女生的父亲从包里摸出三个纸包对我说:“刘老师,这是我找的一点草药,煨水喝治肚子痛有些效果,拿来给你试试。”说罢就动手给我煎药,煎好后又帮我服下。过了半小时,疼痛减轻了许多。
他们要走了,女生的母亲将一布袋东西放在我的床头说:“刘老师,我们没哪样给你过年,这两升小米是舂好的,做点粑粑吃。刘老师,你虽然不是公办教师,但是,如果不是你,娃娃恐怕早已落入人家的手心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3年,我健康地活下来了,耕田犁地、打草背柴、挑抬扛拿样样重活都能做。虽然他们一家送我的小米和去年我结婚时给我送的葵花子值钱不多,但已足够使我认识自己的价值,正视自己的职业。即使自己成不了公办教师,民办教师这职业同样值得自豪!我有勇气向人们大声地说:“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清贫与富有交织的诗
青海钾肥厂第一选矿厂子弟学校邢刚(藏族)
紧张的毕业考试照常进行,这是最后一天,明天就可以松一口气了。班长请我到班里,同学们都翘首以待。班长宣布6月6日在野外举行联欢,算是毕业联欢会。事不凑巧,下午6时来了一封加急电报——“奶奶病故速归”。校长劝我回家祭奠老人,也算是尽了孝心。可我一言既出,一诺千金,怎能叫他们失望呢?一边是疼我爱我的奶奶,一边是并肩“战斗”三年的学子。我只有舍弃家事。只是在当天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来祭奠九泉之下的奶奶。“无奈何,路隔千里难叙衷心;应相知,情系万缕常忆深恩。”
联欢会在校外鱼水河的草滩上举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学生们共祝我“事业发达,桃李满天下。”全体同学又请我做三年的总结。我有好多好多的话要说,可一时竟说不出来。我掏出早已准备的两首短诗,一首是《毕业,我们走向生活》,一首是《碎语话别》。“我们一同采撷,失败、成功、痛苦、喜悦;我们一同拥有酸甜苦辣;咀嚼生活,岂只是日升月落;记忆,又岂只是淡淡的一抹金色……”掌声四起,久久在原野上空回荡。
我从教已整整八年。清苦的八年,又是富有的八年。初来时的困惑缠绕;领奖台上“优秀园丁”的光荣;还有同甘共苦的“冲锋陷阵”……每当回首,我都庄重地思索,这就是教师的生活——清贫与富有交织的诗!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实实在在的人生
河南省洛宁县马店乡中学张军涛
夜来临了,喧闹的校园渐渐平静下来。这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晚上没有上自习课。此刻,我正坐在办公室兼卧室的灯光下,一边看书,一边耐心等待刚入校的新生刘娜娜归来。作为初一(四)班的班主任,接待并照看这些十二、三岁的新学生,应是责无旁贷,何况他们都是平生第一次离家别亲到几十里外的镇上中学上学的山里娃娃!
今天的事情很简单,下午报名,教务处超计划把刘娜娜分配到我班。我正忙着安置她的住宿。她却说:离校两里远的张家村,有一家是她的远房亲戚,她想趁这个机会去认认门。当时天色尚早,我并未阻拦,只交待务必在天黑之前回来。现在已是暮霭沉沉,不知她找到亲戚没有?两里路程不算什么,只是眼下秋庄稼已经一人多深,路上会不会出事呢?何况她对张家村还比较陌生……
夜里9点的钟声响起了,外边愈加黑暗。不能再坐下去了。我拿出手电筒,推着自行车,匆匆上路了。凭我知道的那点线索,终于在村子东头第三户人家里找到了刘娜娜。还好,她是天黑之前才找到亲戚的,这会儿已吃了晚饭,正在安闲地看电视呢。
返回途中,正值繁星闪烁,万籁息声。暗想今晚之事,才察觉教师对于学生,既不同父母对于孩子,上级对于下级,朋友对于朋友,而似乎又包含了它们的综合:教师需要无私地关心每个学生,理智地关注学生的一切,在爱的灌浇下,靠塑造自己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平凡中的高尚,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此后,在所有握教鞭拿课本的日子里,我恪守教师的这份天职,也拥有了实实在在的人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只小木箱
云南省昆明卷烟厂中学教师冯钟奇
我有一只普普通通的小木箱,跟随着我30多年了。虽说普通,我却敝帚自珍。因为它装着30多年前我在云南山区教书时的故事,装着山区父老乡亲的一片深情,装着山区人民对教师的爱!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当年在山区那段艰难困苦的教书生活。
60年代初,我进了昆明官渡区一个叫“大东冲”的山寨。每到雨天,由于山路险,我都冒雨接送邻村的孩子。小一点的,只得背着走。到了冬天,还得带学生上山找过冬的烧柴,因为孩子们的衣服实在单薄而褴褛。
不过,在这山寨里,只要你能对孩子们付出一点爱,工作认真负责,山寨的父老乡亲就会把你当亲人,给予你更多的爱。
那年冬天,一位姓郁的老大娘硬要送我一个小木箱。她说,赶集那天,她背着几十斤马铃薯到大板桥卖得7元钱,什么也没舍得买,专为我买了这只箱子装书用。我听了十分感动,眼前仿佛模糊地出现老人背着沉重的马铃薯在雪地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的情景。这7元钱实在来之不易啊!大娘见我不肯收,又说:“你每月不过37元的薪水,为我的两个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学费,买课本、笔墨,还给我买药,总之,你花在我们头上的还少吗?孩子交给你,我们都很放心!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收下,我心里好过!”
此时,我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双手接过老人的木箱。它虽是空的,但我总感到它的分量不轻,它装着老人一片真情,装着山区、父老乡亲对教师一颗滚烫的爱心!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安徽省淮北服装(集团)公司幼儿园重视对幼教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对每个孩子都能面带微笑,使孩子见到老师就感到亲切,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图为青年教师丁艳梅在教孩子们学儿歌。 姜金良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江西省南昌市邮政局幼儿园教师代娇娇把自己的爱心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还注意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等素质的培养,受到孩子们的爱戴。
 陈飞 李杰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