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法学教育改革乃当务之急
——司法部副部长王巨禄一席谈
本报记者毛磊
人们都认为,从一定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而在中国实行法制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急需大量的法制人才。
以被称为市场经济润滑剂的律师为例,我国现有律师仅占人口万分之0.5,而美国则达到万分之20多,新加坡达到万分之7.4。
如何行之有效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各种层次、高质量的法律人才?如何开创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记者近日采访了司法部主管法学教育工作的副部长王巨禄。
“法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考把握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解放思想、转换机制、实干创新,使法学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是我国司法行政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王巨禄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法学教育已有长足发展。仅1979年至1987年,全国法律院(系)毕业生即已超过前30年的总和。司法部集中人力、财力,抓紧政法院校建设。北京、西南、华东、西北政法学院相继复办,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1985年中南政法学院复建,形成了全国除东北外每个大区有一所高等政法院校的格局。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央劳改劳教管理干部学院相继恢复,为政法干部教育正规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王巨禄说,尽管法学教育的发展的确进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但由于法学院校底子薄、办学条件差等情况一直未能改变,加上“左”的影响和旧体制的束缚,办学模式还没有从计划经济转到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轨道上来;没有从封闭的办学状态转向开放的办学状态;没有从静态办学转向动态办学,没有从一元办学体制转向多元办学体制上来。
记者问:“新时期对法律人才的巨大需求,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其普遍性,又反映了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法律人才结构性短缺这一特殊性。那么法学教育改革在这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王巨禄回答道:“改革发展法学教育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我国顺利进行对外开放、成功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伴随着全球大市场和多种形式的国际联系,产生了大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约、惯例、规则等。涉外活动中依法办事、依国际规则办事越来越重要,需要培养大批既具‘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又具‘三懂’(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高层次人才。开放的世界同时也是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智力、人才、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那样,‘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法学教育同样面临着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并促进自身朝着更高目标发展的问题。”
在谈到法学教育需要改革的领域和任务时,王巨禄说:在培养目标上,要以主要面向公、检、法、司机关转变到面向全社会培养法律服务工作者,而且应该是大数量、复合型、应用型、多层次,既对内又对外的高质量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机制、办法;在招生分配上,将传统的单一计划招生和毕业生分配,适时改成主要以学校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和毕业生自选职业、不包分配;在教育投入上,除继续争取国家投入增加外,要千方百计地争取地方、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及外资的办学投入。(附图片)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几位女律师的泪
李靖
律师是令人羡慕的,女律师更令人崇敬。
天津现有女律师331人,占整个律师队伍的近1/5。法庭上,她们仗义执言,慷慨陈词,丝毫不让须眉。然而,在这背后,她们也有苦涩与酸楚,也有流自内心的泪。
天津金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高纪利说,律师“为仗人间义”,常常难以“忠孝两全”。
1988年,高纪利家中瘫痪9年的老父亲病情加重。当时,她手头正代理着一件经济案件。为了取证,高纪利一个月中在唐山、北京、天津之间往返五六趟。待她赶回家中,老父亲已不省人事,三天后便离开了人间。父亲病逝后的第二天,高纪利又出现在法庭的辩护席上。去年年底,高纪利年近八旬的老母病危,她又跑案子在外。赶回家时,母亲已昏迷不醒。又是三天后,老人去世了。
“为人子女,生不能尽孝,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高纪利说着流下了眼泪。
天津东方律师事务所诉讼部部长张盈,是所内唯一的女律师。
今年已是张盈从事律师工作的第15个年头。她凭着一股不甘示弱的精神,从1988年“东方”所成立至今,办案率在全所始终名列前茅。张盈一心往工作上奔,忙得顾不上家。有时看案卷,半夜一二点钟才骑车回家,丈夫又不在市区工作。孩子临近小学毕业,迷上了电子游戏机,成绩不理想。张盈常常成为孩子班主任的“座上客”。
“我成功了,可我的孩子失败了。”张盈说着忍不住落了泪。
天津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主任矫捷,是天津女律师中的佼佼者,曾被评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现在,她兼任十几家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
“有人说,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个女人。女律师要想事业有成,背后同样需要家人与社会的理解和鼓励。”矫捷对她的丈夫十分感激。繁忙的律师工作之余,她又考上了研究生,每周一个半天加三个晚上,一读就得三年半。家务负担有很大一部分落在丈夫的肩上,丈夫对她说:“机会难得,你应该去。”
问她:你觉得累不累?矫捷低头不语。片刻,她抬起头来说:“有时,我真想得一场病。”她说话时,眼里含着泪。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帮助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访湖南省司法厅厅长吴振汉
本报记者王比学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精神矍铄、谈吐不凡的中年人,就是曾提出司法行政部门要为亏损企业服务,帮助亏损企业走出困境的新思路的湖南省司法厅厅长吴振汉。
吴振汉虽然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只干了8年,但他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断开拓进取,始终走在司法行政改革的前列。
“据有关部门统计,至1993年底,在湖南全省1671家预算内工业企业中,亏损的有720家,占企业总数的43.1%,亏损金额达15亿多元。这是当前我们经济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企业亏损,既有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社会负担重,内部管理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观念不强,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企业。如何帮助亏损企业在运用经济行政手段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管好企业,促进扭亏(减亏)增盈,是我们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提出了走出律师事务所,走出公证处,既送法律,又送温暖到企业,帮助亏损企业走出困境的新思路。”吴振汉首先向记者道出了新思路出台的经过。
微笑的神态,敏捷的思维,不凡的言谈,引起了记者同他深谈的兴致。
“按照这个新思路,湖南省司法行政机关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记者问道。
此时,吴振汉似乎谈兴更浓。他说,具体说来主要是理顺四方面的关系:其一是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理顺经营行为与市场经济法律规范的关系,确保经营行为的合法性。通过担任亏损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开展常年公证服务,使企业逐步走上依法经营的良性循环轨道。湖南玻璃厂原来因条款不完善、合同管理不严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1200多万的贷款收不回。通过律师的帮助,现在该厂因合同不完善引起的债权债务纠纷越来越少,大大减少了货款的流失;其二是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理顺企业与职工间的责权利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必然使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现新的调整,也将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当好法律参谋以及提供公证服务,强化企业与职工责权利关系的制约机制。湘潭市运输公司原来实行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公司与职工间责权利不明,亏损严重。在实行承包经营中,市公证处积极为企业提供承包经营合同公证服务,保证了承包经营合同的兑现。当年,公司与职工的经济效益都获得同步增长;其三是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理顺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保证企业产销对路;其四是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理顺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关系,促进企业资金的盘活。既通过法律手段帮助企业收回欠款,同时帮助企业加强对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违约债权、债务纠纷的发生。
说到这里,吴振汉拿出一份统计资料,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湖南省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共受聘为4853家亏损企业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常年公证或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占亏损企业总数的67%。通过提供法律服务,共为亏损企业收回欠款46659万元;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9654起,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44942.5万元。
尽管在帮助亏损企业中碰到了一些困难,但作为一个成熟的开拓型领导者,吴振汉相信,随着各条措施的深入落实,亏损企业会逐步走出困境,渡过难关。(附图片)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苗岭山区“雷司法”
周光华吴立
经他调解后破镜重圆的夫妇们称他为“修桥的”;经他调解得到赡养的老人们称他是“活菩萨”;村民们称他是“能断家务的清官”;而一般人则叫他“雷司法”。他就是地处苗岭腹地的贵州省黄平县平溪区司法助理雷国礼。就是这样一位全身心为了群众的事不辞劳苦的老司法却遭到了被歹徒毁妻灭子的灾难。但这位老共产党员、老司法工作者带着一泓血泪和满腔热情,仍义无返顾地重新奔走在这片土地上,为需要他的苗岭群众化解纷争、宣传法律,全区四十一个村处处留下了他辛劳的足迹。从一九八○年调入司法战线十四年来,他成功地调解或协助调解了一千七百五十八件各类民事纠纷,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耗尽了心血。
一年深冬,翁岩村青年余传华的妻子向可荣因病死亡。本来就积怨很深的余、向两家亲友为“停尸”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发展到双方数十人“两军对垒”。械斗迫在眉睫之际,“雷司法”同区领导及时赶到,一边调查一边疏导,与近百人谈了足足三天两夜,终于使两家人各自撤兵。
“雷司法”做调解工作有独到的功夫,他注重调查,不盲目解决;重事实,不主观臆断;重说服,不用粗暴态度;重善后工作,不求一时之效。他常以案说法、通俗易懂地宣传法律,自始至终贯穿一个“情”字,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调解工作。
平溪镇街上有个出了名的“混混”青年张老三,不务正业。一次张老三赌博输了钱,竟然把自己家里的耕牛也偷去卖了。镇里个别干部主张呈报公安机关把张老三抓起来。“雷司法”却说这样的青年人可推可拉,又没帮助过他,怎知他不会悔改呢?于是“雷司法”从县城将张老三找了回来,耐心教育开导他改邪归正。农忙季节到了,“雷司法”帮助张老三安排农事;张老三家里有困难,“雷司法”又找到村干部帮助解决。日复一日,张老三被“雷司法”这位不是父亲的“父亲”感动了,主动交待了过去的偷窃行为,还提供其他案犯线索。如今,张老三已成家立业,小日子过得也红火起来。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复苏泯灭的良心
——内蒙古第四监狱见闻
金柱
这里是一所特殊学校
“中国的监狱是改造人、造就人的特殊学校,这在内蒙古第四监狱得到印证。”这所监狱在对罪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加强监内文化、技术教育,开办了文化扫盲班3个,小学班14个,技术教育班20个,设有电工、汽车修理、电焊、裁剪、养殖、家电维修、瓦工、木工等15个专业,并且制定了完善的教学制度和措施,坚持正规化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
近几年,自治区劳改局到监狱考核验收,这个监狱文化教育及格率99%。参加技术培训学习的犯人,经过严谨、正规的教育,大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据统计,仅去年就有82名犯人获得技术专业证书。通过教育改造,一颗颗泯灭了的良心在高墙内复苏,一个个文盲、法盲逐步变得有文化、有道德、守法纪。二大队一名罪犯利用自己学到的裁剪技术加班加点制作工作服300余件。
    为罪犯解决实际困难
罪犯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家庭牵挂,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就会导致情绪不安,影响改造。第四监狱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解掌握罪犯的思想问题和家庭状况。以三大队为例,该大队罪犯中存在孩子无人抚养、父母年老无人照顾、妻子出走、房屋财产纠纷等问题的达35人,队里分别根据他们的问题,采取信函联系和干警亲自到当地协商的形式,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几年来,该大队通过信函与当地政府及罪犯家人联系就达39人次,10名罪犯的问题获得解决。此外,大队的领导及干警为一些罪犯家庭问题,先后到赤峰市几个旗县和外省市,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协商,不同程度地为20名罪犯解决了家里存在的实际问题。干警的热心帮助,温暖着囚犯的心。一些罪犯把干警的关心化为积极改造的行动。罪犯杨某,在干部为他妥善解决妻子离婚、房屋财产纠纷和儿子扶养问题后,不仅消除了后顾之忧,并且积极改造,表现突出,因而连续二年被评为劳改积极分子,记功二次,今年元月还得到减刑一年的奖励。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富矿”的开掘者
——记广西青年司法干部梁沛民
李矗
前不久,从广西首府南宁传来一条喜讯: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青年干部梁沛民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完成的25万字长篇传奇小说《老窍》已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他根据小说改编的14集电视剧《老窍》也由福建电视制作中心投入拍摄。
梁沛民的成功来之不易。十几年前,他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桂西南山区的一个劳教所工作。那里不但远离城市,而且远离村镇,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从自己的工作中,从身边的劳教干部以及他们管教的对象身上,看到了劳教工作以及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的意义,看到了法制宣传包括法制文学创作对于教育人的意义,并由此获得创作的灵感。于是,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拿起笔来,勤奋写作,写他身边那些埋头苦干而默默奉献的劳教干部,写那些因心灵和行为受到扭曲的劳教人员如何获得新生。稿子写成了,他就托人带到远在百里之外的邮电所去投寄。在头几年里,尽管被报刊采用发表的作品不多,但他一直坚持写作,年复一年,从不辍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梁沛民的业余创作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创作的法制小说《水祭》、《血祭》等作品在《中国法制文学》杂志上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他自己更是备受鼓舞,写得更勤、更多了。后来,他在自治区和全国一些报刊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生动反映司法行政战线现实生活的短、中篇小说作品,一跃而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梁沛民刻苦写作的精神和成果,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他所在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的赏识。后来,他被抽调到自治区司法厅工作,环境条件改善了,他写作的劲头更足了,经常在灯下熬到通宵。
他在创作道路上也遭受过不少波折。前两年,他几经修改,把小说《血祭》改编为电视剧本。为了寻求投拍的机会,他将剧本打印了许多份,分投有关部门。可是剧本寄出后一年多,一直没有回音。后来他偶然看到某电视台播出的一个电视剧,其题材、情节竟和他创作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他打电话给审读过他的剧本的有关部门,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对方只是冷淡地回答说:那恐怕是雷同吧。他无法接受如此“雷同”的事实的打击,仿佛感到自己的信心也连同作品一起被人“剽”走了似的。他头重脚轻地回到家里,失声痛哭起来。6岁的儿子不谙世事,急得直问:“爸,你为什么哭了?”只有妻子理解丈夫的苦衷,劝他说:“你以后就别再写了,何苦自己折磨自己!”可是,他擦干了眼泪,又马上扑进那间灯火经常通宵不熄的小卧室,埋头奋笔疾书起来……
梁沛民在写作长篇小说《老窍》和电视连续剧剧本《老窍》的过程中,更不知吃了多少苦头。作品主人公老窍,原是桂西南地区民间口头传说的人物。梁沛民为了把这一民间口头传说写成小说和电视剧本,从搜集素材到写作完成,前后三易其稿,花了10年时间!
十年艰苦不寻常,《老窍》花开双飘香。如今,梁沛民的创作终于获得了成功。在前不久举行的《老窍》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剧本研讨会上,他的双重创作成果获得了与会同志们的热情赞赏。一些文艺界专家学者发言指出,《老窍》是桂西南民族文化艺术的又一奇葩,有着不亚于《刘三姐》的生命力;它也是一座富矿,得来不易,值得投入和进一步开掘。而首先发现并为开掘这座富矿挖了第一锄的,不是文艺界的专职作家,而是一位年轻的司法干部——这也是我们司法行政系统和法制文学与新闻出版界同行们引以为欣慰和自豪的缘由。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贺延光摄(《当代司法》杂志供稿)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注重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图为人民调解员和街道干部走街串巷进行家访。
刘旭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