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世纪伟人的足迹
——读《邓小平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一个世纪》
王颖
即使是一位最普通平凡的老人,如果他历经了整个20世纪中国大地上的风风雨雨,沧桑巨迁,他的所闻、所见、所历,也会有许多事可写,许多事可以回忆,何况他是一个伟人,一位领袖,所有铁与血的考验、炮火与硝烟的纷争、决策与方向的辩论、前途与命运的搏击、蓝图与建设的绘制、实施……都与他有关,他始终是大潮的“弄潮儿”。那么,今天,他可以为我们讲述多少故事?我们可以为他撰写多少故事?
这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如今已90高寿了。
要想描述他,任何一位作家都会感到笔笨力拙。我们可以写出他一个或数个故事,可以追述他某一阶段的斗争业绩,却很难全面去叙述他的一生,描绘他踏在中国(包括外国)大地上的全部足迹和留在历史中的所有身影。
这使我们领悟到,也许像这样一位伟人,不能一个人去写他,应当有一群人去写他,恰如数十位画家同时泼墨挥毫,共绘一幅大全景的图画。
如今,这样一部作品已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名字叫作《邓小平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一个世纪》。
一批研究邓小平生平的专家们,和出版社共同创意,用“众人来写邓小平”的构想,花一年时间,收集了迄今为止能收集到的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和纪念文章,加以遴选,取舍辑录,并以自己的写作填补了空白,以使这本书做到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历史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书中听到了铿锵的回声。
这部书为上下两册计73万字的《邓小平的历程》,从广安发蒙、赴法勤工俭学、求索救国真理,到参加八·七会议,领导广西百色暴动;从在苏区遭受“左”倾路线迫害、参加遵义会议、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转战太行、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指挥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从进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到日理万机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从文化大革命蒙冤、复出、再遭批判,到粉碎“四人帮”,设计、实施振兴中华的改革宏图大业……无不搜集、撰写其中。这些作者,大都系小平同志的部下、亲属或某一阶段某一事件的亲见者,他们都用第一手的资料揭示了个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断,使这182篇作品百多位作者以其星星点点的描绘,构筑了一个群星璀璨的夜空,它都是邓小平同志生平中杰出业绩的闪耀。而这众多作者的记述,又都是朴实无华,真实可信,质朴亲切。
这部作品共分为八卷,以邓小平同志的生平活动为主线,按历史顺序编排。这八卷分别是:中外求索的赤子;红军时期的播火者;立马太行的邓政委;淮海大战的总前委书记;解放大西南的第一书记;日理万机的总书记;“文化大革命”中的蒙难者;改革大业的总设计师。这每一卷其实就是邓小平生平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让读者能顺利开启每一卷阅读的大门,编者在大门口会交给读者一把把钥匙,这便是邓小平同志自述的一段导引的话,例如在卷一“中外求索的赤子”前,是如是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的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又例如在卷四“淮海大战的总前委书记”前,有邓小平同志这样一段话:“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这种编纂方法,段落分明,概括有力,使读者在阅读每一个具体篇章时,既会被那些生动的细节所吸引,又会时时跳跃出来,站到阶段和全局的位置上去思索和领悟问题。故而文虽近200篇,却被颇有章法地归纳在有序的总体与段落中,显得文散而神聚,这大约是编者在编辑过程中的一缕匠心与苦心。
   (《邓小平的历程》刘金田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第8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重版与重印
叶于
所谓重版一般是指图书再版,我这里说的重版是专指图书的重复出版。当前,图书市场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当普遍,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些重复的书籍各个门类和品种都有,少儿读物,中外名著,辞书字典,包括领袖传记和史料文献等。有的图书在作者署名和书籍题目上玩点小花招,内容上大同小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有的干脆从书名到作者到内容都一模一样。重复出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只注重经济效益,看什么样的书有销路就出什么样的书籍,结果市场风云变幻,一哄而上,供大于求,又造成了大量的积压,时鲜货成了滞销品。只要从一些特价书市上就可以看到,重复出版带来的物力和财力的惊人浪费是相当大的。据说,每年重复出版的书籍占图书总数的1%,而大量的是一些滞销的没有保留价值的图书。这还不包括某些侵犯他人权益的盗版书和那些改头换面的七拼八凑的书籍。
另一方面,图书市场上难得见到有价值的重印书籍,让不少读者所购并非所求,茫茫书海,一些有价值的书籍,不是缺货就是绝版。按规定,出版社每年都要重印一批有价值的图书,可是近些年来,重印和再版图书,是看能否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以是不是能盈利、是不是畅销为标准。因此,一些并非畅销而颇有保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图书,很难进入出版家的视野,更谈不上纳入计划之中了。图书市场上偶尔也能见到几本重印书籍或再版图书,但是与我们每年出版数万种书籍相比,显得可怜,而且大多是通俗读物和低俗平庸的畅销书。笔者所在的单位,因工作之需想购买前几年出版过的美术史和文化史料方面的图书,跑了不少书店也去了几家出版社,这样十分普通的书籍,都很难找到。几天前,一位诗人告诉笔者他想买《随园诗话》和《沧浪诗话》,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重复出版是见利眼开的短视行为,也是十分盲目的投机取巧的行为,对此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警觉。我们对黄色的和非法出版物比较警惕,这当然是必要的,而对既浪费国家资财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重复出版,也应该进行清理。除了应该有的法规建设需要完善之外,重要的是出版社做到全心全意地考虑读者的利益,真正地担当起社会主义出版家的责任。另外重印一些有价值、文化品位高的图书,也是出版社责无旁贷的任务。如果说重复出版是一种短期行为的话,而重印一些受读者欢迎,市场脱销的,并不赚钱的图书,则体现了出版社的长远规划,也体现了出版社的气魄和眼光。当然,重印图书也并非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取决于经营者的谋略和运作,运筹帷幄,把握市场和时机,重印一些脱销的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会有的。
重复出版要进行治理,重印一些有价值、受欢迎的图书,也需要纳入有识之士的视野之内。为读者计,为文化积累计,为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建设计,这好像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第8版(书评)
专栏:

  传统文化赋新篇
王定国
最近,喜读侯又白先生主编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圣贤教子篇》,觉得颇有新意。
前人教子之作,多从教子成材着眼,而此作站在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如何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样的高度谈论教子,这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跑线上,站在这样的高度上编著教子之作,视野会更高远,意义会更深刻。
前人教子之著,多讲父母对子女的训导,而此书,不仅写了父母对子女的养教,而且写了师长对徒弟的传授,邻里对孤幼的培育,族人对后代的关照。就教子而言,不仅写了父母对幼儿稚女的养教,而且写了父母对中老年子女的训导,这就从纵横两个方面,开拓了教子的内涵和外延。就这一点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创新。
此书写了自西周至清代113位史书可考典籍可查的圣贤之人的教子故事。从教子立志、明理、忠厚、仁义、廉洁、奉公、守法、学艺、立身等不同侧面,回答了如何教子做人这个根本问题。而且,每篇结尾,作者都用诗歌加以总结,提炼,画龙点睛,富于哲理,启迪世人。读起来使人回味无穷,耳目一新。
该书的更可贵之处,是作者把古人的教子之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把旧得失观代之以新价值论;把老观念代之以新思想;把陈伦理代之以新道德;把过时的规范代之以现代标准。而这种转变完成得入情入理,自然得体。
   (《古代圣贤教子篇》侯又白著,中国大地出版社)


第8版(书评)
专栏:

  诗话和《散文诗探艺》
嘉川
近些年随着散文诗的繁荣,由于普及的需要,许多报刊搞起了作品赏析文章,也就是通过解读的方式,将作品的内涵及创作技巧剖析开,让人们借助这些文字便于读懂,或者产生深切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朦胧一点儿的作品就更需要这种方法了。诸如《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三卷本的编辑出版,诸如《希望的雨·散文诗评点集》,诸如本文要谈的《散文诗探艺》一书,等等。
其实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凡好的品位比较高的作品都离不开批注阐释。曲高和寡,那些阳春白雪类的作品拿过来就读得明明白白的人毕竟是少数。据称写作诗话盛于宋代,自欧阳修、张戒、杨万里、严羽而外,不下数十家;明清两代也很多。所谓诗话即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辑集的诗话丛书有《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
就散文诗在近年的发展而言,的确有些浅近易懂,类似格言哲理,散文诗文体本身的深入发展,吸收了大量其它文体的技法以及受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进一步得到了丰富。作家们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的思索理解,导致了作品的蕴含丰富,因此,散文诗这一文学品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渐成熟起来,那么说如果仍然是面对初学者的接受而进行普及工作的评点式解读,显然是不够了。在这种背景下,张彦加推出了《散文诗探艺》一书,就属于进入相对的高品位阶段的“散文诗诗话”了。
已不是立足于“懂与不懂”的张彦加显然是对散文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作品的把握亦有一定的深度,因而他将散文诗推到了“探艺”的层面。在“文体的探索”、“题材的拓展”、“题旨的表现”、“技法的多样”四个部分中,囊括了古今中外散文诗名作的艺术分析。
张彦加为本书写的总论《散文诗的定义及分类》一文有些分量。如泰戈尔的《飞鸟集》早已有人将其提出不是散文诗,但是能如张彦加在定义的内涵与外延上加以分析的不多见。而提出“心灵感受外部世界的形式,即散文诗掌握主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这一观点,使散文诗在理论上得到了深化,而在例证中,对美国诗人布莱的《疾行》一诗的分析,则可以说是有力地阐明了散文诗在艺术上丰富于诗和散文的技法,也可以说是散文诗文体独立于其他文体的重要依据。
     (《散文诗探艺》,张彦加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8版(书评)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云南作家张昆华近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无风的森林》、《黑影》、《空墓》、《爱你在深秋》等中篇小说汇编而成的小说集《曼腊渡之恋》,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作品写战争中的女兵、边防线上的武警、便衣侦探的神秘踪迹等各种各样的人。  (杨鉴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编辑的大型报告文学丛书《历史的使命》一、二、三集,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描写改革大潮中涌现的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物,旨在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同时也为世人提供一个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窗口。   (闻)
△赵柔红编著的《彩虹——呼伦贝尔民歌创作歌曲60首》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论巴尔虎牧歌》一文,对游牧民族的音乐艺术代表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