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体育)
专栏:
“远南”劲吹文明风
本报记者黄振中
“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首都街头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街道两边“远南”运动会会徽和以“强强”命名的吉祥物随处可见。商场门前悬挂横幅、条幅和彩旗,张贴宣传画……然而,使人感到更为明显的是吹遍京城的“远南”文明风。
“远南”文明风首先吹进大专院校,吹进青年的心里。人民大学学生听了“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报告演出团报告后,许多人被感染,马上组织“远南”志愿队,并发出倡议书。倡议书中有这么一段:“在全体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风尚,用实际行动支持残疾人事业,把我们一片爱心献给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残疾人。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广泛、富有实际成效的活动,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义务服务……”现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的北京青年已3万人,从运动员一下飞机起,住行起居全由他们包下来。他们将进行住地服务、生活服务、交通服务、旅游和购物服务,包括帮助腿脚不便的运动员上下飞机、上下车。志愿人员分布在残疾人运动员比赛和活动的地方。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北京射击场比赛场馆等有他们;长城、颐和园、天坛、天安门等著名旅游景点有他们……在火车站台前,在机场停机坪旁,还有数以百计会讲英语的志愿人员,他们将带着微笑和热情,半小时内帮助残疾人运动员办完安检、检疫、搬运行李等入关手续。青年志愿者是友谊的使者、文明的传播者。“远南”的文明风,又陶冶着他们的情操。
当你漫步街头,或者在车站机场,会被一种温馨的文明服务所感动,这种服务不仅是对残疾人,也包括普通的乘客。不用问,这是“远南”带来的。中国民航总局向全局发出通知,对“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实行三优:优质服务、优惠价格、优先安排。运动员自用的助残工具一律免费交运。公共交通部门主动到组委会提出延长运营时间,并提供放轮椅的车辆。乘务员还在学习哑语,为运动员服务。
商店这个展示文明的窗口,在迎“远南”运动会中表现出特别的爱。百货大楼由6名公关小姐专门负责接待残疾顾客并引导其乘电梯上楼参观选购。店内设有专售单只鞋、袜,手套及量体裁衣的柜台,各楼层均设咨询、登记、送货上门的服务台,以满足残疾顾客的特殊要求。许多商场增设了无障碍通道,使残疾人行动更方便。
京城,方方面面都为“远南”开绿灯,为运动会“保驾”。市供电局长将亲自保电,电信局长保障通信,保险公司免费提供保险。承担医疗任务的医院除派出过硬的医疗队外,还开设残疾人专科门诊,提供特殊的服务,有专人陪同诊断、检查、取药等。
在迎“远南”运动会的日子里,坐落在北池子大街44号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更是充满爱的气氛。他们用忘我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默默地为残疾人紧张工作着。这座三层小楼里原来只有80多人,现在残联六个直属单位的志愿者已到这里帮忙,工作人员增到245人。办公室、会议室挤得满满的。在宣传部所在的第一会议室摆了几条长桌,写简报的,剪资料的,发通知的,像打仗一样。
由于志愿者多,办公室不够用,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把自己的办公室也腾出来。邓朴方同志身体不好,脊椎纤维化,颈以下没有排汗功能。他经常发低烧,医生要求每坐两小时要平躺半小时。在筹备“远南”的日子里,他乘着轮椅冒着酷暑到军营看大型团体操排练,到训练场看队员训练,到工人体育场慰问建搭演出台和火炬台的建筑工人。“远南”运动会报告演出团报告演出了49场。他参加了20场。邓朴方说,每次开会我都要说多谢,多谢。作为组委会主席,我要感谢北京市和国家体委的领导,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比赛的组织、运动员村的建设等等;我要感谢为“远南”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正在辛勤和忘我劳动的广大工作人员、教练员、运动员、解放军武警战士和新闻工作者等。他说:残疾人渴求理解、志在奉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使我感到我们的工人真好,我们的农民真好,我们的学生真好,我们的战士真好,还有我们的干部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是好人。我们的北京人真好,我们的中国人真好,我们的中华民族真好。
伴随着“远南”运动会的到来,强劲的精神文明风正在首都吹拂。残疾人运动员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热爱祖国、顽强拚搏的精神,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影响、教育作用。“远南”运动会快要开幕了,让我们携手同庆、同乐、同舟、同行。(附图片)
争先远南摄
第11版(体育)
专栏:
邵阳有所残疾人业余体校
全国唯一的残疾人业余体校——湖南省邵阳市残疾人业余体校建校一年半来,成绩斐然。至今,该校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共夺得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3枚,2人超3项世界纪录,5人破10项全国纪录,并有12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参加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6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
第11版(体育)
专栏:
闪光的轮椅之剑
——记女剑手齐凯利
陈淑玉
在远南运动会开幕式火炬接力仪式中,人们将看到一位驱动着轮椅的女运动员将熊熊燃烧的火炬庄严地交到主席台前,她就是击剑选手齐凯利。
21岁的凯利在轮椅中显得是那般娇小,雪白的运动衫映衬着那张还带着几分天真的脸,让人怎么也不愿相信她是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凯利本该是一只运动场上振翅高飞的雏鹰。她出生在一个“体育之家”,父亲曾是北京工业学院篮球队长,母亲现在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副教授。凯利从小爱跑爱跳,5岁时,父母就将她送到体校参加训练。上学后,她一直是学校的体育尖子,曾获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跳高第三名。后来,她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又在北京高校运动会上夺得跳高第二名。
未来对于那时的她是一个绚丽而多彩的梦,有多少次,她梦到自己挂上金光闪闪的奖牌,五星红旗在她面前缓缓升起……
然而,一次突然的事故却将凯利的梦击成了无数碎片。那天,她正在训练,不料脚下一绊,沉重的杠铃砸在她的身上。从此,不满20岁的齐凯利成了胸部以下毫无知觉的残疾人。
这打击对一个女孩子是太沉重了。活泼爱笑的凯利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白天,她在父母面前虽然依然微笑,但到夜深人静时,主治医生发现凯利在悄悄地流泪。出院那天,她恨不得有棵隐身草遮住自己,以躲开那些怜悯和惊讶的目光。
凯利没有想到,受伤一年后,她被李俊生教练一眼选中,成了中国第一支轮椅击剑队的女击剑手。
那时,凯利还住在医院,李教练每周两次来到病房,指导她训练。凯利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了。
教练不在时,她竟把毛衣针当作长剑,把枕头当做剑靶,一招一式地在病房中认真操练起来。
集训开始了,还在治疗中的凯利住进了集训队。北京科技大学为了支持凯利训练,特聘请了一位陪护和一名医生。凯利的主治医生赵一波为了能随时给凯利治疗,请长假住进集训队,成了一位编外队员。
训练渐渐进入了强化阶段,凯利也开始接受着最严峻的考验。
她的腰部装着钢板和支撑架,每动一下都疼痛难忍。一到夜晚,各种不可名状的剧痛包围了她,使她整夜难以入睡,大滴的汗水将被单浸湿了一片。但凯利一声不吭,默默地耐过长长的黑夜。第二天仍照常坚持训练。
一次,凯利发起高烧,人昏沉沉的,可击剑队正要举行与大学生队的比赛。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凯利一咬牙,硬是坚持上了赛场,12个回合中,她竟赢了9次。
凯利又变得爱说爱笑了。
第11版(体育)
专栏:体坛絮语
感动与行动
子云
“远南”残疾人报告演出团在首都大专院校的巡回报告演出,使大学生们深受感动。
残疾人是社会上特殊的群体,比健全人面临更多的困难。为实现生命的超越,他们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他们显示出的力量更坚韧,展示出的精神也更灿烂。所以,当残疾人运动员将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困苦、在赛场上所进行的拚搏告诉人们时,必将唤起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心中的热情。这良知、这热情,可以化作巨大的力量和行动。
我们看到了女大学生T恤衫上的签名——那不是“追星族”的狂热,我们看到了鼓荡着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的《倡议书》——那也不是矫情的一纸空文。我们看到的是莘莘学子的拳拳之心,是现代大学生的诚挚真心,是未来跨世纪栋梁们的一片爱心。
萨马兰奇先生曾说,残疾人运动会是唤起人类良知的运动会。诚哉斯言,“远南”运动会就是这样的运动会!
被感动的大学生们在为“远南”、为残疾人群体、为社会的人道精神、为中华的精神文明而行动。愿这行动,成为全体人民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