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年来宏观调控的回顾和启示
国家统计局
为了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6月24日联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文件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16条措施。经过一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回顾一年来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状况,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搞好今后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16条措施出台的经济背景
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在前三年治理整顿的基础上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2%,进入1993年,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带来需求迅速扩张、资源的高消费和资源“瓶颈”制约。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生活中已显露失衡的苗头。1992年11月,中央全面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提出形势大好,但要防止过热。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也一再强调这个问题,1993年4月初,党中央专门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要求各地积极、正确、全面地领会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尽管中央一再提醒要防止经济过热,但由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开始时往往不太规范,透明度低,增加了分析判断的难度,加上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各地对形势的看法不尽一致,一些思想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宏观决策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金融领域出现了秩序混乱、形势恶化的局面,严重危及整个经济的稳定。
1993年上半年,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经济运行出现了“四高两乱”的不正常现象。
高投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42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1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新开工项目、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均超过上年同期一倍多,增幅之大是历史上没有过的。许多地方“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急剧膨胀,豪华别墅、高级写字楼、游乐园、度假村遍地开花。房地产价格愈炒愈高,有的已达到国际投资者望而却步的程度。开发区盲目扩张,到处划地为“区”,划而不开,开而不发,大批良田荒芜。这种状况,显然是国家财力、物力难以承受的。
高货币投放:从现金投放规律看,一般是上半年净回笼,下半年投放。1979—1992年14年中,除1988年上半年净投放12亿元以外,其余各年上半年都是回笼的。但1993年由于高投资拉动,现金投放一反常态,上半年净投放现金528亿元。在各层次货币中,出现了由稳定性向不稳定性转化的趋势。6月末与上年同期相比,货币流动量(MO)增长54.1%,狭义货币(M1)增长34.2%,广义货币(M2)增长26.5%。这不仅增大了全年货币供应的压力,而且给稳定市场物价带来极其不利影响。
高物价:年初以来物价一直攀高,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从3月份开始突破10%的安全临界线,到6月份达到13.9%;35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21.6%。特别是生产资料在强大需求的推动下价格猛涨。据物资信息中心统计,7大类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相比,1月上涨31%,2月上涨35.6%,3月上涨41.9%,4月上涨48.2%,5月上涨51.3%,6月上涨52.9%,其中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建筑材料涨幅均超过70%。
高进口: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各方面进口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出口明显缩减。上半年进口总额4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而同期出口总额372亿美元,仅增长4.4%,同进口增幅相差18.8个百分点。上半年进口金属材料用汇5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倍,其中钢材进口1116万吨,增长3.6倍;钢坯及粗锻件304万吨,增长9.7%;铜23.2万吨,增长17.5%,铝14.6万吨,增长1倍。
金融秩序混乱:金融机构违章乱拆借,社会不规范集资面广、量大、利率高,许多地方擅自设置金融机构从事信贷活动。这些混乱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外“体外循环”,资金投入不合理,大量资金被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票,以及盲目大办“开发区”,有的金融机构利用贷款权为小团体或个人谋私利。而正常的信贷投放完不成计划额度,重点需要的资金难以保证。由于高利集资的冲击,1—5月全国居民新增储蓄存款仅91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6亿元(3月还出现了储蓄绝对下降的局面)。国债券发行停滞不前,头5个月只发行18.4亿元,只完成年度预算的5%。国家专业银行资金来源短缺,备付金率明显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支付困难。
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混乱:在生产资料价格暴涨的推动下,流通领域公司林立,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炒买炒卖、囤积居奇现象严重,中间虚假需求急剧上升,人为地扩大了供需缺口。上半年新增资源增长较快,大多数生产资料供需基本平衡,紧而不缺。以钢材为例,上半年新增钢材资源4967万吨(包括产量和进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5.4%,高于同期国内实际消费增长34.5%的速度,6月末全国钢材库存比年初净增长124万吨,开始扭转了前两年库存直线下降的趋势。但由于供需双方对价格预期看涨,供方惜售待价而沽,需方怕涨价急于多进货,一些中间商趁机插手经营活动,一批钢材往往要倒几次手加几次价,既扩大虚假需求,又哄抬了价格,使钢材价格大大“离谱走调”。流通环节购销量大幅度增长。
上述情况表明,199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高增长,是依靠高投资拉动,靠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进口来支撑的。而“两乱”又为“四高”火上浇油。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治乱、降温和深化改革,是完全必要的。
    二、强化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
中央16条措施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的办法,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大上项目、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到加快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使经济活动纳入正轨。
一年来,经过强化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无序现象逐步得到治理,某些过热现象有所降温,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出台的同时,金融、外汇、财政、物资四大平衡一致趋向好转,这是近几年来难得的好势头。
1.金融秩序好转,金融形势趋向稳定。经过治理,违章乱拆借、乱集资、乱设金融机构等混乱现象基本得到制止,银行办的经济实体按有关规定与银行逐步脱钩。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5月、7月两次调高储蓄利率后,居民储蓄存款逐月稳定回升。1993年6月—12月,储蓄存款余额净增230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007亿元。国家专业银行清理和收回违章拆借资金830多亿元。这些对缓解银行资金来源紧张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银行的备付金率回升到正常水平。货币高投放势头得到遏制,下半年现金净投放100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投放179亿元,全年共投放1529亿元,基本实现控制目标。银行新增贷款4846亿元,年末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2.4%,趋向基本正常。
1994年以来,金融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有效地控制住全社会信用总量,并保证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上半年,银行、信用社新增各项存款514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6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从3月以来明显回升。新增各项贷款2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贷918亿元,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夏季农副产品收购,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也有所缓解,而一些不利于全局的微观活动受到抑制,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炒房地产”、“炒股票”、“炒钢材”等投机性资本活动明显减少。
货币回笼情况好。在社会高利集资受限制,股市又处于低迷状态下,居民闲散资金积极投向储蓄和购买国库券。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净增293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688亿元,发行各类国库券1028亿元,超额完成了任务。储蓄的增加和国库券发行的顺利,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同期的增长速度,由1993年6月末54.1%的高峰回落到今年6月末的18.8%。
2.外汇收支平衡,结余明显增加。强化宏观调控后,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扭转进口高增长、出口低增长、外汇储备下降的状况。外汇调剂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比价,由1∶11的高峰急转直下,下跌到年末的1∶8.8。1994年以来,外资、外汇改革起到促出抑进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出口4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进口492亿美元,增长21%。若扣除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物资,一般贸易实现顺差,加上上年有些企业利用外汇并轨之机,有意将部分出口商品延至今年结汇,以及国家调节外汇市场购进一些外币,上半年外汇收支保持较大顺差。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比年初增加105.7亿美元。
年前国内外有些专家曾经担心,外汇并轨是各项改革中最可能引起麻烦的,但汇率并轨后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平静。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比价基本稳定在8.6∶1的价位上,比并轨初期还略有升值。
3.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1993年下半年,通过清理不合理减免税,制止随意退税、免税等违犯财税法纪行为,严格打击各种偷漏税活动,强化国库券发行工作,并且停止了临时性、困难性减免税的审批。特别是中央确定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调动了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有效地扭转了1993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徘徊的局面。下半年国内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仅清理收回越权减免的税款和历年欠税就达300亿元左右。
进入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平稳顺利出台。年前有些同志担心地方为了扩大1993年分成基数收了过头税,将影响今年税收。从实际情况看,比预料要好。今年上半年,扣除债务收支,国内财政收入19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其中工商税收增长26.7%。
但展望全年财政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上半年财政收入高增长,其中有些是应退未退税款;二是去年后四个月的收入相当于全年2/3,由于基数趋高,将影响今后几个月增长率降低;三是原来设想出台的一些税种,现在暂时不出台;四是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长27%,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4.4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末开始公职人员工资改革,实际调资额超预算,这些硬性支出大幅度上升,增加了财政压力。因此,要争取全年财政状况好转,还要在增收节支上作更大的努力。
4.市场秩序好转,生产资料供应由紧趋松。通过整顿金融秩序和控制国家资产投资规模,中间环节对生产资料炒买炒卖的虚假需求基本消除,生产资料供应由紧趋松,生产厂由原来抬价惜售转向降价促销,价格稳中趋降。尽管去冬今春,有些地方错误预期今年投资可能松动,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一度反弹。国务院及时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后,价格很快回落。据物资信息中心统计,7大类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相比,1月上涨15.8%,2月上涨10.3%,3月上涨6.2%,4月上涨0.4%,5月下降2.6%,6月下降6.2%。线材、圆钢、螺纹钢等建筑用材,挂牌价已由去年6月每吨4300元降到目前3100元左右,有些企业实际成交价已降到2800元。水泥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17.8%,胶合板、载重汽车、小轿车、金属切削机床、交流电动机价格,分别下降4%—7%。
消费品市场一直处于平稳状态。1993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1.6%。今年上半年7188亿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4.8%。目前消费品市场,除棉花、食油、肉等货源偏紧些,工业消费品大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供不应求的只占4%。一年来,零售物价尽管居高不下,但居民消费心理趋向成熟,盲目抢购商品保值的情况大大减少,没有影响全局的稳定。
5.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降温。通过规范资金市场、清理整顿开发区、房地产等重大举措的出台,有效地抑制了这些领域的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成份,各地拆并了一些不合要求的开发区。据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辽宁、河北等省区统计,开发区从原先的1200多个减到200多个,规划面积从7500多平方公里减到1600平方公里。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今年上半年,商品房投资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9%,增幅大大低于上年同期143.5%的水平。商品房结构调整,盲目兴建高级别墅、度假村等混乱现象得到抑制,以改善居民生活基本条件的“安居工程”项目增多。目前房地产业已进入新的平稳发展时期,市场行为趋于规范,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适于一些实力雄厚、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强的企业成长。
但对开发区、房地产的管理还要继续加强,目前这方面投资需求仍然过旺。主要表现是审批多头、开发无序、注册资金到位率低。有的省建立县级开发区比全省县的个数还多,有的省现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只有1/3取得了资质证书,注册资金到位率仅43%。
6.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势头有所遏制,过高的工业生产速度平稳回落。1993年下半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6131亿元,比1992年同期增长53.3%;今年上半年为30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增幅均低于1993年上半年70.7%的水平。新开工项目得到较好控制,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18071个,比上年同期减少4090个。
过高的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自1993年6月达到峰顶以后开始回落。与上年同月比,6月增长30.2%,7月增长25.1%,8月增长23.4%,9—11月增幅已降到20%以内。12月略有反弹。今年以来,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一直稳定在18%—20%范围内(工业增加值增长16—18%)。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需求制约因素增强。目前市场适销对路的彩电、录相机、录音机、组合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以及铁路建设用的重轨、内燃机车、客车、货车等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其他一些机电产品生产有所下降。
7.社会供需总量实现基本平衡。据测算,今年上半年,社会总供给19648亿元,社会总需求17893亿元,供需正差率8.9%,比上年同期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供需差率为9.9%,基本处于10%的合理界限。由于生产发展和进口资源的增加,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制约因素,程度不同地有所缓解。
今年上半年,供需基本平衡,而消费价格涨幅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1990—1992年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分别上升4—7.8%,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3—6.4%,两者大体是同步增长。而1993年产品成本上升2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7%,没有消化掉的部分将延伸到今年,加上今年增加工资、外汇并轨和调整税负等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最终也要转嫁给消费者。二是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涨价引起连锁反应。三是去年涨价的滞后影响,将使今年零售物价上涨5.5个百分点。
上述变化是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强化宏观调控的初衷的。这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强化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治标,不是治本的。经济生活中一些不稳定因素还未根除。因此,要使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还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保证,还有赖于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三、强化宏观调控的特点
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短期内取得积极成果,既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增长,避免大的波动;又使某些领域的过热势头得到抑制。应该说,这次宏观调控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次宏观调控有什么特点?它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三年治理整顿比较,有什么不同之点?
1.政策出台的时机不同。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治理整顿,由于前几年社会总需求连年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投资、消费双膨胀,1984—1988年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4%;而同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2%,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农业、基础工业和运输的“瓶颈”制约突出,物价波动大,消费者纷纷购物保值,仅1988年就出现几次大范围的“抢购风”,加上外贸连年逆差,国家现汇储备已降到“谷底”,通过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缺口的余地很小。也就是说,在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时,才着手治理整顿。而1993年的宏观调控对问题发现比较早,问题也不如过去那么严重,只是投资偏高,而消费品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而且由于前几年外贸顺差,国家现汇储备相对较多,通过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能力相对大些。在这种情况下,主动采取微调措施,时机适宜,可以避免“伤筋动骨”。
2.宏观调控手段不同。过去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整计划指标和强化行政控制。如1988年四季度开始的治理整顿,是以大幅度削减投资计划为先导的,国务院几次派工作组到各地检查监督,停缓建一批建设项目。1993年的宏观调控强调要与改革结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混乱现象。在调控过程中,两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恢复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保值办法;外汇的吞吐也形成了“准公开市场”,都属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间接调控,它有利于微观基础的“自我调节”的形成以及机制转换。而清理违章拆借资金,强化证券交易的监理和外汇市场管理等,虽然属于行政的直接调控,但也带有金融调控性质。
3.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同。上次治理整顿,早在1984年就发现需求过旺,经济失调的迹象。当时国务院提出“软着陆”的要求,但由于指导思想摇摆不定,措施不力,经济没有着陆又起飞,直到1988年四季度,矛盾趋于尖锐,才不得不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多管齐下的大力度紧缩需求,影响经济大起大落。这次宏观调控,时机掌握较好,有可能采取“软着陆”、“点刹车”,货币投放、信贷规模、投资规模仍保持适度的增长,以保证经济适度发展。在资金投向上作了必要调整,强化保证四个方面的重点需要,即保证农副产品收购和发展农业的需要;保证出口收购的需要;保证国家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把现金投放目标由年初1000亿元调整为1500亿元。同时,在整顿金融秩序过程中“堵旁门、开正门”,一方面,制止资金“体外循环”。另一方面,国家银行较多地增加了贷款,保证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
4.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同。上次治理整顿,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还比较大,不少商品价格由国家定价,生产资料价格存在“双轨制”,经济增长中国有经济还占主要地位,投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这次宏观调控,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已初步形成一个种类比较齐全、各种层次并存的市场网络。市场调节范围和比重逐渐扩大,85%的农副产品、95%的工业消费品和90%左右的生产资料实行了市场价格,一大批区域性的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相继开业,资本、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也有加快发展之势。非国有经济十分活跃,对经济增长拉力大。投资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自筹资金约占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必须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多种调控手段,如果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显然是难以奏效的。
    四、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总结出一些经验。
1.宏观调控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联系十分紧密,往往一个环节滞后就会波及整个经济运转。因此,经济波动的客观性,不会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自动消失,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认识它,掌握它的波动规律,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的走势适时采取相应的宏观对策,尽量延长循环的上升期、缩短收缩期,减轻波动振幅,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过去一个很长时期,我们不承认经济周期的客观性,或者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也就难以认识它。5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三次经济大波动,都是在问题暴露比较充分,经济下滑开始露头时,才被动采取措施,形成政策效应同周期波动效应叠加,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如80年代后期的治理整顿,工业生产低速徘徊长达10多个月,从1989年6月到1990年9月,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均不超过10%,有的月份还出现负增长。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时机掌握比较好,中央在对经济形势作了客观的、正确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果断地出台一系列治乱降温的措施,而且是在经济运行临近周期的高峰期主动出击,适时采取了反周期措施。这样争取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有序地、平稳地降温,工业生产的增幅,9月份以后基本回落到20%左右,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滑行。
2.宏观调控,要选准突破口,正确把握力度。过去几次经济调整,基本上都是采取全面紧缩的措施,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中央正确分析了这次“过热”是局部性的,是某些领域和秩序混乱引起的,不像前几次是全方位、全面的过热。并选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过旺和金融秩序混乱互相推动这个源头,作为强化宏观调控的突破口,对症下药。对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产业政策和建设条件进行轻重缓急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在宏观调控力度上,不采取大力度的全面紧缩政策,而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强调保证重点,采取“软着陆”、“点刹车”的微调办法,提出定量的目标,来控制经济增长率、物价涨幅、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而且灵活地根据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调控的力度。这样做,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减轻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效应,使经济适当降温,又避免“伤筋动骨”,保护了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
3.宏观调控,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注意手段的科学性、有效性。过去几次经济调整,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强调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强调整顿也是改革,强调调控手段的多样化,以经济手段为主,同时配合法律手段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腐倡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意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进行宏观调控,着重管好金融、财政两大闸门,运用提高利率的时机,整顿金融秩序,堵住了旁门,开通了正门,既规范了各种金融投资行为,又保障了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4.宏观调控,要组织好舆论导向。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地方政府、集团和个人,对政策调整引起既得利益的调整是关心的,也是敏感的。因此,要注意人们心理预期有变化,及时对各种苗头性现象进行疏导,加强舆论导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加大政策的透明度,来化解不正常的心理预期,这也是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这次强化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目前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中央政府财政调控能力有限,经济生活中存在“软预算约束”,国有企业既缺乏活力,又缺乏有效的风险机制,使得以利益调整为驱动器的间接调控的效应还不是很强,只是治标,没有治本。主要表现:一是宏观调控对纠正总量失衡容易见效,而对带根本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见效甚微。由于缺乏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步履艰难,随着生产速度回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增多,相互拖欠帐款的现象有所抬头。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投资体制改变甚微,在建项目规模大,已上马项目基本继续施工,一遇适当气候,“投资饥饿症”会很快旧病复发。三是经济运行虽然趋向好转,但市场消费价格涨幅居高不下。由于成本推动,加上不少地方、部门在价格放开后,一度存在“放而不管”现象,致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攀高,目前物价涨幅还在20%以上,超过部分居民承受能力。四是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利于社会稳定。五是价格改革虽然迈出较大步伐,但价格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近几个月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价格虽然上升,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更大,种植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局面仍未改观。六是这次宏观调控虽然迈开了间接调控的步子,但有些方面还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和组织纪律,还带有相当程度的直接调控色彩,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发展滞后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变,资源的配置效益不高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来解决。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全国纺织工作会议上强调
抓住机遇压锭改造
调整结构再攀高峰
本报北京8月25日讯新华社记者李光茹、本报记者莫新元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在全国纺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机遇,限产压锭,调整结构,改组改造,提高水平,促进纺织工业有新的发展。
对纺织工业的巨大贡献,李岚清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代表国务院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纺织战线上的广大职工表示感谢和慰问。他说,纺织工业在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增强了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创收了巨额外汇,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其它行业无法取代的创汇产业;安置了大批劳动力就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吃苦、守纪律、甘为国家做贡献和分忧解难的产业大军。
然而,近年纺织工业确实遇到一些严重困难。李岚清指出,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纺织工业整体装备水平低,技术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企业负担重,资金紧张,成本提高,效益下降。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时,李岚清认为,客观上是由于宏观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时期,纺织工业的原料、生产规模和市场脱节再加上技术改造欠帐较多和历史负担沉重,给企业造成了困难;主观上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有些企业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方法陈旧,缺乏竞争和忧患意识。
如何促使纺织工业尽快走出困境,李岚清强调,要正确认识纺织工业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阶段性和暂时性困难。他介绍说:国务院对纺织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非常重视,去年底就提出,解决问题要分两步走,即“抢救”和“治疗康复”。今年初,国务院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虽然原料供应比较紧张,经过各方面努力避免了纺织企业可能出现的长时间、大面积集中停产的危急局面;纺织企业加快了经营观念的转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已有部分设备落后的小厂停产、转产,优胜劣汰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压缩落后纱锭设备与技术改造挂钩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谈到纺织工业的调整、改革、发展时,李岚清说,要整顿棉花流通秩序;加强对纺织工业全行业的管理和结构调整;银行在资金上要支持纺织企业。他重点讲了八个问题:
第一,纺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经营思想,以销定产,努力促销,不能形成新的库存积压。
第二,继续扩大纱、布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试点,中心城市要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围绕这样一个思路,进行纺织工业的调整改革,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
第三,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从数量型经济向集约型,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第四,坚决压缩淘汰落后的纱锭设备,加速技术改造,压缩总量,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纱锭,将压锭与改造挂钩,是纺织工业调整结构的重大措施。各地可以对困难企业进行重组,把先进设备集中到一个企业中,其它企业转向别的行业。转产资金问题,由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纺织工业要继续引进外资,发展合资合作。
第五,加强对全行业的管理,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纺织工业限产、调整、压锭改造等各项任务,只有在全行业中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全国纺织企业,不论国有、集体的,还是乡镇、个体等企业,都必须纳入行业管理轨道。
第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今后,要继续对纺织行业给予技术改造资金的倾斜。在完成“八五”专项规划和压锭改造任务同时,重点抓好纺织印染、后整理技术改造,加大力度,扶持一批效益好、产品适销,出口创汇能力强、在行业中影响大的骨干企业,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第七,对那些经过改造,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要研究解决办法,给予帮助。
第八,国务院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下半年破产试点的重点行业,这是调整结构、压缩总量的一项积极措施。这项工作十分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只能是小范围试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特别要妥善安排好职工的生活。
李岚清说,这么多年来纺织工人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现在有些企业遇到困难,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关心、支持纺织工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确定的精神,完成好既定的任务,促使纺织工业走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道路,瞄准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档次,再攀新高峰。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李鹏总理邀请访华
马里总理抵京
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五日电应国务院总理李鹏邀请,马里共和国总理易卜拉欣·布巴卡尔·凯塔今天下午抵达这里,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这是凯塔总理首次访华。随同来访的有他的夫人以及马里财政贸易部长苏梅拉·西塞等。中国政府陪同团长、司法部副部长张耕及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昌义等到机场迎接凯塔总理一行。
据悉,马里客人在华期间将访问北京、合肥、上海等地。


第1版(要闻)
专栏:

  荣毅仁会见伊拉克外长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陈永红)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伊拉克外长穆罕默德·赛义德·萨哈夫。
荣毅仁说,中国同海湾各国有着良好的关系,希望海湾战争遗留问题在全面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的基础上尽快得到解决,在海湾地区实现和平与稳定,以利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海湾各国的发展。
他说,中国和伊拉克是两个文明古国,中国珍视同伊拉克的传统友谊与合作关系。尽管两国关系的发展目前还存在暂时的困难,相信随着海湾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两国关系会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
萨哈夫在会见中说,伊拉克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重视与中国恢复、发展友好关系。他相信在对伊拉克制裁结束后,两国间互利合作关系的前景是广阔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会师北京迎战“远南”
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进驻运动员村
本报北京8月25日讯记者任建民报道:北京火车站和首都机场鲜花挥舞,鼓乐齐鸣。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的14支队伍,在大连、正定等地集训了两个多月后,今天全部到达北京,准备参加9天后开幕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所有14个大项的比赛。
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由600人组成,其中运动员422人,包括149名女运动员。他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6个民族,其中有盲人95名,有17人脑瘫、7人脊髓损伤、截肢和其它残疾303人,这些业余选手大多是初次参加大型比赛。
运动会组委会副主席何鲁丽、秘书长万嗣铨等分别到车站和机场迎接运动员。下午3点,在远南饭店广场举行了运动员村开村暨中国体育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附图片)
第六届“远南”运动会运动员村开村暨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8月25日下午3点在“远南大厦”隆重举行。
本报记者王霞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央工作组在温州台州了解灾情
转达江泽民李鹏对灾区军民的亲切关怀和问候
新华社杭州8月25日电(记者胡宏伟、浙江经济报记者谢云挺)赴浙江灾区的中央工作组于8月23日至25日前往遭受今年第17号台风袭击的温州市和台州地区,深入乡村、工厂、部队、医院,转达了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对灾区军民的亲切关怀和问候。他们告诉当地干部和群众,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对浙江灾区十分关心,要求浙江省各级干部安排好灾民生活,组织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中央工作组是由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财政部、经贸委、农业部、人民银行、国家防汛办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
据初步统计,浙江省有9个地市共40多个县市遭受了17号台风的袭击,受灾人口达1100万人。尤其是台风登陆地温州市损失最重。温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振奋精神、团结抗灾、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号召,要求努力救护伤残人员、保障群众生活、恢复工农业生产、加强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要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中央工作组对浙江灾区干部、群众在大灾面前不低头,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表示赞赏。近日,浙江各地灾区农村的广大农民正抓紧做好排涝、洗苗、扶苗和补种改种工作,及时追肥,喷施农药,加强田间管理,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一些地区因灾停产的工矿企业正在陆续开工。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前景及中加关系等问题
江泽民接受加拿大专栏作家采访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商业杂志》专栏作家艾信民的采访。江泽民主席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前景及中加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艾信民的提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同马来西亚副总理会谈
指出中马合作前景广阔
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五日电(记者文继华)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同马来西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伊卜拉希姆举行会谈时表示,中国非常重视与马来西亚的友好合作关系,视马来西亚为“很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朱镕基说,今年是中马建交二十周年,两国关系发展非常好,双方在经贸、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合作领域广阔,前景美好。他还说,“我对中马友好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相信,安瓦尔副总理此次率庞大的工商代表团来华将会进一步促进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
安瓦尔说,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对中国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他说,马来西亚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是马来西亚的伟大朋友。他这次访华就是想多看看,更多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经验,并进一步促进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朱镕基还应客人的要求介绍了当前中国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他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重视同东盟在内的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他同时说,“我们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协商解决”。
会谈中,朱镕基对马来西亚在外交方面对中国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安瓦尔对中国最近遭受水灾的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并代表马政府向中国政府捐献十万美元用于救灾。朱镕基对此表示感谢。
会谈结束后,朱镕基设宴款待安瓦尔一行。
安瓦尔应朱镕基的邀请于今天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正式访问。随同安瓦尔来访的有马教育部副部长等政府官员及一百三十多位工商界人士。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日本众议院议长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冯秀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国会众议院议长土井多贺子一行。
土井多贺子是日本著名的女政治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乔石委员长对她长期以来为中日两国及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作出的许多努力表示赞赏。
乔石说,中日两国关系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在两国政府、议会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他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以推动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他认为,两国议会间的友好交流是两国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全国人大愿与日本众议院一起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努力。乔石指出,两国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
土井多贺子表示,日方将吸取历史教训,面向未来,使日中关系建立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之上。
会见时,宾主还就两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妇女界的交往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乔石的夫人郁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秘书长曹志以及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朱良等参加了会见。
会见后,乔石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欢迎应他的邀请来华进行友好访问的土井多贺子等日本朋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