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爱我中华三部曲
江山夫
“八一”前夕,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爱我中华三部曲》(《爱国情》、《辱国恨》、《强国愤》)。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为本书题词:“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李岚清副总理审读此书后批示:“很好,我们对青少年教育中要强化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旗帜,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主旋律,是凝聚全党、全军、全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高奏的一曲战胜艰难险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的凯歌!通读全书,人们将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热爱自己国家的民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把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汇集到这面大旗下,抵御外侮,消除内患,排除万难,共同建设可爱的祖国。
本书的作者们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史实为依据,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旨,以极其丰富的史料,运用史论结合、政史合一的手法,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对上起炎黄、下迄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这一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叙述、评论,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中的佳作。
《爱我中华三部曲》,60万字,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红线,读之激人奋进。


第12版(副刊)
专栏:

  补说清人李準
缪志明
5月31日《大地文化广角》上拜读丁传陶先生的《一副对联两个李準》,兴味甚浓。丁文于清李準未能道其详,而笔者恰好存有数条资料,补说一二,以作续貂之狗尾。
清李準为四川邻水人,号斗山山人,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兼巡防营统领。他虽先后参与过镇压1902年洪全福起义、1907年潮汕黄岗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和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也能顺应大势,兵谏两广总督张鸣岐宣布独立,迎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
丁文谓李辛亥革命后“避居香港,做了寓公”,此说不甚确。事实上,李在香港住了不大久便转徙天津英租界,在泰华里四号寓居起来,一直到他去世,先后在津20余年。
李在任职广东期间,有一事值得一提。事见于诗癯《挽李直绳将军》诗注:“海南有群岛焉,昔为某国人私占,公据理交涉,并检陈氏《海国闻见录》旧图示之,始得收回。”李氏不辱海防使命,据理争回了国家领土和主权,这项功绩实不应埋没。现在西沙群岛仍有一个小岛用他的名字命名,这大约就是人们对其保全国土之功的纪念吧。
李準寓居津门后,不复过问政事,镇日所耽唯二事:一是书法,二是戏剧。
关于书法,当年天津报章对此曾有这样的评介:“逊清广东水师提督李直绳……尤善书篆隶,求书者纷至沓来,终不拒也。”李氏篆书苍熟老到,希望得到其墨宝者自然甚多。李起初均无偿赠送,后来蓄资告罄,生计无着,便在友人劝说下开始挂单鬻字。笔者曾在当年报章上见过刊布的一则《李直绳军门鬻书润例》,内云:“楹书三四尺,每尺一元伍角;五六尺,每尺二元;中堂横披,整张加倍;屏幅对开,每幅照楹联算;折扇斗方,每件五元;榜书篆盖碑志寿屏另议。先润后书,限时取件,无润不书。亲友免润,转托照润。”由于以鬻书为生,故其书作在京津一带流传甚多,现在两地文物市场上仍可不时见到。作家李準收藏的那副楹联,即应为其早年书于津门。至于戏剧,斗山山人所著戏曲约数十种,梨园争相表演。李氏虽为武将出身,却精诗文,通音律,为三十年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作出过不小的贡献。
诗癯挽诗还提到:“遗编在笥高盈尺,蕴蓄光宣史料多。”下注:“公尝出所著笔记二十余册示余兄弟,中多晚清朝野轶闻,足资参考。”另一诗人马仲莹在挽诗中亦写道:“遗著堪珍《巡海记》,长留伟绩一编中。”是说李氏生前还曾有过历史价值甚高的著述多种。另外,马仲莹在诗注中又言及:李“以大篆写十三经,尚欠数卷”。此一未竟之写本连同上述著作,李氏身后均未刊印,历经迭次动乱,现今它们还存于世间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且说名誉
冯英子
今年第七期的《中国青年》,登了一篇《太原有个贾鸿鸣》,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生日的日子里,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贾鸿鸣同志是太原市的副市长,做了8年工作,全家住的仍是“粗糙的水泥地面上爬着蚂蚊,灰暗的墙面尽是裂纹”的破房子。吃的还是老百姓早已不吃了的“生了芽的土豆”。一位带着满腹冤气,想去找他告状的同志,看了这个情景,大为感动地说:“市长住的房子连一个普通工人也不如,这个状我不告啦,我也不骂共产党啦。”但是,也有人却认为这位市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沽名钓誉”。
名誉这个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有的人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立名,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论语》中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就是这个意思。屈原在《离骚》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样一位大文豪,也不曾忘了他的“修名”。《三国演义》中写赵云攻下桂阳之后,原桂阳守将赵范打算把一位寡嫂嫁他,以结姻好。赵云不要,刘备劝他,赵云说:“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这几句话当然有点大男子主义,对女同胞不大尊敬,但说明名誉对一个人的重要,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在社会上稍有成就的人,稍有地位的人,都懂得爱惜他们的名誉。
当然,名誉这个东西,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出于上面的恩赐。古人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名,要靠自己主观的努力和功德的积累,而誉却是别人对你行为的鉴定。荀况先生就曾说过:“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朋比为奸,互相吹捧,势力威胁,都不行。《望江亭》里的杨衙内,《水浒传》里的高衙内,一个是手握尚方宝剑,一个是手下打手成群,但是顶多也只能成为老百姓切齿痛恨的“花花太岁”罢了,真正的名是轮不到他们的。而这里讲的那位贾鸿鸣同志呢?他离开太原市副市长的岗位已经3年了,“但是在太原人民心中,贾鸿鸣仍然是他们的市长,他依然能收到太原市群众和干部的许多来信,向他反映问题,请求他的帮助。”这就说明,这位副市长同志的名并不是“沽”来的,他的誉也不是“钓”来的,如果说这样的人要加上“沽名钓誉”四字,那无非是他正直的身影反映了另外一些扭转的脸庞,所谓“毁生于嫉”罢了。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位副市长是在“沽名钓誉”,一个干部,把名誉放在重要位置上,也不是什么坏事。现在我们有一些干部,两只眼睛盯着的,除了权和钞之外,哪里还顾得到名誉?有的地方,老百姓还住在茅屋里,县委干部却造起了“华尔街”;有的地方,欠老百姓的白条成千上万,他们自己坐上进口豪华车;有的地方,干部调一次工作,调一次房子;某个乡的负责人,其“公馆”简直可以同几星级的宾馆比美。我想,如果这些同志都懂得“沽名钓誉”,如果这些同志还没有忘掉名誉两字,则对于我们当前推行的反腐廉政,一定是大有帮助的。
“太原有个贾鸿鸣”,但愿其他城市里,有更多的这样的共产党干部,爱惜自己的名誉,像孔雀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第12版(副刊)
专栏:

  别感“灵龙泉”
陈寅“灵龙泉”位于灵山之腰,一泓溪泉虽不长,却如飞流注入碧潭;碧潭亦不大,约丈把见方。一石雕巨龙正将头探出清波,龙头与铁锚似的爪子正好按于潭沿。其目如铜铃,其须似银鞭,耸角、咧齿、含珠,清泉又从嘴中喷出,无不妙趣横生,平中出奇。多少游客争上龙头,或站或跨或蹲,在有声有色中摄影留念。一日,笔者见数名海外来“客”,任凭眷属如何劝说,就是不愿上去留影,又听一老妪面露愠色道:“在海外,阿拉(我们)称龙的子孙,今日怎可立于龙头作欢?”说罢拂袖而去。
笔者曾出差去闽南,见某出版社的工人师傅正忙于将新书中一幅画拆下来,重新装订。原来,这是一本品位不高的“地摊文学”杂志,内容多为风流韵事,然封二上却印制一张孔子像。当地一位学者闻讯指出:孔老夫子的历史功过,虽任人评说,但他毕竟是华夏文化的鼻祖。如把其像放置这里作装饰,似觉不恭,起码是不伦不类。出版社“知过而改”。
龙也好,孔子也罢,那都是华夏的文明。文明大国,如今有多少不文明之举!倘不加以检点,闹出笑话还在其次。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部队杂文作者李志远的《包含香味的玫瑰》,最近已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希)
△江苏作家李克因的杂文新著《长天秋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木)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新近出版了成志伟的《爱与美》。  (京)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蔡常维的新著《绿宝石》。   (州)


第12版(副刊)
专栏:

  鹰之歌
邓高如李奇松
军旅青年舞蹈演员李小松,是舞蹈世家出身,贵阳长大,12岁即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学习,5年寒窗后分配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1987年再度考入这所学院的大专班专攻教学专业,毕业后又回到“战旗”。他表演的舞蹈《海燕》、《奔腾》,赴朝鲜参加“第1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金质奖。李小松带着独舞《鹰》随团出访舞蹈之乡俄罗斯。这《鹰》是根据高尔基的散文诗《鹰之歌》改编而成的,意境深邃,故事性强,动作力度大,造型优美逼真,俄罗斯观众一次又一次地鼓掌喝彩。
近几年来,李小松像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多次到西藏高原、云南边防演出。当他在拉萨连续演出数场后,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领导指示传来,要他随小分队到亚东乃堆拉哨所为战士表演。乃堆拉哨所插入云天,其高度居全军哨所第二位,一年中8个月大雪封山,氧气不足内地的一半。演出场所在半山坡上开辟出来的一个篮球场上,临崖的一面用铁丝网拦着。而李小松的“鹰舞”,动作幅度很大。他在云飞雾涌的球场上腾挪跨越,转旋劈叉,看得战士们直吐舌头,赞叹之余又对他备加爱护。
最高、最冷的哨所他去;最热、最边远的连队他也去,而“鹰舞”场场必演。李小松还年轻,目光中还散发出稚气,一张娃娃脸咋看都像一个小兵。他的艺术潜力还很深,以精美艺术奉献于人民的日子还很长,我们愿这个凌风展翅的小鹰飞得更高、更远、更有作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