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观念更新
王茂林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观念陈旧落后适应不了深化改革的需要。这里结合湖南省的实际,就实现观念更新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要明确主攻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决定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务的艰巨性。改革攻坚战的“难点”、“热点”,就是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第一,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上,要有新的思想飞跃。西方的市场经济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现在,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陈旧落后的观念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一些人仍习惯于用“左”的眼光、小生产的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框框审视现实,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思想不适应,步子跟不上,一遇矛盾和问题,就眷恋旧体制;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投机经济,就是不择手段地捞钱,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私有化”。他们对国有企业能否进入市场,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心存疑虑。上述这两种倾向,从表面看是对立的,而从思想理论上看,又是彼此相通的。其实质都是把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看作是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针对这些模糊认识,邓小平同志说得很清楚:“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它属于运行机制的范畴。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它与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根本矛盾,完全可以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如果把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取消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十分错误的。
第二,在敢于打破传统体制,实现新旧体制转换的攻坚战上,要有新的思想飞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原有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对不少同志来说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观念更新的过程。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一些同志已经有了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习惯于以计划经济的眼光看问题,以计划经济的方法处理问题。比如,一讲加速经济发展,就一哄而起上项目,扩大基建规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内涵若明若暗,知识不够,思想准备不足。转轨变型期经济运行方式往往要发生巨大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经济关系是垂直的,经济活动以纵向为主,经济秩序靠权力等级和“长官意志”来维系。而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关系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经济活动以横向为主,经济秩序主要靠法律、法规和契约来保证。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很多人不适应。因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春潮腾涌,显得茫然无措。因此,打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使我们的观念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驾驭好市场经济,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要有新的思想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将逐步转移到以如何搞好市场运作、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来,加上对过去高度集中型计划体制的逆反冲动,很容易产生排斥或忽视计划功能、怀疑宏观调控必要性的倾向。现在事实上这种观念是存在的。各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并不一样,但中央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都起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是可以不要计划,不要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一个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以保证整个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一个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发挥计划手段作用的过程,它可以引导经济整体健康有序地运行。单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同样具有局限性,只有把市场和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第四,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要实现新的思想飞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通过鼓励公平竞争、创新企业机制,营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可有的厂长、经理一开口就问:“这次试点有什么优惠政策?”如果两眼死死盯住“国家投资折成股权、冲销银行挂帐呆帐”之类的优惠政策,忽视或回避企业机制的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当前,一方面要继续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另一方面要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从各方面为国有企业稳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创造条件。
第五,在依靠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问题上,要实现新的思想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则,这就是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比如,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出来的国家、集体、个人的纵向利益关系、垂直单向经济矛盾不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分散化,这就必然会使各种经济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和摩擦随之增多。如果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经济秩序和经济矛盾靠权力等级、“长官意志”来维系和处理,那么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秩序和利益矛盾则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契约来保证与调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
第六,在促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方面,要有新的思想飞跃。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有些同志单纯站在国内看,看不出搞市场经济的必要,他们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很好么!”事实上,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必然性。现在,世界经济都在向国际化、集团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有利环境和机遇,就必须大胆地走向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和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世界经济接轨,学会运用国际惯例来处理经济事务。要看到,只有站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这个高度,树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的新观念,才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七,作为内陆省的湖南,在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发展方面,要有新的思想飞跃。要认真地分析省情,充分认识湖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特殊性。我省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也有一定基础,钢铁、化工特别是机械工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要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走出一条商品农业基地的发展路子。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既要向国外开放也要积极向省外开放。湖南是内陆省,又是内陆的前沿,南靠广东面向沿海,北靠武汉面向长江,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目前交通欠发达,使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和走向世界经济方面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大力发展交通事业,扩大国际航空港,加速城陵矶外贸码头建设,加快北京至广东、上海至成都(湖南段)高等级公路建设,是湖南对外开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靠“三通”来开路,即抓好交通、流通和资金融通。交通发展了,就能促进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就要有资金的融通来带动和促进。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湖南的经济要振兴,也要在“三通”上做好文章。
    二、更新观念需要下真功夫
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各个阶层的人思想都很活跃,改革的深入必然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必然会出现人们所不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新观念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做到的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非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不可。
一是要在学习上下真功夫。更新观念需要运用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概念作为思维材料,脑子里空荡荡的,更新观念也就无从谈起。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观念更新的前提和基础。谁掌握新知识越多,谁就越容易解放思想,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事物,创造新业绩。当前,首先要精心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此外,还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弥补自己知识之不足。
二是在强化思维训练上下真功夫。更新观念是人的高级思维活动,除了运用一定的新知识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说更新观念是“过河”的话,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桥”。想“过河”却没有“桥”,动机和效果就不能很好统一。学习新知识,更新思想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不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思考,便难以见到显著的成效。而一味的冥思苦想,不注重去吸取新知识养料,同样不会有好回报。可见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与正确的思想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要自觉破除惰性思维、惯性思维和封闭思维,不断提高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经常保持思维的活力与创造力。
三是要在真抓实干上下真功夫。更新观念要学习新知识,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这是就主观范畴而言的,但这还不够,还要实实在在地干,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新观念的源泉,是推动观念更新的动力,是检验观念是否正确的标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一点社会主义的气味也没有。光是在嘴巴上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不去实干,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工作飘浮、摆花架子、追求虚荣的作风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坚决加以克服。


第5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遏制通货膨胀与防止市场疲软
张军扩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常规指标逐步向宏观调控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经济运行的主流是健康的。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依然是物价涨幅过高,遏制通货膨胀的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在一些领域逐步暴露出来,需要引起重视。
    一、物价上涨的成因和走势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8%。虽然从3月份以来物价涨势已有所回落,但涨幅依然过高。
分析当前形势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成因,并对物价今后的走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轮物价上涨的最初动因,是前年下半年以来投资需求的迅猛膨胀。今年以来工业继续快速增长,投资实际增幅仍然较高,因此,当前物价上涨无疑也存在一定的需求拉动因素,但是,根据经济运行各方面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促成今年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已经不是需求的拉动,而是成本推动、价格调整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两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增长,使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从成本方面对今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形成很大的压力。今年税制、汇制改革,也是从成本方面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价格调整和价格放开,特别是服务项目及粮食、原油等影响面较大的商品的价格调整,一方面使以前潜在的通货膨胀公开化,另一方面,只升不降的比价关系调整过程,也必然使物价总水平呈现上升之势;在物价放开的同时物价管理方面有所放松,物价秩序混乱,乱涨价、搭车涨价现象严重;对于说明今年的物价上涨而言,由于去年年初物价涨幅较低(8.4%),而年末涨幅较高(17.6%),因此“翘尾巴”因素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上涨,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结果。的确,离开了货币供给增长的支持,物价总水平无论如何是难以大幅度上涨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货币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根源。从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实际过程来看,货币的过量增长,并不是货币或财政政策主动扩张的结果,而是在企业的推动下实现的。
预计下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将有所减弱,主要依据是:①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压力将低于上半年,“翘尾巴”因素将逐渐消失;②随着政府控制物价上涨各项措施的落实,上半年出现的各种乱涨价、搭车涨价现象将会减少;③在物价涨势得到初步控制,物价涨幅逐月回落的情况下,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也会逐渐减弱。
   二、市场疲软的苗头开始暴露,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在注意到物价涨幅依然较高,遏制通货膨胀任务依然艰巨的同时,还应当看到,目前市场疲软的苗头已有显露。
首先,从生产资料市场看,投资品购销下降,库存积压严重,价格迅速回落。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县及县以上物资流通企业购进额和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而6月末库存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1.6%。由于滞销和库存积压严重,今年以来投资品价格呈迅速回落之势。与上年同期相比,生产资料价格1月上涨15.8%,2月上涨10.3%,3月上涨5.2%,4月基本持平,5月下降2.6%,6月下降6.2%。
其次,从生活资料市场看,今年上半年,轻工业生产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虽然高达25.6%,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物销售量仅增长4.8%左右,说明居民消费需求的实际增长大大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幅度。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处于变革时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供给结构)面临的调整任务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相对平稳和居民储蓄增长相对较快,不仅带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也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便利用好居民储蓄起来的资源,加大短线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为需求结构的转变和需求总量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
此外,工业产销率下降,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对部分投资类产品生产的正常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年上半年,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8%以上,而产销率却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比上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据对38万户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5月底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比2月末净增4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新增工业贷款的87%。由于库存积压严重,主要投资类生产资料和机电产品生产增长缓慢或出现下降。
   三、关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两点分析
遏制通货膨胀和防止市场疲软,是现阶段经济工作的两项主要任务。忽视或偏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保持今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必须统筹兼顾,注意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一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把遏制通货膨胀做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经济理论分析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都说明,在体制快速变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物价涨幅过高,不仅会损害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环境,也不利于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当前物价涨势虽有所回落,但涨幅仍然过高,且回落的基础不很牢固,加之由于粮价改革,下半年又增加了新的涨价因素,因此,今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仍然要把控制物价大幅度上涨,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作为一项重要方针。对于非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虽然不能单纯依赖需求控制政策来治理,但也不能放松需求管理,否则将形成恶性循环。正确的办法只能是在坚持对需求总量适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改革和政策手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步伐,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要逐步把防止市场疲软提到宏观调控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虽然物价涨幅依然过高,但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将会逐步减弱。只要我们在宏观总量上不过分放松,那么明年将物价涨幅降至一位数就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市场问题却有所不同,目前虽然只是开始显露,还不是很严重,但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落期,随着各项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估计今后需求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起来。
在治理通胀的任务依然艰巨,总量控制不能放松的情况下,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要立足于勤调微调,注意化解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1)在坚持对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从严控制的条件下,适当放松对企业设备投资的控制。(2)对于产品有前途、有销路的企业,要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方面予以支持。(3)对于确因企业经营机制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而出现产成品积压的企业,要通过“限产压库”及其他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促使其转变经营机制,转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于这部分企业的职工生活补贴资金,要尽量通过财政资金解决,尽量少用银行资金,否则又会对今后的银行体制改革形成障碍。(4)要从资金和政策上继续采取措施鼓励出口。今年上半年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影响,据分析,下半年由于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会逐渐减弱,因此宏观政策上要采取措施鼓励出口,防止出口增长放慢而加大国内市场不足的程度。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构建社会利益群体理论框架的可贵探索
——评《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的多维透视》一书
刘世佳
最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的多维透视》一书。这是作者五年多来在理论园地辛勤耕耘的成果。这本书深入研究分析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利益群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对社会成员重新分化组合的形式、特点、规律进行了探索。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时代性。作者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角度出发,立足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新变化,科学地勾画了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新变动,并就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提出了见解。
创造性。作者整个理论研究成果贵在一个“新”字。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提出了社会利益群体的分析方法并指出他们在各自的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存在具体利益差异的观点,指出现阶段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特殊利益要求;提出了把职业分工、分配方式、经营方式等其它方面也作为划分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准;提出了市场也是社会某些群体利益调节者的理论观点,等等。
综合性。作者以社会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分析考察不同利益群体的现状、结构、动态关系、发展趋势、利益导向;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分析研究不同利益群体存在的物质、经济条件,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获得方式与途径;以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分析研究不同利益群体在政治利益、权利系统、政党和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以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考察研究群体心理、群体意识、群体思维产生和发展的机制;以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考察分析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文化表现形态和群体的文化素质、群体文化行为。
实证性。作者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是在调查研究,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抽象出来的,反映了社会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因此,这是一部力图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动态比较与静态比较、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某种依据并实施科学领导的好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