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平民生活史诗品格
——看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
彭加瑾
近期的电视荧屏,改革之风劲吹。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温州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联合录制的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以其凝聚着时代风云的平民故事而独树一帜。
这是一个关于温州的故事,作品叙述了近20年来这座江南沿海名城的新生与阵痛、欢欣与苦涩。它把一群“小人物”作为改革的主人翁来加以描写。这些人没有高深的理论、伟大的抱负,完全是被各种实际的生活境遇而逼上“改革”的战场的。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成败兴衰,他们才使自己的生活显示出了令人惊喜的亮色。落笔于市民生活,着眼于整整一座城市的变革,20多年时代风雨的凝聚,终于使它获得了史诗性的品格。
追踪着主人公丁志方的成长轨道,我们多少可以解开“温州和温州人”的谜。20年前,当丁志方挑着行囊踏上上海港的码头时,他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农村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不幸,逼迫他走上一条经商之路;然而这在那时,恰恰犯了大忌。母亲带病编织的饰物,被人扔进了熊熊的炉火中,他的求生的希望又一次地被毁灭。
落实政策,父亲的冤案得到平反,志方回到城里,进了一家鞋厂做临时工。他勤劳又善于动脑子,成绩突出。但是在旧体制、旧思想的桎梏下,他依然被歧视,被忌恨,而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加之人们要把厂长的有残疾的女儿介绍给他,更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因此他宁可离厂出走,靠蹬三轮自食其力。
这是一个独立但辛劳的活法,志方在这里起伏浮沉,历尽艰险。他原以为靠朋友的帮助,开上“菲亚特”就可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朋友的背信弃义、落井下石,却使他卖车还债,终无所成。当他再度崛起,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出租车公司,干得红红火火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却使整个温州市的经济陷入了萧条。公司纷纷倒闭,志方也深受其害。但他仍不气馁,顽强地又一次使公司复苏、振兴。尽管面前还会有不测的风云,然而他已经不会再退却与灰心了。
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温州人。他有志气,有理想,聪明、能干,有一股倔强的“钻”劲。为了推销产品,他可以绞尽脑汁,巧用良谋,把生意与情意一起送到客户的家里。为了便利顾客,赢得他们的信任,他把出租车票价一律定为5元。他十几年来一直关心帮助玉珠、打生,不求任何回报。他曾为人们向他介绍残疾的叶叶而气愤;但一旦发现自己的冷漠给叶叶带来了伤害后,他一直歉疚不安。为了帮助这位身残志坚的姑娘,他紧急出车,置自身的利益、安危于度外。正是在这种相通相融的情感交流中,他们化解了积怨,排除了误会,建立起了知音知心、荣辱与共的动人情谊。
温州所以充满活力,所以能在今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关键正在于有一批像丁志方、叶叶、玉珠、包打生、百晓佬、赵秉中、窦光这样的温州人。在共和国呼唤着市场经济的时候,在活跃的生产力要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喷涌而出的时候,他们“敢想敢做”,走在了社会变革的前列。
不必要去夸大丁志方、叶叶、玉珠等人的思想起点,他们并不是自觉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践者。他们更多地是从改变自身处境出发的。然而,他们的这种追求是建立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它也是正当、合理的。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他们必然会成长与成熟。《喂,菲亚特》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上来反映改革,我们不能不说它较以往的同类作品,视野更宽阔,观察更细微,描写更切实,思想更深刻。它把人的命运、城市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代风云联系起来,生动而有力地显示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改革的艰难以及改革的美好的前景。


第8版(副刊)
专栏:

  《樱桃园》里翻新声
童道明
在契诃夫的戏剧作品里,演出最多的是《樱桃园》。没有另一部契诃夫戏剧像《樱桃园》那样复杂地反映着作者的悲喜交集的人生感受,那样丰厚地交融着相反相成的复调因素:喜剧味与悲剧味、抒情性与讽刺性、神秘感与生活感、幻觉化与风格化、自然主义与表现主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樱桃园》越来越成为一座吸引着众多有创造力的戏剧导演竞相攀登的戏剧高峰。
徐晓钟决定搬演《樱桃园》,他扮演的就是一个攀登者的角色。他知道在征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高峰之后再攀登契诃夫的戏剧高峰,是一个戏剧大国进行全方位戏剧文化积累的绝对需要。因此,由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来自新疆的九○班演出的《樱桃园》,尽管每场只能接纳73位幸运观众,却是一个重要的戏剧事件。
《樱桃园》的中国版演出的最令人瞩目的创新尝试,是“环境戏剧”式的空间处理——戏的第一、三、四幕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楼的前厅演,第二幕挪到学院的小花园里演。但细一分析,这样空前大胆的戏剧创新又不是违情悖理的。因为包括《樱桃园》在内的契诃夫的主要戏剧作品都有两个基本戏剧环境——屋子和花园。中戏演出的《樱桃园》的环境空间处理,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可能的反常规,这正是徐晓钟一直坚持的“为一定的内容寻找一定的形式”的创作方法,显示了他从来把形式探索不脱离于内容揭示的艺术原则。
还有,与海外“环境戏剧”的淡化戏剧性气氛的追求不同,徐晓钟在《樱桃园》的第二幕里,恰恰利用了小花园里难得的空旷戏剧空间,把契诃夫原剧中揭示内在冲突的细节,作了极为强化的戏剧性表现:流浪汉的突然闯入把瓦丽雅吓得大声尖叫、四处躲藏;一声“仿佛从天边传来的宛如琴弦绷断的声音”,混杂着猫头鹰的不祥的叫声,成了表现性色彩极浓的声响效果;而大学生特罗菲莫夫照样满怀激情地当众诵念“人类正在完善着自己的心力不断向前迈进”的长篇独白……这种观演心理与戏剧空间的创新实验,还是为了强化原剧的富有意蕴的象征性暗示。也就是说,徐晓钟的假定性追求与他的思想性是一致的。
《樱桃园》从1904年首演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90年。现在一般认为,1974年意大利米兰小剧院艺术总监斯特莱尔排演的《樱桃园》,是重新解释《樱桃园》的重要开端。随后像俄罗斯的艾弗洛斯、英国的彼得·布鲁克、德国的斯泰因等戏剧名家也以自己导演的《樱桃园》参与了对这部契诃夫名剧的重新解释、重新发现的舞台创造。这个重新解释的要点就是把《樱桃园》的题旨与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人的心灵戏剧与生存困惑联系起来——准备跨入新世纪的现代人依然在“五里一徘徊”地瞻前顾后,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不得不与毕竟还有几分值得眷恋的过去(樱桃园)告别。当我们的欧洲戏剧同行全神贯注于侧耳倾听《樱桃园》中斫伐樱桃树的斧声,并由此探究人生的两难处境时,便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樱桃园》中两个年青人礼赞“新的更美的樱桃园”的呼唤,有意无意地压低在《樱桃园》中的乐观主义的音符。徐晓钟不然,他以《新的生活万岁》为题写出自己的导演构思,衷心欣赏准备“另外再去重建一座新的花园”的年青一代的激情。我们的这台《樱桃园》也许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具乐观主义的《樱桃园》。我们的《樱桃园》与我们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情怀息息相通。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繁荣高雅艺术做贡献
张学军
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工作,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终于宣告成立。对此,我们海南国际招商股份有限公司感到特别振奋,因为基金会的构想是从去年3月我们赞助中央乐团之后而产生的。
当时我们赞助中央乐团60万元,无非是想对献身于高雅艺术的中央乐团表示一点心意。没想到我们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甚至得到总书记的关注。当然,这一方面说明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发展高雅艺术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支持、扶助高雅艺术还没有成为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普通、自觉行为。
在商言商。企业扶助高雅文化自然会带来一些效益,比方说可以沟通企业与文化界的联系,开辟文化市场,从文化体制改革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等。但是有眼光的新型企业家决不会在扶助高雅文化与获取经济利益之间简单地画上个等号。高雅艺术是世世代代的人民用心血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展高雅艺术,是全社会的义务,更是企业家的义务。
孔子说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高雅音乐对人的品位所赋予的影响。高度抽象的交响音乐,确实会激发人的美感,启迪人的心智。我们支持交响乐,就是想借此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储备点后劲,为企业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而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点贡献。
现代企业是社会化的企业,企业发挥社会功能是世界性的大趋势。近年来,我们不少企业都对企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把自己设计、塑造成为浑身散着铜臭、目不识丁的蠢汉。作为已经从传统体制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新一代中国企业家,我们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是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负责的企业家,热心支持高雅文化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社会形象。


第8版(副刊)
专栏:

  净、丑、老旦争“梅兰芳金奖”
京剧“梅兰芳金奖大赛”最后一组(净、丑、老旦组)的决赛,将于八月二十五日开始在京举行。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
历时两年的“梅兰芳金奖大赛”,引起了京剧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参加净、丑、老旦组比赛的有来自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及中直、解放军系统的二十一个京剧院团的四十九名演员。经艺术评审委员会评审,有十五名演员参加决赛。他们是净行(六名):邓沐玮(天津)、杨赤(大连)、孟广禄(天津)、唐元才(上海)、康万生(天津)、黄彦忠(北京);丑行(四名):白涛(上海)、叶江翔(北京)、朱世慧(湖北)、胡小毛(天津);老旦行(五名):王树芳(北京)、兰文云(天津)、闵玲娣(湖南)、赵葆秀(北京)、郭跃进(山东)。他们将竞争八名金奖。
(凯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举办纪念关肃霜演出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诞生六十五周年、逝世二周年专场演出近日在北京举行,演出其代表作《铁弓缘》。关氏得意弟子云南的乔丽、黑龙江的邢美珠、天津的李佩红、重庆的周应伟、北京的陈淑英、赵林等分饰陈秀英。曲艺曲剧艺术家魏喜奎以关氏挚友身份反串京剧,扮演彩旦应工的陈母。
(周桓)


第8版(副刊)
专栏:

  第五届全国儿童电子琴邀请赛在京举行
由宋庆龄基金会和中国音协电子琴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儿童电子琴邀请赛近日在京举行。从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几万名竞争者中选拔出的八十一名选手在为期五天的比赛中展示才华。赛后将举行获奖选手音乐会。
(雅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东歌舞剧院新排大型歌剧《徐福》,近日与观众见面。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遣徐市(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从而演出了世界航海史上威武雄壮的一幕,开创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先河。该剧生动地塑造了徐福的形象,唱出了“世上只有不灭的希望,人间哪有长生的仙药”的主题。该剧特邀陈卫执导,由雷岩等主演。(木言)
(右图为《徐福》剧照。于立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