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推荐《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说起
龚育之
内容提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是增长知识以增加对现代化建设了解的需要,而且是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点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1975年引用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点,是指导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整顿的一个理论依据;1978年重申马克思这个论点,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工作重点向四个现代化建设实行战略转移的一个理论依据;80年代末90年代初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论点,成为指导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这进一步战略转移的一个理论依据。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点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可以从五个层次来认识:科技工作—经济发展—社会和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世界发展、时代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
江泽民同志作序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一书,已经出版三个月了,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就此事发了通知,想必已经引起许多干部的注意。我主要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说几点看法,同阅读此书的同志们,也同编写此书的同志们,一起探讨。
(一)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同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
现在摆在我们干部面前的学习任务是很繁重的。首先,当然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央领导同志近来反复强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以来,在干部中这个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但不可松懈,还要使之向深入、持久、扎实的方向发展。真正用这个理论把全党干部武装起来,在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问题上形成牢固的共识,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一件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其重要的事情。
再有就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同志作序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已于年前出版,中共中央办公厅也为此发过通知。这个学习是贯彻执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需要,也是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重要、最有创新性质的组成部分之一。
还有就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我认为,这不仅是增长知识以增加对现代化建设的了解的需要,也应该把它看作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为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论点,不仅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论点,而且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现代世界和现代社会主义的重要论点。党的十四大在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列为这个理论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的五个主要论点之一,是值得我们仔细领会的。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点,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
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的时候。那时提出的任务,是全面整顿,针对的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多方面的破坏。首先是经济工作的整顿,强调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要把握住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这个大局。由此而提出科技工作的整顿。小平同志在听取汇报时说:“国家嘛,科学研究工作要走在前头。”“科学研究工作落后,会拖住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正是在这个场合,小平同志引用了马克思早就说过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说:“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学技术人员就是劳动者。”
这就是说,那时提出马克思这个论点,是用它作为指导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整顿的一个理论依据。
第二个阶段,是小平同志复出不久,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那时提出的任务,是拨乱反正,针对的首先是“四人帮”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制造的思想混乱。在“批邓”中,《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受到“四人帮”猛烈攻击,被他们指为所谓“三株大毒草”之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的论点,被说成是邓小平的歪曲和伪造,并且被加上许多的罪名,说它是“从新老修正主义那里搬来的”“唯生产力论的论点”,是“为了排斥阶级斗争这个纲”。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也结束了“批邓”这场闹剧和悲剧。小平同志复出工作,首先就抓教育和科技。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重申了马克思的这个论点,重申了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是劳动者的论点,了结了“四人帮”对这些论点的荒谬批判这桩历史公案。这次全国科学大会被科技界誉为带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
这就是说,那时重申马克思这个论点,是拨乱反正开始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工作重点向四个现代化建设实行战略转移的一个理论依据。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拨乱反正其实在1975年就开始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拨乱反正是被“批邓”打断了的全面整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这一点,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点的引用和重申上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第三个阶段,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平同志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新论点,并且一再地强调这个新论点。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论述马克思的观点时,已经对马克思逝世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大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大的作用做出了分析,得出了结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这些新阐述,应该认为是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点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点的过渡。
1988年,小平同志先是在同外宾的谈话中,接着在同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将这两次谈话中的有关论述,作为一、二两段,集纳为一篇文章,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题,完整地提供了这个新论点的文献出处。
1992年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一次申述:“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这就是说,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新论点,继承了马克思又发展了马克思,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向,也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对在当代世界应如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移。随着全面改革和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协四大的讲话中说,后面这个转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点,成为指导这进一步战略转移的一个理论依据。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点,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它的含义是丰富而深刻的,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认识。
我认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科技工作这个层次。
这是最直接的层次,由此而形成有关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思想,其意义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个论点的意义远不限于这个层次。它决不仅仅是只有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和管理科技工作的干部才需要了解和重视的一个论点。
第二个层次,是经济发展这个层次。
这也是很直接的层次。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工作的中心,从这个层次来观察和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全党全国广大的人们都应该关心、都需要了解和重视的事情了。小平同志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是着眼于这个层次,或者说这两个层次。“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这些名言,主要都是从这个层次来说的。
但是,这个论点的意义也还不限于这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和政治发展这个层次。科学技术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于社会经济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于社会政治生活,社会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即影响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
观察科学技术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领域、从科学的技术成果和科学的方法与精神两个侧面来进行。就是对它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影响,也要从多种多样的视角来进行。这里只从一个视角来说一点,当然是有基本的重大意义的一点。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产业革命,而产业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就是这种发展和革命影响于社会的最重要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新的产业革命,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社会结构。由此而引起工人阶级的状况和结构发生了和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经讲过工厂中的科技人员属于“总体工人”的范围,恩格斯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体力劳动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新概念,列宁在他那个时候也讲过西欧出现“工程师无产阶级”的新情况。那些是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前期的事情了。现在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传统的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数,白领工人已经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发展中国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的趋势也是如此。这不是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的事情吗?
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怎样观察和对待现代工人阶级状况和结构的这种深刻变化?怎样观察和对待科技人员、白领工人这支人数日益增多的工人阶级新部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了要正确地观察和了解这一世界趋势,还要正确地观察和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中国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阶级地位所带来的变化。1956年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向科学技术进军,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趋势和中国的变化。但是后来“左”的思想发展起来,逐渐占了上风,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再受到冲击。社会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被一般地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承认他们属于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这就是小平同志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拨乱反正中,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气力,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来立论,以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并引申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原因。
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时,小平同志又进一步以此来立论,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为什么要“提到第一”呢?小平同志解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可见,小平同志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点中作出的这个结论,是一个关于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配置、关于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这个广大人群的阶级地位和政治地位,关于我们党同这个广大人群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关系,这样一个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结论。
第四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较量这个层次。
小平同志1988年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点时,就是从这样一个层次来观察这个问题的。他说:“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而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接着就说了马克思的论点很对但还不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接着又说:“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20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这段话,寥寥数语,凝结着沉重的反思和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正是从这个层次上来观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影响和意义,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的、根本的地位,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要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地位。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根本教训,就是没有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结合好社会主义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这20世纪的两大潮流。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它的根据,它的必然,它的出路,它的准绳,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这两大时代潮流的结合。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这里的“科学的”有它确定的含义,我以为从前面所述的意义上还可以扩展它的含义:科学的社会主义还应该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归根到底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社会主义者要努力奋斗、促其实现的伟大目标。
第五个层次,是世界发展、时代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个层次。这同前一个层次是密切相联的。
小平同志观察世界发展、时代发展,非常强调、非常突出科学技术这个方面。他用“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来形容下一个世纪,表明他把科学技术发展作为概括世纪特征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个任何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的形势。他反复说:“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并且由此而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小平同志还非常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随着世界发展、时代发展而向前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发展和科学发展而向前发展。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来看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这是最高的层次。
    (四)再回到推荐这部书
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点的多层次的深刻含义,就需要对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趋向,有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所以要向干部推荐这部书。
哪些干部需要和能够读《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我觉得,有大专水平的干部就能够读这部书。有理工科大专水平的,接受程度应该不成问题,其所以还要向他们推荐这部书,是因为他们尽管已经有某一个专业的大专水平,但是还需要增加对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对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发展的了解。文科大专水平的,读这部书会有些困难,但既然主要是想知道一个大概,在一些专业术语和细节方面“不求甚解”也无妨。当然,如果这部书能写得更通俗一点,就更好了。有些部分,写得相当通俗,是很不错的;有些部分,并非必要的专业概念术语多了一些,非有不可的、正是要让读者了解的专业概念术语,在行文或注释中作必要的解释和交代,人们读起来更容易接受一些。
我以为,这部书的读者,恐怕主要是非科技专业而有大专文化水平的干部,包括从事思想文化工作的干部。试想,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给信息传播和获得的方式,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文化需要和社会政治参与的需要,已经带来并正在带来多么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事思想文化工作的干部如果对这方面的知识和趋势没有必要的了解,怎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根本战略上争取工作的主动?要是确定主要给非科技专业的干部阅读,那么,在写作的深入浅出方面,这部书在修订的时候,还有改进的余地。此外,书中也还有一些疵点,比如对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文献的征引方面还不完备,未能及时反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最新提供的文献;在马克思文献的征引上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没有选用后出的更准确的译文;介绍美国名言:“专利制度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把利益误译为兴趣。修订时可以加以改进。
说到修订,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技术进步一日千里。比如,书中介绍基本粒子结构,说到理论上论证其存在的夸克共有六种,实验上已经发现五种。最近传来消息:这第六种夸克——顶夸克,已经有最新实验证明其存在的迹象了。所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的书,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及时修订方面,任务特别繁重。
组织干部学习科学技术基本知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所以,应该为这方面的学习提供一部或者几部权威的、常备的、不断更新的学习用书。这里讲的常备,一是指干部案头常备,二是指书店柜台常备。我希望《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能做好经常的修订工作,最好一两年或者两三年就修订一次,出一个新版。我们以后提到这本书,都必须说明是指哪一年的版本。我还希望有别的同类的学习用书出版,适应不同情况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写出各自的特色,并且在比较中提高这类著作的水平。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研究》评介
李凤墀
只要研究一下中国革命战争史,就不难看出,革命战争离开后勤是无法进行和取得胜利的。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经验时曾经指出,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战胜国内外敌人的。“小米加步枪”就是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战争后勤。后勤的物质特性,使其成为战争领域中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构成了一门“重要的专门的科学”(毛泽东给后勤学院的训词)。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夏镇九著的《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人民战争后勤理论的专著,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须成功地指导实践。产生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的实践,长达二十二年之久,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在这样的实践沃土中产生的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的丰富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部论著阐述的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不仅包括人民战争后勤观,而且包括人民战争的后勤战略;不仅包括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民战争后勤理论,而且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国防后勤理论,即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形态。本书还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同志为国防后勤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坚持军事家只能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坚持物质基础是带全局性的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坚持把后勤这一对战争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认为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本书对毛泽东人民战争后勤理论中的这些重要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