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由张鸣岐想到“爱民如身”
寇占文
“爱民如身”是句古训。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是无愧于“爱民如身”的杰出典范,无愧于人民的好公仆。这才是共产党的干部,中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着他的英名。
作为一位市委书记,在抗洪救灾中,张鸣岐也许有理由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但“爱民如身”的高风亮节使他不能这样做。于是,他冲上了最危险的第一线;于是,他就再也没回来;于是,他赢得了锦州全市人民的心,也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心。
共产党历来就讲“爱民如身”。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已率先垂范。毛泽东在陕北13年,和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日夜操劳,补丁衣服御风寒,粗茶淡饭度时光;周恩来“盘腿坐在纺车前,和百姓一起纺线线”,把自己作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朱德更是身体力行,在井冈山和战士一起到几十里外的山下挑粮,等等。当时群众说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官仆浑如田家翁”,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共产党何以能坐天下的根本原因。
从政之人,为官之人,都应是“爱民如身”的楷模,这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早就决定了的。应当承认,就眼下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来说是能够做到“爱民如身”的,这一点早被大量的事实所明证。尤其在当前抗洪救灾中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年来,个别地区的少数干部却与此大相径庭。他们人民公仆观念淡薄,官僚习气日盛。有的一事当前只想做官享福,不想为民造福;有的精心营造“安乐窝”,而对百姓疾苦漠然处之;有的以权谋私,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有的刚坐上官位,想的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而是坐什么车子,住什么房子,捞什么好处,连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嗓子都彻头彻尾地“官化”了。这样的官面对以身殉职的张鸣岐,不知该作何感想?
还有的官也讲“爱民如身”,但只说不做,或说得多做得少,把群众当阿斗。这样的官也绝不是什么好官。这正应了唐代宰相陆贽的话:“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张鸣岐走完了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对照他的英雄创举,所有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认真地甚至痛苦地反省一下自己,找出差距所在,消除官气,放下官架,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一个人民群众信赖的好官。


第12版(副刊)
专栏:

  变革中的农村社会
吕正操
《变革中的农村社会》一书,主要是对辽宁海城这一地区的调查报告,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鲍辉,是土生土长干部,在这里战斗、工作近50年,长期担任县委书记、市委顾问。退居二线后,主抓乡镇企业和教育工作。多次组织基层干部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和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开扩眼界,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对本地区,更是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根据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中央在改革开放中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研究县级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注意从体制上探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海城的改革开放,起步较早,步伐较大,取得的成就也较为突出,1993年社会总产值163亿元,地方财政2.8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4亿元,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
海城的改革开放,使海城人民对自力更生共同富裕增强了信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此,谨向海城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祝愿。
放眼未来,大胆创新。不能满足于既有的经济效益。如西柳服装市场,不能停留在仿制阶段,还要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结合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又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做到新颖、美观、舒适、大方。不能总是一家一户生产,也要有生产线,上规模,上档次,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仅在国内领先,还要打入国际市场。
建设精神文明,首先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要多方面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破除一切封建迷信、落后习俗,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搞好社会秩序,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新风尚。
多向教育方面投入,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百年树人,教育是根本。开办各种形式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办好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要有文史哲,懂得历史,知道新中国及当今生活来之不易,才知道爱国,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抓科学管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思想工作要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带有根本性的区别。
搞好改革开放,必须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要认真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善于总结经验,对的要坚持,错的要改正。抓准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子,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12版(副刊)
专栏:

  水泥小记
唐兴顺
本是一方菜圃,突然有一天有人拿了线绳在上面扯挂比划,又顺着线绳儿洒了石灰粉末,菜圃上便诞生了一个以白色为标志的规划,便演化起一方寄托着主人万千梦想的蓝图;紧接着有手脚运作,砖石交替,蓝天和丽日之下渐渐隆起了一座房屋的曲线。
框架有了,接下来就要用水泥填平补齐,营造美丽。水泥这种东西,使用起来先软而后硬。软时,有水随弯就曲,因势成形之缠绵;硬时,犹如石性宁折不弯、坚强不移之固直。先软,成全了人们的随意性,方便了工匠之操作;后硬,可坚定一个设计,固定一个符号,为人竖起一座心灵经历的里程碑。如此美物,操作起来更是妙趣横生。只见匠人拿水泥在地上堆了,又将碎石细沙掺入,匀之于清水,快速地搅拌和捣。顿时,灰堆变为黑色,呈泥状,运到坑坑洼洼的屋地上,随意地铺而摊开。一铲泥浆在手,如文人操之笔墨,凹而垫,缺而补,孔而塞,上下翻转,左右逢源,既工笔细描,又泼墨写意。俄顷视之,满屋如坻之平坦。初时还粗糙,便以手执“泥板”按之,瓷之,力过处,即有丝丝水分溢出,如汗之浸背,随即便见细腻光滑之状了。至入门处,只用手轻轻一弄,门便有坎,坎便有形,形之有楞有角,精巧美妙,全是心之想形。不由你不惊叹这石粉儿的神异,真正地是可人如意,随心而生。
但是,偏偏有的人家又生奇想,硬是要在水泥屋地上铺设一种有花鸟图案的油彩砖。建设新的美丽就需要对原来的美丽实施破坏,岂知这破坏却是相当地不易了。世人常以为破坏容易建设难,于水泥身上说,却是颠倒了这个规律。用镢掘之,用斧砍之,只能留下与镢斧锋刃同大小的白茬茬,绝不发生多少额外影响。看那工匠满脸作难之状,想起先前建设这地面时的潇洒、随意之态。心想,同是一物,在不同形态下竟这般性格迥异。其于软时,松散时,人可随心施之;但当组合、凝固之后,就成了一个固定,又反过来限制人的灵活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泰山之门
王兆新
南天门
李白在此一声长啸
千古绝唱之根
扎下山去
伸遍所有土地
寻根者纷沓
云里雾里
争沐天风
凡是穿过此门的人
都能走进诗里
    西天门
两个坐禅的山崖
坐成了一座门
此门
很少人穿过
常穿过的
是云
是风
偶尔穿过一个诗人
诗句
又搭成一座门


第12版(副刊)
专栏:

  银杏树
宋道敏
在你年轮的唱片上,
曾刻下恐龙的叫声;
在你遍体的裂痕里,
留下了冰川的踪影。
银杏树——不死的精灵,
你是沧桑变迁的见证,
再大的劫难不能把你吞没,
世世代代传下绿色之种。
你曾濒于绝迹的边缘,
孑然一身知音难逢;
如今披一身碧绿或金黄,
在故乡的土地上获得新生。
银杏,你这中国的树种,
古老而又伟大的象征。
你挥动扇形的叶片,
真正潇洒地走着生命的旅程。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7周年,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编辑的《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已由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书名,军委副主席张震撰写序言。展示了将军们整军经武、亦书亦画、文武兼备的风采。
△罗公元《蜜蜂的启示》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柴德森的散文集《素笺情书》和诗集《艺术画廊》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安徽作家朱希和的中短篇小说集《野山的绝唱》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万晓明)


第12版(副刊)
专栏:

韩绍玉,祖籍河北省三河县,1942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理事。他的行草书作结构准确、谨严,熔真、隶、魏碑于一炉。1981年被评为北京中青年书法十佳之一。近年来,先后为《中国机电报》等数十家报刊题头,为“中国农业银行”、“赛特购物中心”等上百家企事业单位题写匾额,颇得各界好评。左图释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四平)


第12版(副刊)
专栏:

晚归图(中国画)肖建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