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怎样走向市场

  柳林人,何时走出吕梁山
肖明
吕梁山上穷得出了名的山西省柳林县,这几年满沟满壑的枣树一下金贵起来了。
祖先留下这活命的枣
柳林人对枣树有这样一个评价:命耐旱,好活。石板上、悬崖上,沾点土腥就能生存。多少年来,柳林依了红枣,苦度着光景。黄河边上家家户户,每年收枣后,把红枣与糠、麸子再加上少量的玉米、高粱拌在一起炒熟,磨成面,叫做“枣炒面”,半年的光景就靠这“枣炒面”支撑。贫穷,使得红枣成了柳林人养家糊口的命根子;正是因为贫穷,有百果之王之称的红枣,在五谷杂粮难以生长的柳林,也仅仅只是取代粮食填肚子的无奈的选择。据柳林县委的同志讲,直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民首选的依旧是那些并不肥沃,但能种粮的山地,想方设法不要有枣树的土地。也难怪,当时,0.5公斤红枣只有两毛钱。
    南方人的市场
80年代中期,从浙江义乌、广州、中山、广西,枣贩子们一个一个风尘仆仆来到穷山秃岭的柳林,住在简陋的车马店里,甚至住进了农民的土窑洞里。他们从农民的场院里,以1.50元0.5公斤的价格,把晒干的枣收起来,然后运到南方。三交镇的党委书记刘全管说:“从柳林一块多一斤(0.5公斤)收上,到广东能卖5块一斤。”起初,南方人收了干枣拉回去自己加工,后来发现,柳林的劳动力更便宜。到80年代末,用柳林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加工最多的是现今柳林人都能做的熏枣。熏枣的制作技术简单,但价格却比干枣长了一倍。柳林人从熏枣中尝到了加工的甜头。于是,熏枣成了柳林枣农最普遍的副业,每年加工达400万公斤。然而,1992年,柳林人加工熏枣吃了大亏。那一年,全县加工熏枣达500多万公斤,由于市场原因,大量积压,0.5公斤仅卖到1.6元,一吨损失2000多元,涉及3000多农户。
市场规律,给了跃跃欲试的柳林人当头一棒。至今说起来仍心有余悸。柳林外贸公司的常经理说,现在,到收枣时,南方人在柳林有几百人,他们来的地方不同,心却很齐。出价清一色,柳林人面对的是联手压价的南方人。三交镇党委书记刘全管说到此感慨万端。他说,去年浙江义乌的一位姓方的枣贩子,四五个月挣了200多万元,广东南海一位姓陈的也挣了200多万元,枣贩子的利润比我们红枣的产值都多!柳林人为什么不能联手对付这种压价?刘全管说:“农民每年就怕红枣卖不出去,哪还有那种意识,说到头是没见过世面!”
柳林人为什么不自己走出去直接面对市场?1994年7月1日,在穆家洼一户枣农的窑洞里,男主人摇着头说:“没出过门,出去怕要了命,再说咱的话人家听不懂”。柳林也有不怕“要命的”,前小成村的岳马成十几年一直帮南方人搞销售,去年联合了几户卖枣,挣了10万多,然而,类似者甚少。
县里的同志说,在柳林,做一件原先没做过的事实在太难了。他们举了一个红枣包装的例子。多少年来柳林枣一直用麻袋装,好容易换成纸箱,再想改进一步人们接受不了。枣农说:“都换成了纸箱了还咋?不就是枣嘛!”在柳林人眼里,世界就是柳林,红枣就是红枣,这恐怕是柳林,乃至这个吕梁山攻克贫穷的最顽固的保垒。
    柳林枣还能更甜
1994年7月3日是个星期日,从枣树葱绿的穆家洼一来到高家沟乡政府,乡党委书记尚兰强就心急火燎地翻抽屉。她拿给我们一个很精致的食品袋,商标写着黑枣,香港制造。这是县委张副书记去年到美国时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内装不足3两重。尚兰强说:“这就是人家收走的熏枣。你说多少钱?1.3美元!就是咱们的10块钱!你说怕不怕?”这位女书记说得异常激动。据说,把柳林枣换个包装和牌子卖出好价钱的多的是。柳林也注册了一个商标叫琼林牌,因为没钱,一直搞不起包装。“有些举手之劳就能挣钱的事也做的不好。”县委组织部长秦惠民说,“比如红枣分级,就是费点功夫,把大小好坏分开,各卖各的价,收入比混在一起卖高得多,就是没多少人干。没那种意识。”
柳林也有精明的人,薛村乡前小成村原支书岳巨森就是一个。1988年,岳巨森辞去乡林业员职务,自己创办了柳林县第一个民办科研所“巨森红枣研究所”。1990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吸收各乡镇的林业员成立了“红枣合作协会”。通过会员的示范和宣传,推广新技术,并对全乡5000亩枣树实行育苗、管理、农药、传授技术一条龙服务,得到了枣农的欢迎,会员在服务的过程中也走出了贫困。去年岳巨森把部分枣农不分级的红枣以1公斤3元的价格收购回来,组织人员进行分级销售,结果,最好的卖到1公斤5元,筛选出的次品也卖出好价钱。100公斤增值50元。凭这分精明,他的村子靠红枣发了财。可惜,像岳巨森这样的人太少。近年来,柳林县提出“煤富县,枣富民”的发展战略,着手在红枣的加工上下些功夫。成立了红枣开发公司,准备投资300万元,建设大型冷库,开发红枣系列产品。
柳林枣会更甜的,但仍需要政府不断施肥、修剪,需要把山里人对红枣的担心,变成信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无一例外地冲击着农村每一个角落。贫困山区的农民能不能早日脱贫致富,一定程度取决于是否能有效地和这一“浪潮”衔接上;能否参与和利用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深山区的这些朴实无华的农民们还感到胆怯、陌生,但他们迟早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而这一步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政府部门如何去引导和帮助他们。
                   ——编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长海渔民闯外海
本报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海岛县——长海县,转变多年封闭式经营观念,大力发展以渔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全县出口供货量8616.8吨,出口供货额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出口供货量4011吨,出口供货额1.7亿元,比去年同时期分别增长了95%和84%。
长海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素有“鱼仓”之称。近年来,长海县充分发挥水产品资源优势,提出了闯外海、进外港、引外资、发外财的经营战略,形成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经济的新格局。全县有各类机动捕捞船近1000条,海珍品育苗室26座,各类海珍品养殖台筏13.1万台,加工储藏场点42个,国际近洋冷运船15条,将5大类42个水产品种,销往8个国家和地区。(初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宝应反弹琵琶走新路
本报讯江苏省宝应县“反弹琵琶”,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反哺农业,拉动外向型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活跃经济全局。
宝应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宝应下功夫把农副产品加工业这根“链条”加粗加长。宝应年产荷藕15万多吨,产量、面积均为全国之首,该县在传统的藕粉、盐渍藕等加工产品上,迅速发展起捶藕、藕粉圆、速溶藕粉、珍龙茶、荷叶露等38个品种,荷藕加工企业由原来的9个发展到21个,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目前,该县农副产品传统加工项目已初步形成水产品、荷藕、林木、棉花、蔬菜、编织加工等6大规模生产系列,带动了规模农业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经济结构。(周启云)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沂蒙老区农民旱地发鱼财
本报讯地处沂蒙腹地的山东省蒙阴县常马乡红旗庄村青年房成文,采用旱地挖池、薄膜蓄水法养鱼,获得成功。
常马乡山多水少,群众吃鲜鱼很难。聪颖好学的房成文从1992年春决定尝试旱地养鱼,挖了一个0.75亩大小、深1.2米的长方形穴池,买来农用薄膜,烙熨成整体后铺于池底防渗,然后注满水,放养草鱼苗800尾,用各种杂草、庄稼秧、麦麸当饲料。去年7月中旬,房成文出售第一批鲜鱼650公斤,扣除各种成本,获纯利3800余元。
尝到甜头,房成文又一鼓作气,增挖一个0.7亩的成鱼饲养池,并在原池边上挖了一个育苗池,引进良种鱼产籽育苗,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外调鱼苗挣钱。小池育苗,大池长个,使饲养形成一条龙的生长“系统工程”。
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已有30多户从事旱地养鱼。(徐兴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凌源农村涌现三千卖花女
据新华社沈阳电(记者荣光大)辽宁省凌源市农村近年来涌现出3000多名“鲜花女郎”,这些昔日围着大田转的农家姑娘今天以自己的劳动为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广州、深圳等城市带去温馨和祝福。
凌源市鲜花女经营的鲜花多达30余种,1989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献给获奖运动员的几十万支蓎菖蒲鲜花,几乎全部出自凌源市的“鲜花女郎”之手。
凌源市的卖花女大的不过40岁,小的仅十七八岁。她们经营的花园小的1亩,大的有70多亩。无论育花球还是鲜切花,亩纯收入至少5000元。
据凌源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卖花女年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目前凌源市已有十几个乡的300多户农民开始专门从事鲜花生产,栽花面积达到600多亩,年产鲜花1200万支,育球超过1800万个。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阳光”铺就名牌路
姜圣瑜刘荷芬张国兴
中国首届十大名牌西装今年4月评选揭晓,其中6大名牌西装面料选用的是江苏省一家乡镇企业的产品,这家企业就是江阴市新桥镇的江苏阳光集团。
北京红都服装公司,生产的西服中外驰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穿的西服出自该公司,自然他们对面料要求非常高。那是在5年前的一个秋天,公司从当时纺工部新近评选的部优产品中发现了“阳光”是最理想的面料。从此,红都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鲜艳夺目。
“阳光”铺就名牌路,靠的是什么?集团总经理陆克平道出制胜秘诀:关键在于瞄准多变市场空档处,抢先一步上新品,新品拓市场,质量兴市场,从而使企业步入快车道。
多年来,国内毛纺行业产品大多徘徊于中低档之间,尤其乡镇企业生产高档次品种更是寥若晨星。而随着人们穿着层次的提高,精纺面料供不应求。阳光人对消费市场有着敏锐的超前意识,科学决策,以灵活多变的产品结构迅速与市场接轨。两年时间,淘汰全毛花呢、凡立丁等中低档产品,将高档次新品比例提高到80%。有人对此不理解,“怎么这些市场还好销的品种也砍掉?”厂领导和他们算了一笔帐:面料纱支平均50支,单价仅52元,面料纱支平均60支,单价可增加到80元,同等价值原料产生的附加值不同,社会效益也不同。今年初,他们预测到浅色薄型牙签条将走俏,便当机立断,改传统深色牙签条为浅色隐格牙签条。仅花一个月时间大批量投入市场,一炮打响,全国250多家客户登门争购,其品种、产销量目前居全国之冠。
在新品开发中,他们做到开发一个成功一个,成功率达90%以上。1992、1993年生产的郁青牌精纺呢绒系列连续两年获商业部颁发的“全国最畅销产品金桥奖”。今年上半年,“快马”再加鞭,又开发出牙签条,驼丝绵,彩色呢绒三大系列80多个新品,平均2天半不到,就有一个新品问世,销售收入2.2亿余元,综合效益7100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阳光”铺就名牌路,还靠自身实力。企业创办8年来,立足高起点,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装备水平,从而确保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去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仍自筹1亿元,先后从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家引进90年代国际一流的纺织生产设备,精纺纱锭增加到2.7万锭,原料大多从澳大利亚进口,是中国向澳大利亚购买高支原毛数量最多的一家企业。被国家统计局批准为“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中国100家最大的纺织工业企业”。
笔者结束采访时,北京又传来一个最新消息,今年秋天,全国纺织总会、中国服装设计中心将举行包括台、港、澳在内的著名服装设计师、著名服装名模全国时装大奖赛,“阳光”浅色流行面料被指定为唯一采用的精纺面料。春天“阳光”铺就了西装名牌路,秋天“阳光”将把名设计师、名模送上领奖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兰塘乡农民自建水库
本报讯今年夏天,浙江西部地区高温干旱天气持续了四十五天,大批粮田断水,勉强种下的晚稻也断水枯萎。而“缺水乡”——龙游县兰塘乡却是另一番情景,这里稻田清水荡漾,稻苗健壮,这是当地政府引导农民个人投资建水库的结果。
去年以来,兰塘乡农民或独办或合股,共投资三十七万元,整修病塘险库、新建水库十多座,新增蓄水量八十一万立方米,走出了一条“以库建库”的水利建设新路。兰塘乡是龙游县的重点“缺水乡”。一九九二年下半年,该乡王北斗村采取“以库养库”的办法,村里十多户组成股份合作制联合体,投资二点四万元整修了这四座病塘险库,其经验很快在全乡推广。(楼林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有话直说

  供销社个人承包需完善
一些地方农村供销社推行个人承包经营,这对搞活经营、增强职工风险意识、企业扭亏增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亟需完善之处。突出表现在个人承包后未能很好发挥“集团优势”,致使农村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再度出现。
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供销社变成各个独立经营的“承包体”以后,在资金、规模、人力、信息等诸多方面都受到限制,小宗农副产品不敢放手经营,大宗农副产品无力放手经营。如竹山县官渡供销社过去农副产品购销品种达近百种,个人承包后降为10多种,年购销额也由近100万元降为40万元,农民手中的许多农副产品无人收购,偶有商贩上门也是压级压价。为此,农民迫切希望供销部门完善个人承包经营体制,在农村商品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湖北竹山县官渡镇政府郭齐成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贫困村更需一个好班子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都存在一些贫困村。据调查,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不强,是这些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有四:其一,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如安徽当涂县某村,村干部年龄都在五十开外,文化程度大多是初小,而且知识结构严重老化,对市场经济说不出个道道来。这些同志也想办厂,但由于自身局限,往往一办就砸。如围屏乡香塘村,盲目办起橡胶厂,不仅没赚到钱,还把村里原先的积累挖空了。其二,换任频繁。亭头乡三星村自实行责任制以来,村干部换了14任,每换一任都遗留一批问题,发展经济无从谈起,工作也缺乏连续性。其三,精神状态不佳。新博乡共有14个村,竟有9个村的村干部提出辞职,一些村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出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活跃后,一些具备村干部素质的人留不住,纷纷自找财路,导致了“能干的不干,干不了的凑合着干”的状况。其四,缺乏经济头脑,管理素质低下。围屏乡宗和村办了一家年产200吨的复合肥厂,生意不错,货都发出去了,但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发货、收款制度,货款无法回笼,有些货款甚至不翼而飞,亏损达到10万元。黄山乡石船村干部销售集体的鲜藕,收入才800元,销售费用却高达1200元。
由此可见,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尤其是为贫困村选好村干部,并且想方设法使之安心、稳定,这更是急中之急。
                 马鞍山市吴黎民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今年出现四次大降雨过程
目前仍处主汛期
据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鹿永建)来自国家防总的消息说,今年是我国汛情较重的一年,已经历了四次大的降雨过程,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均有省、区、市遭受水灾,广西等地重复受灾。目前仍处主汛期,不可掉以轻心。
今年4月中旬至5月初,第一次大的降雨过程使江西的赣江、抚河和福建的闽江出现今年首次较大洪水。时隔一个月,3号热带风暴登陆之后,水灾发生于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西江、北江、湘江均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出现建国以来第二次大洪水。7月11日在福建的晋江、泉州之间登陆的六号热带风暴,使我国东部自南往北形成雨带,使华北、东北一些地方也遭受洪水袭击。7月中旬后半期到7月下旬,热带低气压使广东、广西时隔一个月即遭受建国后第二次大洪水袭击。至此,今年全国已出现四次大的降雨过程,但目前仍处于主汛期,防汛任务仍很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六村堡水管站走向综合经营
“4名职工”办10个经济实体
本报讯仅有4名正式职工的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水利管理站,在搞好全乡3.2万人的生活供水和4万亩耕地灌溉用水的同时,把10个市场需要、农民欢迎的经济实体办得红红火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水利产业细胞。
这个水管站建站至今10年换了三任站长,个个都认准发展综合经营方向对、有前途。听到“水管单位搞综合经营是不务正业”的责难时,他们不动摇;有人吹冷风说“综合经营不过是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大问题”,他们不信邪。经过10年艰苦奋斗,当年简陋的鼠药厂发展成以生产农药为主的化工厂,造纸厂的产品由卫生纸到色纸、包装纸,年产值超过了百万元。1987年组建的水电安装队,近年来承包西安市一些宾馆的电讯设备安装,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和效益。投资百万元的轧钢厂,日产10吨线材,去年6月投产至今刚一年,产值已达510万元,成了站上的骨干企业。现在水管站拥有固定资产700多万元,去年获利55万元。
1983年建站初期,六村堡乡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管站工作条件差,职工待遇低。最近5年来,站上拿出30多万元,加上上级的投资和群众集资,改造U型渠道84公里,测试改造机井655眼,发展果园喷灌300亩、暗管灌溉1050亩,每亩年节水150立方米,还实现了井灌电网地理化,提高了农灌效益,实现增产10%以上。
(陈恒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点水成金

  走出水门
只有4名正式职工的水管站办了10个经济实体,灌溉、供水等本职工作还有人干吗?会不会受到影响?六村堡水管站的事实消除了人们的疑虑,说明只要我们走出水门,天地就宽阔。
俗话说,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单一经济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把本来活跃的生产要素固定死了,变成死水一潭。水利行业一般讲来都是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自身的经济效益。库门、闸门等当然要看管好,但如果老是守着库门、闸门过日子,靠上级发的那点“人头费”,能把队伍稳定住就不错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走向社会去创收,多发展一些生产经营型产业。企业本身增强了生机和活力,就更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要闻简报

  要闻简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几年加快了海洋渔业开发,今年上半年,全区海洋捕捞总产量达15.7万吨。
▲北京市抓好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已达364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
▲30万只羔羊增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最近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鉴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昔日荒滩地今日荷藕香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开发荒滩地,发展荷藕生产,今年该镇一万余亩荷藕田,可产荷藕8500吨,纯收入近1000万元。图为该镇官庄村千亩藕田一角。李士祥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南省邵阳县黄豆丰收价疲。县里为不挫伤农民积极性,让农户以每100公斤黄豆抵交200公斤定购粮,并按市价补差给农户,缓解了农民卖豆难。这位农民高兴地说,政府想得真周到。李爱民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河北省灵寿县花岗石一厂,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大理石雕刻。纪万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