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点水成金

  水库多亏损此地创佳绩
大伙房水库去年人均上交十四万元
本报讯记者江夏报道:在一些地方的大小水库为亏损而发愁的时候,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大伙房水库却盈利不菲,去年水库编制内346名职工创下了人均纯上交14万元的佳绩。他们的“秘密武器”之一是:倚仗科技的力量,进行高层次开发,让老水库出新效益。
大伙房水库是“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兼有防洪、供水、淡水养殖及发电等多种功能。沿着水库曲折的岸边,人们不时可以看到浸入水中的网,分别挂在“山口”的两边。管理局的同志告诉记者,那就是深水捕捞用的网箔。这项新技术的采用,一改过去小船拖网的历史,平时鱼在网中游,按计划捕捞时,一网就是十几二十万公斤,效率大增。
谈起科研成果给大伙房水库带来的效益,水库管理局局长杨志文信手拈来几例:大伙房水库水情预报调度自动化系统,自动测报、计算机调度,使原来的静态调度变为相对动态调度,不仅提高了沈阳、抚顺等城市的防洪能力,而且把原来白白放掉的水蓄起来,平均年增加工业供水量4300万立方米,仅此一项就增加水费收入800多万元。一项“水库与灌区井群联合调度”的方案,使水库由于减少溢洪弃水,多年平均供水量增加1.2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大水库的库容。水库能养多少鱼?应放多少鱼苗?“大伙房水库鲢鳙鱼预测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有“大伙房水库流域降雨径流模型”、“大伙房水库水质预测模型”……
大伙房水库的历届领导都把科研及其开发和应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下气力培养科研人员,建立了奖励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和合理化建议的制度。他们从实践中提出课题,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队伍,与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手攻关,每年都有一两项有实用价值的新成果问世。从1981年到现在,水库的科技投入达到379万元,换来了累累硕果,不仅给大伙房水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推广到其他流域的许多水库,一些新技术还出口到亚非国家。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科学管水
 同是水库调度,变静态调度为相对动态调度,使大伙房水库年平均增加供水量4300万立方米,增加水费收入800多万元,这就是科学管水的威力。
过去,大家喝“大锅水”,喝多喝少基本上不掏一分钱,管水人也就渐渐少了经济核算的头脑,至于怎样想办法科学管水,惜水如金,更是很少操心。如今,水流向市场,有龙头的地方差不多都装有水表,走一个字就收一个字的钱。用水者开始注重节水了,假如我们管水人不更新观念,严格把关,还像过去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瞧着漏水、跑水、白白地弃水,那就会眼看着“银子变水”。科学的力量不仅可以避免浪费,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在价格大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管理、调度,同一水库的水,可以卖出双倍甚至几倍的钱。我们采取工程措施只能建一个水库,非工程措施的科学管理却可以使一个水库产生多个水库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大伙房的经验所告诉我们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塔里木的“女粮王”
蒋玲芝10年累计种稻1200亩,产粮68万公斤,并创大面积单产726公斤的高产纪录
本报记者祝谦
    “须眉无功输红颜”
6月26日是个星期天,记者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二团一连,采访“女粮王”蒋玲芝。晚秋作物已播毕,夏收还未来临,这是一个忙里偷闲的田管阶段,连队职工大都在家休息。我们一行直奔蒋玲芝家。“铁将军”把门倒是意料之中的,好在二团新闻干事李桂梅情况熟,转身带我们去蒋玲芝承包的稻田。
这120亩地的一个条田,东西拉了近1公里长。我们先到地西头,朝东望去,碧绿碧绿的稻秧,葱郁茁壮,地里并无人影。踌躇片刻,大家抱着侥幸的心理,将信将疑地转到地东头,没想到,在地头的芦苇丛,见到了正弯腰拔草的蒋玲芝。记者感叹:眼前这个身躯瘦小的青年女子,怎么能与10年累计种稻1200亩,产粮68万公斤,并创大面积单产726公斤全国高产纪录的“女粮王”联系在一起呢?
“没人去种粮,吃什么啊”
富于理想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把自己的青春坐标定位于种地,蒋玲芝也不例外。1978年,当她高中毕业后,托起父亲给她的砍土镘走向塔里木田野的时候,一门心思想托人跳出“农”门。父亲看在心头,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女儿:爱。农忙时节,每天骑自行车把饭送到地头。一次送饭时不慎摔倒,太阳穴处撞开一条七八厘米的口子,满脸是血。蒋玲芝内疚了:“爸,我对不住你。”父亲缓缓地对女儿说:“孩子,你的心事我懂,但总得有人种地呀!我们祖宗八辈都是农民,不要瞧不起农民,没人去种粮,吃什么呀?中国人多,要是没粮,连西北风都不够喝。”
现实与理想拧上的结,只有用现实之手去解开。蒋玲芝思想上的弯总算被拧过来了:一个人一生会有许多想法,但一个人一生只能做成功一件事。只要他把那一件事做好了,也就无悔人生了。
“创造者的年轮”
蒋玲芝的心回到了田野。
塞外种地,平地为要。在春寒料峭的3月,她一头扎进百亩稻田开始平地,她懂得,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120亩地,要在她手里像揉面团一样,揉搓得平整如镜。饿了,啃几口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累了,裹上皮大衣在地头躺一会儿,天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点灯。
播种靠人工,左手挎个装满稻种的大篮子,右手一把一把朝地里撒,每天要划上万个弧,种子才能均匀撒完。往往是左手压肿,右手甩肿。
喷药时,3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在背上“突突”震响,百亩没膝的软泥在脚下吸拉、药水偶尔溢出,背就被浸得麻木溃烂。施肥时,一次得960公斤化肥,每袋40公斤,要一袋一袋搬到地头,再一把一把撒向田间。
最难熬的,莫过于拔草。塔里木的夏季,酷热难当。头上太阳烤,地面水汽蒸,身上蚊子咬。在120亩水田里走一遍都不容易,不要说拔净120亩地的杂草。
收割前半个月晒田,是个空档,却要参加连队清渠工作,完成义务工。水稻收罢,仍不得闲,接上了拾棉花季节,蒋玲芝每年还要拾回1万多公斤棉花。
一日不分昼夜,一月没有星期天,一年不过节假日。
这,就是蒋玲芝的时间表。
“你是劳模,可也会累呀!”
蒋玲芝承包10年,儿子长到10岁,她没工夫疼儿子,儿子反倒会疼妈。看着妈妈疲惫的样子,儿子说话了:“妈,你请两天假休息吧,你是劳模,可也会累呀!”
蒋玲芝搂住儿子,欣慰地笑了:“妈不能休息,妈一休息,全年的任务就完不成。只要你能理解妈,妈就比休息还解乏。”超负荷地运转的蒋玲芝,回家还要照料残疾的公公,料理家务。每晚在床上躺下时,浑身就像一台散了架的机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明天要好好休息一天。”可是,到了第二天,她又身不由主地走向她那痴迷的田野。
担任拖拉机车组长的丈夫任建新,也是一个大忙人。为了支持蒋玲芝,忙完了地里忙家里。每每想到这些,蒋玲芝就感到内疚,觉得对不住丈夫,对不起儿子。这时,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句名言:“任何一项成就,都是以个人的牺牲换来的。”
10年里,蒋玲芝先后两次提名为全国十杰青年候选者,获全国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全国“先进女职工”、自治区“十杰青年”、“兵团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个人创一个或者几个高产纪录不难,十年如一日创高产就难了。蒋玲芝走完了10年承包路,第11年定的单产指标是800公斤,她在为收割的那一天而奋斗,关心她的人们在为收割的那一天而等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腾飞的平邑
本报记者尹韵秋
人们都说平邑起飞了!
平邑,地处山东沂蒙山区腹地,属革命老根据地。这里山大石头多,经济基础较差,到198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74元;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贫困村达420个;有的石山村既缺粮更没钱花。因此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
但是这个县山区资源相当丰富。花岗石质优品种多,石膏储量居全国首位,石灰石分布更广,还有黄金。这些资源没能开发出来,农民长期坐在金山上挨饿。
1991年,县领导班子成员13人赴南方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终于发现山多石头多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干部群众的观念更新了,思想活跃了,劲头大了,求信息、寻技术、跑资金、找联姻的路子就宽了,搞销售抢市场的点子也多了,开发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把原料加工成精品,效益可观。如花岗石深加工,“将军红”1立方米大块毛料卖1500元,而加工成精磨板,价值超万元。山里的干部群众说,过去祖祖辈辈做梦也没想到大石头能卖钱,更没想到这么值钱,而且石头块越大越值钱!开山凿石,以县办企业为龙头,带动起一批乡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现在全县仅搞花岗石的厂就达300多家。
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县属冠鲁建筑公司很快发展成为活跃在国内几个省市、国外4个国家和地区建筑市场的跨国集团公司,拥有12个子公司,利税在全省同行业排名第一、全国第七。
再是金银花增值,2.5公斤鲜花晒0.5公斤干花,卖20元,全县总产250万公斤,合计是一亿元。魏刘乡北王庄仅金银花一项人均收入700元。用科技提高产品档次,加工成系列饮料,增值更多。
现在,平邑已形成花岗石、石膏、石灰石、金矿和金银花五个支柱产品,人称“三石一金一花”,“五龙”腾飞。两年多来,全县新上项目102项,中外合资企业19家,利用外资610万美元。花岗石精磨板材、异形板材、高强度石膏粉、石膏板、纸面石膏板、金银花制品等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去年完成外贸出口额6500万元,创汇1300万美元。花岗石、石膏、建筑等4个县属龙头企业实现利税均超千万元。
“五龙”腾飞还带动了其他各业迅猛发展。公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初步改善,全县1057个行政村,村村通汽车,村村通电,邮电通讯、文字传真也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县已建起各类市场70多处,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网络。大批农民企业家脱颖而出,把建材、药材、果品等的加工和销售搞得红红火火。
去年全县财政收入60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77%;农民人均收入797元,比上年增加167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改革经营机制实行反租倒包
新野撂荒地低产田大变样
编者按:怎样使宝贵的耕地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各地都在从改革中寻找出路,下面刊登的是河南新野县在这方面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进行尝试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因为这是亿万农民的选择。稳定不等于凝固不变。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可以增加农民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土地。这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创造经验,不断加以完善。                   
本报讯河南省新野县改革土地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全县2.6万亩撂荒地、低产田经过集体反租倒包,如今成了高产高效的“双千田”。去年平均亩产粮食510公斤,亩均效益1280元,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3328万元。
新野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全县72万人,98万亩耕地,人均不足1.4亩。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增多,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到1992年底,全县的撂荒地、低产田已达2.6万亩。不想种地的把地不当地种,想多种地只能眼馋、心疼。针对这一矛盾,新野县委、县政府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和土地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提出以改革促调整,建立新的土地经营机制,允许集体对农户不愿经营的撂荒地、低产田实行反租倒包,促进土地合理流动。
所谓反租倒包,就是村委会以合理的价格向不愿经营的农田承包者租赁经营权,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责利。由村承担这部分农田的农业税和集体提留,每亩每年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对于反租的土地,集体经过加强投入,综合开发,改造成为“一优双高”农田,再倒包给种田能手和承包大户经营,并以合同形式规定双方责利。一般情况下,承包者每亩每年要上交一定的承包费,其中包括农业税、集体提留和村开发土地的投入。对“倒包田”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划定等级,明码标价,向农户招标,实行承包。全县2.6万亩撂荒地、低产田很快各得其主,共有113个村的6800多农户得到了“倒包田”。(张志群)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为农服务“示范县”建设有成效
本报讯记者袁亚平报道:浙江省供销社自去年10月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建设以来,富阳、萧山等7县(市)供销社,从自身优势和当地资源出发,加大服务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效果。
富阳市至今已建立42个村级综合服务站,6所庄稼医院,25个加油站(点)、220个肥药供应点,经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购销额逐步扩大。萧山市供销社去年将入社麻农的黄红麻经营利润的分配比例提高到20%,两年来共返麻农97万元,加强了与麻农的经济联系。
7个“示范县”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各县(市)供销社都建立了科技领导小组,设立职能科室,成立科研所和专业辅导队伍,实行人才培训、技术示范和推广相结合,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开发新产品。常山县食用菌研究所以微生物总厂为基地,去年研制生产的猴头燕窝、胡柚汁在中国星火计划国际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上荣获金奖,目前这两个产品已进入系列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新昌县长毛兔研究所和县畜产品公司完成4个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1200克以上高产长毛兔良种”等推广应用后,累计改良种兔41.56万只,创造效益1570万元。
“示范县”还积极发展创汇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开化、新昌、常山、富阳4县(市)调整了品种结构,茶叶、芦笋、食用菌等骨干农产品及制成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有增加,去年以来创汇3000万美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甘肃一批农业精品名扬海内外
据新华社7月30日电(记者陈俊)甘肃省镇原是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县,但这个县开发的杏话梅、速溶杏晶、甘草杏等20余种杏系列产品已经行销全国23个省(市、区),甘草杏被第十一届亚运会确定为专用产品,这个县还建有亚洲第一家以杏仁为原料的药用加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现有经济林面积已经超过600万亩,苹果、梨、杏的产量跻身全国前六名。苹果梨、新花牛苹果、大板黑瓜籽、兰州百合、早酥梨、杏系列加工产品等多次在国内外优质农产品评比中获奖。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蟹苗大战又升级
随着河蟹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全国养蟹发展势头迅猛。蟹苗资源的供需矛盾,点燃了争购战火。见苗前期,各路采购大军便纷纷涌向长江口,蹲点订货,抬价收购,由此“炒”得今年蟹苗价格直线上升。每500克50—100只头数由前几年的10元—15元上升到100元—150元;每500克500只—3000只的由两三百元上升到1000元—3000元。由于蟹苗季节性强,需求量大,一些经营者只为争购而乱抬价格,不顾质量滥收购,不懂技术乱暂养,导致长江口蟹苗未成熟就超前捕捞,苗体嫩弱,造成大批死亡,五河县购买蟹苗5万多公斤,死亡率30%左右。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资源保护,制定保护长江蟹苗法规及管理办法,禁止超前捕捞。严厉打击哄抬价格行为,促进养蟹业的健康发展。另外,水产专家、科研部门要积极探索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以解决自然蟹苗不足之燃眉之急。
              安徽省五河县沱湖乡杨信坤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经济要闻
▲一场消灭贫困的攻坚战在我国西南地区全面展开。它昭示着这一区域占全国近半贫困人口在未来七年中将与贫困告别。
▲我国水稻主产区江西省早稻陆续登场,夏收开秤在即。省政府有关人士称,今年江西遭受严重灾害,但早稻比上年仍呈增产之势。
▲陕西省农电管理局下决心治理农电乱收费,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三月治理电价以来,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六百多万元。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四十万以回族为主的农民成为新型商人,他们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动了宁夏民族经济的振兴。(据新华社)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东沟村为果农发执照
本报讯最近,辽宁省北票市果树局会同土城子乡果树站在该乡东沟村给200多户果农发放了《果树权属执照》和《果树经营执照》。果农两照在手,果树权属永久不变,允许果农依照法律进行有偿转让、出租、继承和抵押。
土城子乡东沟村是北票市的果业开发先进村。全村果树总量达近3万株,人均拥有果树28株。过去,由于权属不明,责任不清,造成管护不力。这次发放果树执照明确规定:除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外,果树权属永久性归果农所有,谁管护谁受益。村里还与果农签订了果树规范化管理合同和有偿使用土地的收费标准。(冯尚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
山西省保护耕地卓有成效
本报太原电新华社记者李仁虎、本报记者阎晓明报道:山西省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几年来坚持一手抓保护耕地,一手抓开发复垦土地,使全省耕地面积始终保持增长的势头。
为了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有限的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山西采取了三项强硬措施:其一,制定法律法规,依法护地。全省所有的基本农田都实行了划界、立标、分等定级、建档、指定责任人等;其二,严格审批建设用地手续。1991年至1993年,国家下达建设用地指标分别为9.5万亩、7.58万亩和9万亩,实际批用分别为7万亩、5.28万亩和6.3万亩,分别节约了26%、44%和30%。其三,严肃查处违法占地。省人大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省范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全省80%县、市的土地部门成立了“公安联合执法队”或土地巡回法庭,3年来,共查处纠正违犯《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案件2000多起,涉及基本农田1500亩。
全省108个县市中的70个县市区,成立了土地开发公司,坚持常年推土造田。3年间,全省用于土地开发复垦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复垦土地135.3万亩,其中耕地63.9万亩,开发复垦耕地与实际批用耕地比较,增加耕地40万亩。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原平制种产业成大气候
本报讯以“制种田里涌富潮”闻名省内外的山西省原平市,1.1万农户科学育种,使全市制种产业迅速崛起,一跃跨进全国三大制种基地行列,每年有2000万元实惠落到农民手上。今年制种业又登新台阶,达5万余亩,比去年增长20%。
原平市发展制种业起步较早。今年以来,市种子总公司以“一粒种子忙两年”的敬业精神,提前考察市场,从而制订出扩大玉米、高粱,缩小蔬菜的制种计划。数十名技术员穿梭奔忙在200多村的制种田上,作到环环抓紧,步步规范。目前全市制种田苗全苗旺,长势喜人。(贾宣生管建德)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普陀鲜鱼直销出口
本报讯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桃花海洋渔业公司的12艘渔轮,在海上捕起一网网方头鱼、红娘鱼,渔民们把活蹦乱跳的鱼货清理、装箱,即刻过驳到冷藏运输船,从渔场直接出口到日本、韩国、香港等地。
普陀区是我国重点商品鱼生产基地,年海水鱼产量在24万吨左右。近年来普陀区先后有3家渔业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支国际海运船队,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开通冰鲜鱼海上过驳直接出口航线,使渔民能够在渔场现捕现卖,大大提高了水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今年上半年该区渔民通过海上直销出口鱼货创汇达400多万美元。(张奔)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武义县桐琴镇东干村种粮大户朱真德,今年初跨乡到武阳镇草马湖承包60亩水田种粮,早稻喜获丰收。7月24日,当粮站上门收粮时,他(右)信心十足地说:“今年除了完成3万公斤定购任务外,我还要再售1万公斤。”张建成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年初,江苏省宿迁市晓店乡粮管所投资3.5万元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建立了电脑联系,及时掌握国内国际有关粮食、商业、供销和物资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从而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搞活了经营。图为工作人员在查阅信息。王爱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