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苏连云港港口目前已建成泊位2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年吞吐能力近2000万吨,通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个港口。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成功发射一颗卫星
用于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
本报北京7月3日讯记者贾西平报道:今天下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16时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准时点火起飞,8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曾于1992年8月将一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太空。据介绍,这颗卫星将在太空飞行大约两周,除进行科学探测外,还搭载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细胞及工业微重力等技术试验装置。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对这颗卫星实施全过程监测控制。到发稿时,汇集到北京指挥中心的各项信息表明,卫星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各种仪器状态良好,各项探测和试验正在按预定计划展开。
(附图片)
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新华社记者邹毅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

  追求“真善美”
——美菱人的风格
本报记者张振国刘杰王启明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民族工业的脊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树立起怎样的形象?合肥美菱集团的回答是:始终不渝地追求“真善美”。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追求“真善美”,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美菱集团从一家年产值仅170万元的小机械厂,到跻身于全国500家大型企业行列,正是美菱人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创业十年,美菱创利税5.75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4.5,十年赚回10.8个同等规模的企业。今年1—5月,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利税820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和52%。美菱的资金利税率达94.6%,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真——货真价实的产品,真心诚意的敬业精神
当美菱的第一批产品投入市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是讥讽和怪话:“美菱美在两个酒窝(外壳变形,经常在两侧出现瘪痕)上。”
美菱的总经理张巨声被深深地震撼着。他敏锐地意识到企业生存的危机。货真是企业的生命,张巨声义无反顾,立即将1000多台变形冰箱推出示众,并当场砸毁;领导班子成员闭门反省;职工全员培训,岗位练兵;全厂推行质量双向控制,管理者和生产者互相制约,上下道工序彼此监督。“谁砸美菱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便成为每个员工头脑里紧绷着的一根弦。在全员质量意识增强的情况下,“一条毛巾”的故事应运而生。每个工作台的操作工,都配有一条毛巾,每个部件都不留污点进入下道工序,使出厂每台冰箱都光洁锃亮。
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厂里又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门冰箱生产线和检测设备。其产品虽然市场渴求,但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抓紧职工上岗培训,熟练掌握生产工艺后,才满负荷生产。
先进的设备,严格的管理,使美菱冰箱连续夺得省优、部优、国优,成为全国五大名牌之一。
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不因为产品是“国优”就能传之万代。具有远见的张巨声从消费者需要看到刚刚获得“国优”的“185”冰箱市场前景堪忧,于是,便潜心策划起大冷冻室“181”冰箱。推出“181”后,销量大增,由全国第32位上升到第二位。
随后,美菱人每年都要推出五六个在功能和造型上出新的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善——以消费者为“上帝”,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
消费者偏爱美菱,美菱视消费者为“上帝”。不久前,浙江松阳县一用户反映“美菱”噪音大,又得不到维修,便投诉报纸。消息传来,总厂技术服务部副经理刘世群等立即千里迢迢赶去调试,用户感动得送了一程又一程。有人说,来回费用大大超过一台冰箱钱,值么?美菱人回答:值!
美菱对用户的热忱还表现在三个“24小时”上,即技术服务部24小时值班,市内用户24小时内上门维修,外地用户24小时内予以答复。美菱的维修网络已遍布全国各地,时时都在谱写着“上帝之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美菱“181”全国轰动时,有些商场要求大批量进货,但对老产品又不好开口退回。张巨声觉察后,慨然应允:“退老进新!”如此一来,损失加运费就是几百万元!有统计表明:被全国消费者推崇为“最受欢迎的产品”的美菱冰箱,不论怎样“热销”,一不涨价,二不自销,让利给经营者和消费者,累计流出“肥水”达5000多万元。
作为国家队企业,理应为国分忧,为民众尽义务。1991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美菱人从福利费中挤出150万元支援重灾区,为灾民兴建了“美菱村”、“美菱小学”;去年夏粮收购,市政府为“不给农民打白条”犯难,美菱拿出1000万元,予以支持。
美菱人说:富起来的企业,对身边的困难企业有责任扶一把,共富共荣才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品格。几年来,美菱出钱、出人、出设备、出技术,使五家亏损企业都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百万利税大户。
美——文明工程与二次创业同步,让美菱明天更美好
美菱奋斗十年,业绩辉煌,但他们并未自满停步:从今年起,美菱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务实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到本世纪末,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将由单一的产品输出发展成为技术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主的全方位输出,形成跨国集团公司。
美菱的远景并非是海市蜃楼。能量正在积聚,基础正在夯实。美菱与安徽大学合办了“美菱经济学院”,她是全国第一家企业和政府合办的大学,正在为美菱的明天储备着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美菱人向全市发出了“争做合肥好市民”的倡议;开展了与“二次创业”同步的“我为美菱添光彩”活动,并赋以“提一条建议、作一项改进、献一份爱心、添一份光彩”的实际内容;推广了文明规范用语等。
淝河在美菱身边悄然流淌,流向长江,汇入海洋。美菱决策者们的案头都有一个地球仪,在他们的胸中,美菱的事业比江更长,比海更广,着眼全球,确定美菱人的方位,自立于世界知名企业之林,这才是美菱的理想。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卖半个馍的启示
刘来安
作者近日就餐,发现食堂开始卖半个馍、半个菜,不禁为之叫好。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节粮。长期以来,节粮问题不能根本解决,除认识问题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解决好顾客食量和食堂最小售量间的矛盾,结果顾客只能多买,吃不完倒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卖半个馍、半个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值得推广。
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当想方设法创造相应的条件。例如:为禁止随地吐痰,在适当地点放些痰盂;为节水,设立检修电话和管道龙头巡查人员;为消除游人乱刻乱划,在名胜古迹区建立永久性专供题字题词的板壁,等。我想,如果这样去做,效果将会好得多。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访奥后对德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鹏总理抵达波恩
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科尔总理今天将举行正式欢迎仪式
本报波恩7月3日电记者张启华、黄晴、刘华新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应德国总理科尔的邀请,今天下午乘专机由奥地利萨尔茨堡抵达德国科隆—波恩机场,开始了对德国为期一周的正式友好访问。李鹏总理出访德国是对去年科尔总理访华的回访,也是近几年来中国总理首次访德。
李鹏总理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能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扩大两国合作,推动中德关系更上一层楼。他说:“德意志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为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民钦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发展经济、建设国家方面取得的成就。”
李鹏说:“中德两国交往历史悠久,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德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高层互访和政治磋商日益密切,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科技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中德友好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及德国政府礼宾官员到机场迎接。随后,李鹏总理乘坐直升机前往下榻的彼得斯贝格国宾馆。
明天,李鹏总理将出席科尔总理为他访德举行的正式欢迎仪式,并与科尔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和其他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访德期间,李鹏还将会见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其他主要政党的领导人,到一些联邦州参观访问,并将向经济界人士发表讲话。访问期间,中德双方还将签署一系列合作协定和经济合同。
德国舆论普遍重视李鹏总理访问德国。今天的《星期日世界报》撰文表示,在德中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和发展后,德国特别期望通过李鹏的访问,“达到改善两国经济关系的目标”。
同机到达的有:李鹏总理夫人朱琳、李岚清副总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王忠禹、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叶青、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淇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齐怀远以及随访的经济代表团。
本报萨尔茨堡7月3日电记者张启华报道:李鹏总理一行圆满结束对奥地利的5天访问,今天下午离开萨尔茨堡乘专机前往德国,继续他的欧洲之行。
李鹏总理离开奥地利时向弗拉尼茨基总理发了感谢电,对奥地利政府和人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我在同你及贵国其他领导人的会谈和会见中,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这将对我们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对访问的成果感到满意。我深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奥友好合作关系有着广阔的前景。
离开前弗拉尼茨基总理夫妇在富舍尔宫庭饭店设便宴为李鹏总理夫妇送行。随后,弗拉尼茨基总理在萨尔茨堡机场举行了欢送仪式。


第1版(要闻)
专栏:

  “引大入秦”总干渠贯通
全长86公里,可引水灌溉86万亩荒原
编者按:“引大入秦”总干渠贯通,值得庆贺。被誉为“甘肃的都江堰”的“引大入秦”工程,是一条由隧洞群联接的、世所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工程艰巨,地质条件复杂。建设者历经10多个春秋,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施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本报1992年1月23日头版曾以《骑虎不下背水一战》为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引大入秦”工程建设的事迹。现在,“引大入秦”总干渠贯通,标志着这一自流灌溉工程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它的贯通,对陇原的农业开发、甘肃的经济振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这里还要一提的是,这一工程采用了国际招标的做法,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这项工程建设,它凝结了中外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总干渠的贯通是友谊合作的结晶。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马季元、王丁)6月26日午夜11时58分,随着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最后一排炮声响过之后,由33座隧洞联结86.95公里长的“引大入秦”总干渠全线贯通。为贯通这条总干渠,数万名中、日、意等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历时18个春秋,吃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难关,终于如愿以偿。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天堂寺穿山越岭,跨过两个流域,调水至兰州市以东60公里处的秦王川。秦王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且蒸发量大。由于干旱少雨,这里植被稀疏,人迹罕至。“引大入秦”工程完工后,每年可以从大通河引来4.4亿立方米的清澈河水,灌溉86万亩荒原,秦王川可望成为甘肃继“河西走廊”之后的又一个粮食生产基地,年生产粮食1.44亿公斤,农林牧业年产值超过3.8亿元。
“引大入秦”工程是我国“八五”重点工程项目,投资15.7亿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23亿元,是我国在建的引水工程中投资最大的。这项工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菲迪克”条款管理,从而使我国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引大入秦”工程是我国施工难度最大的引水工程,全长86.95公里,与铁路单线隧道相当的隧洞竟占去了75公里,堪称“地下长河”。这个工程还遇到许多如超大埋深、超大水头、超长隧道通风、极软岩等世界性施工难题。据介绍,今年年底大通河水即可流到秦王川。


第1版(要闻)
专栏:

  转变观念艰苦创业
朝阳加快脱贫步伐
本报讯曾被列入全国18个贫困地区之一的辽宁省朝阳市,抓住机遇,急起直追,大大加快了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步伐。1993年末同1990年相比,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8%,工农业总产值增长90%,财政收入增长1.85倍,增长速度均居全省前列;粮食产量达到12.37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8元。
朝阳长期贫困落后,一些人由此产生自卑、依赖的心态。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朝阳要在经济上翻身,必须首先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劣势经过开发治理也可以转化为优势,从而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引导大家从横向比较中找差距,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市委、市政府还从本地实际出发,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土地、生物、气候等资源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近年,优质高效作物面积已超过总播种面积50%,小麦面积达到105万亩;保护地面积达到20多万亩,为三年前的10倍;新栽果树3400万株,超过建国后前40年的总和;坚持“乡企兴、朝阳兴”的指导思想,乡村户一齐上,工商建运服五业并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去年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2.6倍。加快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食品饮料五大支柱产业建设,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00多个,同199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一倍,预算内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翻了两番多。
两年多来,朝阳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改造自然环境。全市两年投入山区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工日达到8000多万个,动用土石方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3亿元的投入,完成治理面积310万亩。 (华玉玺)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社会都来关心孤儿成长
乔石等出席《爱在人间》文艺晚会
本报北京7月3日讯记者李战吉报道:由民政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助孤计划”——《爱在人间》文艺晚会今晚在北京国际剧院举行。乔石委员长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在助孤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内外企业代表和全体演员。
《爱在人间》文艺晚会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实施的助孤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凝聚着文艺界人士救助孤儿的一片爱心和真情。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和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儿童演唱的《谁说我没有妈妈》,颂扬了福利院妈妈们无私的爱。配乐诗朗颂《带你走进生命的春天》,再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助孤计划的亲切关怀。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类福利机构中收养着10万名孤儿,他们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50元,近6万名孤儿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约4万名孤儿正在上学或即将上学,全国各地孤儿收养机构的危房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孤儿助养助学社会福利计划工作委员会订出详细助孤计划,从今年7月份起,将给全国8000名正在上学的孤儿每人每月提供50元生活和学习补助费,并为全国所有孤儿收养机构提供一批康复设备。
出席晚会的还有尉健行、倪志福、雷洁琼、李贵鲜、杨汝岱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推广农业技术调整产品结构
“温饱工程”使千万农民受益
新华社武汉七月三日电(记者高友清)记者从最近结束的全国“温饱工程”现场会上获悉:我国“温饱工程”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累计推广地膜玉米五千六百八十九万亩,新增粮食七十八点五亿多公斤,累计增加收入二十六点八八亿元,人均增收十六元,平均每年帮助一千一百九十九万贫困山区百姓解决了当年的吃饭问题。
一九八九年,国务院决定在四川、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十七个省、自治区的贫困县实施“温饱工程”,大力推广杂交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解决偏僻高寒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目前,这一项目已普及到全国四百八十三个县,有三千三百四十七万农户、一点三五亿人受益。
“温饱工程起步,调整结构致富”。“温饱工程”解决了山区百姓的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山区开始实施兴山富民的战略。湖北省“温饱工程”项目区调出部分耕地和劳力发展多种经营,到一九九三年,全项目区发展经济作物五百万亩,人均年纯收入达四百九十八元,比一九八八年增加了一百二十元,全省贫困人口也由七百万减少到三百多万人。
温饱工程采取技术、资金、地膜、化肥、良种等措施向贫困县综合输入。为使“温饱工程”顺利实施,项目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农技人员深入山区,搞试验办样板,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和具体指导。各级计划、金融、轻工、供销部门相互配合,及时落实配套物资和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项目区共举办技术培训班二十八点八万多期次,培训了三千六百零一万人次,落实地膜十六点四万吨,化肥一百三十万吨,筹措扶持资金十一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30多跨国公司投资苏州新区
本报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苏州新区,迄今已有30余个跨国公司参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苏州御花园情况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据悉,进入新区的10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中,80多个是采用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或国内领先水平技术的项目。外商投资总额近13亿美元,2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0余个,5000万美元以上的10余个,1亿美元以上的3个。投资苏州新区的跨国公司主要有日本的松下、索尼,美国的普强、杜邦等。 (诸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