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保健)
专栏:养生之道

  老骥风范矢志不渝
——访钱信忠
本报记者艾笑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记者来到京城风景秀丽的后海北沿儿。在一所简朴的老式平房院门前,一位邻里们喜称“师傅”的老人,把记者迎进花菜满畦、整洁清爽的小院。
这位健壮潇洒的老者,就是曾担任过我国卫生部部长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钱信忠同志。
谈话是从钱老的健康生活开始的。看到83岁的钱老满头浓密的银发、面色红润、身材匀称挺拔。记者问:“您身体这么好,有什么诀窍么?”
“真还没什么诀窍,我只是喜欢体育锻炼。我选择散步、跑步、打拳和夏天在门前后海游泳。这都是能个人自由锻炼的活动内容,不用别人陪同。既不麻烦人又不受人限制,这样我的心情很愉快。”
记者了解到,这位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生活安排规律紧凑。一般每天清晨5时左右起床,在后海岸边活动身体1至2小时,8至9时就伏案工作,内容有学习、写作、看书报。晚上,看完电视“新闻联播”,还要到户外活动一个小时左右。
钱老认为,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和规律的生活,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事业心、学习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生主要把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上的钱老说,“不工作,不学习是不可想象的生活,暮年也如此。”
钱老告诉记者,从红军时期到建国以后,他一直是这样生活和工作的。他认为:“特别是老有所为,更能使人精神焕发、延缓衰老。”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领导下,钱老负责我国避孕药物的研究,并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首先搞了计划生育工作试点;1965年又开始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试点工作,以后又逐步推广,以控制我国人口猛增的势头。鉴于钱老在计划生育方面的贡献,联合国于1983年将第一届世界人口奖奖给了他。1985年退居二线后,钱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情况,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他还专心撰写了《人口新编》、《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两部著作,并全力以赴地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已完成93卷本。1980年冬开始,他又连任了中国残疾人体协主席,主持召开过两届全国残疾人体育运动会。1993年受卫生部的委托,钱老担任了中国防治性病艾滋病协会会长。其实,钱老早自1988年就已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基金会。经过艰辛的努力,近几年来在科研、宣传教育、奖励有成就的优秀工作者、支持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药物的科研工作等方面,为推动我国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事业,钱老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说:“您年事已这么高,担子这么重,何苦还把时间安排得这么紧?您本有条件,也该顺便到各地名山大川去走一走、劳逸结合的。”钱老说:“适当利用闲暇去游山玩水,本无可厚非。但让我放下工作去玩,我是绝对舍不得的。”
对钱老的街坊四邻与他友爱相处,并亲切地称他“师傅”,记者感到有趣。钱老告诉记者:“由于我的户外锻炼多,与群众经常碰面,他们虽然知道我是谁,但从不把我当作领导而疏远。见面打招呼,总称我一声‘师傅’。我也喜欢和他们招呼闲谈,尤其听到老街坊这种称呼,心里特别舒服,民众把我当作伙伴和知己,给我添了不少情趣呢!”
欣赏着这位思维敏捷、口齿清晰、红军时代就投身中国革命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矫健仪态,有感于他那博大的胸怀,记者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第11版(保健)
专栏:医药新技术

  P53—既致癌又治癌的两性基因
方德福
导读随着近年来对分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现了其中某些独特的、极其重要的功能。对这些重要分子的研究,不仅科学上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美学上还具有典型的科学美潜能。因此,科学家们根据科学和美学原则,以类似人类“选美”的方式,选拔出了“分子明星”。
美国主办的国际性权威刊物《科学》杂志,担当了“分子明星”“选美”工作的策划、组织、公布和宣传者。从1989年开始,每年一次,“选美”结果在该刊的最后一期上公布。
1989年的“分子明星”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1990年是人造金刚石;1991年是碳60(伯基球);1992年是一氧化氮(一种新的第二信使);1993年是P53(一种肿瘤抑制基因)。这5个“分子明星”中,有3个选拔自生命科学,另两个(人造金刚石和碳60)作为新材料,在生物医学中也有广泛的用途。
1993年12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封面上,美丽的P53分子彩色结构图形公诸于众。它引人遐想,它激励学者们把肿瘤防治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推向更深层次……
为使读者能及早了解这个与人人都有密切关系的P53新星,编者请细胞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方德福教授在这里做简要介绍。
                   
在癌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细胞癌变机理。只有搞清好的细胞如何变成癌细胞,才可能从根本上找到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对策,并可根治癌症。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科学家们终于在基因水平上闹明白了:原来,细胞内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本为正常基因,一旦由于各种原因被激活,其基因产物(蛋白质)就会干扰和破坏正常代谢过程,使细胞发生脱离正常控制的异常生长,成为细胞癌变的先决条件之一;抑癌基因则能抵消癌基因的作用,阻止细胞癌变。研究中发现,抑癌基因好像更重要些。因为仅仅靠原癌基因的激活,细胞不一定会癌变。但如果抑癌基因因故失去活性,则细胞肯定会癌变。而在多数情况下,细胞癌变的发生是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综合结果。
目前已发现的原癌基因有105种,而抑癌基因只有10余种。有趣的是,有一种叫P53的基因,具有“两性”特点:正常时它的结构为抑癌基因,一旦结构发生改变就变为癌基因。因此P53基因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
现已发现,在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血癌等51种人癌中,P53基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在临床上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预后指标:若P53发生突变,患者易发生癌转移,存活期即低于5年。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把小鼠体内所有的P53基因通过基因手术“敲除”,使这些鼠不含P53。结果在自然喂养的条件下,小鼠6个月后全部得癌死亡。而没被“敲除”的小鼠,则不得癌。P53为什么会有对抗癌的作用呢?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P53基因产物能抵消癌基因产物的有害作用;二是对过分繁殖和生长的细胞进行“刹车”;三是促使已经癌变的细胞进入自杀途径。正常机体,受机体程控方式的调节控制,每时每刻都有部分多余的细胞自杀。肿瘤细胞对于正常机体来说,也是多余的赘生物,P53基因产物恰好具有引导其自杀的能力。
P53基因的“两性”特征,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利用其突变,可进行癌形成机理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现已知,癌症病因的80%以上为环境化学所致。如霉变食物中所含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引起了P53基因一个特异性位置突变,从而改变了该位置的遗传密码;香烟中的致癌物苯并〔α〕芘也使得P53基因发生了特征性结构改变。上述结构特异性改变,分子生物学中叫突变指纹,与人指纹一样,彼此相异。就是说,每一种化学致癌物所引起的突变指纹各不相同,而这正好可作为一种鉴定的标志,来确定不同种类的癌是由不同致癌物所致的。这样就可用于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这是癌研究近期的巨大成功;第二,P53也为癌症的治疗和预防打开了新的思路。如果发现肿瘤细胞中P53基因发生了突变,就可以把正常的P53基因转移进去进行基因治疗。待P53基因转移进癌细胞中,癌细胞的生长即可缓慢下来直至停顿,并可逆转变为正常细胞。美国在今年已开始对14例进展性肺癌用正常P53进行基因治疗,效果很好;第三,针对突变型P53蛋白,还可进行免疫治疗,甚至可制备疫苗对癌进行预防。目前美欧等国的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和药品公司正在积极研制这类免疫治疗制剂。


第11版(保健)
专栏:导医服务台

  晚期肺癌根治
鞍山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在我国首次利用体外循环做晚期肺癌根治切除获得成功。
去年六月二十六日,一名被诊断为左中心型肺癌的男性患者在鞍山市中心医院做开胸手术。外科主任袁宝霖发现肿瘤已经侵犯肺动脉分叉处,按常规已不能切除。于是他把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经验引用到了肺癌手术上。袁宝霖在患者主肺动脉分叉部切断肺动脉,成功地完成晚期肺癌根治切除术。此后,他又行一例同类手术亦获成功。至今两名患者已痊愈出院,身体状况良好,都能做些简单体力活。
(李桂郑福山)


第11版(保健)
专栏:导医服务台

  张效苏发明“消癌灵”
段宝成吴保平
当今癌症中消化道瘤占60%以上。一般诊断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最佳时机。用放疗、化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通常都因其毒副作用,难以一鼓作气把病治好。
去年12月,国家专利局受理了一项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癌的发明专利申请。它就是太原中医肿瘤康复医院(市府东街,邮编030001,电话0351—3070772)院长张效苏研制的“消癌灵”。
1991年5月通过太原市科委鉴定的“消癌灵”,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中晚期癌症采取活血化瘀、软坚消结、清热解毒、益气补血的治则,用斑蝥、水蛭、硇砂等13味中药和有关微量元素复方而成。经对1989年中至1991年初的21例食管癌、28例贲门胃癌、7例肝癌、4例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近期总有效率为66.6%。这项成果,1992年底获得了太原市科技进步奖。
现在,“消癌灵”已临床应用8000余例,有效率达90%。为便于患者服用,山西中药厂还为“消癌灵”制出了胶囊新剂型。


第11版(保健)
专栏:导医服务台

  中药治后天性耳聋
有20年临床经验的北京北新桥医院(邮编100007,电话4016787)聋哑癫痫科中医师李茂旺,用其自制的“龙胆耳聪散”、“益气耳聪散”、“左兹耳聪散”等复方中药,治疗难治的后天性(如药物中毒)耳聋近万例,总有效率80%,其中200例完全恢复了听力。(筱扬)


第11版(保健)
专栏:医药知识

  “三点”疗法治三叉神经痛
石玉山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常见病。发病的特点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闪电样针刺、刀割、撕裂或烧灼样痛,并伴有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如遇有冷热或机械刺激及精神紧张,则症状加重。祖国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人体感受风寒或痰火之邪,使机体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而发病。此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占发病总人数的70—80%,女性多于男性。多数为单侧性。西医常用药物对症治疗(常用药有卡马西平,有效率约为70—80%)、封闭疗法、手术疗法、射频疗法、电疗等。这些方法可以起到一时缓解的作用,但不能根除。尤其是手术,虽能解除一时痛苦,却能带来神经的永久性缺损。
80年代初,北京金盏医院(工体东路4号,邮编100027,电话5083575)在民间偏方的基础上独创了“三点式”疗法,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比较满意。“三点式”疗法是根据病情,在患者身上选择三个穴位外敷不同类型的中药膏药,并配合少量中药内服的一种疗法。它是运用中医“流鉴全身,固本祛邪”的理论,把三叉神经痛分为风寒外侵、痰火上攻、阴虚阳亢、肝胆风火、气滞血瘀5种类型,根据这五种类型,制出5种膏药和五种中成药,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用药,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近10年来,该院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叉神经痛患者2800多人,经“三点式”疗法治疗后,约90%的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其中随访三年未复发者达480余例。


第11版(保健)
专栏:

头上没发,叫人笑话。有人献方: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日二三次,治秃头。
查药书。果然生姜是一味药,多年生草本植物,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块状。色黄白或灰白,质脆折断有汁液渗出,气芳香味辛辣。功用发表、散寒、止呕、开痰、行气、活血……(《中国健康》供稿)
·找来生姜试试
··天天擦
···聪明不“绝顶”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