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应邀对印度进行访问
钱其琛外长抵新德里
本报新德里7月17日电记者刘正学报道:应印度政府的邀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今晚抵达新德里,对印度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印度外交国务部长尔·勒·帕蒂亚及政府一些高级官员和我驻印大使程瑞声前往机场迎接。钱其琛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说,中国和印度是友好邻邦,两国间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中国人民一向十分钦佩勤劳智慧的印度人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的宝贵贡献,十分珍视同印度人民的传统友谊。今年是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40周年。40年来,这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关系实践的检验,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已得到世界广泛的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两国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钱其琛在书面讲话中还说,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印关系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发展。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中印友好符合两国20亿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访问期间,钱其琛将同印度总理拉奥和有关部长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特别是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会谈,并签署一项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此间舆论认为,钱其琛这次访问是近年来两国高层领导保持来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6版(国际)
专栏:

  卢旺达爱国阵线兵临吉塞尼
法军和卢爱国阵线武装交火
联合国开始空援卢旺达难民
据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基加利消息:据卢旺达爱国阵线电台16日宣布,它的军队已经推进到卢旺达西北部靠近扎伊尔边界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吉塞尼,并呼吁政府军向爱国阵线武装投降。
爱国阵线武装通过卢旺达电台呼吁逃亡到吉塞尼以及其他地区的政府军士兵和平民向爱国阵线投降,并尽快返回家园,不再听从临时政府“对他们的欺骗”。
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尚未对爱国阵线已推进到吉塞尼的消息作任何评论。卢旺达爱国阵线武装司令保罗·卡加姆曾保证,他的军队将在推进到距吉塞尼5公里时停止前进。
据新华社金沙萨7月16日电在卢旺达的法国军队今天和卢爱国阵线武装发生交火,一名法国士兵受伤。
这是法军6月23日开始在卢旺达采取“绿松石行动”以来,其士兵首次受伤。
据法国国际电台广播,这次交火发生在法国军队在卢西南部设立的“人道主义安全区”边界,距卢西南部城市基布耶20公里。
据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扎伊尔卢旺达边境)戈马消息:联合国难民署16日开始向涌入扎伊尔境内戈马地区的数十万卢旺达难民紧急空运食品,以避免发生大规模灾难。
据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宣布,为逃避战火,大约50万卢旺达难民于15日潮水般涌入扎伊尔戈马地区,另有大约50万卢旺达难民正在奔向卢扎边界。西方新闻媒介称这是人类近代史上空前的难民潮。
联合国难民署官员16日在戈马对记者说,首批救援食品和物资已由14架飞机运至戈马城,另有救援车队将食品和饮水运往戈马。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美国对欧政策明朗化
张德真
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年的第三次欧洲之行已经结束。他此行除了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之外,还访问了拉脱维亚、波兰、德国,会见了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导人。从这些纷繁的外交行动中,人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印象:美国政府对欧政策已经明朗化,这对于欧洲未来局势和美欧关系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克林顿的欧洲之行表明,欧洲仍然是美国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视欧洲为其全球战略的重点所在。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在欧洲的严重对峙不复存在,美欧之间的结盟关系有所削弱,而经济持续发展的亚洲越来越受到美国的重视。于是,国际上出现了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种种说法。对此,克林顿在访欧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强调:“欧洲仍然是美国利益的中心所在”,美国“安全利益的核心仍然在欧洲”。何以如此?从经济上看,欧洲是美国的传统经济伙伴,美国在欧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统计显示,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超过对亚洲投资的两倍多;欧洲在美国的投资也高出对亚洲投资的一倍多。美国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总额虽然超过美欧贸易总额,但有大量逆差,而美欧贸易则基本平衡。可见,美欧经济关系对美国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从政治和安全上看,美国一向把欧洲看作是维护其在全球“领导地位”的基地和根本依托。欧洲在战略上对美国至关重要。尽管华约解体后美国在欧洲所受的最大威胁业已解除,但欧洲很不稳定,各种矛盾、冲突频仍。特别是近年来俄罗斯民族主义影响上升,俄国对西方政策趋硬,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使美国对欧洲局势不能不更加关切,从而使美欧的共同利益增加。冷战后一度冷淡紧张的美欧关系随之有所缓和。克林顿的三次欧洲之行可以看作是修复和加强美欧关系的一番努力。
克林顿的欧洲之行还表明,美国的对欧政策正在调整。冷战结束初期,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新大西洋主义”,声称要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东西欧在内的新的安全体系。这一主张因和者甚寡,中途夭折。克林顿执政后,放弃了前任的某些做法。他在这次访欧中明确提出美国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这实际上是要求欧洲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应付冷战后的诸多挑战。美国为何从“新大西洋主义”转向在维护北约的前提下不反对欧洲联合、加强自身防务的政策?这反映了美国实力下降,无力充当“世界警察”,同时美国也有将欧洲推上第一线,力避自己卷入欧洲局部冲突之意图。美国在波黑问题上隔岸观火,坚持不派地面部队就是明证。
克林顿的欧洲之行还反映出,美国目前对东欧地区格外重视。美国为巩固“冷战成果”,防止俄国卷土重来,打出了北约东延的牌。这立即遭到俄国的强烈反对。这场争吵最后以一纸“和平伙伴关系”文件暂告一段落。但是,美国并未就此罢休。克林顿在此次访欧中,一会儿向俄国施加压力,敦促其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一会儿宣称东欧不应成为“安全真空”的“灰色区”,北约明年将扩大到东欧。克林顿还答应向波兰和拉脱维亚提供大量经援,促其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过渡。克林顿访德时大谈当前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欧洲的“另一半”融合到西方经济、军事体系中。如此等等说明,制约俄国,巩固西方在东欧的立足点,避免东欧发生逆转,已成为美国当前在欧洲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东欧将成为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焦点。这种争夺将使多事的欧洲继续动荡不宁。


第6版(国际)
专栏:

  瑞典知名人士发表呼吁书
要求美解除对古贸易封锁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7月16日电(记者许福瑞)54名瑞典知名人士16日联名发表一项呼吁书,要求美国总统克林顿立即解除对古巴实行的贸易封锁。
呼吁书叙述了美国对古巴实行贸易封锁的情况,指出这一做法不仅在国际上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同时也受到美国国内人士的批评。呼吁书说,“不能用使一国人民忍受饥饿的办法强行推行民主,”“我们更相信增加政治和经济接触的办法”。呼吁书表示相信,瑞典政府和议会为解除对古巴的贸易封锁将采取积极行动。
在呼吁书上签名的有瑞典议会议员、著名企业家、学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参院要求援俄与撤军挂钩
俄总统代表斥之为不负责任
本报莫斯科7月14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俄罗斯总统代表佐托夫今天对此间新闻界说,美国参议院昨夜通过的关于把向俄提供经济援助同俄8月底前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一事相联系起来的决定,是“不负责任的,非建设性的”,这一决定“只能加剧波罗的海地区的紧张局势”。
佐托夫指出,美国参议院的这一决定“可能对俄美关系造成一定损害”。他说,俄美两国总统不久前在那不勒斯会晤时,已就俄军最终撤出波罗的海国家一事达成谅解。
佐托夫认为,美国参议院的上述决定是“直接鼓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领导人对居住在这些国家的俄罗斯人继续实行歧视政策,并实际上支持爱沙尼亚方面在对于居住在该国的俄退休军人的地位问题上所持的强硬立场”。
据报道,目前爱沙尼亚境内共有2000多名俄罗斯军人,俄罗斯方面提出,签定撤军协议的条件是爱沙尼亚当局必须向居住在该国的俄罗斯退休军人提供社会保障。爱沙尼亚方面拒绝这一要求。


第6版(国际)
专栏:

  也门政府着手恢复亚丁秩序
据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亚丁消息:也门政府16日开始采取多项措施,以进一步控制亚丁局势,并恢复正常秩序。
也门内阁在亚丁召开两天会议后发表声明,宣布了旨在恢复亚丁正常生活的各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从16日起对亚丁封锁一周,以对该城进行整顿;从17日起在亚丁实行从晚间10时开始的7小时宵禁,以便保安部队拘捕违法者;尽快恢复供水和供电。
声明说,政府正在解散武装组织,包括也门社会党的南方军队。来自北方的政府军士兵将撤到亚丁郊外的军营。声明命令有关部门修复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亚丁炼油厂,在15天内恢复生产。
声明还说,政府将在一周内支付拖欠文职人员5月和6月的工资,并对战争受害者进行补偿。


第6版(国际)
专栏:

  贝·布托总理会见迟浩田
本报伊斯兰堡7月17日电记者吴迎春报道: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今天下午在总理府亲切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对他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她说,巴中友好是巴对外政策的基石。巴中友谊是经过几代人的考验的,我本人就是在巴中友好中成长起来的。她希望多和中国领导人见面,发展双方的友谊。贝·布托强调,两国高级领导人互访很重要,有助于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巴中在经济、科技、国防等各个领域中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她希望这种合作关系能继续发展。
贝·布托总理还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她说,巴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并希望中国稳定,中国稳定意味着巴的稳定。
迟浩田赞扬了贝·布托一家为中巴友谊作的贡献,赞扬了巴奉行的一个中国的政策。他说,中巴友谊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希望通过两国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发展中巴友好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图片快讯

图片快讯
本报开罗7月17日电 数百名前往以色列境内打工的巴勒斯坦人今天上午在加沙和以色列的边境口岸埃里兹与以军警发生冲突,以色列军警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打伤数十人。这是加沙实施自治以来巴以之间最严重的暴力事件。以色列政府发言人称这是一个例外的悲剧性事件,巴自治政府认为这一事件是对和平协议的破坏,阿拉法特主席已向美国和联合国提交了他的抗议。图为冲突现场的汽车在燃烧。(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