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教育要从小抓起
——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
陆钦仪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教育要从小抓起。为什么小平同志突出地强调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的。
第一,“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把党风搞坏了,把社会风气搞坏了,把青少年也带坏了。他多次提出:“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整个社会的风气、秩序和纪律是好的”,“后来由于‘四人帮’破坏,风气不好了。”“把一些青少年带坏了。”“‘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腐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风气”。因此,他提出,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十年育人嘛!”
第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他多次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第三,改革开放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并影响到我们的青少年。他说:“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早在1979年,他就提出,我们实行开放政策,“但是由于对少数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因而提出,必须引起我们认真注意,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
到1989年的政治风波前后,他多次提出“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这里指的就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各种思潮的侵袭。
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思想,贯穿在邓小平同志的许多论述中,并且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1.要从小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的教育。他说,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改变坏的社会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2.“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3.“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后来,他又提出电脑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4.“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从青少年起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有好处。”
5.为此,他特别关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他提出“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他还特别提到幼儿教育,说他们“负有培养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
6.为此,他把教育要从小抓起,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他说:“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教育要从小抓起,不仅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且也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成长的客观规律。第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以外,还有社会家庭学校在内的环境因素。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特殊环境的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中,更是起着主导的作用。特别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培育成长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从儿童少年到青年,正处在增强体质、心理发展、增长智能、逐步形成世界观和成人的重要时期。必须适应这个特点,从小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成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第三,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思想发展的规律,智能成长,思维发展,思想品德形成,都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例如,儿童总是由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感情,然后有理智感、道德感,再上升到理想、信念等。从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养成的过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小不抓合乎规律的正确教育,就会缺乏基础,甚至出现各种异常;“拔苗助长”,也往往挫伤了人才。五六十年代对儿童少年普遍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对那一代人的成长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五爱”不讲了,到成人以后再补这一课,就费事多了。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再次重申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这一根本问题的观点,强调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他指出:“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认真做到教育要从小抓起,无疑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重大和影响深远的作用。近几年来,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愈来愈受到各级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重视,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正在不断改善。但是在我们这样地区辽阔、人口众多、不少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加强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仍是亟待不断加强的问题。
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他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关于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思想,贯彻我党、政府、社会、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任务。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提出
扭亏增盈的对策建议
孙亚丽刘爽史美兰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由“中央党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党校科研信息”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的40余位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分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亏增盈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说,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企业扭亏最根本的要有赖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以及在转变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不能只讲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而必须以效益为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加快发展速度,就是要加快提高经济效益;在改革方略上,应从单项突进转入突出重点与配套改革相结合,由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转为以明确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创新。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的具体建议:第一,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1)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从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坚决把工作重点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目前要注意不要盲目追求工业生产产值增长速度多高,重要的是加速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不要一说加快发展,就要压产值、压速度、上项目、铺摊子。企业的循环和周转就是资金的运动。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匮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扭亏增盈的突破口。建议:国家恢复或增加银行贷款。国家已经决定实行的贷改投的办法应尽快到位,只要将国家视为投资者、所有者,贷改投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矛盾就会解除;企业也应努力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自觉限产和压产,避免盲目生产导致大量库存积压,以降低产成品资金和减少三项资金占用。(2)要继续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坚持走内涵为主扩大生产的发展道路。企业能否赢利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品30年一贯制。而只有产品创新,才能获得较高附加值,才能使经济高速高效发展。(3)加强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向管理要效益。重点要加强基础工作;特别要强化成本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和班组建设。
第二,在经济体制模式转变方面。(1)加快推进协调配套的全面改革进程,尤其要加快推进与国有企业扭亏增盈直接相关的两大主要环节的改革,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加快理顺产权关系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关于产权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有的同志认为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①划清产权边界。若要产权边界清晰,至少有两个条件必须满足:一是所有者(或其代表)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必须十分明确,不能混混沌沌;二是权、责、利三者必须对称,不能是权利大、责任小或是权利小而责任大。对法人企业而言,法人所有权的权利责任界区同样有一个清晰化的要求。用这一观点来分析目前的国有企业,可以看到,产权是模糊虚置的,其结果是所有者(或其代表)对“自己的”财产关切度过低,导致了公有财产无人真正负责的现象,这是企业经营机制难以转换的根本症结所在。要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对国有企业而言,具备条件的,就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造为公司法人;同时在理顺思路的基础上,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以便为产权制度改革铺平道路。②实现政企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是无上级的,是自主经营的。但是直到今天,国有企业上面,仍然还有一个按产品、按行业划分的,人、财、物、产、供、销无一不管的“企业主管部门”。它的存在并行使职能,是政企不分,政府部门直接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突出表现。这个现实不改变,政企分开只能是一句空话;政企不分,企业经营机制就根本没有可能转换。只要体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企业主管部门就不可能消亡,政企分开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即使我们撤销了主管部门成立了新的组织,其结果还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十分需要在分析清楚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从最本质的产权制度改革入手,而不是停留在要求和各种规定上。③加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3)重点抓好与企业扭亏增盈直接相关的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引起国有企业亏损的产业结构失衡和产品结构失调问题,上述配套改革必须严格以产业政策为依据,投资的选择、税率的调整、资金的投向,都应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要加强对扭亏增盈工作的领导。对于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现象,不能用“企业亏损乃市场经济之常事”,或者认为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既费劲,效果也不明显等理由来淡然视之。除对于那些长期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少数企业应依法破产外,对大多数亏损企业来说,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在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市场主体的情况下,政府在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中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对扭亏增盈工作的领导,尽快寻找一种切实可行和积极稳妥的办法解决国有亏损企业问题。


第5版(理论)
专栏:

  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研究
江流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研究,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性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
恩格斯有一句至理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如同其他科学学说一样,服从思想理论体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深入,赋予它勃勃的生机和恒久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它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因此人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以科学的、严肃认真的研究态度来对待社会主义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列宁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并且在充分研究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这个结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他们总是不断地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地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20世纪初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40年代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跃进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新阶段。如果说,马恩时期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要还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作为革命运动主要还是无产阶级推翻旧社会,以求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话,那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作为实践,则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其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优越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巨的实践。研究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总结其实践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月革命后,列宁特别强调对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的研究。他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下的俄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光辉的典范。
历史告诫人们,不但要重视对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的研究,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创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犯错误,甚至遭受严重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问题是要善于总结,善于从错误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得出正确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下形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找到了日后前进的正确轨道。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需要不断地改革那些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历史表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认识时代的特征,如何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如何认识社会实践提出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他曾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在几十年或100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开创性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研究,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研究,就不会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就不会有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就没有改革开放总方针的确立。我们党和人民也正是从历史的比较和对国际情势的观察中,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的光辉旗帜。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在它前进的每一步,在它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对待,进行研究。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对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的科学研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反过来又给予社会主义实践以科学的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这种以研究为中介的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中,社会主义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冲破种种艰难险阻而蓬勃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研究的任务十分繁重。既要研究中国,又要研究世界;既要研究现实的社会主义,又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既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更要研究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研究社会主义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当然,核心和重点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解这一问题时,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是十分有教益的。他说,“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当前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任务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理论,就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广泛的现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特别要学习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研究历史经验,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自己的历史经验。三是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当今世界的变化错综复杂,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各种矛盾在交织演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纷至沓来,许多情况的面孔是我们很陌生的,很不熟悉的。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密切关注当前实际的发展变化,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及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这种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复杂艰巨的工程,不是单靠理论工作者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同志合力来完成。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对进行这一研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