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金日成主席追悼大会延至20日举行
新华社平壤7月16日电据朝鲜《劳动新闻》今天报道,金日成主席治丧委员会15日发表公告宣布,原定于7月17日在平壤举行的金日成主席追悼大会改于7月20日举行。
公告还宣布,到金日成主席遗体前吊唁的截止日期从7月16日延长到7月18日;金日成主席遗体的告别仪式也将相应延后两天于7月19日在平壤举行。
公告说,金日成主席逝世后,朝鲜各地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到金日成主席遗体和铜像前哀悼,特别是在安放有金日成主席遗体的锦绣山议事堂,前来吊唁的全国各地各界人士与日俱增。金日成主席治丧委员会理解人民的心情,对悼念金日成主席的活动安排作出了新的决定。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古国总理认为
蒙中关系正在拓宽
新华社乌兰巴托7月15日电据此间《人民权利报》15日报道,蒙古国政府总理彭·扎斯莱日前指出,中国总理李鹏今年4月对蒙古国的正式访问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作出了显著贡献。
扎斯莱是在一次广播电视讲话中作上述表示的。
他说,蒙中合作关系正在拓宽,今后应着手解决保障相互供货的质量、整顿铁路过境运输和公民相互往来的秩序等迫切问题。他要求蒙古的边防、海关部门及地方当局采取具体措施改善蒙中边境口岸的工作环境。
蒙古国大呼拉尔会议已于本月4日正式批准了李鹏总理访蒙时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用汗水重建家园
本报记者刘水明
7月12日,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告别寄居了12年的突尼斯,返回故乡加沙定居,从而结束了长达27年的流亡生涯。此前一个星期,阿拉法特和12名自治政府成员在杰里科庄严宣誓就职,标志着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正式开始运转。作为众望所归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担负着领导巴勒斯坦人民重建家园、并最终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崇高职责。
从最后一名以色列士兵撤离加沙算起,已将近两个月时间。由于巴以双方的有效合作,加沙和杰里科的民事权力平稳交接;巴勒斯坦警察的进驻基本顺利;数以千计的被关押巴人喜获释放;加沙和杰里科的治安并没有出现失控局面,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阿拉法特的回归赢得了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的盛情欢迎。7月4日,以色列国会以56票反对、46票赞成、1票弃权,再次否决了利库德集团因拉宾政府允许阿拉法特返回而对它提出的不信任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巴以双方支持和平的人愈来愈多。
万事开头难。自治初始,加沙和杰里科百废待兴。以加沙为例,面积365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7年来,加沙人口翻了一番多,却没有增建一间校舍,没有新添一张病床。长期的军事占领,迫使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生活无着落。加沙没有像样的工厂,95%的企业只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80年代以来,由于以色列扩建定居点和其他军事设施,加沙的耕地面积减少了50%,余下的农田也大片荒芜。城市公用设施年久失修,濒于瘫痪。加沙经济凋敝,失业率高达60%。因此,尽快医治创伤,振兴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巴自治政府的首要任务。7月5日,阿拉法特在杰里科主持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在加沙和杰里科两地建设3万套民宅,创造2.5万个就业机会,以解燃眉之急。粗略估算,若干年内起码要投资上百亿美元才能完成加沙的基本建设。
巴以和平协议签署后,国际社会承诺今后3年向巴自治政府提供24亿多美元援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决定今年内提供7.2亿美元,但巴自治政府仅启动资金就需1.8亿美元,9000名巴警察一年的开支需1.6亿美元。由于世界银行和西方主要援助国与巴自治政府在援助资金的支付形式、使用范围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意见不一,援助资金迟迟不能落实。据巴方宣称,今年7.2亿美元的国际援助,现在真正到位的还不及1/10。资金短缺,财政危机,是巴自治政府当前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阿拉法特在各种场合呼吁主要援助国信守诺言。
阿拉法特的及时回归,将使加沙和杰里科重建的轮子转动起来,并为其他问题的逐步解决创造条件。加沙地区巴勒斯坦舆论界表示,重要的是我们摆脱了军事占领的梦魇,挣开了它的羁绊。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汗水和信念建设家园,建设新生的政权。
(本报开罗7月13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盟特别首脑会议闭幕
桑特当选欧委会新主席
本报布鲁塞尔7月15日电记者张宝祥报道:欧洲联盟特别首脑会议今天下午在这里结束,会议一致推举卢森堡首相桑特为第9任欧洲联盟委员会新主席,从而结束了英国在科孚岛首脑会议上否决比利时首相德阿纳接替德洛尔而引发的一场“危机”。
本届欧洲联盟主席国德国总理科尔赞扬桑特是一位“能把握局势的人物”,深信他“有能力当好欧委会主席”。现年57岁的桑特是一位精明、资深和有经验的政治家。他当过律师,1972年步入政坛,1974年当选为卢森堡基督教社会党主席,曾担任过财政、劳工和社会安全部长,1984年当选为卢森堡首相连任至今。他于1985年和1991年两次担任欧洲理事会执行主席,为签署《欧洲单一文件》和《马约》做出了巨大努力。此外,他还曾是欧洲议会议员和欧洲人民党主席,并当过2年欧洲议会议长。
桑特的政治主张能为法、德、英各盟国接受。他既是欧洲“联邦主义者”,主张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实行单一货币和共同的外交、安全和社会政策;同时他又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和大西洋主义者,主张扩大欧洲联盟。据透露,这次特别首脑会议在讨论他出任下届欧委会主席时未发生争吵,也未进行辩论,而是一国接一国发言,均表示同意。
桑特在当选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后表示,他“将沿着德洛尔的道路继续前进”。科尔总理和此间舆论认为,桑特“肩负重任”,困难是很大的。桑特的5年任期正是欧洲联盟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解决日趋严重的失业问题,1996年要召开政府间会议讨论体制改革和扩大欧洲议会权利的问题,1999年前要实行单一货币,同时还要决定欧洲联盟向中东欧国家扩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棘手的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平山郁夫再次当选日中友协会长
新华社东京7月16日电日中友好协会今天在东京召开了第三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著名画家、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再次当选为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这次会议总结了上次代表大会以来日中友协全国本部及日本各县、市日中友协所做的工作。大会号召日中友协各级组织为进一步发展日中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而继续作出努力。
这次大会还选举了日本前驻中国大使中江要介,日本内阁科学技术会议议员熊谷信昭,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前会长堀内巳次等15名副会长。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专务理事村冈久平当选为理事长。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中断与卢旺达外交关系
新华社华盛顿7月15日电(记者徐长银)美国政府15日宣布,美国不再承认卢旺达的胡图族政府,它将谋求与卢旺达的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政府同时宣布关闭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在华盛顿的大使馆,并命令该使馆的工作人员在5天之内离开美国。
此外,白宫的声明还宣布,美国将谋求取消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声明说,美国政府坚持认为,那些对卢旺达发生的大屠杀负有责任的人应该送交法庭。
美国是在卢旺达爱国阵线攻占了卢旺达首都并控制了全国2/3以上的领土之后宣布断绝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的外交关系的。卢旺达爱国阵线领导人已宣布将成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并表示一俟政府组成,就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桑特将接替德洛尔
本报记者姚立
7月15日下午,当德国总理科尔微笑着出现在欧盟理事会记者大厅时,在场的记者们都预感到,几天来的传闻将成现实。果然,科尔宣布:经过特别首脑会议的讨论,12国一致同意德国的举荐,自明年1月起,由现任卢森堡首相雅克·桑特接替德洛尔,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至此,围绕德洛尔接班人问题而产生的争论已告结束。
3周前,欧盟科孚岛首脑会议未能就比利时首相德阿纳接替德洛尔的问题达成一致。本月德国出任欧洲联盟主席国后,立即决定于15日召开特别首脑会议,以便抢在19日新一届欧洲议会开会前决定人选,使议会届时予以审议批准。为此,德国外长金克尔曾穿梭于12国之间,力求找到能为各方接受的人选,桑特的名字就是在不断的筛选过程中脱颖而出的。
舆论认为,在欧盟历史上,委员会主席的人选还从未像现在这样难产,被舆论炒得如此沸沸扬扬。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德洛尔在担任委员会主席的10年中,受命于危难之时,建树颇多:使欧盟一体化建设有了长足进展,统一大市场得以启动,以实现经货联盟和共同对外与安全政策等为目标的《马约》进入了实施阶段。尽管欧盟目前还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不振使人们对欧洲建设的怀疑情绪又有所抬头,但德洛尔无疑以其卓著的政绩给欧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大大提高了委员会这一执行机构的作用和地位。在这样一位主席即将离任之时,谁来继任当然事关重大,自然而然地成为热门话题。
其次,从更深层次讲,欧盟内部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派别的较量。以法、德为首的大部分国家主张不断深化欧盟的一体化程度,使欧盟走向“联邦国家”;而以英国为首的另一些国家则极力阻止欧盟的一体化深化步伐,希望将欧盟拉回到“自由贸易联盟”式的欧洲中去。德洛尔在任10年,英国颇感欧盟之航船正渐离自己选择的航道,加之国内保守势力加紧对梅杰施压,以促其“筑起阻挡通向联邦欧洲的堤坝”。值此委员会主席换人之际,英国认为正是纠正航道之时,于是,以德阿纳是个“联邦主义者”为由,坚决反对他接任。诚如德洛尔所说,这并非简单的“人选之争”,而反映出各国在“欧洲建设目标上的分歧”。
围绕德洛尔继任者的争论随着桑特的当选结束了。然而,欧盟内部两派的斗争远未结束。未来5年对欧盟有着特殊重要意义,这期间,欧盟要在1996年召开修改体制的政府间会议,实现统一货币的目标。桑特能否不孚众望,给欧盟留下自己的烙印,将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报布鲁塞尔7月15日电)
(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欧创议国首脑会议结束
本报的里雅斯特7月16日电记者史克栋报道:中欧创议国10国首脑会议今天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的里雅斯特举行。
前南斯拉夫问题及成员国之间的双边政治、经济、科技合作是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下午2点,会议通过了《政治和经济声明》后宣布结束。在政治声明中,10国认为波黑冲突关系到地区和欧洲的安全,重申美、俄等5国7月6日在日内瓦提出的和平方案是解决冲突的唯一出路,并要求冲突各方尽快停止敌对行动,以利于和平方案的实现。
在经济声明中,10国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愿望,并表示愿在欧洲联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声明还指出,为保证具体实现成员国之间在通讯、交通运输、农业、环保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将进一步密切成员国之间的交往和接触。
中欧创议国会议创建于1987年。当时为意大利、奥地利、南斯拉夫、匈牙利四国会议,之后又吸收捷克、波兰参加,1993年正式成为10个成员国组成的中欧创议国会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敌对数十年约以峰会华盛顿
晤前会各方克卿先行访中东
本报华盛顿7月16日电记者鲍世绍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昨天在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定于7月25日在白宫举行正式会晤,商讨结束两国冲突事宜。
克林顿说,“这一历史性的会晤是实现中东全面持久和平迈出的新一步”,他将尽力使该地区人民获得和平。届时,他将出席两国首脑在美国国会举行的讲演会,并在白宫举行国宴,庆祝这一历史事件。
这次会晤将标志着约以两国数十年敌对状态的结束。鉴于叙以之间的谈判仍处于僵持状态,约以之间的和平协议还需等叙以之间的问题定了以后才能最终解决。
华盛顿会晤前,约以双方将于18日举行首次正式和谈,着重讨论两国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享等问题。
又讯在记者招待会上,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宣布,他将于7月19日动身前往中东。他将先参加20日在死海边举行的约、以、美三方会谈,然后赴加沙会见巴解主席阿拉法特,还将分别会见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他此行主要是为进一步推动叙以双边会谈。
他强调,美国希望尽快抓住这个时机实现中东“持久和全面的和平”。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内阁决定
德军海外行动权限可等同他国
新华社波恩7月15日电(记者夏治沔)德国内阁15日作出决定,今后德国军队参与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封锁时,将享有与其他国家军队同等的权限。
迄今为止,德国军舰参与海上封锁时,只能对出现的商船进行登记并向上级报告,而不能鸣枪示警、勒令商船停止航行。参与封锁的空中预警飞机也不能飞越奥地利和匈牙利等非北约国家的上空。原因是德国宪法禁止德军越出北约范围之外,参与作战行动。
7月12日,德国宪法法院作出裁决,认为德军可以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执行北约范围以外的任务。政府15日的决定就是根据这一裁决作出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佩雷斯谈以约领导人会晤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16日电以色列外长佩雷斯15日晚对以色列军队电台发表讲话说,以色列总理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定于本月25日在白宫的会晤将揭开中东和平的新篇章。
佩雷斯说,即将举行的以约领导人会晤表明,两国间自1948年以来一直存在的战争状态将最终结束。
他说,这次会晤对推动以色列与叙利亚和黎巴嫩之间的和谈将有积极的影响。
美国总统克林顿15日在白宫宣布拉宾和侯赛因即将会晤的消息时说:“这次历史性会晤将是实现中东全面和持久和平所迈出的又一步。”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海地危机再起波澜
本报记者许世铨何洪泽
7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谴责海地军政权驱逐在海地执行监察任务的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联合民事团,指出“这一挑衅行为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持续了近3年的海地危机再起波澜。
1991年9月,海地发生军事政变,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国际社会对此深表关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就海地问题通过决议,其中包括制裁决议。中国代表积极支持联合国为恢复海地的和平与稳定所做的努力,同时出于对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一贯立场,不赞成把制裁作为解决海地问题的办法。
美国对海地问题特别关注,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话说,海地是“在我们的后院里”,如果那里的民主得不到恢复,则难民问题将给美国带来“持续”的麻烦。此外,海地问题还被视为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因此,美国在联合国内外极力主张对海地进行制裁,并为此而施加各种压力。7月12日声明的提案也是出自美国代表团。美国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是当前联合国大厦内人们瞩目的问题。
最近,美国政界和舆论界纷纷议论是否应出兵海地。但对是否应在海地动武,美国政府和国会内都存在着明显的歧见。据此间报纸报道,国务院中某些主管官员出于对海地使用的外交手段至今难以奏效的“受挫心态”,急于用武力“解决问题”;而国防部则反对动用军队。国会内部,除“黑人核心小组”主张强硬外,多数议员反对诉诸武力。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公众不愿看到美国士兵在海地流血。《纽约时报》7月13日也发表社论指出:“武力是一种迟钝的工具,它不能解决政治问题”,并“将给国际法治秩序打上漏洞”。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一时还不会选择武力解决这一下策,而是准备继续强化对海地的制裁,包括说服法国停止法航航班,切断海地和外界的唯一联系以及迫使中美洲有关国家分担海地难民的压力等。同时,美国还多方对海地军政权施压,包括进行军事威胁,促使其内部分化。但是,人们不应忘记,在华盛顿,确实有些人颐指气使且迷信实力,美国出兵巴拿马、索马里就是例证。同时,美国官方至今并未排除出兵海地这一“选择方案”,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本报联合国7月1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叙表示不急于同以签约
新华社贝鲁特7月15日电据黎巴嫩通讯社今天报道,叙利亚副总统哈达姆在会见黎巴嫩代表团时重申,叙利亚不急于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哈达姆在讲话中说,叙利亚仍然坚持实现全面、公正、体面的和平。叙利亚不会签署那种不能维护阿拉伯民族尊严和权利的协议。他指出:“叙利亚追求的是公正和平,不是那种使得阿拉伯民族白白付出牺牲,丧失尊严、荣誉和权力的一纸协议。”
黎巴嫩通讯社没有具体说明哈达姆会见黎巴嫩代表团并发表上述讲话的日期。
哈达姆说,如果以色列真想实现和平,它就应该在与阿拉伯国家谈判时停止讨价还价,并归还本属于阿拉伯人的所有权利。他还赞扬黎巴嫩总统赫拉维为捍卫本国及阿拉伯民族利益所做的不懈努力,并表示叙利亚将继续支持赫拉维政府战后的重建工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进一步对海地施加压力
本报华盛顿7月15日电记者鲍世绍报道:连日来,美国进一步对海地军政当局施加压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巴哈马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海地登陆”演习。
这次演习在巴哈马的大伊纳瓜岛进行,400名配有轻型车辆和直升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参加了演习。此间有人猜测美国可能以“营救美国人”为借口出兵海地。但是,美国副总统戈尔昨天对加拿大电视台发表讲话时否定了这一猜测,他说,出兵海地“肯定不会马上进行”。白宫发言人迈尔斯说,总统还没有作出决定,眼下不会采取行动。
昨晚在国会山,参议院少数党领袖多尔等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在45天后对海地采取军事行动,但以57票反对和42票赞成被否决。参议员纳恩提醒白宫要“十分认真”考虑出兵计划,认为海地不是美国的主要利益所在。


第6版(国际)
专栏:

  明石康希望波黑各方接受和平方案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7月15日电(记者杨成明)联合国秘书长特使兼联合国驻前南地区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明石康重申,希望波黑冲突各方顾全大局,接受美、俄、英、法、德5国外长提出的最新和平方案。
明石康15日对里耶卡出版的《新报》发表了上述谈话。
明石康认为,这是国际社会帮助波黑冲突各方解决危机的最后一次机会。一旦和平方案遭到拒绝,许多国家将从波黑撤走维和部队。
他还希望克罗地亚不要重新爆发战争。他警告说,任何一方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都可能导致重新爆发战争。
明石康强调,联合国驻克维和部队的使命正是为了制止重新爆发战争,联合国维和部队是冲突双方达成谅解和寻求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的桥梁。此间观察家认为,明石康这番话是针对克罗地亚当局最近掀起的大规模反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抗议活动而发表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一架租机在安被击中
新华社罗安达7月15日电据安哥拉通讯社报道,联合国租用的一架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飞机14日在安中部城市马兰热被一枚火箭击中。
安通社援引世界粮食计划署一位官员的话说,这架波音127型飞机在马兰热机场降落时一部螺旋桨被击中。因为受伤不严重,这架飞机仍成功地降落在机场并卸下17.5吨食品。
他说,有关方面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但尚未确定这次事件的肇事者。
这是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第4次在马兰热被炮火击中。前3次均发生在今年5月,安哥拉政府当时发表声明,指责击机事件是安反对派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所为。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内阁批准新年度防卫白皮书
防卫费比上年增百分之零点一
据新华社东京7月15日电(记者张焕利)日本政府今天举行内阁会议,批准了1994年度防卫白皮书。
白皮书说,目前,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在减少,但世界军事形势的前景仍不明朗。
白皮书说,亚太地区许多国家都在推进国防现代化。日美安全体系不仅在防卫方面,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中,是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白皮书说,日本新年度防卫费总额为46835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0.1%。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15日,在扎伊尔东部的戈马难民营,一群卢旺达孤儿排队领取红十字会的救济大米。近日,为躲避爱国阵线武装和政府军之间的激战,大批卢旺达平民越境逃往扎伊尔。途中,许多人与自己的孩子走失。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国军乐团在芬兰哈米纳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军乐节上作行进间吹奏表演,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赵长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