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学者论坛

  努力开发信息资源
乌家培
一、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创刊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上述题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首先,以往人们只认为物质和能量是资源,现在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信息也是资源。这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其次,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规定了明确的目的,即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再次,指明了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邓小平同志题词的指引下,十年来我国信息事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开发信息资源是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需求的基础。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信息需求是无穷的。由于信息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的开发也是没有止境的。信息资源之所以能满足社会需求,全靠对它的开发。
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服务业和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是联结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的中间产业。它一方面为信息用户提供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信息设备制造业开辟市场或销售渠道。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发展信息产业必须抓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内容的。所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就成了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不容忽视,信息服务业需要依靠信息设备制造业来装备自己。
开发信息资源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劳动者拥有的信息、知识和智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三者的获得,都要靠劳动者亲自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从中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我国正在努力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这就要积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人为本,改进管理。
认识到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进一步付诸实践。政府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而且还是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主要运用信息市场和信息政策两个手段,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
二、信息市场在开发信息资源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资源大多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进行流通。流通联结生产和消费。开发生产出来的信息商品,经过在信息市场的流通,在使用中被消费。信息商品的消费有一部分是最终消费,而大部分是中间消费,即生产消费。在这种消费中,信息商品作为投入的生产要素,又被进一步开发加工,开始了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新一轮循环。在商品化信息资源的不断周转中,信息市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是:
1.刺激有效供给。信息市场吸纳信息商品,激发信息资源以商品形式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使其有效供给大大增加。市场机制对信息资源的配置发挥着基础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采用行政手段配置信息资源,尽管开发信息资源是有成本的,但使用信息资源却是无偿的,从而使信息的再生产难以扩大。信息资源的提供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无偿转为有偿,必将刺激信息资源的供给大大增加。
2.满足多样化需求。信息需求是推动信息资源开发的强大力量。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同于对物质和能量资源的需求,常有引发效应的特点。这就是说,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会引发出新的需求。例如,模型研究对数据的需求,尽管数据在增加,质量在提高,但是用了以后又会需要更多更好的数据。此外,信息需求往往要靠多品种、小批量的综合经营来满足。为了适应和满足不同于一般的信息需求,必须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
3.引入竞争机制。信息市场的竞争机制已经伴随着市场的出现而产生。像其他市场内竞争的作用一样,信息市场在信息商品交易各方中存在的竞争,能促使信息资源开发者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探索创新,多快好省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也会使信息资源使用者注重节约、讲究效果,把信息商品用得更好,少浪费,多受益。
4.提供观测信息产业的信息。信息市场是反映信息产业的一面镜子。信息市场越繁荣,说明信息产业越发达。反之亦然。据了解,在世界信息市场中,1990年的销售总额,美国占34%,日本占19%,德国占7%,法国与英国各占6%,意大利占4%。信息市场占有额的差别反映了上述各国信息产业发达程度的差别。从邓小平同志题词以来,我国信息服务市场已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84—1985年,第二次是1988—1989年,第三次是1992年至今。这些高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信息服务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动态。所以信息市场好比晴雨表,它向人们提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可测信息。
建立信息市场是促使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信息市场列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要求实现“信息商品化、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信息市场。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十分正确的。
三、信息政策在开发信息资源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管理亟需加强,因而信息政策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应该明确,信息法律要解决的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隐私问题等等,具有长期性,解决起来很费时日。而信息政策则灵活得多,对于调节利益冲突、协调多方关系更为有效。信息政策既是技术政策,又是产业政策,它对于开发信息资源起着指导作用。具体说来,信息政策有如下几种主要作用。
1.统一信息准则,规范信息行为。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统一的信息编码、信息标准和必要的信息保密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为此,需要制订和执行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全国的一致性。同时,对各种信息行为,如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要进行规范,使其井然有序、相互协调。这也得依靠信息政策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
2.提高信息效率。信息政策能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效率。信息资源既要开发,又要利用。开发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利用的好坏,表现在信息效率的高低上。怎样提高信息效率,即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研究和制订必要的信息政策。
3.缩小国内外的信息差距。国与国之间有信息差距问题,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其人口只有世界总人数的30%,但他们却拥有全世界信息资源的85%—95%。发展中国家应当急起直追,利用后发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差距。我国也有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的艰巨任务。在我国内部,地区之间、人民之间也存在信息差距。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而引起的信息差距,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其实,它正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信息差距的缩小,信息市场是无所作为的,只有依靠正确的信息政策。
4.维护国家信息主权,扩大国际信息交流。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联机查询、卫星通信、跨国数据流等一系列新技术,一方面要扩大国际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又要维护本国信息主权、保护本国信息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制订本国的信息政策,还要研究国际信息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紧迫课题。我们要努力争取建立有利于我国开发信息资源的国际信息秩序。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信息政策是多么地重要。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国家信息安全、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高度重视信息政策的作用。
从国外的情况看,信息市场与信息政策的配合使用方式,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先行的国家如美国,多为信息市场主导型,凡是后起的国家,如日本,多为信息政策主导型。但采用信息市场主导型的国家,也十分重视信息政策,采用信息政策主导型的国家,也十分重视信息市场。这说明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市场与信息政策的配合运用可以有一定倾斜或侧重。
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正在培育,尚不发达,信息政策虽已开始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双管齐下,两手都抓紧,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为使信息市场发育得更好还需要突出正确的信息政策的指导性。这是不容忽视的。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试论培育“品质文化”
管益忻郭廷建
“品质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品质文化”主要是指以“服务”作为结果表现形式的产品、劳务等等内涵的质量,亦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优质服务。“品质文化”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文化附加价值比重增大。作为“服务”的结果,不管是“产品”,还是“劳务”,其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科学技术、信息、人的智慧等组成的“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就是文化附加值的体现。另外,文化附加值还表现在服务者在其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身的素质(文化程度、品格、仪表、谈吐、修养等等)上。它们一方面直接通过服务者体现出来,一方面通过服务环境表现出来。服务的水平和环境有差别,往往是由于文化附加值的多寡不同。文化附加值越高,商品、劳务或其它表现为具体特质的工作价格、品位就越高。其次是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从本世纪中叶起,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在“品质文化”的引导下,陆续都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它是由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国际贸易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高品位、高质量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对服务的需求也受“品质文化”的引导,从数量的需求转向质量的追求。无论是衣、食、住、行都先后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方向转变。再次是加速产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升级换代。由于质量直接同人们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追求挂钩,更直接、更有效地同人本素质——气质、品格、仪表等等挂钩,所以特别有利于推动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升级换代。我们现在的社会模式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模式升级换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消费者由追求数量上的充裕逐渐地转变为追求质量上的满足。质量需求增长速度的加快,导致产品、劳务等各项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升级换代。
“品质文化”的开发就“服务”来讲,可分为行为层面开发、环境层面开发和社会形象层面开发。
(1)行为层面的文化开发。即产品生产、劳务所给出的企业与个人行为规范、文化含量的开发。这种行为规范至少可以列出以下几种:首先,变“盈利第一”为“服务第一”,“盈利第二”。改变“盈利第一”为“服务第一”行为规范的方法,是企业和个人要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目的重新认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副总裁、货车业务部总经理埃德森·P·威廉曾这样介绍过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过去的4年是经历了不少事件的艰苦的4年。我不得不这么说:在这以前,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的文化传统一直认为,在我们的经营中只有一个中心目标,就是使投资得到利润。我想我们现在才懂得,原来还有别的一些东西,如为顾客服务也可作为中心目标的话,利润也会随之而来。固然应当搞好成本核算、质量及其他应当干好的事情,但我们始终必须把顾客看作是我们极力想干好工作的关键。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经验。”这位副总裁就是在企业行为层面上改变了传统的对于服务与利润次序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基于“品质文化”的切身体验。为强化“服务第一”的观念,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让所有从业的服务者都能接受,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行为层面的开发,还意味着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劳务。要想方设法,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全力以赴,力创名牌;及时补救,尽职尽责。还意味着为顾客提供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
(2)环境层面的文化开发。包括软、硬环境的文化开发,增加产品和劳务供给场所及产品、劳务本身的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文化信息。目的是创造一种为顾客的“氛围”。从硬环境角度开发,要努力使企业的性质与外观形象和谐统一。造成一个整洁的环境、优美的绿化。拥有先进设备、设施的企业给顾客留下的印象,肯定要比设备、设施简陋的企业好。当然,企业的魅力也不等于高楼大厦、金字招牌。增添企业的魅力,重要的还在于软环境的开发。这种软环境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时时为自己的顾客着想。”
(3)社会形象层面的文化开发。即企业形象文化的开发。“品质文化”的实质是提高企业与服务者的服务品位、水平档次,而这又是通过企业和服务者的社会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企业和服务者个人的社会新形象至关重要。所谓社会形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二是企业在政府中的形象。就企业而言,那些与企业生存在一个能相互作用的地域内的所有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组织,都是企业品质的评价者和作用者。在这些个人与组织中间,企业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塑造自己的形象。要树立大家庭中一员的成员意识。具体说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要克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企业要时时处处关心其他公众的利益,为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人财物的帮助。要培养尽家庭义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自觉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定,支持社会的各种活动,热心社会的文化、体育事业等等。要树立强烈的友好睦邻关系意识,搞好企业与周边公众及单位的邻里关系。热心为社会公众排忧解难,为他们做实实在在的好事。
企业社会形象开发还有一个与国家的关系处理问题。要处理好与国家的关系,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化意识。从根本上说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但二者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却不能排斥在具体问题上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国家利益是第一选择。二是要遵纪守法。任何置国家法律于不顾,违反法规制度的企业行为,必然破坏企业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好的形象。三是要以优质产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为人民做出重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