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充满希望的高原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农业开发巡礼
本报记者刘伟
走一趟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西藏的河谷农业正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西藏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消失。
1991年,中央决定,在本世纪最后十年,国家投资10亿元,重点开发建设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是西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有“西藏粮仓”之称的这一地区,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三地市18个县。这一跨世纪工程,将使一江两河流域在西藏率先告别绵延千年的自然农牧形态。
一江两河开发,是西藏经济改革的必然,将对西藏农村经济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这里的农牧民们开始真正丢掉“穷”的帽子。日夜流淌的雅砻河,将在农牧民们的努力下产生效益:投资1000万元的琼果水库作为一江两河今年的骨干工程已经上马。水渠在干燥的田地间蔓延,电线从一个村庄牵到又一个村庄。最让人感动的是,山南人民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努力。从贡嘎到乃东,沿江几十里的沙滩出现了连片的绿洲。
一江两河办副主任聂功清在西藏34年,他说,现在有了干大事业的劲头,十年间将开发200多个项目,逐步把一江两河区域建设成西藏的商品粮基地、畜产蔬菜副食品基地、轻纺手工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给贫穷、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恶劣的西藏装上了腾飞的翅膀。
老聂的手在一江两河地图上指点,今年一江两河有四个“两”骨干工程:两个水库,一个是江孜的楚松水库,另一个是琼结的琼果水库;两座横跨雅鲁藏布江的大桥,一座是山南的娘果大桥,一座是日喀则的东嘎大桥;两座水电站,一是拉萨市尼木县的塔荣电站,另一是南木林县的拉岗电站;两条输电线路,一是从白朗县到日喀则48公里输电线,另一条20公里线路则从拉萨平措电站牵至林周县。
从有关的计划上看到,今年贡嘎县和江孜县两个综合农业试验区,投资均在2000万元;位于山南姐德秀乡方圆几十公里的林业试验示范区,投资也在2000万元。
走访一江两河流域,从当地群众劳动的热情中,可以看到这里未来繁荣的前景。江孜县长说,只要是修水库、修水渠,农民的热情特别高。
这里邻近雅鲁藏布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放眼望去,干渠纵横,田地里青稞、麦子、土豆、油菜长势喜人,4700多亩人工造林枝叶茂密,人工种植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江边。负责开发区的副县长说,今年艾玛岗农业开发区除了改造低产田,增加造林和人工种草面积外,还将建肉食基地,增加牛羊的出栏率。
以干旱出名的白朗县,上了一江两河项目的杜琼提灌站以后,今年春播春灌时,群众在清水奔流的水渠边又歌又舞。如今,日喀则地区的谢通门县和白朗县的群众都喝上了清水,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现在,一江两河开发已初见效益。3年来,开发流域粮食、肉类和农民的收入分别比开发前增加11.9%、20%和16.2%。一江两河流域的农民家庭,80%都盖了新房,农民拥有私人汽车、拖拉机已不是少数,乡镇企业在一江两河流域如同雨后春笋。当绒河电站发电,电灯在谢通门县的村子里点亮,村民们说:“这是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光明,第一次是1959年民主改革,农奴翻身抬头见天做了主人;这一次,我们不再用酥油灯照明,孩子可以在电灯下看书学习、听广播、看电视,下一步就有条件搞加工业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到青海广西广东察看灾情时号召
灾区人民振奋精神重建家园
新华社广州7月1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代总理朱镕基7月5日至12日先后到青海、广西、广东灾区察看灾情,向灾区人民表示亲切的慰问,号召三省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带领灾区人民振奋精神,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朱镕基到青海后,在省委书记尹克升、省长田成平陪同下,于7月6日冒雨到连遭暴雨、山洪而造成泥石流灾害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处处察看灾情,一户户走访灾民,同农牧民亲切交谈,向土族同胞转达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受灾群众接过北京亲人送来的毛毯等救灾物品,感动得热泪盈眶。
8日,朱镕基抵达南宁后,在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和自治区政府主席成克杰陪同下,赶赴曾被洪水围困淹浸了7天的柳州、梧州两市,深入到受灾严重的工厂企业察看受灾情况,了解职工生活状况。所到之处,朱镕基都反复叮嘱各级干部,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生活。9日上午,朱镕基乘直升机巡察了广西的武宣、桂平、平南、藤县、苍梧等灾区县。
8日在乘直升机从广西梧州飞往广东重灾区的途中,朱镕基在空中察看了广东西江流域的灾情。飞抵广东清远市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和省长朱森林陪同下,赶赴清新县北江飞水围,察看了被洪水冲毁的村庄和复堤堵口、恢复生产的现场。朱镕基还顶着炎炎烈日巡视了北江大堤,实地察看了险工段的复堤加固情况。
朱镕基在视察期间,分别听取了三省区关于抗洪救灾和经济工作的汇报。他对三省区的抗洪救灾工作表示满意,充分肯定了他们抗洪救灾所取得的成绩,向参加抗洪救灾工作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在抢险救助工作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公安武警官兵表示敬意和感谢。
朱镕基指出,当前抗洪救灾工作,首先要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稳定市场物价,特别是要稳定粮食和蔬菜价格。既不能饿死一个人,也不能因灾而使粮价上涨,影响整个市场物价的稳定。
第二,要千方百计恢复工农业生产,首先是恢复农业生产。要集中力量抢时间尽快修复水毁工程,务必不违农时抢种晚稻和蔬菜等其他农作物,尽量弥补早造作物的损失。恢复工业生产,首先是恢复有市场有效益的生产。要提倡生产自救,以工代赈。
第三,要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增产节约工作,把水灾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要加强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防止偷漏税,尽快把国税局和地方税务局分开,把该收的税通通收上来。
第四,要认真总结这次洪水灾害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重点城市不设防或防洪标准过低的惨痛教训。对城市防洪建设要真正重视,宁肯少上几个基建项目,也要保证防洪工程对资金的需要。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城市防洪工作,否则,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越大,洪水造成的损失就越严重。
考察期间,朱镕基同志分别对三省区救灾所需的粮食、食油、化肥的调运以及增加救灾拨款和银行贷款等问题与地方领导协商,作出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随同朱镕基考察的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刘济民、钮茂生、陈耀邦、石万鹏、李延龄、范宝俊、殷介炎、张延喜,以及总参谋长助理隗福林少将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在湖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整治江湖减少灾害造福人民
新华社长沙7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石涛、湖南日报记者邓献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湖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下大力量整治江湖,减少灾害,造福人民。
7月6日至12日,李瑞环在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省长陈邦柱、省政协主席刘正等同志陪同下,冒酷暑驱车千余公里,深入考察了环洞庭湖地区。在长沙,李瑞环看望慰问了正在抢修湘江堤岸的解放军官兵。在常德,他召开洞庭湖整治工程座谈会,全面详细地了解有关情况,听取了地方干部和水利工程人员关于防洪治水的意见和建议。在岳阳,他乘船实地察看了洞庭湖同长江交汇处的水情及部分江堤险段。李瑞环还参观了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11日下午,他听取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李瑞环对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湖南人民群众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虽然这次湘江洪水已经过去,但是今年的水灾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有的地方旱情又有所抬头。全省要继续做好抗御自然灾害的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今年农业收成。他说,大灾过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救助灾区人民的工作继续抓实做细,使群众生活有保障、生产有着落,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是可以信赖的。
在谈到洞庭湖治理时,李瑞环指出,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第一大湖,既给湖南农业带来有利条件,又因水灾频繁成为湖南人民的心腹大患。长期以来,全省人民尤其是湖区人民同水患进行了艰巨的斗争,对湖南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经过这次洪水,我们要痛定思痛,抓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显著提高的有利时机,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全省人民在战胜今年特大洪灾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巨大力量,引导到综合治理江湖的长期斗争中来,通过科学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努力从根本上解除水患的威胁。
他说,目前湖区实施的“深挖泥、高筑堤、强排涝、救命楼”的办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加快步伐抓紧落实。但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洞庭湖的水患,必须把治理洞庭湖同治理长江结合起来。只有把洞庭湖、洪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的蓄水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再加上三峡工程的蓄水能力,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江中游年年汛期告急的被动局面。在洞庭湖治理过程中,要贯穿防备水患与积极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思路,把提高蓄洪能力与提高通航能力结合起来,使长江在湖南境内发挥更大的航运效益。洞庭湖的治理,还必须同湘、资、沅、澧四水的综合治理、同开发利用湖南丘岗地区农业用地后备资源结合起来。他说,所有这些设想的实现,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但我们总是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李瑞环还听取了湖南省政协的工作汇报,肯定了他们的工作成绩,希望湖南省政协加强自身建设,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丰收的喜悦
——北京市顺义县“三夏”见闻
本报记者赵兴林
金色的6月,北京顺义县迎来了第14个夏粮丰收年,40余万亩小麦,单产比去年增收16公斤。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晒麦场、院落和农民的心头。
(一)
顺义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耕地80万亩,素有“北京粮仓”之美称。6月中旬,记者到顺义县采访,足迹遍及木林、北务、天竺、板桥、赵全营等乡镇,深入到麦收田间、瓜菜种植大棚和规模养猪场。所见所闻,处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希成讲起顺义县经济实力,在京郊各县占据的几个“第一”:1993年出口供货额达15亿元,居京郊各县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喷灌县;去年向国家交售定购、议购粮,占全市1/3以上。此外,顺义每年向首都市场提供70万头瘦肉型猪、300万只北京鸭、700万只艾维茵优质鸡。
经济的发展,为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县里投资3.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县39所中学、5所职业高中、218所小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楼房化。
(二)
形似月牙包围着首都国际机场的天竺镇,以其地理优势为农民致富增辟了门路。这几年,他们是怎样解决农民弃耕、土地撂荒问题的呢?据介绍,天竺镇的1.6万亩耕地,现在由13个集体农场、50名劳力耕种。农场与镇、种田人与农场是什么关系?记者带着这个问号来到天竺村麦收田间采访。上百亩麦田里,三台收割机在收割、八辆汽车拉运麦子。往年麦收时的“人海”不见了。50岁的场长李景忠全身沾满麦花走出田间。“农场就是我们村的农业企业。”他说,天竺村3440亩耕地,靠11人耕作。农场同镇农工商公司签订承包合同,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农场将场员编成4个作业组,实施分组管理,单打单收。镇经济合作社负责协调水利专业队、机务队,按照农业生产流程,不失时机地提供喷灌及各类农机服务。
新型的农业企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种田用人逐年减少,粮食产量年年增加,而“三夏”时间越来越短。李景忠说,1993年天竺村农场产粮食258万公斤,上缴集体利润27.34万元,农场场员人均收入8370元,高于镇上务工人员的收入。
记者途经赵全营乡北郎中村时,看到麦田收割机旁围拢着一伙人。农民文新杰听说记者来访,激动地说:“在我们村,一户农民年收入达不到一万元,老乡们会笑话你没能耐。”“你家一年收入多少?”
“哈哈!告诉你吧,尽管我这块麦田去年秋季晚播种了7天,影响点收成,但一亩扣除40元生产成本,国家定购收购价每公斤是一元一角二分,我这30亩小麦纯收入是12000元,再加上家庭百头猪场,年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吧。”
他的语气是那么自信,笑得很坦然。
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效益好,专业承包到劳的蔬菜、西瓜的情况如何?我们来到北务乡,这里别有一番天地。春播玉米、水稻和瓜菜田,满目翠绿。北务乡地处顺义县东南部,与河北三河市相毗邻,以往是顺义县的穷乡。自从实施“一户一棚一室”绿色战略以来,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要求提供科技服务和市场信息,尤为迫切。乡党委副书记朱廷军介绍了两件感人的事例。一是乡举办“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班”,全乡上百名党员主动报名;二是“乡大棚协会”举办讲座,来听课的农民排成“长龙”。北务乡3000个“棚室”,实施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而且向专业协作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今年引种的京欣一号、红宝石西瓜新品种,皆因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上市西瓜以个大、皮薄、沙甜,倍受消费者青睐。6月4日,北京、天津、河北来这儿拉西瓜的汽车足有100辆。
“绿色战略”给北务乡带来可观的收益。去年农民储蓄200多万元,其中一户农民存款达17万多元。全乡建太阳能浴池40多个,有的村几乎户户增置太阳能淋浴器。北务乡在变,变得令城里一些人眼馋。一位在县城某工厂当销售科长的干部,已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回到北务乡承包菜田。在亚运村两位当厨师的北务乡人,自愿放弃城里的舒适生活,回到村里务农。
6月16日,龙湾屯乡开始收购小麦。9时许,粮站门口已是门庭若市,从县里专程赶来参加夏粮收购的粮食局刘副局长动情地说:今年夏粮丰收来之不易。小麦生长期先是遭遇冷冻,继而是干旱和虫害,全县40多万亩小麦实施喷灌少则三四水,多达七八水。为确保农民丰产丰收,全县计划征收定购4050万公斤小麦货款1.5亿元,早已全部到位。如果再加上议价收购小麦货款,已超过4亿元。
上午10时,满载小麦的汽车、拖拉机陆续开进粮站,过磅、开票、付款忙个不停。一位农民拿着厚厚一摞50元面值的钞票,一张一张数起来。“咳,老哥,今年你又‘发’了。”“你今天卖的小麦也不少,咱们大家都在‘发’呀!”。忙中抽闲,记者到粮站大门口一瞧,交售小麦的汽车、拖拉机再度出现“长龙”,晒麦场上说笑声不绝于耳。
“龙口夺粮,又热又累。”小北坞村支书马海快人快语。
“马支书麦收期间跑前跑后,前两天还跌了一跤,至今走起路来腿还有点瘸。”听到乡干部的褒奖,马海连声说:“没什么,没什么。我们村今年夏粮定购任务是4.5万公斤,可村民们一算帐,提出要再交售10万公斤议购小麦。恳请粮食部门满足村民的要求。”
一席话,在场的人都乐了。
(三)
从京郊顺义县发生的变化中,记者看到了深化农村改革的希望,听到了经济建设战线快速有力的脚步声。那么,顺义县委“一班人”是怎样在经济建设大舞台上,当好“总指挥”的呢?记者在县招待所碰上县委书记赵凤山、县长赵义,他们二位刚从麦田赶来,脚步匆匆却毫无倦意。
听人介绍,赵凤山和赵义是土生土长的顺义人。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顺义,熟悉顺义这方热土。顺义每前进一步,有他们付出的辛劳,顺义的发展变化,他们看得更真切。
“顺义作为京郊产粮大县,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县委‘一班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而完善、提高和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正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实际步骤。”赵凤山说,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分散、狭小的格局,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舞台,全县粮食生产耕、种、收割机械化,灌溉实现了喷灌化。
全县64.8万亩粮田集中于1.4万名种田能手耕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粮食产量和种粮收入逐年递增。1985年到1993年,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由22万个减至1.4万个,而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平均产粮却由2000公斤左右提高到2.6万公斤,劳均创产值由763元提高到21427元,劳均个人收入由600元增加到3300元。全县粮食总产量则由1986年的4.3亿公斤,增加到1993年的5.8亿公斤。
由于形成了粮食生产的积累机制,初步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既有了乡镇企业“以工建农”资金的支持,又有粮食生产自身“以农建农”的积累,增添了技术改造和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为农业高产、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灿烂前景。1986年到199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3.2亿元增长到83.9亿元,增长了5.3倍;工农业总产值由11.5亿元增加到105.9亿元,增长了8.2倍。
县长赵义看得很远,他对我说:顺义县经济发展取得一些成绩,但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又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中心问题是如何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化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顺义县下一份发展的答卷,他们正在精心填写着。(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李士炘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台办发言人就台“两岸关系说明书”发表谈话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今天就台湾当局《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发表谈话。
国台办发言人说,台湾当局最近发表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这份说明书表示坚持统一目标,并表示“坚决主张‘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说明书歪曲台湾问题的由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中鼓吹“两岸分裂分治”、“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个国际法人”、“分裂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社会有利于统一”等谬论,实质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危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和平统一大业,这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
发言人指出,说明书还散布中国统一是“制度之争”的论调,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4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肆意攻击、污蔑,以此为其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拖延统一制造借口,这是不得人心的。我们主张按“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国家统一,就是着眼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考虑到大陆与台湾社会制度不同,所采取的照顾各方利益的正确政策。
国台办发言人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裂。考虑到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我们对台湾与外国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台湾当局图谋“参与联合国”,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其实质是制造“两个中国”。我们相信,台湾同胞在事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是能够分清大是大非的。
台湾当局如果像其说明书中所说的那样,主张统一和不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就应当响应我们的一再呼吁,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商谈;就应当取消为两岸关系发展设置的各种障碍,推动两岸经贸合作,鼓励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并争取事务性商谈取得积极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采取实际措施,与我们一起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立陶宛议会代表团
指出双方可以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冯秀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由主席尤尔舍纳斯率领的立陶宛议会代表团时说,全国人大和立陶宛议会之间可以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乔石说,立陶宛议会代表团首次来华访问为两国立法机关交流情况和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说,中国历来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关系。中国和立陶宛之间存在着许多互相感兴趣的领域。他希望双方加强往来,密切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关系。
乔石说,代表团的这次来访必将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他希望代表团通过这次访问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为两国和两国议会之间关系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尤尔舍纳斯说,立陶宛议会将会对两国有关经贸、科技和文化协定的签署给予优先考虑。他表示相信代表团的来访必将加强两国和两国议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等会见时在座。
会见后,乔石设宴欢迎今天抵京的尤尔舍纳斯一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罗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双方希望两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
本报布加勒斯特七月十一日电记者张启华、张志鹏、梁晓华报道:今天下午,李鹏总理前往科特罗切尼宫与伊利埃斯库总统和沃克罗尤总理举行会谈。李鹏总理与伊利埃斯库总统早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时曾是同学。一九九一年伊利埃斯库总统访华时,曾同李鹏总理举行会谈。今天,两位领导人在布加勒斯特再次见面都十分高兴。伊利埃斯库总统热烈欢迎李鹏总理一行来访,表示罗方十分重视这次访问。李鹏总理感谢伊利埃斯库总统和沃克罗尤总理的盛情邀请,使他有机会访问罗马尼亚。
李鹏总理说,中罗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近些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和我们两国的情况都有很大变化,但我们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保持和发展。长期、稳定地发展中国与罗马尼亚的传统友谊和互利合作是我国的一贯方针。中罗友谊已深深根植于两国人民的心中。我这次对贵国的访问就是为了推动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我们明天将要签署的关于两国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一些双边合作的文件就是两国关系健康、深入发展的体现。
在谈及双边经贸关系时,李鹏总理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两国的贸易额逐年回升,去年达近五亿美元,在我国与东欧国家的贸易中居领先地位。我们希望保持这个势头。
李鹏总理强调指出:中罗两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和企业已成为经贸活动的主体,市场规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主张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两国经贸部门、企业和地方之间要增加来往,开拓新的合作领域。这次随同我来访的有一些企业家,他们一到之后立即同罗方的企业家进行洽谈。这是值得鼓励的。我们愿同罗方共同努力,使两国经贸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伊利埃斯库总统说,罗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年来,罗中两国的政治关系很好,双方领导人来往较多,罗中经贸关系回升较快。中国已成为罗的第二大经贸伙伴。两国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的潜力较大。罗方希望两国关系能朝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开拓更多的合作领域。
伊利埃斯库总统还愉快地回顾了一九九一年和今年初对中国的访问,盛赞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认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增大。他表示,罗马尼亚愿意加强和扩大同中国的合作,使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双方还就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李鹏总理和伊利埃斯库总统一致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增多,南北差距拉大。在这种形势下,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显得更加必要。两位领导人还指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在发展,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谈到朝鲜核问题时,李鹏总理说,我们希望朝鲜核问题的有关各方继续保持对话的势头,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继续对话,争取早日取得进展,以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李鹏总理和伊利埃斯库总统还介绍了各自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所采取的政策。李鹏总理向伊利埃斯库总统转达江泽民主席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伊利埃斯库总统表示感谢。他还请李鹏总理回国后转达他对江主席的诚挚、友好的问候。
会谈的气氛亲切友好。李岚清副总理以及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计委副主任叶青、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淇、国务院外办主任齐怀远和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李凤林等参加了会谈。罗方参加会谈的有国务部长兼外长梅列什卡努、国务部长兼财政部长吉奥尔杰斯库、工业部长波佩斯库、贸易部长约内斯库、政府秘书长赫尔贝恩丘克、发展署长让特亚,以及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等。(附图片)
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布加勒斯特同罗马尼亚总统扬·伊利埃斯库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刘宇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