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藏学研究的新收获
王大敏
藏学,是对藏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在藏族人口仅次于西藏自治区、藏区状况共性中颇具个性的四川省,藏学研究代不乏人,成果累累。新近由四川藏学研究书院编选、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四川藏学研究》,正是这探索精神的新发扬和引人注目的新收获。
这本论文集的首要特点,是既高屋建瓴地放眼以西藏为主的全国藏区,又突现了四川西部康巴地区的区域性特色。在所收的15篇论文中,《广泛开展藏学研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爱国主义与反对民族分裂》、《略论近代藏族人民的爱国斗争》、《清朝前期治理西藏的有关民族政策》等专论,都宏观和综合地着眼全藏区与全民族,使其爱国爱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等精神业绩,得到了具体的、感人的展现。而更多的篇章,又就四川藏区的社会变革、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集中进行了介绍和评析。这样也就较好体现了藏区的宏观性和藏学的百科性,对了解过往、弘扬美德、为鉴为戒、共谋发展,具有普遍和多角度的社会意义。
鉴往在于资治,研究过去是为了推进现在和将来。《四川藏学研究》的另一特点,是重视对现实的研究和对策的探求。四川藏区是我五大牧区和三大林区之一,地上地下其他资源也十分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比起内地仍明显落后。为有助于有关方面深入认识区情、切实增添措施,以加快发展,共同繁荣,《关于加快四川藏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四川藏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地位、贫困原因与对策选择》、《川西北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对策》等文,都在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进行全面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着改革开放精神和市场经济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从而使论集做到了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学术探求与发展探求并重相成,始终贯穿着为今、促今的红线。
《四川藏族研究》第三个显著特点,是拓荒发隐,翔实谨严,允正求真。《巴塘藏族反洋教斗争述论》、《康区土司制度的由来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颇罗鼐》等文,无论就事就人,时间跨度都长达几十几百年,矛盾和关系涉及上下中外,事实经过和是非真象,在过去研究中又或缺、或疏、或谬,但在藏区和藏学研究中的地位又相当重要。这些文章的作者,都广参博证,钩沉发微,首次作了格外翔实的论述或持之有据的拨正。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在争鸣切磋中求真正本的精神,使全书的学术价值,在“深”和“真”双向上都有了进步。
藏学是我国一门老学科,《四川藏学研究》论集的问世,不仅是四川和我国,也是世界藏学研究中一项可喜的新收获。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山的希望
童古丽珂
从襄樊市驱车前往神农架,一路上峰回路转、重峦叠嶂。虽然公路多平坦,但由于山势险峻,依山而建的道路,也足以令人心惊。坐在车里,犹如跌进了没有尽头的漩涡,使我们这些远道的人,不禁对鄂西的山区产生了惊骇,开始“晕山”了。
经过几个小时的公路盘旋,来到了襄樊所辖最边远的山区县——保康。我们一行要在县城作短暂的休整。据陪同的同志讲,保康是湖北省39个贫困县之一,底子很薄,近年才刚刚起步。依我看来,在如此偏僻的深山老林里,“贫困”二字是不足为奇的。可是令我吃惊的是,崇山峻岭中的保康县城,却像一个美丽动人的世外桃源:绿绿的山、清清的水,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路边排排高大的白杨枝繁叶茂,街道两旁的建筑整洁而颇具规模,人们从容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显得那么祥和而充满活力。
接待我们的县委副书记尚国功同志,是位不到40岁的年轻干部,他告诉我们县级领导一班人年纪都不大,思想解放、工作热情高,这几年为改变保康的贫困面貌做了不少实事。
保康是革命老区,当年为革命作出过很多贡献。贺龙元帅曾转战在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地处荆山山脉,与大神农架相邻,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长期没能得到开发。从前有个顺口溜:“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支香烟走全城”,便是过去保康县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保康治穷着眼于薄弱环节,大力发展交通、电力、通讯及城建事业,改善资源转化条件。三年共投资2200万元,改造干线公路、矿山公路及乡村公路,现在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1700多公里。保康水资源充足,小水电工业发展较快,除搞好电源建设外,还与工业生产相配套,3年建成3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3.32万千伏安。还成为全国100个农村电器化达标试点县之一。在通讯方面,他们筹措大量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开通了乡镇程控电话,市话容量扩增到4000门,大山深处已有百余农家安装了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保康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1993年全县人均粮食450多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39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9.7%和25.5%。同时工业及牧副业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保康是“万家灯火、千里通途、百家企业、十里长街、一座新城”,可谓旧貌换了新颜。
尽管由于地理条件所限,保康的一些地方还未脱贫。但他们的奋斗精神及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感动的。保康正带着希冀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保康有山的豪迈,又有水的温柔。在这里,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与大山相拥的幸福感受,同时也分明看到了大山的希望所在。保康的变迁,显示了大山的无穷潜能与雄浑的豪情,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离开保康时,面对大神农更险峻的山路,心里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甚至已不再感到骇异,而颇有几分欣喜涌出心底……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乡恋(外二首)
毕东海
寂寞时想起故乡
如枕在母亲臂弯上
有时看天上白云
恍觉是它发出的信笺
由风寄来
唤我归去
思念
总在灵魂深处
扇动温柔翅膀
无论走到哪里
我瞳仁里
飘着它袅袅炊烟
蛐蛐
一场秋风过后
它怀中的琴瑟
开始颤颤发抖
曲子从石板缝里挤出
越来越瘦
唧唧唧唧
叫得故乡呵
每个墙角旮旯里
都夜夜不忍入眠
月牙
一夜夜
痛苦地失眠
拱着越来越驼的背
从这头走向那头
孤独的老人
愁白的头发呀
瀑布般
垂了一地


第12版(副刊)
专栏:

  孜孜以求必成大器
梁晓声
屈指算来,乃十余年前的事了——某日一青年造访。儒儒雅雅斯斯文文的,言语谦谦而不虚饰,态度恳恳而不矫揉,学子的书生气中,略显出几分宛如大家闺秀般的端庄,和那么一种不谙世事似的纯真无邪。
那青年便是20多岁时的爱国了。当年他刚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他将我的一篇小说《煤精尺》画成了连环画,特意从沈阳带了画稿来请我“指正”。
面对一个青年对作画的这种虔诚与真挚,我岂能不以虔诚与真挚回报呢?尽管我是小说家,对自己欣赏绘画的水平和鉴赏力很有自知之明……
几天后我收到了一封短信,得知他对我的看法深思熟虑之后:已带着画稿到某矿区深入生活去了……
一个20多岁的青年对画一组连环画竟如此执迷,如此认真,可谓难能可贵。
于是我牢记住了李爱国这个名字。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册《连环画报》。他那组画作为首条内容刊出了。
那大约是他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在全国最权威的连环画刊上发表。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连环画处女作获奖,我受《连环画报》编辑部之约,为他的画作和作画的认真态度写了一篇短文发在《连环画册》上……
不久得知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几年后他又一次造访,说是已经毕业了,分配在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任美术教师。言谈中我觉出他很热爱他的职业。
于是我便经常从许多报刊上发现他的画作不停地发表了。
当了美术教师的爱国,偶尔仍到我家来。我很欢迎他来。和他有共同语言。
我一向认为,中国画风,无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湖光山色,抑或古今人物,与中国之古典文风有着相通的魂灵,甚至可以说有着相同的魂灵。中国古典文风,主张“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细推思之,大概不无海明威所谓“冰山的三分之二没于海中”的意思吧?又强调“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还强调“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爱国认为,作画的追求,也理应参考古人的睿言。每每谈起文风画风,我们总有许多共识。
近年内,爱国不常光临了。我知道,等我再见到他时,他一定有斐然的成绩与我分享。
果而如此。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他忽至我家。带来了由他发表过的绘画作品汇集成的两大册彩照,请我观赏,“指正”……
斯时之李爱国,已获中国当代工笔画二届大奖一等奖,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全国卫生画展二等奖,首次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首届连环画报金环奖,首届中国民族风情中国画大展三等奖——等等有影响的全国美术奖。
并且已出版了三册画集——《李爱国画集》、《李爱国国画创意》、《画鸟》。
我替爱国感到欣喜之余,不禁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孜孜以求兮,必成大器。
他指点着几幅近期的画作告诉我,又拟出一册画集。
我当即表示,愿为他写一篇短文,向喜爱绘画欣赏和收藏的人们,进一步介绍这位选择了绘画为第二生命的中国当代青年画家。
在他即将出版的画集中显然艺术上有了新的造诣。给人以超凡脱俗的审美感受。关于他的画,早已有名家点评过,我不复赘言,只想祝他画技日臻完善,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由中央电视台书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九四中国画油画精品展”,今年春天征集作品以来,报名者踊跃。为了以实际行动抵制不良风气,由吴作人、吴冠中、陈昌本、尹瘦石、王琦、黄胄、靳尚谊、詹建俊、周思聪等专家组成的展览顾问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建议:这次展览应免去原定收取的报名费,以照顾经济困难和未成名的青年画家,争取在文艺领域竖起一面较为纯净的旗帜。展览组委会决定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并将报名截止日期延长至八月五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