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罕古感世人”
东方鹤
初夏的北京,柳绿花红,诗意盎然。
坐落在北京西郊的海军干休所礼堂前情满人心,喜挂眉梢。组成夹道的200多位年逾花甲或近古稀的老人,在翘首期待着张爱萍将军参加这次活动!
他们的活动,即纪念海军成立暨华东海军文工团建团45周年老战友联谊活动。参加的人员全是当年华东海军文工团并肩劈风斩浪、同台高歌纵舞的战友。
在建团40周年时,他们曾聚集于西子湖畔,也曾邀请当年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张爱萍将军。当时张老因故未能前往,为此发去专函致贺致歉,并题赠了一首词《相见欢》。在建团42周年时,在京部分老同志欢聚燕山脚下,又一次邀请他们的老司令员出席。张爱萍欣然前往,并即席赋诗《战友情》:相聚纵情谈笑/在京郊。岁月如流矢/往事常萦绕。话当年/意气豪/报春早。同创新海军/誓把海疆保。四十二年过去了/鹤发童心/人未老。
如今,他们大都离开了军队、地方工作岗位,天各一方,海各一隅。但是,年华流逝丝毫无损他们战斗的情谊,相反,岁月愈久,愈展现他们情谊的光辉。当历史迈进20世纪90年代第四个新春时,京沪宁杭老战友代表紧急磋商,定于4月22日汇集北京举行团庆45周年联谊活动。众口一词:再请老司令员张爱萍出席。老将军当即允诺。
消息传出,老战友们电告信传。举棋未定者,拍板前往;患病就诊者,抱病出席……有首席提琴手之称的张琦与其夫人歌唱演员宋芳,原计划4月下旬到大洋彼岸看望留学的儿子,且订好了机票,为了这次聚会,他们退了机票,改为5月上旬。当年曾是《保尔·柯察金》话剧导演的田凯,手头上有几个电视剧在等着他,他作了一番交代后就乘车北上了;身居春城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的饶丁放下手中的长篇小说带上心康宁登程了;书法家山河病逝了,他的夫人拄着双拐带着他的作品来了;81岁高龄的王干行动不便,派其儿子代表……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的230多人均按预定时间云集北京。任中港公司驻阿联酋办事处主任的陈恒因手术住院,在海外发来了传真专函,除诚挚地祝贺外再三抱憾;未能前往的胡丕勋寄来了100元钱的贺礼并附“长相思”一首;曾获“全国十佳导演”之称的郭信玲公务在港,未能脱身,为这一活动赞助2万元……
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什么?
《甲午战争》的作者之一、此次活动的秘书长朱祖贻说:“大家都想和老首长、老战友见上一面……”
“老首长那时最理解我们,最关心我们!”原管弦乐队的乐手王及伦说,“我们管弦乐队是满清政府最后一代皇帝的皇家乐队,受过日本权威人士的严格训练,其水平应该说在全国是第一流的。日本投降后,我们被上海新华电影厂的地下党召到了苏州,因一时工作无着生活无着,就组成裕社交响乐团在草坪上演出挣钱糊口。一天演出结束,几位解放军找到我们,一位30多岁的军官详细询问了我们情况后说:‘你们愿意不愿意参军?’对我们来说,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了。但是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他又动员似的说道:‘到部队来吧,人民海军刚刚成立,很需要一支艺术水平高的文艺队伍;解放军是个大舞台大学校,既能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华,又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当然是喜出望外了。这时才知道他就是张爱萍司令员。踏进部队,服装、环境与心境都焕然一新,从此结束了漂泊不定、衣食无着的生活,在旧社会我们这些属于下九流的卖艺的何曾被人正眼看过?不用说受到这样的礼遇了,连听都没听说过!我们怎么能不一心扑到海军的文化建设上?”
原团长胡士平在致词中说:当时在组建华东军区海军的同时,就着手组建文工团。4月建军,7月建团。这是海军第一支文艺队伍,并且像海军部队一样是在“边打边建”中迅速组成的一支容纳话剧、歌剧、歌舞、管弦乐、军乐等多种艺术门类、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这支来自好几个军、好几个城市新老不一、男女不等的队伍集中到蔚蓝的大海上,大家也像蔚蓝的海水一样,一到海军便融为一体了。张司令打破了“女人不能上舰”的常规,号召、鼓励文工团员上舰上岛,向战士学习,为战士服务,开创舰艇文艺。当今的青年中有什么“黄金梦”、“出国梦”、“升官梦”,而那时,我们只有一个“海军梦”。我们奋战七昼夜排练出的话剧《保尔·柯察金》,在部队掀起了学保尔的热潮;我们创作的第一批海军歌曲,在部队广为流传;我们的歌舞是全军专业歌舞起步较早且走在前列的团体之一;我们的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不仅在海军是首创,在全军也是第一个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交响乐队;战舰出征,我们捧上美酒献上歌舞,为海军健儿壮行;海上战斗,我们迎着炮火踏着硝烟,为英雄战士助威;胜利归来,我们就把英雄的形象迅速立在舞台上……抚今忆昔,谁都觉得那个年代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还用再问为什么吗?不用了。如果一段岁月能让许多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那么,这段岁月就成为人生历史中永不磨损的画卷。还是用张爱萍将军的即席吟诗结束这篇短文吧:
四十五年情,友谊胜纯金。
鹤发今欢聚,罕古感世人。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法显与《灵鹫山》
高占祥
一部《西游记》,使唐代高僧玄奘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早于玄奘230年去天竺(印度)求法取经的东晋高僧法显却鲜为人知。
法显以65岁高龄,于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自长安出发,备尝艰险困厄、人世酸辛,终于抵达佛国,披历14载,游历了30余国。他是访问南亚诸国的第一个中国人。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法显的游历,扩大了中国和南亚诸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与这些国家的友谊。法显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友好使者。
长篇历史小说《灵鹫山》描写的就是法显舍生求法、创辟荒途的故事。小说所塑造的法显形象鲜明生动。他那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回的意志,临危不惧的胆略,疾恶如仇的气节,乐善慈悲的心肠令人折服。书中丝路风情、迤逦风光、佛踪圣迹、异国情调,描写得汁味醇厚。尤其是“异土异邦异风异俗。奇人奇事奇闻奇观”更使人有新鲜之感。《灵鹫山》既有严肃文学的缜密构思,又有传记文学的翔实材料;全篇悬念迭出,充满了浓重的传奇色彩。
《灵鹫山》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其强烈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增进中国人民对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历史、文化、风情的了解,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谊。它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灵鹫山》的作者袁维学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他既熟悉南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又具有较为广博的历史学识,故而能创作出这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虽然不能成为某一门类的专家,但起码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做一个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有心人,尽量使自己学有所成。我想,袁维学当是一个学有所用的有心人。他的文字造诣颇高,语言叙述颇见功力。尤其对佛学、历史、地理、人文、景观都有较深的研究。文化工作者应该有这种钻研的精神,这于己于事业都有益处。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从擦地板的小事说起
彭友茂
报载:某省一个大厂的党委书记兼厂长,上任三年,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一到办公室就忙着擦地板,不少同志想早点来替替他,都没有人摽过他,弄得同志们“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我们说,一个人能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做打水扫地这类小事并不难,难的是走上领导岗位后依然以常人常态去继续做这种不怎么显示“政绩”的小事;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同志一月两月能放下架子做打水擦地板这类小事也许不难,难的是上任三年每天“领先一步”,赶在群众头里坚持不懈地做这种小事,显示出普通一兵的本色。这一举动使人想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持续的平凡就是伟大。
一个高明的领导,对“威信”的理解有着很高的悟性:从不看重权力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威”,而十分注重用自己的言行用个人非权力因素的“德”或曰“人格力量”,去取“信”于民,去影响、感染、召唤群众,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个厂去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实现利税近两千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应归功于该厂的广大干部群众,但谁能说和书记兼厂长三年如一日的“擦地板情结”没有联系呢?
或问:本文的作者是否在暗示单位的领导们尤其主要负责同志,都去像这位领导干部那样每天争着和部下擦地板?非也。对此,这位书记有个原则不妨称之“小事观”吧,似乎可资更多的公仆参考,他说,“擦地板这类事,官兵一致,谁来得早谁就多干点。”


第8版(副刊)
专栏:

  绿醉东陵
陆占山
夏幕初揭,清东陵风光别具。大自然赠献超饱和的原生色,实在慷慨得可以。
你看,远近高低,针叶阔叶的绿,乔木灌木的绿,融会奇葩幽馨、百鸟歌啼,撑起一方亮丽的世界。纵横林荫交织,路边众树涌来,热烈挽住游人臂弯,偌大遮阳伞下,青年男女放情投足,争相奔赴“万年吉地”深处,去欢度绿的节日。
如果你有兴致翱翔一次旅游专机,整个陵区尽收眼底。这里,那里,错落栉比的金殿、玉桥、画舫、明楼、华表统统浮漾在碧涛间,宛似片片桅帆、点点星屿、翩翩鹤翼、猎猎旌旗……
透过湛湛岚光,昔日祭祀的香烟缭绕,断难寻觅;当年接銮护驾的禁卫何在?夹峙御道的盘松依然擎举云空,伴月吟风,古乐变奏新曲。石像惟妙惟肖,相视无言,并未厮守寂寞,承受着全年72场浇陵雨。那雨,总飘忽不定,或潇潇洒洒,或豪爽淋漓。托皇家的祥瑞么?显王业之灵气么?否!它分明是绿的凝聚,绿的升华,绿的流韵,绿的精魂。
康熙、乾隆、慈禧,占去大半个清朝。尽管他们的传奇轶事,纷纷飞注荧屏,戏说功罪,确也扑朔迷离。到头来,终不免政息人亡,委尸地宫。唯独这,莽莽苍苍的绿,蓊蓊郁郁的绿,负载着劳动人民造就的建筑艺术群,才构成这里永恒的主宰、不朽的诗章。
随着时代车轮飞转,结束民族厄运带给清东陵滴血的身世。一改旧貌,始蒙新生。不过,先前凄凉破败的惨象,并未从人们记忆里消逝,总盼她有幸得到力展辉煌的机遇,变化速度更快些。
真正得偿这段夙愿,还是当改革开放的信风播绿神州之期。
1983年5月末,昌瑞山下绿海喧腾,迎来邓小平同志重访清东陵。他虽年逾古稀,仍神采奕奕地健步登临,指点胜迹,敞开博大的爱心与人对话。为回报殷殷赞赏和关怀,风水宝地的景物自动行注目礼,而且簇拥着他站成绝美的画图。游客被共同的发现惊喜、振奋、鼓掌。他频频含笑招手,历史性镜头,在绿的氛围中定格,并为这一历史名胜注入了勃勃生机。
目前,此间,帝后妃陵寝陆续修复开放;大红门外即将矗起清史秘宫、历代帝王墓葬陈列馆;待吉安陵园、森林公园落成,更是花团锦簇。清东陵啊,正在圆她跨世纪的绿梦。控不了如痴的向往,禁不住愈加浓烈的诱惑,且问消夏的畅游人,乐乎?醉乎?


第8版(副刊)
专栏:

王界山:山东青州市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大地画会秘书长,军委空政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
他以造化为师,曾几下江南,数赴关东,或深入民情观察写生,或选胜登临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破晓图》(图左)曾获空军“首届蓝天文艺创作佳作奖”,并参加全军美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