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粮价调后第一磅
——安徽省灵璧县黄湾粮站见闻
6月14日,是安徽省灵璧县黄湾镇粮站新粮调价后,开仓收麦的第一天。一大早,镇粮站大院内就挤满了手扶、小四轮拖拉机,约有300多台,每台机上都垒满了两米多高的麦袋,大约有两三千公斤。千余名粮农坐在粮袋上拉起丰收呱,等待着开仓磅粮。
7点钟,粮站站长孙加民走进了大院,他被这种场面惊呆了,没想到昨晚才通知收粮,一早就有这么多卖粮食的。往年那种开磅5日门庭冷落、收购人员闲着甩老K、打毛衣的场面不见了。孙站长当即决定马上组织加磅和加班人员,不能第一天就叫粮农在院内露宿。
7点半,一位名叫奚玉芳的司磅员,第一个上岗。她怀抱磅砣,手拿计算机、单据,绕过多台小四轮,才挤到负责的8号仓门前。她打开大门,刚校准磅秤,庙李村的李现云就把粮袋落在磅秤上,一气码起15袋小麦。小奚一袋袋抽验,当她看到一把把粒大饱满、净如水洗的小麦后,开口说:“这第一磅小麦是谁的?价格1元4分1公斤。”秤杆平后,报出:735公斤。“俺的,共拉来56口袋,约2500多公斤,还得三磅才能过完,俺家共收11000多公斤,该向粮站卖定购粮和专储粮3250公斤。今日卖定购,明日卖专储,俺要把余粮都卖给国家。”李现云边说边递上定购合同书。小奚一边瞧着合同书,一边开写收粮单据。这时磅四周、桌前后,挤站着五六十名粮农,他们睁大眼睛看着收购员写数算价。有几个来探情的小伙子眼看到票据上出现每公斤一点零四元时,高兴地叫了起来,“小麦真涨价了,走!回家拉麦去。”李现云手拿单据擦着汗说:“俺这车麦比往年多卖一半钱。”他刚迈出门,又被一团人围住,“老李真卖五毛二吗(0.5公斤)?我来看看。”一位年近60的老汉瞅过票价后说:“这样加价,我们有干头。”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四轮机上,听说第一磅小麦就卖到五毛二,笑着搂抱女儿说:“俺家能卖8000多元,粮卖后就给你买台好缝纫机,进厂学绣花。”大朱村村长朱怀好的四轮机驶来刚熄火,就跳下去夺李现云的收购粮单。他边看边说:“往年催粮跑疼腿、磨破嘴也催不动,都想把余粮卖给粮贩子。今夏,群众听说小麦加价,都上门找我们,问粮站什么时间收粮。今早,俺在广播里通知一声,一阵就跟我来了20车小麦,后面还多着呢。今年全村只需要4天就能完成定购任务,比往年要提前20天。”
第一磅,磅到群众的心坎上,乡亲们扛粮,抬粮向各仓磅前涌去……
(刘万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什么要坚持“三个稳定”?
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
编辑同志:
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党和政府特别强调让农民增加收入。可是,干部又千方百计地要我们种粮食,说是坚持“三个稳定”。在我们这里,种粮是最不挣钱的了,用你们报上的话说,是“比较效益低”。我们搞不明白,既然种粮收入低,种其他经济作物能增加收入,为什么还拚命要我们“稳定”粮食?
                ——北京一读者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应是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为此,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战略目标是力争“两个平衡”,即总量平衡、区域平衡;保证“三个稳定”,即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
总量平衡,就是要做到全国粮食基本自给、总供给与总需求、进出口大体平衡。
区域平衡,就是要做到地区性的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大体平衡。这是保持粮食市场稳定的关键。
为了实现“两个平衡”,必须做到稳定面积、稳定产量和稳定库存。稳定产量是保证总量平衡的基础,稳定面积则是稳定产量的关键。根据多年来我国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实践,在劳动生产率大体不变的条件下,只要粮食面积稳定在16.8亿亩(最低不低于16.5亿亩)以上,就不会出大的问题。此外,稳定产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提高单产。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呢?因为,粮食问题事关全局。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稳定也好,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作为战略物资的特殊商品——粮食的有效支撑。
农村改革以来,应该说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是好的。根据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目前总体水平是,总量基本平衡。但总量平衡的基础比较脆弱,而且越来越趋紧,同时出现地区和品种结构不平衡。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认识,认为我国的粮食已经够吃了,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了,不用再花那么大精力抓粮了。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首先,从粮食的短期供求关系来看,尽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是稳定增长的,但同时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增长更快,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由于人口的增加,1985年以来,除1990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95公斤,接近1984年的水平外,其余年份都低于1984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尽管从1984年到1993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万吨,但人均占有水平却是下降的。前几年,我国粮食市场呈供略大于求的态势,而目前已处于供求基本平衡且逐年趋紧的状态,我国的粮食剩余率已越来越低。今后我国人口每年还将以15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食物结构将加快改革和调整,整个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而粮食生产要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稳定地登上5亿吨的台阶,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这样,我国粮食的长期供求关系无疑会越来越紧。即使达到5亿吨这一目标,按本世纪末人口控制在12亿多计算,人均占有粮食也只有400公斤左右(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人均占有粮食量已达1000公斤以上),仍处于“温饱线”的水平。
还有一种认识,今后发展市场经济,奔“小康”,所以什么赚钱就该种什么。应当说,农业生产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必须让农民增产也能增收,否则,农业便不会有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提出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是基于这个理由。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要注意局部与全局的联系。不适当地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过分减少,就会带来负作用。从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凡种养业特别是养殖业发展较快的,往往都有一个雄厚的粮食产业作基础;而相反,近几年一些地区粮食的短缺和粮价的波动,却大大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方针也就不能更好地贯彻。现在有的沿海省份和大城市郊区已经出现了生猪、奶牛饲养量下降的局面。此外,“小康”是一个综合指标,它首先是以解决温饱为前提的,没有温饱就不可能有小康。而没有粮食,吃不饱肚子,也就谈不上温饱。如果粮食出了问题,已经解决温饱的人口,也有可能“返贫”。在处理发展粮食生产和奔小康的关系问题上,确有一个如何照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农民作为微观生产者,追求眼前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领导和部门,则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着这么一种思想,就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粮食。这种思想同样是不现实的。从国内来看,由于人增地减、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调整产业结构等原因,近几年能调出粮食的省区在减少。198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1亩,近几年在16.5亿亩上下波动,10年下降五六千万亩。这样,就使可供调动的粮源在减少。所以依靠别人调粮是没有把握的。从国际来看,进口粮食的各种约束更多。首先,粮源有限。据分析,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世界粮食贸易量大体维持在两亿吨左右,1993年比上年还减少了1500多万吨。如果发生全球性粮食歉收,我们出现大的供求缺口,谁也无法保证向我国供应足够的粮食。其次,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很大,价格呈上扬之势,我们即使能够买到粮食,也有一个外汇支付能力的问题。第三,受交通运输条件等制约,大量进口粮食也不现实。第四,粮食从来都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把相当一个份额的粮食供给寄托在进口上,就等于把嘴巴搭在别人的锅沿上,其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总而言之,无粮则乱,粮足则安。粮食稳定,社会稳定;粮价稳定,百价稳定。这当然不是说粮食越多越好。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我国的粮食形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陈俊生在水保法实施三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鹿永建、本报记者周泓洋报道:国务委员陈俊生在6月29日举行的《水土保持法》实施三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要做到保护水土资源与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建立政府领导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水行政部门则应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严格执法,并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
水利部、全国人大环保委等举行座谈会,纪念《水土保持法》实施三周年。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在会上介绍,三年来,中国已逐步走上依法保护水土资源,治理水土流失的轨道。目前,我国水保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务院发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6个省关于条例的实施办法已经出台。与此同时,监督执法体系逐步健全,15个省近80个地区、500多个县设立了水保监督执法机构,专职、兼职检查人员达到7万多人,农民管护员10万名,3年来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国家还在全国350多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已有108个县通过验收。1993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将水保工作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务委员陈俊生今天在会上说,我国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而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需求日益剧增,必须在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中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他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宣传《水土保持法》,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实际的地方配套法规;还要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监督执法人员;各级公检法部门要配合做好执法工作,决不允许任何破坏水土资源现象的存在,努力扭转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恶化局面。
他说,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治理江河、整治国土的基础。做好这项工作也有利于江河湖泊清淤和防汛,要通过政策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加快治理步伐。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适当稳定村级领导班子
我在最近的一次农村党支部书记座谈会上,听到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了以下一番话:现在提倡看实绩用干部,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得通的,但有时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常的频繁调整村干部的现象。
一些乡镇领导去乡办企业或村里调查一番后,发现××厂长(经理)或村支部书记实绩不错,乡长、书记上趟厕所的工夫,就决定将××调离这个地方,到别的厂或村任职。理由是,××人能干。
这位村支书说,这样做,不利于一个人特长的发挥,不利于一个地方的稳定和发展。每个干部,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和发展措施,而他的这套思路和措施,又都是在对一个地方的情况作出周密调查和思考后作出的,这本身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过分频繁地采取调整干部的办法来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是不可取的。
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是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前农村用干部的一个问题。农村深化改革,农业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领头人。农村目前人才的缺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加快培养和造就人才,特别是用好现有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单靠拆东墙补西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安徽省铜陵市委组织部汪书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望整顿农资市场
最近,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忧心忡忡,心怕掺假。因此,农民急切盼望工商等有关部门整顿农资市场,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农资的经营户要向农民作保证,挂牌营业,跟农民签定质量保证书。农技部门在搞好严格的质量检查的同时,也应该向农民传授一些简单的农资鉴别技术和方法。
            湖南省吉首市乾州工商所王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扶农”漫议
吴酩
意大利有38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目前还都能经营得下去。笔者问意大利全国农机协会的负责人:政府是否对农机企业有经济补贴?回答很肯定:一点没有。但接着他又介绍说,政府从经济上扶持农民使用农机。
据了解,该国这方面的扶持措施主要有三:一、对购买农机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利率为5%,而一般贷款的利率是百分之十几。二、向农民供应优惠价柴油,价格仅为市场价的1/5;具体供应办法是:农民购买了农机后,即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政府则根据该户每年的纳税状况决定给予优惠价柴油的数量(因其纳税的多寡,直接反映了向社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三、支持农民以旧农机换新农机,拖拉机使用超过一定年限后,政府提供30%的贷款,鼓励农民以旧换新(因财政问题,此项措施尚未实施)。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的情况,尽管条件不完全相同,经济实力也有差异,但他们“扶农”的思路确有值得借鉴之处。
其一,农机企业是服务于依存于农业的,它们的兴衰取决于农民对农机需求的旺淡。因此,支持农机企业不在于给不给经济补贴,而在于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鼓励农民使用农机,这实际是对农机行业的最有力支持。而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市场需求的制约。帮助开拓市场是支持农机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
其二,比较利益低,是农业的普遍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如此。怎么扶持农业?无非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降低生产成本这两条路子。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国际市场水平,提价的空间已不大;如果采取有些国家的高额价格补贴办法,不仅我国的国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贸易摩擦,也不利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像意大利那样,量力采取措施,努力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应是我们“扶农”的主要方向。
根据国家定购数量,向农民供应“挂钩”平价化肥、柴油、地膜等生产资料,是我们已实行多年的“扶农”办法,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较好作用。今后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完善它、规范它。从长远看,待农产品价格完全并轨后,“挂钩”供应的优惠价农用生产资料数量应以向社会提供的商品量为准,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眼前最迫切的工作则是,千方百计确保“挂钩”物资足额、及时兑现,避免再发生过去那种“优惠”被层层截留的问题。只有这样,真正让农民买得起、用着划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才会经久不衰;农用生产资料销势旺盛,生产企业也才能充满活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要闻简报

  要闻简报
▲我国已有万家乡镇企业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约有3万家乡镇企业计量工作基本满足生产要求。
▲我国目前已建起188个优质棉基地县。它们的棉田面积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55%,总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60%,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单产高出10%以上。
▲我国规模最大的人工降雨基地在吉林省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人工降雨作业飞行的全自动化指挥,提高了人工降雨的成功率。
▲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7月1日起启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连云港:出现“国际菜篮子”集团
一个收购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蔬菜、果品,再加工远销到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菜篮子”集团公司28日在江苏连云港市成立。这个公司仅今年上半年就加工出口蔬菜7460吨,创汇705万美元,实现利税800万元,取得国家增汇、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被誉为“国际菜篮子”集团的前身是连云港如意食品有限公司。
(据新华社)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南宫:发展立体林业
本报讯河北省南宫市把发展“立体林业”作为提高林业效益的突破口,在全省首创了林、果、粮间作种植新模式,实现了用材林、水果、粮食一举三得。目前,该市已发展林、果、粮间作田3万亩,除用材林和水果外,每年可增收粮食近千万公斤,平均每亩年收入可达3000多元。
该市是全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建立的丰产林基地县(市)。如何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又能增加农民造林效益?该市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大胆改革造林模式,由原来的单纯小行距种植速生丰产林改为大行距林、果、粮间作,在丰产林内间作果树,早期在果树行内套种粮食或其他作物。(寿理雪许庆常)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上栗:党员带领农民致富
本报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委把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作为新时期发挥先锋作用的一个标准。全区万名党员带动了千家万户养鸡、养猪……大大加快了全区经济发展步伐。
去年全区出现了4个亿元乡镇,13个千万元村。新建村共产党员谢选举,养猪400多头,养鸡3000多只,还办了鞭炮加工厂。他带动几十户农民脱贫致富。新民村李心全办鞭炮厂,使40多家贫困户增加了收入。(黄振声林来生)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涿州:规模养殖獭狸
河北涿州市跃进经济动物养殖中心发展规模獭狸养殖业,为农民致富增添了一条新路。
獭狸系草食动物,投入成本低、易饲养,收益可观。经有关部门检测,獭狸肉细嫩味美,营养价值高;皮毛轻便、色泽华丽,可用它制作皮毛、皮领。以往,獭狸多为户养,品种退化严重。而今,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这家养殖中心投资885万元购进一批优良品种及加工设备,进行科学饲养,肉类、皮毛深加工。(山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发展中的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
塘桥腾起六条“龙”
本报讯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积极培植规模经济,乡镇企业跨上了新台阶。目前,这个镇已经培育起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12家,占全镇经济总量87.6%,其中华芳实业总公司、银河电子集团、光达针织绒集团、普坤毛纺公司、天艺毛纱公司、新沪实业公司6个企业集团今年年产值均可超过3亿元,被塘桥人称为六条“龙”。
塘桥创办乡镇企业的初期,靠的是100多条善于调头的“小船”,可谓“以小取胜”。近年来,“小船”暴露出容易翻船的弱点,促使他们调整发展战略,提出“扶持大的,放掉小的,关掉死的”的方针。最近两年,全镇技改投入5亿元,全部用于发展优势产业。对于那些档次低、效益差的企业,他们决不硬撑着,而是让其停产,同时鼓励优势企业去兼并。通过扶优限劣,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回报率和企业整体素质。
塘桥镇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非凭空造楼阁,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顺应市场形势,通过集中投入,让长腿更长,优势更优。棉、毛纺织业是该镇的强项,基础很好,最近两年,他们继续加大投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形成精毛纺、织、染一条龙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毛纺业中装备最先进的乡镇企业,已拥有4个分厂、1个合资企业、1家海外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产品50%外销,今年1—4月已创汇400万美元。这几条纺织“龙”互为呼应,相辅相成,产生连锁效应,使塘桥纺织业知名度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强。
塘桥镇还注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培植高科技企业集团。镇办计算机存贮器厂早在80年代就为我国发射同步卫星作出过贡献。10多年来,这个厂先后获得科技成果50多项。现在,存贮器厂已发展成为江苏银河电子集团,拥有8个直属分厂,两个合资企业,产品包括高速大容量计算机存贮器系统,“286—386—486”微机系统,银行专用电脑等几十种,在塘桥舞起了一条科技“龙”。
塘桥镇六“龙”齐舞,乡镇企业活力越来越强,始终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今年1—5月,尽管资金紧张、原材料紧缺,困难不少,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仍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张功璞杨晴初)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金华市婺东葡萄良种场对金藤品种不断优化改良,使“金藤”葡萄果型、品质、甜度、无核率等均有新的突破,成熟期比普通葡萄提前一个多月。
图为场长俞才澜正在果园精心疏果。
卢国良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西省宜丰县芳溪乡政府对养蚕户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目前,全乡养蚕农户已发展到1400多户,桑田面积达170公顷,养蚕已成为该乡的一项支柱产业。
图为芳溪村农民在采桑。刘杏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