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人生最美好的享受
李峰
以此题写这篇短文,当然是要说,人生享受是分档次的,有最美好的享受,有比较美好的享受,有低俗的享受,也有丑恶的“享受”。
这番意思,是由蜚声国内外的企业家鲁冠球的一席话引发出来的。
鲁冠球是我比较熟悉的共产党员。八年前,我和新华社记者林楠以《乡土奇葩》为题,向国内外报道了他创办的乡镇企业,在同行中夺得全国冠军和他把自己承包企业应得的40万元献给集体事业的精神,评述过他把远大理想同干好眼前工作结为一体的悟性。许多地方把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当作党员的学习材料。最近我们重访鲁冠球,他的企业已是国际“现代奇葩”了。他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好手。作为一个先富起来的人,他的价值观或享乐观,也是伦理学领域里光彩照人的奇葩。
昔日的打铁匠鲁冠球,如今当了17个企业组成的资产8亿元大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如果乡镇企业的产权照某种说法或划法,鲁冠球或许是很大很大的富翁了。就是按现行的分配方法,如果包括他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富得也相当可观了。可是,鲁冠球一年从头到尾,除了外出开会和避不开的应酬,他几乎是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7点回家,在家吃习惯的家常饭,中午在办公室吃盒饭。他的这种“饮食文化”是为了节省时间,多看书报和电视,多收集国内外的种种信息。他那张办公桌还是70年代自造的,只是桌上多了一个电脑,显示着他管理现代企业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段。
我们随便问他:为什么还这么过日子?鲁冠球回答说:“这样生活挺好,把全心扑在事业上是最美好的享受。”
美好享受之“美好”,当然应包容美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正当的“吃喝玩乐”被当作贬词是不大公正的,那也是人生应享有的滋味。不过,吃喝玩乐的享受,一般都是个人或家庭朋友间的享受,都是消费,都受自己经济能力的限制,都受时间的约束,也都和国家、集体、个人事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可鲁冠球“把全心扑在事业上是最美好的享受”的观点,超越了享受只是个人和家庭小天地的行为,破除了享受受个人经济能力和受时间束缚的制约。因此,这种享受是常乐的,无限的。
由于鲁冠球的享乐观把自己全身心投入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事业之中,这种享受也就具有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进而也就融进了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思想激流。因此,它又是进取的,高尚的。
的确,只以消费和安逸为享受者,只把物质享受和安逸看作是最美好的享受者,只限于个人和家庭的乐趣为享受者,焉有鲁冠球那种把一个7人小铁匠铺变成8亿资产企业集团的巨大成就感的享受,焉有他那种同国际对手竞争而得手的自豪感的享受?如今,鲁冠球那张旧桌子上又摆出了他的战略性决策:在开发我国西部的事业上要做出贡献;在全国大企业集团中要找个更靠前的位置;在国际跨国公司中要占领让人敬慕的座次。只追求消费和安逸的享受者,谁有这种美好的享受?
至于那种以“少干多拿”为乐者,挥金如土的大吃大喝者,偷偷享受“三陪”者,暗中过“黄瘾”者,那只能说是一种人生的空虚,感情的颓靡,前途的茫然。其行为对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事业,也只是一种霉剂。
人是不同的,人们不可能都当“鲁冠球”。不过,如果大家都把全心扑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品味其创业敬业带来的成就和乐趣,也肯定会感到那是相当美好的享受。


第12版(副刊)
专栏:

  觅红军足迹
李延柱
五月的湘江,清亮透明,温柔地向北流去。方圆数十里,草木葱茏,杜鹃正红。笔者从兴安县的界首渡口,沿湘江行至全州县的凤凰嘴,犹觉得在读着伟大史诗中极其悲壮的一章。历史的回声与当地群众的口碑告知,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广西,蒋介石调派40万大军“在湘江边撒下一张大网”,狂叫要“歼匪于湘水以东地区”;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卫中央机关安全渡湘江、越湘桂公路西进,把湘江恶战视为“生死存亡的一仗”。当年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率领该团红军死守凤凰嘴地段的咽喉,与敌人展开无数次殊死的激战,弹药打尽,就拚刺刀。至最后,杨成武腿部中弹负伤倒下,冲上去救护他的两名战友相继中弹伤亡。红五团与红四团并肩战斗,该团政委易荡平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为了不让蜂拥而上的敌人抓去当俘虏,拔出手枪给自己补了一弹,壮烈牺牲。湘江恶战持续一个星期。经这一战斗,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时八万多人,减员过半。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中国革命能有今天,是不可忘记参加这场战斗的红军将士的。
红军突破湘江之后,取道越城岭的老山界,向西北方向推进。老山界位于兴安县境内,爬到山顶有16公里路程,尽是羊肠小道,极陡极险。中学语文书里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写的就是这地方,它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红军攀登的艰难困苦。他在文中写了他到达山顶的感受,“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老山界的山道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以及三万多名红军将士的脚印!它无声无痕地记录下中国历史的进程,记录下伟大的创业者的艰辛。
笔者来到老山界。如今的老山界,已开发成旅游景点,乘汽车可以直达。新建的一座红军纪念亭,屹立在1860米的高处。亭边的平台上,有一块高约二米的纪念碑,碑正面为陆定一1990年手书:“题老山界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集名山之优赠予老山界,字字苍劲酣畅,满腔情意蕴含其中。碑的背面,刻写着1934年12月4日红军“乘夜分三路翻越老山界备尝艰辛”的简介。
红军亭旁有条石级小路,直通高处。这是当年红军走过,今天为旅游者观光重新铺设的便道。笔者沿着它向上攀登,走不到数十级,就汗流浃背,气喘如牛。的确太陡了!上到高处眺望,莽莽苍苍,景物若沉若浮。闭上目,晃然间,《老山界》所写,红军高擎火把“之”字形行进的壮观画面,疲劳得就地躺在尖石上小憩的情景,如在眼前闪现;红军殿后部队抗击敌追兵的枪炮声,犹在耳边回响……还有,文献记载的:刘少奇在休息营地,自己动手砌石为灶,跪在地上点火烧煮。因火而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谈话,激励将士们在困难中看到前途,要成为革命的火种。那个营地如今在哪儿?是山腰的凹处,还是涧旁的乱石堆?只好任人去驰想了。
笔者从石级的高处回到红军亭,见几个旅游者把一束艳丽的杜鹃花,恭敬地放在纪念碑前。我和同行者也采来杜鹃花,敬放在纪念碑前。我们默默地站着,谁都没说话。但是,我们的心思是沟通的:这花献给壮烈牺牲的红五团政委易荡平,献给在湘江恶战殉难的所有红军将士;同时,也献给所有翻越老山界的每一位红军,因为他们在意志上力量上理想上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壮举,因为今天共和国大地上五彩缤纷的图景浸透着他们当年的血与汗!
哦,别要忘记:桂北有红军走过的深深的足迹。(附图片)
书法高东岳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文学副刊

  心中的歌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73周年而唱
洪山
既然南湖的小舟不畏风雨
今日十万吨航轮就会自信地鸣笛
既然井冈山的泉水没有污染
镰刀和铁锤也必将永远不生锈迹
上海——瑞金——延安——北京
二十八载行程既然不是一个直线
那么在今后跨世纪的长征中
也时刻准备将艰险化为胜利
 既然当年黄洋界口常有阴云笼罩
茨坪的红星仍然光耀熠熠
而今天空中有时也会有晨雾
天安门广场的红旗仍在日出时分升起
七十三年风雷铸造了
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名字
千百万先烈的血凝成了纪念碑
英雄纪念碑在谛听新党员宣誓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七月·党旗
李丹平
将信念浓缩
锻造七月
蘸着血磨过
蘸着火磨过
磨掉屈辱的锈蚀
和苦难的斑驳
从七月的第一天出发
锋利的镰刀
削除阴霾的岁月
从七月的第一天出发
凝重的锤子
砸碎千百年枷锁
年年七月
自由与光明
在龙的故乡收获
年年七月
富强和昌盛
在长江黄河的涛声中腾跃
我们乐于接受
七月的感召
站在红旗下面
站在中国的阳光里
我们的生命分外蓬勃


第12版(副刊)
专栏:

寿山翠竹图(中国画)吕志刚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高东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