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剧团 大气魄
——南街村文工团的启示
荆桦
在豫南的颍水之滨,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豫剧艺术表演团体。它目前新戏迭出,充满生机,活跃在城乡舞台之上,给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就是临颍县南街村文工团。如果以级别来衡量,它属于国内最基层的戏曲剧团。
南街村文工团建立于4年之前,它是伴随着本村经济腾飞应运而生的。
昔日的南街村,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古到今,这块受颍水滋润的沃土,一直是个穷地方。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他们插上了奋飞的翅膀,村里的好领班王洪彬带领庄稼人干出了本村前人从未干过的事业,短短的几年中,建成了方便面厂、食品厂等23个企业。南街村1991年摘取了全省村办企业“亿元村”的桂冠,1992年实现产值2.1亿元,1993年完成产值4.22亿元,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了很大提高,使昨日的梦想在今天成为现实。
南街村党委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本村的教育、医疗、人身保险种种公益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村党委提出了建立文工团的设想。
建立文工团之初,村民们并不是全都赞成,有人认为这是“养活闲人”、“劳民伤财”。村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向一些人耐心作了解释,说明村里成立一个半工半艺的艺术表演团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举措之一。村民们在辛苦劳作之后,需要文化娱乐,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仅靠看电视和请外地剧团来村里演出是远远不够的,村文工团在某种程度上是本村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有时还可起到“文化大使”和“友谊桥梁”的作用。
南街村文工团建立之后,很快得到省里一些专家的热心辅导与大力支持。著名豫剧艺术家高洁被聘为文工团的艺术顾问,她也乐于把这个剧团作为自己贡献力量的试验田。这位头染霜雪的艺术家,常年在这里辛勤耕耘,以至同台演戏。
1992年,南街村文工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丰碑》,曾专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演出。同年,此剧参加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荣获特邀演出奖;青年演员杨淑琴获第四届香玉杯艺术奖。
1993年,南街村文工团作了新的跨跃,他们奋力拚搏,在不长的时间内排出了现代戏《五福临门》和传统戏《五世请缨》,并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中国湖南映山红戏剧节”,荣获总分第一和18项大奖,受到广泛好评。前不久,这两台戏应文化部邀请又进京演出。
南街村文工团有严格的学习制度、练功制度和排演制度。他们的办团方针很明确,就是坚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面向村民,面向广大观众,平时排戏、演戏,农忙时参加生产劳动。去年,南街村的一批青年被输送到郑州、北京几个大学就读深造。
质量是艺术的生命,这是南街村文工团演职员遵奉的信条。在几位艺术家的认真指导、严格要求下,演员们勤学苦练,一丝不苟,刻意攀登,精益求精。看他们演出的由孙玉菊导演的传统戏《五世请缨》,那种群体艺术的整齐划一,“常派”唱腔的荡气回肠,直感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使人热血沸腾。他们演出的现代戏《五福临门》,由于导演表文娜善于精雕细刻,演员们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戏剧冲突的营造,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那种质朴的表演艺术,仿佛步入“天然去雕饰”的境界,确能引人入胜。
相比之下,某些专业剧团已经濒临解体的窘况,不是很值得人们深思吗?(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丁嘉莉骨折谈起
谭天谦
5月初,去看青艺演出的话剧《大江弯弯》,丁嘉莉是女主角,演一个北大荒快人快语、热心热肺的农村女人。对于丁嘉莉来说这类角色她并不是没演过,但是作为有成就又有追求的演员,她没有停留在重复“这一类”角色的层面上,而是又创造出了一个新鲜的角色。我看那一场时就深为她的表演所吸引,她处理的这个人物表面上大大咧咧,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好像只有一根筋,但是内瓤里又柔情似水,深厚而含蓄。这个人物经过她的努力,弥补了剧本的某些缺欠,并且随着剧情的流动在台上愈来愈突出、愈来愈丰满、愈来愈神圣。丁嘉莉的表演特点是启动快又撒得开,情绪饱满又控制分寸,看她的表演酣畅痛快。演出在戏剧的高潮中结束,观众起立鼓掌,演员一一上台谢幕,当丁嘉莉出场谢幕时,她赢得了更热烈的掌声……
没想到,后来听友人说丁嘉莉就在这场演出中,不慎在台上臂骨骨折。
“真是在这场演出中骨折的?”
“就是!是在演出最后十分钟时发生的。”
我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那场演出突然又回到我脑子里。她是在哪儿骨折的呢?我聚精会神地看怎么就一点也没感觉到呢?既是臂骨骨折那就可能是摔倒时手去撑地造成的,回想演出最后十分钟时,正是丁嘉莉演的人物醉后在雪地说杀人,也只有这时丁嘉莉是在雪地里连滚带爬地演,那么说丁嘉莉恰是在演出最要劲儿的时候骨折的,离闭幕还有十分钟,她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才不致被观众发觉,才能把她的人物完整地呈献给观众啊?!
常说“奉献精神”,这不就是一个演员具体的奉献精神吗?姑且不要说得那么高尚,单说丁嘉莉带着伤出场谢幕,这份儿对观众的尊重就让人感动。
不由得,我就想起了那天的观众席。说来现在话剧不景气,能来看戏就算是对话剧事业的关心,但是,有些观众也真可说是“小鸡儿吃黄豆——够呛”:有些人抱着小娃娃来看戏,小娃儿不懂事咿咿呀呀叫不停,他们就能坐在那儿一边看着戏一边无所顾忌地呜哩哇啦哄孩子,好像呆在一个露天杂耍儿场;有的观众旁若无人,台上演员演戏说台词,他们在台下高门大嗓褒贬议论不停;还有一些观众看着戏却要不时撕开高级包装纸,弄出很大声响吃东西;更有些人进了剧场不关BP机,以至造成演出中间BP机呼叫声此起彼伏。凡此种种我觉得都是缺乏社会公德,不尊重演员的表现。我相信这些观众绝不会想到此时的女主角是带着骨折的伤痛在为他们演出,他们如果知道的话肯定会检点自己的行为。但要知道,台上的演员却完全清楚自己是在什么环境中演出,他们不因为台下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观众而放松自己,相反他们为所有的观众献上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演技,直至丁嘉莉受伤骨折仍然坚持到底。不要以为“我是花了钱来的,你是演员就得给我演戏,至于我怎么看戏你可是管不着”。社会总的趋向是走向进步,那种“大爷花了钱,进戏园子买乐呵儿”的时代早已过去,即使我们正在走向市场经济,我相信那种野蛮粗俗的恶习也不会再来。现代社会以文明为标志,物质的丰富不能代表精神充实。试想,一个人腰挎BP机却不知道进入剧场必须关机,尤其是当他的BP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鸣叫,而此人却毫无歉意时,他周围的观众难道会欣赏他的交际广泛吗?会羡慕他的生意兴隆吗?或者会尊敬他为上等人吗?不会的!人们只会认定这是一个缺乏教养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尊重他人。丁嘉莉在舞台上的感人行为,就是在呼唤我们社会人与人之间,那可贵的相互尊重。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春呼唤电影
——记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
向文
中国电影正处在艰难的转型之中,它需要关心、理解,期待着重新焕发青春。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观众群体,一直是中国电影的最热心的支持者。1994年5月6日至5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再一次为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的联系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本届电影节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和北京市学联等单位联合主办。
电影节期间在首都各高校放映了1993年—1994年度的优秀国产影片80多场,观众近10万人次,还举行了电影艺术家与大学生交流辩论会,“大学生与电影”专题讨论会,“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影”专题座谈会等活动。
在电影节活动期间,大学生和参加电影节活动的一些青年评论家认为,近年一些国产影片更加关注人们的现实处境和现实体验,使电影获得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国产娱乐片的电影化意识正在加强,但人们对国产片目前的“电视剧生产方式”,在人物、语言和故事叙述等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性的缺乏,电影意识的淡漠,表演的非生活化,叙事节奏的缓慢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呼吁电影生产、创作和发行者广泛吸取当前世界电影发展的经验,提高专业素质,用高质量的国产影片征服观众、占领市场。
本届电影节继续保持了完全由青年人自己评奖的特点,《凤凰琴》获组委会特别奖,《东归英雄传》等获最佳观赏效果奖,《爱情傻瓜》获喜剧片特别奖,牛振华和丁嘉莉分获最佳男、女演员奖。
大学生电影节促进了电影艺术和电影观众的交流,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敏感和艺术趣味参与电影文化事业,青年学生用青春呼唤着中国电影的青春。


第8版(副刊)
专栏:

  廿四集电视剧《中国雇员》关镜
改革开放,英才迭出。几个壮志难酬的青年人丢掉了铁饭碗,聚集在一家充满神秘感的外资企业——华威尔公司,演出一台热闹戏。24集电视连续剧《中国雇员》塑造了一群青年人,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该剧由北京音像公司等摄制,陈剑飞、史可等任主要角色。
(晓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央电视台播出《梦难断》
由北京时代艺术传播中心、广西玉林行署等联合拍摄的九集电视剧《梦难断》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是一个现实与过去相互交错发展的爱情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中不乏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追求。
(亚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优酬征集电视短剧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和北京新剧本杂志社为繁荣电视短剧的艺术创作,决定联合面向全国征集短剧佳作。对于反映当代生活、立意深邃、手法新颖的入选作品,将支付优厚稿酬并发表于《新剧本》,同时由中央电视台《人间万象》专栏拍摄播放。 (柳奇)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市第四届“春燕杯”颁奖
北京市第四届电视艺术“春燕杯”日前在京颁奖,《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获优秀电视连续剧奖,姜文、王姬获电视剧优秀男女主角奖。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圳电视艺术中心少儿艺术团日前赴京参加庆祝“六一”演出,该团带来了少儿芭蕾、器乐合奏等节目,图为陈弦小朋友(11岁)在表演小提琴独奏。 李治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