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德国通讯

  德国青年“服民役”
本报记者徐步青
在德国医院、养老院、红十字会、残疾人工厂,甚至在发生爆炸、水灾、地震等受灾的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群生龙活虎的男青年。其实,他们并不是职业护理员和救援工作人员,而是不愿服兵役而改服民役的青年。德国法律规定,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凡拒绝服兵役者,必须到社会福利机构去完成替代性服役。
德国妇女、青年部下设服民役管理局。负责该工作的伯尔克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书面采访,他说,一九六○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一项《服民役代替服兵役法》,服民役期限比服兵役约长三分之一,目前德国服兵役期是一年,而服民役是十五个月,服民役者的待遇与服兵役者相同。每年征兵时,凡不愿服兵役者可以向当地兵役局提出申请,经兵役局初审后,再交民役局审查。民役局的任务是:审核申请民役者的资格。一旦批准后,负责为服民役的青年提供去社会福利事业机构的工作岗位,服民役的青年可以挑选工作,但志趣与需要必须相结合;民役局与社会福利机构建立联合办事处,共同负责检查服民役者的工作情况。
《服民役代替服兵役法》已实施了三十多年,它的效果如何?伯尔克先生说,实践证明服民役同服兵役一样重要,对国家、社会、青年都有益。德国人口老年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其中不少人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料,尤其残疾人更需要社会的照顾。过去德国服民役者并不是很多,社会福利事业非常缺乏服务人员。自八十年代以来,服民役者不断增多,近四年来,每年服民役者达十三万多人,这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社会福利事业越办越好。全国三千多家医院、一千多家老人院,上千家残疾人工厂、环境保护机构、乡村等都有服民役青年的足迹,受益者不计其数。
服民役的另一项任务是救援活动。某一地区发生爆炸、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时,也需要人去保护和救援居民的生命安全,并及时向他们提供水、电、煤气、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等。德国技术救援署的义务救援人员多达八万多人,其中大多是服民役人员,每年他们进行近五千次救援活动。救援工作是非常危险的,身负重伤,甚至献出生命的事情也有可能。尽管如此,什么地方出现灾难,他们就出现在那里。有时他们还投入国外救援活动,如第三世界国家出现灾害时,他们经常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再从青年自身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从事过服民役的青年普遍反映,十五个月的服民役生活是艰苦的,但收获是很大的,它使青年人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学习、工作也比过去更刻苦,待人也比较诚恳。前不久,德国一家电视台介绍了一位曾服过民役的大学生,两年前他曾在科隆市一家老人院服民役,他照料的老人中有一位下肢瘫痪的病人,为了使这位老人生活得愉快,他不怕脏和累,每天侍候老人大、小便、洗澡,还推着轮椅陪老人逛大街、公园。老人与这位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讲人生谈理想。老人的教导对青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这位大学生回到学校后,不仅学习大有进步,而且也非常愿意帮助别人。在他的感召下,另外也曾服过民役的两个大学生和他一起,每年暑假组织一批养老院的老人外出旅游,这些老人中有的行走非常困难,有的还需坐轮椅,而他们时常背着老人,让老人旅游愉快。人们称赞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电视台还给他们颁奖。三位青年对观众说,老人需要爱,我们能为老人做一点事感到非常高兴。
伯尔克先生最后说,德国青年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主力军,服民役制度使青年人受到了锻炼,同时社会福利事业也因此而得到发展,这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本报柏林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贸易展在东京开幕
本报东京6月6日电记者张国成报道: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日本贸易振兴会主办的“’94中国贸易展览会”今天下午在东京“阳光城”隆重开幕。
参加本届展览会的有来自中国22个省市的114家企业。展览分广告宣传、特别展出和商业展览三部分。展览会广泛地介绍了中国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樱内义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林义郎、日本贸易振兴会理事长丰岛格、中国国际贸促会副会长安成信和中国驻日本大使徐敦信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展览会开幕剪了彩。他们在剪彩前发表的讲话中,共祝展览会获得成功。这是自1986年以来在东京举办的第5次中国贸易展览会。展览将于10日结束。


第7版(国际)
专栏:

  拉美一些国家和西班牙举行活动
庆祝一九九四年世界环境日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综合本社驻拉美国家和西班牙记者报道,拉美一些国家和西班牙5日纷纷举行活动,庆祝1994年世界环境日。
这一天,乌拉圭总统拉卡列在他主持的庆祝活动中呼吁人民切实执行政府有关保护环境的规定。在庆祝仪式上,住房和环境部长罗马伊还向保护动植物有贡献的两位居民颁发了1994年乌拉圭全国环境保护奖。与此同时,首都蒙得维的亚上千名青年走上街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智利全国环境委员会主任戈尼5日发表讲话,强调环保工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宣布,从今年7月起,在全国各地成立的地区环保机构将开始活动。戈尼说,全国环境委员会将在6月17日召集各有关部门进行研究,以便对环境保护的评估制度提出建议。
哥斯达黎加总统菲格雷斯在世界环境日的庆祝仪式上宣布,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政府鼓励使用“绿色燃料”。这种不含铅的燃料将于明年1月投放市场。菲格雷斯还指出,为解决首都地区的环境问题,应更合理地处理垃圾。除此之外,他还宣布今年要在全国公园和公路旁植树100万棵。
在西班牙,生态学者和工会组织都以不同方式庆祝世界环境日,政府还将为对环保作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颁发1994年西班牙全国环境奖。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美洲加快旅游一体化
据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圣何塞消息:中美洲国家的旅游部长和主管旅游业的高级官员日前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参加了1994年中美洲旅游产品博览会。
欧洲、美国、加拿大以及拉美国家的数百家厂商参加了这次中美洲规模最大的旅游产品博览会,成交额达4亿美元。
参加博览会的部长们一致认为,中美洲地区各国实现旅游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它们正设法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方案招揽欧美游客。进入90年代后,中美洲各国相继摆脱了连年战乱,政治形势日趋稳定。


第7版(国际)
专栏:

  12岁女孩驾机飞越大西洋
新华社华盛顿6月5日电(记者司久岳)美国12岁的小姑娘维基·范·米特5日驾驶飞机从缅因州奥古斯塔机场腾空而起,开始了她横跨大西洋的飞行尝试。如成功,她将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驾机飞越大西洋年纪最小的姑娘。
维基熟练地开着飞机绕场数周,向到机场为她送行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告别,然后掉头沿着阿米莉亚·埃尔哈特的路线开始飞越大西洋。
阿米莉亚是历史上第一位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女性,她是在1932年从奥古斯塔以北的沃特维尔起飞,飞行3500公里,横跨大西洋,抵达苏格兰的。
维基将沿着阿米莉亚的航线,飞经加拿大、格陵兰和冰岛,然后抵达苏格兰。但维基因年幼,不能单独飞行。她的飞行教练也坐在驾驶舱内,作为必要的陪伴。
她父母将先搭乘民航班机到冰岛去等候她。维基将于7日飞抵苏格兰。
维基去年曾驾机从奥古斯塔飞抵圣地亚哥,成为飞越美国大陆最年轻的姑娘。


第7版(国际)
专栏:

  拉美国家要求美停止封锁古巴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电3日在这里闭幕的拉美经济体系理事会第20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要求美国停止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
拉美经济体系理事会常务秘书萨尔瓦多·阿里奥拉在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会议所通过的第356号决议指出,拉美经济体系要求美国停止对古巴实行经济和贸易封锁,是因为这一组织认为,必须拒绝单方面实施的影响世界贸易自由发展和与国际法相违背的一切措施。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意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本报罗马6月6日电记者史克栋报道: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和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长利维奥·卡布托,今天中午在意大利外交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意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率领的中国政府科技代表团一行是应意大利外交部的邀请于6月4日在结束了对德国的访问之后抵达意大利进行访问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简讯
▲缅甸结束对中国佛牙的巡礼供奉中国珍藏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结束在缅甸45天的巡礼供奉,于5日下午被护送回国。为此,缅方在仰光和平塔石窟堂举行了隆重的朝拜仪式。缅甸国家法律和秩序恢复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副主席貌埃上将和其他高级官员以及中国驻缅甸大使梁枫等出席了这一仪式。
▲第一届奥地利国际民间音乐节闭幕第一届奥地利国际民间音乐节5日在下奥州风景区比斯汀闭幕。中国延安民歌民乐团以及其他12个国家的民乐团体以精彩的节目参加了闭幕式。
▲1994年东京玩具展览会闭幕以“充满幻想、充满玩具、充满爱心”为主题的1994年东京玩具展览会于6月2日至5日在日本千叶县幕张展览中心举行。约3.5万名日本国内外的玩具业界人士和约12万名普通消费者参观了展览。
▲日外汇储备额创纪录日本5月末的外汇储备额为1069.5亿美元,比上月末增加23.43亿美元,连续3个月创历史最高纪录。
▲菲第一季度经济发展迅速由于菲律宾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电力危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菲律宾今年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84%,大大超过了去年第一季度0.27%的增幅。
▲伊朗去年石油仅创汇146亿美元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疲软,到今年3月20日上一个伊朗财政年度结束时,伊朗石油出口创汇总额只有146亿美元。
▲俄将设法解决外汇流失问题俄罗斯中央银行在今年夏天将对进口业务实行外汇控制,以解决俄外汇流失问题。在1992年至1993年期间,俄罗斯流失外汇达100至150亿美元。
▲委石油公司计划提高日产量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计划在2002年前投资485亿美元,以便将石油日产量由现在的280万桶提高到400万桶。(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专家帮助喀麦隆农民种植蔬菜。
新华社记者 施建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