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吴凤岗说集邮
本报记者李泓冰
较之影迷、歌迷、体育迷,集邮迷显得有些静悄悄,但他们的痴迷程度却毫不逊色。在成都举行的1993年最佳邮票评选揭晓活动中,获奖的邮票设计者每天都被邮迷包围。签字签得手都软了,夜里总得服务小姐出面干预,邮迷才不得不怏怏离去。
集邮迷的热情令人感动,他们投出了60余万张选票,参与人数之多超过了颇具声势的电影“百花奖”、体育“十佳”运动员评选活动。针对这次评选及与此相关的中国集邮活动,记者走访了资深邮票研究专家吴凤岗先生。
记者:邮票本不是作为艺术品,而是作为邮资凭证发行的,可是却由此形成了历久不衰的集邮热潮。请问中国的集邮活动有哪些特点?
吴凤岗:中国的集邮活动得天独厚,群众基础好,这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把集邮活动提高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促使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群众集邮活动,别的国家和地区的集邮家对此十分羡慕。这一次四川省承办如此规模的最佳邮票评选揭晓就是一例。我国有1700万集邮爱好者,任何国家都比不了。集邮在增加知识、欣赏艺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等方面别具一功。
记者:这次活动有一些来自台湾、香港的集邮家,请问大陆集邮活动和台、港、澳相比,有什么不同?
吴凤岗:台、港、澳的集邮家实力雄厚,经常可以买进很高级的邮品,因而老票比大陆多。不过大陆参加国际邮展历史比较长,在邮品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解放区邮票。新开发的集邮品种,如印花税票的收集与研究,我们也有独到之处。
记者:我们注意到1993年最佳邮票中,群众票选和专家评选的结果并不相同,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吴凤岗:一年一度的群众投票评选最佳邮票,已是第十四届了,而专家奖的设立只有三届。群众票选最佳邮票是我国的独创,对于提高邮票设计水平,引导群众集邮活动的开展,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群众投票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喜欢大票和套票,一二枚一套的容易被忽略;其二,更为喜爱文艺题材的邮票,政治题材的在艺术表现上常受限制,不易入选,当然这也是就一般而言,像1993年毛泽东邮票也是政治题材,还是入选了;其三,群众投票还有一个得奖问题,如果投对了一二三等奖的顺序,就可以得纪念张,这样有些投票者就有从众心理。专家奖的设立,是为了弥补群众票选的某些不足,力求更全面一些。它可以和群众投票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它评出的邮票只是专家认为当年邮票最好的,也未必是最满意的。需要指出的是,好与不好,有些因素也不能由邮票设计者负责,牵涉到很多方面。还有一项印刷奖,只看印刷技术,不受题材设计的影响,1993年此项奖空缺。


第11版(文化)
专栏:

  博大胸怀深邃目光 长城气魄伟人情怀
魏其予:这组邮票的创作,难度最大的地方是构思,用三张静止的画面概括毛主席伟大的一生是极其困难的。我设计了这组邮票中的纪念邮票一套二枚《毛主席在陕北》、《毛主席在中南海》,分别表现毛主席的青年与晚年时期。在创作《毛主席在陕北》时最费心血的是:环境和人物的提炼、处理。我想到了在黄河边高峻的山岗上,眺望黄土高原的情景,莽莽苍苍的高原一望无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挟着解冻的冰凌奔流而下,博大深沉,势不可当。黄河、黄土高原提供了主题要求的历史的、民族的丰富内涵。环境确定之后,另一个大费周折的地方是斟酌毛主席的衣着,我设计的是统帅形象,主席头戴红军八角帽,敞开衣襟阔步前进。我向跟随毛主席多年的同志咨询,他们说,主席在实际行军中,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拘束。
创作《毛主席在中南海》时,最困难的是毛主席表情的塑造,反反复复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最后集中精力刻画他那深邃的,似能穿透时空的眼神。画成之后,许多同志看了都认为“晚年的毛主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使我深感欣慰。


第11版(文化)
专栏:

长城气魄伟人情怀
彭彬: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邮票中,我承担的是小型张的设计。它要有新意、要准确,为全国亿万人民所认可,确是一次难度大、任务重的创作。但我怀着对毛泽东同志真心实意的敬重,全身心地投入,反复苦心构思,经历了7个多月的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这枚小型张的油画创作。
画面上塑造的是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我认为他不但是人民的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子,一代伟人。所以,选择了我们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作为背景,来衬托这位非凡的炎黄子孙。此时的毛泽东正处于事业上和年龄上的辉煌时期,他一身便装,一顶草帽,脚下盛开着一丛丛野菊,使人们亲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的心和人民的心贴得很近。这就是我构思这幅题为《万里长城上的毛泽东》油画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内涵。
现在这枚小型张被评为1993年的最佳邮票,这是全国集邮界对我创作劳动的鼓励和厚爱,但更主要的是得之于人们对毛泽东同志由衷的热爱和缅怀。
(附图片)
▲图为获奖邮票设计者。自左至右为卢天骄、潘可明、彭彬、殷会利、魏其予、李玮、李斌。
▲图为画家韩美林为1993年最佳邮票评选纪念封创作的图案。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专家奖:《野骆驼》
黄沙漫卷野骆驼
殷会利:当我设计《野骆驼》邮票时,我的直觉引导我向有关沙漠的范畴去思考,如沙漠的色彩、沙漠流动的节奏感和沙漠作为背景与主体野骆驼的关系。《野骆驼》的构思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这一基点来发展、完善的,努力突出野骆驼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因此,我有意不画黑框,以表现一望无际的黄沙背景。
野骆驼头部没有家驼那样的长毛,其驼峰也小而无毛。在第一图中,我着重强调这两大特征。在第二图中,我力图表现野骆驼的整体形象特征,即身材较大,两驼峰小而间距大,腿也比家驼长。为了避免画面呆板,我又在画面上加了一只小野驼。在大驼和小驼头部的方向和动态上,既表现大驼作为野驼特有的机警,又以小驼和大驼的亲昵来表现二者“情感”的交融。如果说第一图是突出野驼的“野”,那么第二图则是突出野驼的“情”。(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优秀奖:《郑板桥作品选》
清风满纸郑板桥
卢天骄、潘可明:去年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号板桥)诞生300周年,邮电部为此发行了一套6枚的纪念邮票。
邮票只出6枚,而我们收集的郑板桥中堂、斗方、对联、册页等资料有上百幅,真是选得我们眼花缭乱、难以割舍。最后,评委们从我们精选的25幅中选出6幅。既有扇面、册页小品,又有大幅中堂、立轴,更有未公开发表过的藏品。无论兰、竹、石、菊、诗画书法,都是上乘之作。
在整套邮票的排列上,我们推敲再三,最后确定第一、六枚为扇面,第二、五枚为册页,中堂、立轴放在全套的中心,为第三、四枚。整体看去,中心是竖幅立轴,两边则以册页、扇面相对称,向左右延伸。这样,在排列上形成韵律的节奏感,起伏呼应。
中国画在数千年历史中,均“赖装池以传”,这套邮票在设计中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的装裱形制。郑板桥为官时十分清廉,他的作品均为水墨,不施粉彩。因此我们认为,在选用衬底绫子时,不论花纹、色彩都要符合作品的格调和画家的气质。我们用古色古香、偏暖色调的绫子作底,每幅画面的底色也相应地加以调整,使色彩单一的画面在暖色绫子的衬托下显得明快,避免了沉闷暗淡之感。(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优秀奖:《第一届东亚运动会》
飞腾的东亚太阳
李玮、李斌:在两幅画面中,如何表现运动会?表现东亚?经过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我们终于渐渐明朗:采用对称的联票形式,分可各为独立的邮票,合则成为完整的画面,这样能分能合,就能演化出多种画面,可以打破两枚邮票画面的局限,更能和大型运动会的规模和气氛合拍,把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表现得庄重而又热烈、蓬勃而有生机。
想到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汉字直式书写习惯,再想到东亚在地球上的版图,最后觉得还是“黄皮肤、黑头发”——东亚各民族的共性,最能表现以人体为内容的运动项目。这一构想产生了现在抽象化的跑步运动员冲刺的形象:以黄色为基调的8种色阶竖向的渐变,以黑色轮廓线勾勒出8个运动员横向的重叠移位,意图是表现东亚8个正式参赛国家和地区。利用横连票的构图把跑步运动员和吉祥物“东东”对称相向地安排在上海体育馆两侧,并在横跨两枚邮票的上海体育馆上方,有意抹上淡淡的霞光,一方面为了和邮票下方的大面积绿茵场形成色彩对比,另一方面隐喻“东亚是世界上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东亚的崛起。


第11版(文化)
专栏:

  几多欣慰几多希望
——听“五个一工程推荐优秀图书专家评议会”
锡兵
5月30日。新闻出版署会议室。《高科技知识丛书》(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农村大写意》(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中华五千年传统美德》(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4套新书摊在一张书桌上,正在接受与会专家们严格的审视。
这次“五个一”工程推荐优秀图书专家评议会是中宣部举办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实事求是的专家评审会,有优点明确指出,有瑕疵也绝不藏着掖着。
《高科技知识丛书》生逢其时。改革中的中国亟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起飞;又期待着通过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加速其更新换代,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样一套丛书撰写难度相当大,却能写得内容充实,数据丰富,文笔流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高景德教授对此颇为赞赏。但他也同时指出,这套丛书把再生能源等亦归入高科技未必妥当;对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的衔接涉及较少,给人言犹未尽之憾,缺少一个名词索引,不利普及……
王利器老先生拿到的是《二十六史大辞典》,他对这部书某些地方有欠准确提出了诚恳的意见。
北京大学的安平秋教授接着点评道:“这部辞典6万多条,大而不乱,有章法。尤值称道的是宁文不白,返璞归真,纠正了一窝蜂搞‘白话文言文’的时弊。”安教授也细心地摘出该书有时不够严谨的实例。
《中华五千年传统美德》是一套分册供中小学生及幼儿阅读的品德教育丛书,《农村大写意》则是一部报告文学集。到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刘乃和教授、文艺报主编郑伯隆等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这几年笔者参加了不少有关图书的座谈会,却少有这样句句落实、不隔靴搔痒的议论。这样的专家评审会如果多一些,于图书质量的提高相信会有帮助。
又一想,却还是生出忧虑来:这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图书,尚不乏可指摘之处。那么,优秀图书之外的更多的书籍质量,岂不是太令人担心吗?专家们毕竟不可能一本本都评过来呵!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谈出版
文化分层次品位须一流
本报记者祝华新
日前在新闻出版署召开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座谈会上,三联书店的新书《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引起与会者浓厚的兴趣。这本普及性美术史读物举重若轻,娓娓道来,精美的彩色插图用铜版纸印制,令人爱不释手。书店总经理董秀玉说:“文化有高雅、通俗之分,但不论哪个层次的出版物,品位都必须是一流的。
长期以来,三联书店以出版高品位的学术文化读物著称。一九七九年创刊的杂志《读书》,近年来受到读者关注。不少青年学者就是通过在《读书》上发表文章而崭露头角的,他们经常拿来好几篇稿件让编辑挑选。《读书》的作者先后换了五茬,出国一批又有一批人冒出来。《读书》与读者的关系也堪称佳话,“编读往来”经常被放在杂志最前面,对大城市与小县城的来稿都一视同仁,这是当年邹韬奋的办刊传统。今年期刊订价普遍上调,《读书》咬咬牙,仍是二元六角一期。当期刊订数普遍下跌的时候,《读书》今年订数竟升了一万。“这给我们做严肃文化工作的人增强了信心”,董秀玉感慨不已。三联还将推出由钱钟书先生选目和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五十本,均属晚清以来的学术精品。《陈寅恪全集》、《吴宓全集》和《钱钟书全集》也在策划之中,而《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则着眼于国内中青年学者有创意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今年首推八本。在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今天,《爱乐》丛刊为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摇旗呐喊,李德伦、郑小瑛、吴祖强等乐坛名家撰文,亏本发行。扉页上印着英国约翰逊博士的一句名言:“音乐是唯一不带罪恶的感官享受”。
董秀玉认为,“文化人要坚持品位,但不见得就局限于文人学者的小圈子。文化是多元的,要守住高雅文化,也要提倡文化普及化、学术社会化。要通过有新意的普及形式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普及文化中也能做出精品。”
三联书店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做普及经典的工作,如引进台湾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庄子》等。一套十本的《企业家手册》和七本《经营智慧丛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市场经济运作规程,操作性很强,颇受欢迎。董秀玉上任伊始,就着手筹办大众化的《三联生活周刊》。她觉得:在信息社会,杂志是与社会联系较密切的媒体,当年的韬奋先生、如今很多国外图书公司都是通过办杂志吸引读者和合作者的。四期内部讨论版后,仍需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继续努力,正在积极争取下半年正式出版。在争取《生活》正常出刊并顺利发展后,董秀玉还谈到下一步计划:在高档的《读书》和普及性的《生活》之外,再筹办一份中档杂志,从而构成三联完整的文化形象。三联对中等文化读物也很重视,《文化生活译丛》和《中华文库》续出至今,去年又搞了本《哲人小语》,致力于提高读者的思想修养。
“出版者不能完全不管市场,但也不能一味跟着市场走,要在与时代同步的前提下引导市场。”这是三联人的信条。
董秀玉说:“三联要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出版社,别的都可以吃亏,名声不能吃亏。”


第11版(文化)
专栏:

  企业报:企业文化的载体
——申凡与《中国企业报研究》
方化民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企业报已有几千家之众,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也正因为企业报是年轻的、特殊的新闻事业,其定位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一种情况是盲目向社会报纸看齐,实则是走了一条否定企业报自身特点的路子;另一种情况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企业性制约,大体上还是“工地战报”、“工作简报”的面貌。
企业报应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企业和新闻界?应在什么意义、什么层次上发挥作用?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申凡的新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报研究》一书作出了较好的回答。
申凡多年来与众多企业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亲身参与了企业报新闻业务及理论的诸多实践探索。他指出:如果说社会报纸反映经济工作的参与程度是原则上的指导与反映,外围性介入的话,那么,企业报的介入则是“深入”到了生产活动的核心。但企业报毕竟是一张新闻纸,不能停留于工地战报水平,对生产经营的作用不能等同于生产经营的实际管理部门。从指挥生产、作出决策、组织工作方面看,它属于外围扩散型的信息反馈与传递中心;从员工思想、情绪、干劲等心态方面和企业的口号、英模以至于企业哲学等企业文化方面看,它是这些信息收集、传播的枢纽。企业报应当在这样的位置上承担着为企业服务的任务。


第11版(文化)
专栏:

邮海广接千万里
画破万卷始通神
——1993年获奖邮票欣赏
60余万投票者翘首以待的1993年最佳邮票评选近日于蓉城揭晓。获奖邮票的设计者在众多集邮迷的“围追堵截”之中,忙里偷闲,为本报写下了设计邮票时的艺术构思。人谓邮票虽小,却是国家名片,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艺术风格和民族气质。为了使这张小小的“名片”带着中华民族应有的气派和风度出发,我们的邮票设计家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可说是画破万卷始通神。
1993年获奖邮票仅是茫茫邮海中几朵较为绚丽的浪花,我们希望能在邮票设计家和广大集邮爱好者之间架起一座小小的桥梁。为便于读者观赏,这里刊登的获奖邮票都是原大。(《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邮票及小型张图案请见5月28日本报三版)——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