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江南的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的和谐熨贴。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幽幽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石拱桥,巧连妙钩,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浓的酒液,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消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亦许还是一座古镇,就这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
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真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音,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屏障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城市是商贾贩卒的争逐之地,喧喧扰扰,嚷嚷豗豗,并不利于莘莘学子们的深研精思。而在古镇上,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一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我走过江南的许多古镇,听到过一则则一门两进士,一族三秀才的轶闻。江南的古镇实在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进可炫煌,退可隐身。她介于城市乡村之间,纯朴的风致中不乏兼容的大度。
这几年,江南古镇的一个显著变化特点是古街小巷的迅速冷落和以茶馆、书场为代表的古镇文化的日益萎缩。是她古老的躯壳里再也容纳不了现代人创造欲的膨胀了。吊脚楼下的清流只能溉育往昔的时日。一条条崭新的街道依着宽阔的马路兴建,商厦毗连,楼宇错落。仰头而望,蓝天还是那么寥廓悠远,舒缓流畅。路,是楔入古镇躯体里一条生机勃勃的动脉,它输给古镇以全新的气息。入夜,歌厅、舞厅前的霓虹灯变幻着迷人的色彩,渲染出古镇的繁华。那潇潇洒洒,打扮绝不亚于城里人的年轻一代,是绝不会再去茶馆和书场消磨时间的了。只是,它在物质文明的快速进程中渐渐失去了往昔的恬静和纯朴,失去了它先前的文化个性。但不必太依恋,得到总是以失去为代价的。这是历史时代进程中的必然。惟愿江南的古镇在更高的层次上永葆它的文化品位和个性。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由“老外”的内行话说起
向云驹
日前,有幸旁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邀请澳大利亚著名戏剧家克瑞洛·甘德瑞来剧院讲学。在首次讲座后的即兴问答中,有中国艺术家请克瑞洛·甘德瑞先生谈谈他对舞台演出使用麦克风的看法。
克瑞洛·甘德瑞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在舞台演出时是从来不使用麦克风的。”有人又问:“别的演出场合有人使用麦克风吗?”克瑞洛·甘德瑞先生回答:“在澳大利亚,比较大的音乐厅里演出时也普遍使用麦克风,但我本人很讨厌这种电器传声。剧院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舞台表演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气和个性。如果它也像影视一样,用技术掩盖起来,就有可能增加与观众的阻隔。”
中国的艺术家中又有人刨根问底地进一步探询:“除了小剧场外,您在多大的演出场合才使用麦克风?”克瑞洛·甘德瑞先生又答:“在有1500个座位的演出场地,我都用自己的肉声,决不借助麦克风。”
讲座大厅顿时响起发自中国艺术家的长久的掌声。
克瑞洛·甘德瑞先生不仅是澳大利亚一位知名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导演和一家剧院的负责人,所以,他说的“我”的情况,至少是他所在剧院全体演员的演出状况。在中国,这种类于1500个座位的剧场里的各类演出,大多都是离不开麦克风的,所以,轰然响起来的掌声除了表明中国艺术家赞同克瑞洛·甘德瑞先生关于舞台演出不宜使用麦克风的观点外,更多的是赞赏、钦佩的意思。
在我看来,“老外”克瑞洛·甘德瑞先生与中国艺术家的这一席关于麦克风的对话,其实说的都是一些常识性问题。如果说,不少演员演唱时离不开麦克风是艺术功力欠缺所致,那种借现代化音响搞假唱的行为就更不足取了。
据报载,许多艺术家对日甚一日的舞台演出放录音、对口形现象忧心忡忡;然而在一片反对声里,却有人辩称,放录音、对口形使观众听到了演唱者最美妙、最有代表性的声音,给观众以享受和幻觉,何乐而不为?这种比麦克风问题还要等而下之的“假唱”现象,完全用机械声顶替人声现唱,向来为真正的艺术家所不齿,想不到竟然有如此冠冕堂皇的辩护、提倡和美化。无怪乎中国儿艺的艺术家要那样认真地与“老外”探讨麦克风问题。
窃以为,行假唱并为假唱辩护者是很可以从以上中西艺术家的麦克风讨论中有所觉悟和警惕的。说到底,假唱行为是一种艺术滑坡后的自欺欺人,为假唱诡辩如果不是“诛心之论”,至少也是一种无知和浅薄。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曲家前不久说的一件事来。他说在一次隆
盛的联欢会上,由于采取了现场直播的方式,他亲眼目睹了有些歌星因为平常过多地依赖技术的制作、加工和包装,“临战”时刻,竟至于连舞台演出的基本功都丧失殆尽。就连有的红歌星上得台来,也不是跑腔荒调,就是节奏紊乱。此情此状,不堪忧乎?难道能与假唱丝毫无涉?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九州诗文杂志社为了繁荣散文创作,1993年举办了首届“亲情、爱情、友情全国散文大奖赛”活动,已圆满结束。九州诗文杂志社决定从1994年元月起到1995年12月底止免费继续举办第二届亲情、爱情、友情全国散文、诗歌(新诗)大奖赛活动。(肖东)
▲反映作者30余年泥塑创作生涯的《张润滋泥塑艺术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的百余件作品包括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她在艺术创作中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刘剑)
▲日前,《诗刊》杂志社、锦州市文联、作协联合举办“易仁寰诗歌创作研讨会”。易仁寰4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坚持政治抒情诗创作,已出版诗集3部,发表诗歌600多首。与会同志肯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也提出了热情的希望。(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六月观麦(外一首)
高深
麦穗悄悄度过蜜月
又在构思粉白色的童话
同样的主题、色彩
同样的经历和命运
谁也不觉得千篇一律
呼唤太阳
也呼唤不大不小的南风
吐出尖锐的锋芒
成熟了也不低头
(不像稻谷作谦卑状)
成功在夏季长眠在夏季
长眠而不逝灭
与齿轮手挽着手
拥抱天安门城楼
给一位村党支部书记
你从前流的汗水也是咸的
却没有给村民的生活
增添浓郁的滋味
把一座大山
翻成平地又堆成大山
没有织出太多的绿叶
那些日子已经过去
只留下沉积很深的记忆
和仍想抚摸的厚茧
如今你和农民兄弟
都成为土地的知心人
以生命的一部分
化作另一片绿色的生命
你把汗水滴进泥土
你把心贴在垄台上
你把自信投入明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山云海(中国画)学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