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从心里佩服中国传统医学”
葛娴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西南有座针灸学院,应邀来这里的中国医生郝吉顺,用中国针灸,治好了不少美国病人。有的瘫痪病人经他针刺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病人能站起来走步。由于疗效奇特,许多病人从美国各地专程乘飞机、开车前来诊治。他们赞誉中国针灸是“神针”。
我在美国时,慕名到这里采访。当我走进这所学院整洁雅致的院门,一种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墙上悬挂着鲜艳的中国国旗,墙的四周和桌面上,有各种中国式的人体挂图、实物模型,还有许多中外文中国医学书籍。一个专用柜内放着中国的中成药和针灸用品,一切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一位名叫弗里·法恩的美国病人,这时正在单间病室里,安详地坐在椅子上,接受郝医生的头针治疗。48岁的法恩,两年前,突然中风昏迷,半身瘫痪,双目失明,经过针灸治疗,他奇迹般地复明了,能独立行走,还能同别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当我走进病室,病人马上意识到有人进来,对我友好地看了看。伴坐在他身边的是他妻子。她红润的脸上泛着一丝笑意。当她知道我的来意后,激动地说:“我真高兴。中国的针灸真神奇!中国医生怎么治好我丈夫的病,我都作了记录,以后我要把它写成一本书。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针灸神奇疗效。我从心里佩服中国传统医学。”
郝医生在国内就擅长中医针灸,4年前,他接受美国得克萨斯州针灸学会的邀请,前来美国讲学和进行科研合作。
这时,郝医生正在运用头针,在病人头皮上作旋转的动作。病人的妻子眉飞色舞用手势比划,向我讲述她丈夫患病的经历。“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991年11月10日”,她沉思了一下接着说:“当我赶到医院,我吓呆了,他没有意识,不能动,活像个‘机器人’。接连的治疗一无起色。我几乎是在绝望中得知中国针灸,于是赶来求治。”
接着郝医生介绍,这位病人是中风后遗症。前来治病时,半身瘫痪,双目失明,意识不清。第一次针灸后,病人瘫痪的右上肢有了感觉,随后继续治疗一段后,病人就能简单说话,能扶着站起来迈步。郝医生说:“当我第五次行针时,病人高兴地叫起来,说眼前出现光环在闪耀。当我拔出针,光环消失。多次反复后,病人死活不肯拔针,要求把针扎在头上带回家去,这当然不行。后来,第六次行针,病人竟一下能辨认出相距两米以外医生几个手指的动作。”这证明他有了视力。我此次见到法恩时他已经恢复得较好。他说:“我感谢中国派来了好医生。我真幸运。”他还从椅子里站起来,走步给我看,证明他不再是个瘫子。
类似的病例很多。得克萨斯州一位美国女病人,双下肢瘫痪两年,她的美国医生说:“你的病目前美国没有办法可以治疗,你将在轮椅中度过余生。”后来这位病人来针灸所医治,当进行第二次诊治时,郝医生就把她带到课堂上作针灸演示教学。行针10多分钟后,病人神奇般地站了起来,顿时全课堂掌声雷动。又过了几分钟,病人竟然站起来走动了20多步。当时病人和她的母亲激动得放声大哭。课堂上的美国学生也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还有一位叫珍妮的病人,车祸后瘫痪一年半多,经郝大夫数次针灸治疗后,病人就站立起来。到第10次行针后,病人居然能丢掉拐杖,自己走出诊疗室。她欢喜若狂地打电话告诉她的美国医生。这个美国医生说:“不可能,一百个不可能。你要瘫痪一辈子。”医生驱车到病人家,珍妮当场一步步走给他看。医生惊奇万分,连声说:“这真是奇迹,中国医学太神奇了。”
中国针灸的神效传遍圣塔菲市,传到美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美国病人去扎针灸,中国“神针”的影响越传越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献身于艺术教育事业的人
——安娜·莫尔卡
吴迎春
我没见过她,想见时恨晚,她已于今年4月21日辞世。巴基斯坦新闻媒介纷纷介绍她,当地的朋友们连连称赞她。《太阳报》副主编伊克巴尔先生说,她闻名巴基斯坦,是一个优秀的画家、诗人、艺术家。画家伊马姆称赞她是巴艺术教育的先驱。她——就是安娜·莫尔卡女士。
安娜·莫尔卡1917年8月13日生于伦敦。和她父母的愿望相反,她选择了艺术,先是在伦敦的圣马丁艺术学校学习,然后进皇家艺术学院深造。在那儿,她结识了巴基斯坦杰出的画家——谢赫·艾哈迈德,感情日增,1939年他们结为伉俪。
后来他们定居拉合尔,她生活在那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安娜·莫尔卡早年就怀着一个心愿——要将先进的专业艺术教育引进自己的祖国。当时,她对拉合尔的艺术教育状况很不满意,那里只有一所英国人在1875年建立的工艺美术学校,执教的艺术工作者水平不高,只是搞些艺术活动,不能称为专业艺术教育。她要办高水准的艺术教育。1940年,她在著名的旁遮普大学创办了艺术系,并荣任系主任达30年之久。尽管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她没有回头。一些老艺术家说,莫尔卡把艺术系看成如同自己的孩子,像一个真正的母亲那样精心地抚育它。
开始,艺术系只招收女生,在她的倡议下,1955年开始招收男生。作为一个受过专门教育的艺术家,她深知一个艺术系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该系装备了完善的教学器材,聘请了出色的教员,如巴基斯坦杰出的画家哈利德·伊克巴尔等著名人士。她自己亲自执教几十年,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巴基斯坦艺坛许多有名的艺术家和杰出的艺术教员都曾受教于她。
通过她持续不断的努力,旁遮普大学艺术系不仅成为巴基斯坦首屈一指的艺术家摇篮,而且是繁荣巴基斯坦艺术的活动中心。在这里,每年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览,组织绘画等比赛,撰写巴基斯坦艺术家的专著等。巴基斯坦的艺术教育由此传遍全国。
莫尔卡在她长达50多年的艺术和艺术教育生涯中,赢得了声誉。她是拉合尔艺术委员会创始人之一、巴基斯坦第一名女艺术教授,也是退休后唯一保留教授荣誉头衔的妇女。她曾获得多项奖励,包括总统授予的杰出勋章奖和艺术领域中的最高奖励——总统奖章。
虽然她从事绘画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还是留下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她强烈的个性、熟练的艺术技巧。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宗教和爱国主义、田园和市场风光,以及社会风情,但她一生中最喜爱画普通人物肖像。她曾计划退休后集中精力绘画,后来,她又想,还是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艺术系,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艺术教员。由于退休后她常卧病床,迫使她放弃绘制宏篇巨制的想法,转而绘制小型的现代题材画。她还用诗体写回忆录,该书将在近期出版发行。
莫尔卡走了,但她为巴基斯坦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巴基斯坦艺术界正在收集她的作品,计划将她的家辟为博物馆,把她的作品长期展出,而她的绘画精品将陈列在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中。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荷兰
郁金香艳丽四百载
刘华新
春日时节,从海牙沿北海之滨驱车北上,进入荷兰,沿途所见郁金香接天映日,扑面而来,那红的似火,黄的似秋菊,白的似雪,紫的似丁香,林林总总,如虹似毯,栉比葳蕤。
郁金香自一五九四年被首次移植到荷兰以来,这种观赏花卉至今已装点“低地之国”四百年。而今这块土地上几乎每家每户都种养郁金香,郁金香品种已达三千五百多种,更有成千上万的花农成了“郁金香专业户”,每年生产数十亿支鳞茎和插花,远销海内外,据称,如今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郁金香产自荷兰。
荷兰人爱郁金香,不仅大面积种植,而且喜爱用郁金香图样做装饰。进得商店,你会看到,从茶具、烟缸、雨伞、领带、头巾到荷兰传统的防水木鞋,无不带有郁金香花饰,连咖啡馆的糖果小吃也特意制成郁金香状。荷兰的奶制品享有盛名,有些牛奶加工场拿郁金香标志作广告,甚至连银行的公关宣传也借助郁金香招徕客户,因为据说它也是富裕的象征。
荷兰人骄傲地称,郁金香是除风车、木鞋以外的荷兰另一标志。其实,郁金香“祖籍”并非荷兰。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本产于高加索,后被传到如今土耳其地区。大约在十六世纪,一位苏丹使节向维也纳宫廷赠送礼品,其中包括水仙、风信子、郁金香等各式花卉。一五九三年,奥地利人卡罗鲁斯·克鲁西乌斯应聘担任荷兰莱登植物园总园艺师,荷兰人提出一个条件:这位为维也纳费迪南皇帝主管药草园的植物学家必须将郁金香花卉随身带来,引种荷兰。于是翌年春天荷兰才有郁金香盛开景象,从此在荷兰种植郁金香逐渐发展,品种越来越多,历四百载而不衰。
郁金香品种繁多,其中不乏珍品。距阿姆斯特丹西北不远的利门郁金香历史博物馆,有一千余款各式郁金香,按字母顺序和培植年份一一展出,其中一种名曰“范托尔公爵”的花朵,紫红白边,典雅别致,被誉为“郁金香王”。一九四九年海牙以北的柯伊肯霍夫兴建最大郁金香花园,这里有两千多种郁金香,深红浅紫,雪白鹅黄,千姿百态,各领风骚。真可谓“百花千卉共芬芳”!
在“春来赠你郁金香”的歌声中,荷兰人为举国遍地盛开的郁金香深感骄傲!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有趣的微型动物
●微型猴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生长在南美洲亚马孙河上游的森林中。它身高10—12厘米,重80—100克,只有人的中指大小。刚出生3天的小猴仅3厘米高。猴毛呈黑色,密而长,外形像哈巴狗。它们喜捉虱子吃。
●微型鸟非洲有一种比麦粒大不了多少的鸟,混身长着细密的绒毛,翅翼透明。如果把它算作昆虫,但它却有两只脚。因此,科学家给它起名叫“麦粒鸟”。
●微型鱼菲律宾群岛附近的海洋中,游动着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一种极小的鱼,长成后仅长7—8毫米。
●微型狗南非有一只世界上最小的狗,出生一个月后仅重35克,可以放进一只香槟酒杯里。母犬的乳头对它来说太大了,于是,主人用注射器给它喂奶。
●微型虾贝加尔湖内,生长一种体型极小的虾类。这种虾数百只才重1克。微型虾通过让湖水透过触网膜,以捕捉浮游生物果腹。
●微型蛙非洲有一种花芯蛙,身长不足2.5厘米,平时隐藏在花内,肤色与花色相似,不易被人发现。(永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亚特兰大筹办奥运
何洪泽
自从亚特兰大在1990年9月获得1996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举办权后,3年多已经过去,离奥运会正式开幕还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这次恰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周年的奥运会准备得如何了?
亚特兰大看不出有很大动静,马路上没有什么关于奥运会的广告和宣传牌,也见不到为奥运会大兴土木的迹象。只有机场商店里卖的奥运会吉祥物和带有“96奥运会”标志的纪念品提醒人们,亚特兰大是这次奥运会的主人。
其实亚特兰大的奥运会筹委会从获得举办权的第一天就开始工作了。它的办公地点在市中心一栋新建的现代化玻璃大楼里,不过它表面上与在同一栋大楼里的其他公司一模一样,干净整洁,安安静静,没有一点忙碌的景象。不同之处是门口的一个数字显示倒数计时钟。我抵达的时候还有807天零11小时。这表明,在这里工作的人还是有紧迫感的。
当我把我的第一感觉告诉筹委会的新闻主任勃朗农先生时,他笑了。难怪,大家都把奥运会看作一个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的节日。不过,当初争办奥运成功的狂欢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踏踏实实,按计划工作。筹委会的工作其实不轻。目前,在筹委会正式工作的已有600多人,还有600多志愿工作者。到开幕的时候,他们将有5万多名志愿工作者,加上1.5万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5000多名记者,还有200多万蜂拥而来的观众和游客,那才真是热闹了。
说到具体筹备工作,勃朗农先生高兴地表示,工作一切顺利。筹备时间过半,工作也已过半。本届奥运会约需资金15.8亿美元。银行已先期贷款3亿,目前已筹得8亿,以后还有电视转播权、公司赞助、门票、纪念品等收入,资金不成问题。他强调,亚特兰大奥运会不想赚钱,他们只想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如有赢利,将全部用于当地业余体育事业。
亚特兰大看来能做到这点。因为它的基本设施大多是现成的。现在它已有一个7万多座位的带顶棚的全天候体育场和其他各种体育场所,只要再建一个8万人的露天主体育场、一个游泳馆和部分奥运村就够用了。新的奥运会体育场和游泳馆等工程已经开工,计划明年秋天完工。亚特兰大还有一个很大的国际会议中心,内有极大的展览场地。届时只要把场地一分割,支起临时观众席就可以进行乒乓、摔跤、举重、击剑等比赛,等于几个体育馆。奥运村设在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利用暑期学生空出来的宿舍,这些基本不用花钱。至于交通和住宿更不成问题。亚特兰大机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高速公路穿市区而过,在离市中心开车20分钟的距离内,已有5万多个旅馆房间,足够奥运会所需。因此,筹委会的主要工作并不在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在奥运会的规划、组织等软件工程。
亚特兰大奥运会正值现代奥运100周年,它将如何纪念这个难得的日子?勃朗农先生说,这正是开幕式的主题。筹委会经过10个月的挑选,已选定洛杉矶一家著名的大型活动设计公司唐米切尔公司来设计开幕式。它将表现三个内容:百年奥运历程,多彩的美国南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其方案尚未最后确定,但勃朗农先生相信,人们将会喜欢它,届时全世界会有35亿人通过电视观看百年奥运会的开幕式。
除此之外,将举办盛大的文化奥林匹克,展示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称作奥林匹克百年艺术节。筹委会将邀请世界上所有还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各国著名作家、艺术家到亚特兰大聚会。同时进行舞蹈、音乐、戏剧、电影、民间艺术、文学等表演、展览和举办讨论会。其吸引人的内容将不亚于体育奥运会。人们来亚特兰大既可以观赏体育比赛,也能欣赏文化表演。勃朗农先生说,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告诉大家体育与文化是不可分的。
亚特兰大奥运会在规模上又是一个新的纪录,将会有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这次盛会,而巴塞罗那奥运会只有172个。勃朗农先生认为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最重要的一次运动会,他深感肩负重任,但对办好这次奥运会充满信心。当初,谁也没有料到亚特兰大会争到举办权。这证明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勃朗农先生对中国运动员近年来在奥运会中所取得的好成绩有深刻印象。他特别赞赏中国女运动员在游泳、田径、举重等项目中的表现。他说,亚特兰大欢迎中国运动员,希望他们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中过得愉快,取得好成绩。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埃及尼罗河畔风光 张忆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