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古竹新翠
——一个“模范乡镇党委”的故事
冯朗峰
人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十几年,广东人富了,正在追赶亚洲“四小龙”。但你可知道,广东还有一片山区,与内地贫困地区相差无几?不过,他们不甘心落在沿海地区的后面。他们正在追赶,努力奋进。粤东北河源市紫金县属下,有一个4万多人口的古竹镇。这个镇的党组织被广东省委授予“模范乡镇党委”光荣称号。党委和政府“一班人”凭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朴素信条,正在干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事业。
他们是处在当今中国最基层、最接近群众的当家人!也是胸怀大志苦干实干的当家人!
充满生气的热土
出广州,东行200公里,公路蜿蜒于山岭、丘陵之间。公路两旁市镇的繁华景象随着道路的延伸而逐渐稀落,路况越来越差。抵近紫金县境,一条800米宽的东江横亘于路。路旁,由江对岸的古竹镇人自己集资建造的900多米长的东江大桥即将合龙。眼下过江,还得靠轮渡。
过了江,就是古竹镇。
半个世纪前,因为临江傍山、地位偏险,共产党东江特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就驻在此地。适宜于当年游击武装栖身的地理条件并不意味着同样有利于今天发展商品经济。然而,一进古竹镇,这里处处显示的那种蓄势待发的景象却打破了世人的忧虑,一切都让你惊诧:这里简直是个大工地。两条60米宽的水泥大道和30米宽的大街横纵交贯于镇区;虽然街道路面尚未完工,但街道两旁已经建成、即将建成和正在打桩、筑基的厂房、酒店、办公楼以及各种商业、娱乐建筑已经排开阵势;当地居民按照统一归划建造的各式小楼依次排列,看得出,有些居民并不急于将小楼建成住人,仅仅是看重新街道两旁的某块地皮,为捷足先登,申请下一块房基地,打起了钢筋水泥的框架,等待着来日的兴旺发达……
近年来,在加强宏观调控的经济形势下,全国各地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纷纷降温。而偏远的粤东北山区里却有古竹镇这样一方投资热土。这是什么原因使古竹充满着生机呢?
从常规的角度看,将来古竹东江大桥竣工后,镇上的公路即可搭上广州至福建的205国道;河(源)惠(州)高速公路建成后,距古竹仅6公里;广梅汕铁路与古竹之间的距离也很近,而三年后京九铁路一修通,古竹人就可以从家门口乘火车去深圳,去北京了!
这些外部条件固然诱人,但相同的条件乃至更优越的条件在全国各地岂止成千上万!何况,这些条件在古竹变为现实还需待以时日!
古竹在近年发生巨变的最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里有一个好的集体“当家人”,那就是镇党委,使古竹人有了主心骨。
是古竹镇党委一班人把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一简单朴实的道理化为一股强韧的心劲,汇聚成一股精气。这股心劲和精气可以感动上苍、化解天意,在常人以为难以施展身手的地方,创造出了动人的伟业……
责任与胆识,会使懂得利用时机的人们大获成功!
当家人的选择
古竹的“当家人”叫黄作霖。
8年前,他调到古竹镇担任党委书记。
黄作霖生在紫金县,长在紫金县。当过教员、公社党办主任,也当过镇长。土生土长的他,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深知世代耕居在这青山绿水的客家父老乡亲的甘苦与向往。外面的世界,他见得不多,却想得不少。中山、东莞、顺德、江门……乃至深圳、珠海这些令人艳羡的地方,虽不近在眼前,也并非远在天边。那几年,有些与自己资历相仿的人,抵不住黄金之地的诱惑,到那生机勃勃的地方投亲靠友,另谋发展,如今看来,于个人也不失为一条阳关大道。然而,黄作霖对于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依然贫穷的景况却总有几分不甘心:山区就永远没前途吗?这种炽热的挚爱使他从骨子里把个人的命运同这个偏远的粤东北山区小镇古竹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这下好了,古竹若发展不起来,你黄作霖怕也没出头之日了。40多岁的人了,在这儿干上10来年,下狠心改变家乡面貌。人一辈子干成一件事,也就足矣。”
要改变古竹的面貌,确实困难重重。1986年以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仅300来元。按说客家人是很勤劳、能吃苦的,他们性情平和、务实,即使是受过旧式教育的老一辈客家人,也较少陈陋的封建礼教信条。艰苦的生存环境使得客家人更注重有物质实效的观念和原则。这里的人们摆脱贫穷的动力是强韧的,只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太差,没人点拨,没人领路,因此只能苦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苍茫大山讨要温饱。黄作霖来到古竹后,首先把精力放在了引导贫困山区农民的脱贫上。他在对整个古竹的发展作了通盘全面的考虑后,在党委会上提出了改变古竹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要先温饱,后致富,就得先抓农业、后上工业。‘无农不稳’,是治理整个国家的信条,对我们这个小镇也一样。农民的温饱生计不解决,将来城镇工业的发展势必被拖后腿。”
黄作霖亲自带领镇党委领导班子和政府各部门干部,分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去开眼界,见世面。他们从富裕的同胞那里盗来了普罗米修斯的火种——那就是搞商品经济的思路与观念。
“让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绿色银行。”东莞人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就是靠种植荔枝致富的。古竹方圆几十里,沟坡山岭占大半,气候条件与东莞相仿,农民们也有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栽种荔枝等果木的传统,只是因零散种植形不成规模经济。如果像东莞那样,有计划地成片开发,形成一个对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大规模的荔枝生产加工、集散网络,古竹人就不难捧上打不破的金饭碗。
主意打定,黄作霖着手实施他的“绿色银行”计划。
“老百姓要靠我们这些父母官引导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路。有的时候也得来强制性措施。当然,‘强制性’措施也有个方式方法。这就叫领导艺术。”黄作霖这样阐述他的“为官哲学”。
要使全镇山区的几百户农民自觉自愿地在短时间里漫山遍野植果树,也得花一番工夫。镇领导认定这是造福老百姓子孙后代的事,就放手大干,不怕“搞运动”之嫌。
他们首先在下属的7个管理区开辟了占地80亩的苗圃,培育了60万株荔枝、沙田柚果苗。针对当时许多农民尚未脱贫的状况,镇上规定,栽种果树50株以下的,买苗资金自筹,种50—100株的,镇里贷款一半,种100株以上的,镇里贷款100%;凡是栽种了荔枝、沙田柚等优质水果的责任山地,15年后不列入土地调整范围;户主今后“农转非”了,果树仍归栽种户;不愿种的,到了一定期限,他人可越界到其责任地打坑栽种,收益归种树人……
几条措施一颁布,农民没一户闲着的,没一户栽种少于100株的。有些人家急忙把在外上学、打工和工作的亲属召集回来,突击栽树。一时间,古竹漫山遍野种满果树,既绿了荒山,又有了财源。去年仅此果园一项收入,全镇共计2960多万元,农村人均600多元,而更多的收入还在此后果树到了高产期的时候……
力量在群众中
农民有了摇钱树,就算上了富裕路。
由此,人们更被这真实的力量带到了更高的追求上。
黄作霖和他的战友们信心倍增,他们把心劲和精气儿集聚到了另一个目标上:办工业,办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化工业。
还在1989年,古竹镇尝试着开办了第一家与外商合资的企业。此前,古竹只有一些三来一补、粗加工的工业,或是作坊式的小工厂。这家与台商合资的自动化电阻元件生产厂是古竹走上高效益产业的起点。
为了办起这第一家合资厂,黄作霖和老镇长梁慈安以及镇上的其他几位领导一起,先后辗转37个单位,盖了142个印章,行程2万多公里,磨坏了12个汽车轮胎,历时1年零10个月,终于筹集到所需资金,使工厂建成投产。开工剪彩的那一天,黄作霖的心情难以名状。从自身经历的磨难中,他体会到了穷乡僻壤办合资厂的万般艰辛,“越穷越难,越难越不能甘心穷!”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古竹迈开的这一步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也正是因此,他们万分感念这位第一个肯来这偏远落后山乡投资的外商。何以报答?除了悉心经营真诚合作,他们慨然允诺以优惠的价格给那位外商一块位置优越的地皮,等待他的第二次选择。
古竹人对现代文明、现代化经济的向往是这样强烈而真诚!
古竹要大发展,这样的企业何止要办几家、十几家?但是,筑巢才能引凤。虽说心诚则灵,可光有真诚的愿望也引不来外资。硬环境终归是不可或缺的。
需要干的事太多了。
要开通程控直拨电话。
要建变电站、供水厂。
要征地、平地、拆迁。
要把未来市政建设规划的蓝图一项一项落实在占地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而最首要的当务之急是修建连接205国道的东江大桥。大桥不通,道路阻隔,古竹与外界的物质和人员交往都受钳制,再有投资兴趣的客商也会退避三舍。这是古竹起步的绊脚石。可是单建桥一项工程的投资就要1600万元。怎么办?
区区小镇,偏处粤东北一隅,不能靠人怜悯你的穷困?不能等人青睐你历史上的革命功勋!
过去的岁月支付不了当前的困惑。
只能靠古竹人自己今天的拚搏,靠镇党委把全镇人民拧成一股绳,创造最新的业绩来!
从镇里决计建桥的第二天起,黄作霖就揣着起草好的报告跑县、市、省和中央的一个个有关部门。当初,他们连建这样大的一座桥需要哪些繁复的报批环节都不摸门。今天到市里,人家说得有北京交通部的另一份报告批件,第二天,黄作霖就带着连夜拟好的报告到了北京;北京说,你一个小小乡镇政府的报告不行,这么大的项目得有省里的批件,他第三天又赶回广州去……三上北京终于争取到了交通部250万元的拨款;加上省交通厅、县财政和镇财政的拨款,也仍有300万元缺口。
力量在群众中。
唯一的出路,只有向群众集资了。
“桥一定要建。向大家集资权当是没办法的办法。那么先从我们党委的同志集起吧!”黄作霖在镇领导班子的会议上第一个表示认捐1500元,其他党委成员相继表示捐资1000元、500元不等。
过了没两天,一位党委成员在党委会上沮丧地说:“有人散布谣言,说‘镇领导班子每个人都能掏出这么多钱,可见他们平时底下有私分。’我们家里平时并不宽裕,拿出这些钱来不容易,现在还要蒙受这份冤枉!”
黄作霖一听,说:“咱们这些人底下有没有私分大家自己心里清楚。既然没有,何必在乎别人说呢?”
谁知,没过几天黄作霖做完农村党支部的动员会后,几位来自基层的农村支部书记不由分说地每人认捐1000元;紧接着,镇上各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以及个体户们纷纷带头捐款。群众的捐款数目和踊跃程度出乎镇党委的预料。这件事使镇党委领导班子很受震动。面对群众的热情,几位主要领导成员主动做了检讨,并表示要克服困难追加捐款。加上他们在广州、深圳、珠海以及香港等地的集资,300万元的缺额补齐了。今年之内,古竹人就可以在这祖祖辈辈世代遥望的两岸之间信步过江。他们跨越了几代人的梦,终于把理想之桥架到了彼岸,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没有镇党委,我们修桥的念头不知还要等几辈子呢!”
恪守本分与尊严
修建东江大桥仅仅是古竹事业大发展的开端。看看古竹镇领导手中掌握的工程项目,有人会感叹他们着眼未来的大手笔、大气魄,也有人会以时下流行的一种心态揣测:这么多项目,光回扣、红包够吃几辈子了。
确实,从工程承包商那里吃回扣几乎是一种世界性的腐败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得连通常由中立机构估算的标准工程造价中都有一项莫名其妙的“不可预见费用”——明眼人都知道这里包含什么秘密。
黄作霖来古竹后,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到任的那一年。镇政府前的那条街道晴天一街土,雨天一街泥,亟待整治重修。建一条百十米长的水泥路,算不上大工程,却有几家包工队前来要求承包。镇里决定施行公开招标,谁出的底价和条件优惠就包给谁。没想到投标的那一天,一个本地的包工头亮出标底,“独树一帜”地说:“不论别人出什么价,我出比最低价每平方米再低5分的价!”
主持工程招标的镇委副书记黎焕通指出:“你这种报价无效。因为你没经过成本核算,没法保证工程质量。”这位包工头毕竟是本地人,党委会上,有人为他说话:“既然是按价格招标,他出的价最低,当然应该包给他,这样才说话算数。”
党委会一时开不下去。
黄作霖从外地出差赶回来后,面对这种局面,他先召集大家开会讨论。针对本地包工头与打出最低价的另一个外地包工队,提出三个问题:⒈谁的施工设备完备?⒉谁的施工队技术水平高?⒊谁的交工期更有保障、施工更容易监督?三条都倾向了外地工程队。最后,自然也就没有人再以5分钱的价格“优势”替本地包工头争辩。
这件事,给黄作霖和梁慈安等镇里的主要领导一个警示:工程招标的监督问题不解决,后患无穷!今后,大家是抓工程还是抓红包,不仅关系着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还关系着古竹镇今后能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
从那以后,古竹镇的所有工程不论大小,一律实行公开招标。他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公布投标规则。这样一来,各家投标方案一公布,无需讨论,谁的得分最多,工程应当包给谁,任何人无缘置喙。此外,他们还确立了一套健全而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管工程的不管招标;管招标的不参与工程,纪检委对负责工程与招标的人员实行全面监察。
镇党委采取这种严格的公开招标方法,不但杜绝了社会上工程招标中常见的吃黑现象,而且也节省了大量资金。比如原预计投资2500万元的自来水工程经过公开竞标,在众多的竞标者中最终被一个工程队以1788万元带资承标,节省了700多万元,还腾出了一大笔宝贵的流动资金!
他们算过一笔帐。多年来主管经济工作的老镇长梁慈安说,“外面的情况我很清楚。一般工程承包都拿回扣,这是最普遍的情况。拿了人家手软,吃了人家嘴软。如果我要了人家这百分之几的红包,我们镇上就会让人家多拿百分之几十的利润。当家的不能不算这笔帐。”
当然,也有人猜测。几年来,梁慈安手下经管的工程投资额少说也有一两亿。如果放开胆子和手脚,每项工程拿个1%,他现在起码也是个百万富翁了。梁慈安没这样做。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党性和良心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说,古竹镇党组织制订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也不允许。因此,才能保证古竹镇不止一个梁慈安不吃黑,其他干部也没有利用手中职权中饱私囊的。
镇党委一班人在与前来古竹投资的外商打交道时也恪守着当家人的本分与尊严。
古竹每年接待前来洽谈投资业务的外商两百多人,签约项目近百宗,履约资金好几亿元。谈判时稍一松懈,拨算盘珠的指头稍一划拉,出入的金额就几十万、上百万。为了给古竹人民节省每一分钱,多挣每一块钱,镇领导不敢稍微懈怠,不敢丝毫贪占。几年来,他们从不收受一份私人馈赠,没有要过外商的一包香烟,没有向外商提过任何私人要求。这都是为了在合资谈判中能够理直气壮地为维护古竹的利益而据理力争。
古竹镇的这班领导人明白,古竹的条件还比较差,吸引外资的客观优势不多。为了能让外商对投资古竹感兴趣,他们只能一方面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允许下,尽可能地制订出对外商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则以自己的热情、真诚感染对方,以自己高效率、守信义的合作姿态取信对方。凡是涉及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事务,一律由古竹的人跑腿包办;外商三更到,镇领导半夜起来洽谈,外商希望10天办好的手续,镇领导连轴转,7天就办妥;外商的一切合理要求,他们一定尽力满足,从不找对方半点麻烦……一位外商来到古竹后因病住院,在医院里,他真正感受到古竹人对客商的真诚情怀。镇里的干部轮班在病房看护他,镇长的夫人在家里为他煎好中药亲自送到病房……这位生意场上走南闯北,历尽人间冷暖的商人深受感动!回到海外,他逢人便说古竹好,尽管自己的项目没谈成,最终还是亲自带来两位商人到古竹办起了制衣厂和灯饰厂。
我们问黄作霖,“你是怎样从一个生长在闭塞山乡的镇干部变得这么精明的?”
他笑笑说:“只要把4万古竹人交给你的这份家当看成自己的家当,把每一分钱看成自己的钱,你就不得不算计,不得不精明。”
奋发走向未来
古竹镇的党组织及其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在古竹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感召力。在经济活动中,他们身上体现着廉明,也体现着合理的利润追求——为公众的、集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体现着公正、良知,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社会两种价值、规范之间的平衡和明智的选择。
梁慈安,这位朴实、仁厚近于木讷的老党员、老镇长,以一种沉稳、坚忍的人格力量支撑着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也支撑着全镇上上下下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做为一镇之长,既要主管镇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大业,又要过问甚至亲手经办哪怕是某一位村民镇民的家长里短。任何时候走在街上,都可能有人拦住他诉说请求。这是一种权威,也是一种琐屑的责任、义务,再也正常不过。
尴尬的是人的角色、地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安排,你也得受着。
多年来从事经济工作的梁慈安,在商界交际的人多些,为古竹的诸多项目外出筹款借贷的活计常常非他去跑不可。在家里虽说不上威风八面,一言九鼎,可一镇之长毕竟一句是一句,可到了外边,区区一镇之长,人微言轻,干的又大多是讨贷借钱的事情,就难有镇长的底气和威严。可贵的是梁慈安依然能在这地位的落差中维持自己不卑不亢的尊严,并未由此而心态失衡、愧对职责。在他常去的广州、深圳、上海乃至香港等通都大邑,豪商巨贾们觥筹交错中生意谈定,买卖做成,他梁慈安没这个场面,只能方便面果腹,矿泉水解渴,有时为了能在笃定的时刻找到要见的人,不得不在人家吃饭的当口做一回不速之客,还得空着肚皮婉谢人家饭桌上客气的邀请,说“吃过了”……只要能把事情办成,他都不在乎这些艰辛、劳顿,因为他心中认定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在于所从事的事业。
古竹是当代中国成千上万个走向富足的乡镇之一。她的价值不仅在于她作为一个贫困、偏远的落后山乡步履维艰而又脚踏实地地向现代经济社会迈进,更在于她是一个可供解剖的社会活体。在这里,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并非由特殊品质的成员组成,这个镇的群众不论农民还是居民也都无异于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但这里的党组织与民众在社会转型期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良性关系,这是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们凭着事业上的成就感、成功感,保持自己品行的端庄、人格的完善,领导着古竹群众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古竹,正在生发着新的翠绿,弹奏出清新的乐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