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国短笛(组诗)
王忠范
阿伦河
兴安岭扯出的一行诗句
描绘北中国的名字
尽管天空与阳光很边远
成片的农业绿了古老的梦
黑土地涌现着夏天
母亲一句长长的叮咛
晶莹成从不枯竭的力量
日与夜曲曲弯弯
可呼喊的希望滚滚向前
我们便是一朵朵浪花
在兴安岭下
在红鸡冠之上
夏牧场
夏牧场是一面旗帜
挥动着羊群与蹄声
平铺的日子长满绿茵
百灵鸟朗诵着广阔
鞭花溅成露珠溅成牧歌
夏天在白云里柔软和芬芳
夏牧场被羊群移动着
在古神树的那边
羊角号呼唤着丰收节的早晨
骆驼山
一峰永远的骆驼
永远地沉默与奔走
从不留倒退的蹄印
被风雨淋成一个警句
装点着那片天空
有声或无声的姿势
是一种悲壮和歌唱
在一个民族心中矗立
我们感受真实的威严与自豪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秧歌声声
刘高贵
春风似才款款地挪了几步,柳梢头已鹅黄鹅黄地灵动起来了,晴空下便尽处响着呜呜的柳哨。柳哨大多是不成调的,让孩子通红着小脸那么一吹,秧苗儿便顶着露水往上长——春早人勤,说着说着便是开秧门的时候了。
大野里,一早间便响亮亮地甩出了悠悠的秧歌来。
我指的是在我们老家。
在豫南,秧歌向有两种。一种是表演性质的,即社戏场上红男绿女们扭的那种,伴了锣鼓,咚锵激越,欢实且红火,内容却未免单调了一些。第二种便是唱的,在插秧时节于劳作的水田里唱的,男一嗓女一嗓,此起彼伏,词是即兴的词,调是即兴的调,明亮悠长,远远地将尾音那么一甩,又一甩,每一嗓都如春阳春露一样让人心动。抑扬顿挫间,歌声便水灵灵地浸润了一天一地的灵气。
这样的秧歌自然是不需要编排和伴奏的。
想唱就唱,想歇就歇。坐在秧马上薅秧时可以唱,立在水田里插秧时可以唱。兴致一来,尽可以撩人一来一往地对唱;没人的田畈里,也可以自己唱给自己听。想吼,就直直地一嗓子吼上十里八里远;想玩点儿花儿也行,只管曲里拐弯地把个调子抖上抖下,倘能抖得一田的水波涟涟,那才真叫绝哩!不要喝彩,也不在乎什么“艺术效果”,只要自己感到轻松愉悦了,就好。说白了,唱秧歌其实就是为了解乏、解闷,为了营造一个迷人的劳动氛围,让繁重的农耕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秧歌是信口唱的,却也有些讲究。
唱生不唱死,唱甜不唱苦,所以秧歌里里外外都透着一种喜气。内容也以赞美爱情和预言丰收为主。温馨的祝福和美好的心愿一经被化作歌声流出来,便具有了别样的韵味。梁山伯十八相送、牛郎织女鹊桥会……一个个古老的传说一旦被哥呀妹呀地唱出来,感动的,首先是歌唱者自己。过年打糍粑、初一着花衣……一桩桩甜蜜的心事一旦被郎呀姐呀地喊出来,陶醉的,首先也是歌唱者自己。
能够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自己感动自己一回、自己陶醉自己一回,对纯朴勤劳的山里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在歌声里劳作并畅想收获更叫人欣喜的?
秧歌让人爱,因为它从不欺生,谁都能很快融入那特有的意境中,忘我地走上一程。秧歌让人喜欢,还因为它从不欺老,谁都能自得地沿着它轻快的节律,坦然地浪漫一阵。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穷的、富的、外来的、本土的……只要挽起衣袖和裤管踏入明镜一样的水田,并且开口唱上几句,你便是高手,便是歌圣、歌仙,你的灵魂便会受到一次沐浴,你便是歌,歌便是你,你便是大地的主人……
秧歌是一壶老酒啊!
那酒里,含着农家的心血和汗水……


第12版(副刊)
专栏:

  玉兰花瓣
赵晏彪
一弧柔光,美美地从那苹果绿色的台灯罩里流洒在案头,默默地欣赏着书案上那片玉兰花瓣。
花瓣很美,像一只息憩在宁静港湾的小舟;花瓣如玉,但不似通常人所言周身洁白,而是于花瓣的根部泛起一条粉红色的线,由浓渐淡、由粗变细,直串通到顶端,于全白之中略衬些暗红色,好看、雅气,也有味儿。
记得儿时曾经听一位长者说过,玉兰花瓣在树上时是通身洁白的,可一旦脱离树体,便会出现上述情形,不知她是因缺水分和氧气所致,还是疼离了母体因伤心而成?也不知是她厌倦了一味任游人观赏、拍照的俗气劲儿而羞得红晕,还是她有一种大男儿化作春泥更护花之豪气!
我捏熄了手中的烟,生怕烟中尼古丁污染了花瓣的玉体。站起身,踱步于斗室,凝目于案头,久久地欣赏着灯光下那如优美的油画一般的她,永远地悬挂在我的心壁。
怎能忘记,那玉兰花瓣,是在那个恬静的黄昏失落的,失落在松软的泥土上,不失其洁白、不失其风韵,傲视着即将退却的残阳,露出坦然的笑靥。
好像一首洁白的小诗,清晨望着玫瑰色的朝阳微笑,清新而纯美。
她似一只悠扬的小夜曲,夜晚朝着娟娟的月儿倾诉,欢快而怡人……
而我,轻轻地将她拣起,带回我的斗室,视为心灵的吐露,真诚的自白。并把她悄悄锁进我的记忆,珍藏起这一份洁白、一缕幽香、一片深情,于我心灵的田园……
这样的感觉今年还会找回来吗?
寻寻觅觅,我又步入了那院中的花园,旭日东临,晨风掠面,虽天气微冷但不彻骨。远远地,一缕花香钻进五内周身爽透。禁不住抬首一望,只见园中一株玉兰花早于众树凌然绽放,使这早春真的名副其实了。几只鸣春的鸟儿,也被这早春花惹得心花怒放,啾,啾地唱个不住。经过一冬的枯黄与单调,初见这般景色能不惊喜?快步树下,枝头白花朵朵,冰肌玉骨,树下花瓣零零,冷艳吐芳。似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我突然止步深深地吸了口这早春之晨那新鲜又略含花草之馨的气息,不成想无意中却惊飞了一树的鸣春鸟儿……
鸟去是不会复回的了,我不无遗憾地望着鸟儿飞去的天空,然后猫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花瓣,细品细赏。
花瓣或许刚刚脱落,按常理,既是落花必是枯叶,但这玉兰花瓣却非同常花,她不曾让我感到一丝的干枯。花瓣羞涩地依在我的手心,披着露珠,喷着馨香,见之让人爱恋。举目树梢,花瓣不因落英而败兴,依然纯美迷人。
树下徘徊,赏玉兰之习已有几年的历史了。但似乎今日方才觉出她的奇绝来。奇者,满树皆花竟无一叶相衬;绝者,无绿叶之衬花仍艳美,不单调、不媚俗、不合污,气韵高雅,令人惊奇之余不免寻味良久。
花有千种万种,虽不能一一唤出芳名,亦不能树树观察入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千树万姿,千花百态,无一相同。那么是否这世界上还有与玉兰花一样的,无须绿叶相衬亦美亦雅的花呢?无论有还是无,我想,这世间万物总不都是必须由绿叶相衬才华美娇妍,不陪不衬就不美不雅不俏不丽的吧!


第12版(副刊)
专栏:

  背篓上的湘西
木青
小时没见过山,房前流水都没有坡,房后大草甸子,更是一马平川,地平线就是天边。实在想象不出山到底是什么样子。长大后,从小世界来到大世界,山是没少见,却不曾见过湘西这般多姿多彩的山,它融峨眉之雄伟,泰山之壮丽,桂林之俊秀,黄山之奇美,而独树自己诱人的风姿。不愧被联合国定为“地球遗产”,国务院定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据说,它是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然而,我要说的却是居住在这里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善良的土家族人民,他们似乎从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就首先学会背山,用大小不等的背篓背山,背那有如天上星座和彩云般多的山。平原来的人觉得这里的山多得可怕,仿佛那山不是立在那儿不动,而是一座座会移的城或庄稼院那种大粮囤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压在外来人肩上,使你直觉累,累得往上迈一步都要喘。相反,对于从小就学会背背篓的土家族男女乡亲来说,背篓却完全是轻松而惬意的,好像山村美好未来与粮食农机什么的,全是用背篓乐乐呵呵背来的,再高陡的山,对他们来说也是如履平地。
一路之上,我曾看到各式各样的背篓,有编织考究,图案新颖的,有表面粗糙,实则坚牢的。其用途也无所不包:上学背,打草背,搬家背,结婚送亲送礼背,就连孩子甚至老弱病残也用背篓背……我曾设想,用别的什么运输工具行不?汽车条件不具备,且不说,那么驴车马车牛车或手推车行不?有的地方行,有的地方不行,总之,什么也不如背篓灵活便当!这实在也是祖先劳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啊。我曾在上坡山道上遇到一拨送亲队伍,见十几位乡亲拉成一个不大也不小的背篓行列,有的装猪肉半子、鸡鸭鹅;有的装粮油菜;还有的装缝纫机、布料、毛毯、皮鞋……样数极多,且背篓上均贴着大红双喜字,阳光下,异常鲜亮。我请司机停车,下来问落在后头的一位“湘江妹子”:“你背了这么多东西,累不?”那妹子看看我,脸一红,以为我笑她落在了后头,忙赶几步:“不累不累,累么子!”我想,走这上坡路,别说背挺重的东西,就是空手走,也会气喘的。又问:“这是给什么人送亲啊?”她答:“给姐姐。”我不无玩笑地说:“那什么时候也这样送你呀?”她红脸低头晃晃身子:“明年……”“听说土家族相亲,兴对歌,是吗?”“那是过去。现在也有……”我真想再问下去,包括请她唱一段,可又想,说不定人家挺累,对你这“坐车的”有此雅兴很反感,只好作罢。我跟司机商量,请她和伙伴把礼品放到车上,送一程。不料这湘江妹子和身边乡亲都热情地谢绝,他们习惯或说乐意用自己的体力把喜礼送到亲人手中。土家人从不轻易麻烦别人。
这使我想到担山工性格,泰山峨眉等名山之巅,不都有奇巧的楼堂庙宇吗?包括那陡峭山崖上的栏杆石阶,不都是担山工一瓦一石地从山底下担上去并建起来的吗?他们是在原始状态下,建筑美的大厦的英雄!
有人说,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形容汽车之多;然而我要说,我们的湘西却是背篓上的湘西,是汉族土家族兄弟姐妹用背篓背出来的,苦是苦了点,可其精神不是更伟大更令人钦敬吗?这不是“精神胜利法”,是大自然的造化和人定胜天结出的硕果告诉我的。我们在湘西行了近千里,所到之处,除修整别致风格独特的游乐园所外,还有市政建设的用心良苦,给我突出印象是往往大城市才有的那种豪华宾馆,这里几乎每一市县都有,不禁使我们惊诧不已。这难道不是背篓人的智慧结晶吗?
我无比坚定地相信,这种崇高的背篓精神,湘西须永恒下去,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须永恒下去。它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美的化身,与山水一样美的映照,是艰苦奋斗的民族之魂!
我欣赏背篓,更钦敬背背篓的人!


第12版(副刊)
专栏:

山色空濛(中国画)王一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