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齐岳山,飘来吉祥“白云”
曾国操翟建华
齐岳山,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境内,海拔1700米,东接大巴山脉,西连武陵山系,绵延百余公里,史学家称之为“巴楚屋脊”。
齐岳山上雨水充足,牧草茂盛,大约有十几万亩绿绒绒的肥沃草场。然而,过去居住在这里的山民们却年复一年遭受着贫困的折磨,直到1976年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长期以来山民们在贫困线下苦苦地探寻着,先是想走发展林业的路子,把齐岳山建成莽莽林原,结果事与愿违,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留下来的仅仅是稀稀疏疏的“袖珍树”。之后又改种粮食,政府虽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大量投入,但收效甚微,得不偿失,山民们不无感慨地奚落道:“地膜包谷一片白,国家舍得我舍得。”单一的林业走不通,单一的粮食也走不通,齐岳山始终未能拿到走出贫困线的“通行证”。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支配行动。利川市的决策者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外引内联,大开门户,一个似乎有点异想天开的大胆构想终于形成,那就是直接从与本地自然条件相似的世界畜牧王国——新西兰引进优良毛羊品种,科学性地规模开发各种系列成套产品,把齐岳山变成中国的新西兰。
1989年农历大年初一,当第一批来自新西兰的罗姆尼半细毛羊羔远涉重洋,出现在利川齐岳山时,那份激情竟使人们淡忘了春节的存在,相互见面听不见“恭喜”、“拜年”之声,不绝于耳的却是“接回来了!”,“接回来了!”
当这朵朵“白云”飘向大山深处,山民们沸腾了!“白云”使他们仿佛看见银色的未来,忽然醒悟到他们的脚下就是硕大的聚宝盆,阿里巴巴呼唤“芝麻开门”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吉祥的“白云”带给山民们的狂喜,绝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一步走顺,满盘活。利川市委、市政府为有利于行政区划和健全牧区的地域整体管理,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谋道区的齐岳乡和另外三个村划归齐岳山牧业经济开发区。并将开发区隶属利川市牧工商实业总公司管辖。这是一个将开发区建成为南方草地牧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化管理的重大决策。这个决策不但充实和健全了开发区基地,而且让牧工商总公司带动开发区,开发区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民脱贫奔小康。他们与农户采取“签订合同、贷羊还羊、产品统收、增值分成、轮流扶持、滚动发展”的办法。1993年农民纯收入增加到3117.00元,开发区产值上升54%。同时这种“公司+开发区+基地+农户”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走向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形成经济小区,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农民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摆脱贫困看作是贫困山区自己对自己的挑战。这种挑战,只要正确指导,必须的经济科技援助和政策上的切实保证就可以做到。没有这种观念,就会觉得贫困地区条件太差,国家给的钱太少,脱贫希望渺茫。有了这种观念,就找到了打开这座贫困而富饶资源宝库的“金钥匙”。利川市的决策者们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年复一年地带领群众在高山上不屈不挠地艰苦奋斗,最后终于找到了这把“金钥匙”,使齐岳山牧业经济开发区招来了诸路“神仙”,魔术般地一夜之间组成了“托拉斯”。他们与香港联办“利完肠衣加工厂”,与浙江苍南联办“利苍合资皮革厂”,还有“川南合资毛纺厂”,“畜禽食品加工厂”等等几十家公司企业。在海口、武汉、深圳、宜昌等地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和流通市场,经济的腾飞有如在弦之箭!
从引进开始,经过了基地建设、办企业公司、搞市场流通到初具规模的南方草地畜牧业中心,齐岳山艰难而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高山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齐岳山已拥有了今天,也将会更好地把握明天。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途径
佟章
1990年以来,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从民族地区选拔近百名优秀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先后到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北京、天津市挂职锻炼。今年这项工作将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到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参加挂职锻炼的民族干部也由过去每年二三十名增加到100名。这是新形势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途径。
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天津挂职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民族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在思想观念、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实践证明,挂职锻炼是培养民族干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有利于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的联系,促进相互间团结。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受到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干部的欢迎,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北京、天津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为挂职锻炼的各民族干部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出了表率。今年新接受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地区和部门,应当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共同携起手来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长起来,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总的来看,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结构不够合理,真正懂经济、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干部还不太多,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很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抓紧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当前民族干部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去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召开了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新时期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任务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
近几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要认真总结经验,把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做得更好。就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这项工作来说,也需要逐步完善,不断提高,长期坚持下去。应当指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不单是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党全国的共同任务。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帮助少数民族培养干部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包括像挂职锻炼这样一些很好的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培养更多的干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成长的新路子。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拿出点精神来
南瑶
与贫穷打交道,既是物质的较量,也是精神的较量。
齐岳山栽树树不活,种粮粮不收,几经探索,屡遭失败,可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反而越挫越勇,想法越来越大。要在齐岳山上建造中国的新西兰,这是何等的气魄。贫困终于给这些勇士们让出了一条致富的通道。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贫困地区只是一味地强调金钱的作用,认为现在是搞商品经济,没有钱什么事也不能去办。袖子长胳膊短,伸不出手来。穷怕了、穷得连个想法也没有了。这从精神上先就输了一着。
物质的力量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力量也不可低估。没有一点创造精神,即使有了钱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办好。贫困地区的工作相当繁重而艰巨,举步维艰,困难俯首即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就很难走出周而复始的思维怪圈,就很难摆脱贫穷复贫穷的恶性循环,就很难把各项工作做好。所以,这就需要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挺起腰杆,狠下决心,拿出点奋斗精神来。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白净:
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博士生导师
白净——满族,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同我们在任何城市里看到的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知识女性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身材依然苗条,快言快语,透出青春的活力与潇洒。
医学超声和循环系统仿真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尖端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对于人类医学进步和模仿人体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两方面颇有建树的白净,曾是一位长春姑娘,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同年自费赴美国Drexel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留学。在美的6年期间,她一路快马加鞭,从硕士到博士只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到1987年举家回国时,她已在这家学院副教授的位子上任职两年了。无须请她详谈如何刻苦攻关,这一串闪光的足迹足以看到她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
谈到当初毅然率全家回国,被人称作是“傻子之举”的初衷时,这位当时已获绿卡,拥有年薪三万美金的女教授淡淡一笑:“我觉得自己应该回来,毕竟这是我的祖国,我的事业应该在这里。”
7年,也许对有些人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心想干些实事的白净来说,太宝贵了。归国后,白净将几乎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医学超声和循环系统仿真研究中,用汗水和智慧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7年中,她参加了高分辨率超声成像研究、双气囊法和闭路控制算法等11项由国家扶持的科研项目,其中9项负责人的落款处写下了她的名字。
7年中,她恪尽职守,努力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位渴望成材的学子,一支拥有1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和众多本科生的弟子梯队悄然形成了。 7年中,她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并出版了三部专著。她以自己对学科发展的高超预见性和较强的创新、开拓和拚搏精神,在其学科领域拥有了较高威望和影响。因而一位美国超声界著名学者称她是“生物医学工程界最知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几年中,白净以自己较高的学术水准、丰硕的成果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首肯。1989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99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和1993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这三大奖的一等奖,尽被她收入囊中。1992年她又当选为国际声学大会声测量分会主席。(任海肖革)(附图片)
白净近影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国民族科技工作及成果》一书问世
本报讯《中国民族科技工作及成果》一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发展情况的出版物。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结篇》是来自五大自治区及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州、县的科技工作总结,以此为缩影来展现我国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技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变化和发展;第二部分《成果篇》搜集了我国民族地区所取得的国际、国内首创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是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成果之精华荟萃;第三部分《项目篇》选编了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之中适用于民族地区的项目,旨在促进科技成果向民族地区推广,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现民族经济的腾飞播撒科技种子。该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堪为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好参谋。
该书的主编贾光杰(满族)是一位年近半百的女记者,也是我国第一位少数民族科技方面书籍的女主编。(王耀)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黄河源头第一家
张现社
巴颜喀拉山下,扎陵湖畔,茫茫雪原上黄河源牛头碑高耸在突起的措哇尕泽山峰顶;不远处山脚下炊烟一缕的一家藏民,传出丝丝古老、和谐的藏歌,给这空寂而又苍凉的河源区增添了几分诗意。
小河弯弯,东流在坦坦的丰腴草地上,黄河在这里显得温存秀美。
曾记得公元641年,松赞干布率亲兵在措哇尕泽山峰设台迎接文成公主,并以婿礼参拜护送公主的江夏郡王李道宗。从清代以前,经历代朝廷勘查,一直把两湖以上包括星宿海地区作为黄河的发源地。山顶上这尊用青铜塑造的象征着高原特色的黄河源牛头碑,背西面东,两个大牛角直插苍穹,正面“黄河源”几个大字在高山寒雪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这是胡耀邦和班禅大师分别用汉藏文题写的。
措哇尕泽山和两湖北面的布青山脉相交,形成一个弧形,里面有一人家用厚厚的黄土墙围着,人家东北处隔一道小山岭是夹在扎鄂两大淡水湖中间的小盐湖,仅几平方公里的湖面,一年四季碧波荡漾。我敢说,这就是距黄河源牛头碑最近的第一家了。
果然。下山北走1000多米,就到了这家门口。门前五六条大狗围着我们嗥叫,谁也不敢近前一步。这时,大门打开,拥出孩子大人七八个,一头无数根小发辫的小姑娘,一手撩着小辫子,一手捂着小嘴,晶莹闪亮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几个小伙子从羊皮袍里伸出一只穿着衬衣的手臂,把我们往家里请。
走进赭黄色土垛的藏房,我们盘腿坐在老羊皮地毯上,好客的女主人从锅里抓起一块两斤多的羊排,递过一把锋利的藏刀,我不好推辞,咬一口,杏核大的羊肉在嘴里转了几圈,就是咽不下。主人向我介绍,他叫索保,今年42岁,在扎陵湖乡卫生所当藏医,一家七口,自解放前爷爷那一辈始,就在这里定居。他爷爷是个活佛也懂藏医,索保父亲的医术更是精湛。起初,他爷爷在四周游牧民中传教,还给游牧民看病治疗。索保指着南面牛头碑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的华夏子孙,尽想一睹母亲河发端处的风采,由于气候恶劣,天气变化无常,加之高山反应,很多上去的人,就永远地留在了巴颜喀拉山北坡这块野旷的雪原上。1988年9月玛多县人民政府在我家南山坡的措哇尕泽山顶建了这座黄河源牛头碑。自碑落成后,我家就成了来这里观光谒碑人流的大本营。”索保家不仅提供吃住,还把用来给藏民治病的医术,稍加改进给游客治疗高山反应等其他高原病。前年盛夏,台湾的一位小姐来措哇尕泽山谒碑,由高山反应到休克,索保用藏针、藏药抢救及时,那位台湾小姐才幸免于难。几年来,索保救助过数不清的中外观光谒碑者。
说起家境,索保妻子兴奋地讲着藏话直比手势。索保翻译说:家里有牦牛70多头,年收入7000多元;家里还新买了一辆双排座汽车,小儿子已在乡里读二年级了。说话间索保打开了风力发电机启动的日光灯,清淡的灯光下,索保早已是满眼晶莹的泪花了:“现在的日子,是我爷爷那时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当我步出索保家时,东方已有星光在闪烁了。(附图片)
黄河源牛头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