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美术评论)
专栏:艺坛纵横

  评之评
孙美兰
艺评被誉为活泼的、发展中的美学,是有道理的,也是时代对艺评的呼唤。
近些年,美术评论有奋进之势。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美术评论正在朝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由从属性转向独立性,是从幼稚趋向成熟的标志。
二、以“当代”为中心,美术评论进入单项、分科式的深化研究之境。由于史学、美学、中西比较学的积极渗入,提高了美术评论的品位,开始获得科学的和美学的品质。
三、评家、画家联手,学术研讨会与画展同步,有效地强化了评论的辐射力、穿透力。例如,今年5月份由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燕京书画社主办的《蒋兆和诞辰90周年展》以及同时举行的《蒋兆和艺术研讨会》,就是一次成功的、具有理论成效的学术活动。它对推动中国人物画创作,对美术、特别是书画艺术,全方位地调整发展走向,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四、新兴起的“热点追踪”,激发着艺评灵感、思维和观念的突发爆破,朝着多向性、多元化探索,出现了“述”与“作”、“创”与“论”同程并进的新格局。
需要加倍注意的是,急遽发展中的美术评论面临着艰难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首先,评论是一种需要时间,具有敏感、灵气和智慧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精神劳动。目前,全身心地投入,半收益地贫困,两者间存在着巨大差别。时代又要求评论,无论面对何种学派何种观念何种潮流,都必须十分严肃认真。忠实于艺术规律,不受外界干扰,以纯正心态沉潜其中的真识善评者,不是太多。
其次,评论的任务之一,是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活动之间,架起一座精神桥梁。当代水彩宗匠王肇民说得好:“无论中画西画,看画要辨清浊。所谓浊,是说画品低下,画面上充满俗气、秽气、媚气,望之顿觉污臭熏人,欲跃步疾走而过之。所谓清,是说画品高尚,画面充满着纯洁性,如出水芙蓉,一尘不染,望之顿觉胸襟舒畅,留连不忍离去。”又说:“画品的清浊,是作者人品清浊的直接反映,画以品为第一,可不慎欤?!”——此乃真知者言。在艺术品味上,辨清浊,分高低,鉴奇正,析得失。借美术之传播,纯洁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审美情致。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欲发。这是现代社会美育的迫切要求。一见那泛泛而论的套式,虚张声势的夸词,故弄玄虚的冗文,索然无味的鸡肋,倦意突然袭来。这种感受,相信许多读者都曾体验过。


第8版(美术评论)
专栏:

  四十年的足迹
杨悦浦
最近出版发行的《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是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繁荣发展又一个重要成果。1947年我国曾出版过一本与现在这部360万言印刷精美的宏篇巨制无法比拟的“年鉴”,此后国内再无此类书籍面世。建国40多年来,美术界有识之士亟盼出版这种用途广泛的工具书。中国美术馆组织编纂,广西美术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由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担任主编,历时4年多时间,现在终于成书上市,深受社会欢迎。它的编辑出版不但填补了一个重大空白,而且也为今后承启和匡正各种美术专业年鉴性工具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这部年鉴如实地呈现历史。1949年至1989年间美术作品累累,人才济济,重大事件层出,机构众多,这40年是我国美术发展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本书记述全面,材料翔实,诠说简当,为讨论新时期美术发展规律和美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由于当代美术发展的细微分工,通常说的“美术”概念大抵是指纯美术领域,如绘画、雕塑等方面,这虽然有利于艺术探索向纵深发展,但也失之面窄囿于自身,不利于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全方位发展。本书的编选范围,恰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概念延伸到建筑、书法、工艺、舞台与电影美术,以至科普美术等门类。并在美术创作、理论、考古、教育、出版、市场等方面都顾及收录,形成了大信息量。这一作法不但与传统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围相衔接,也扩大了美术创造发展的现实参照意义。
本书具有严肃的学术性,在各种资料录入把握上一是准确,二是客观,以此为基础确立宏观的学术定位。在当前出书难的状况下,本书毅然采取了不向被收录者收费的作法,虽然不是什么上策,但较之一些为了盈利目的既多且滥的“名人录”、“大全”之类,有着严格准确的学术标准,从而奠定了其权威性。如本书收入的8000多位艺术家都自动提供了简历,说明艺术家们看重的是具有真正学术价值高品位的年鉴,让历史真实地记载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艺术生活与专业艺术创造将密不可分,因此,出版年鉴并非只是美术界自己的事,它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文化财富积累,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美术的各个方面提供方便条件。因此,本书的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年鉴的成功出版,也说明了编辑出版者具有明确的编辑指导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真实记载40年间,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展示美术成就,以促进中华民族大美术的繁荣发展。他们记载了历史,历史也会记下他们的功绩。


第8版(美术评论)
专栏:百花园

  中国书法的现代追求
谢云
由于西方现代美学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精神也获得了新的领悟和张扬。
汉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若干文明古国都先后衰落了,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却长盛不衰,作为汉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所起的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文字,各个语种的文字也各有其自己的书写技法,但唯有汉字书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且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它说明,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精神象征。这就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实质所在。
中国古籍记载仓颉造字的传说,虽近乎神话,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而历代书家和书论家对此都心领神会,把书法艺术看作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如曹魏大书家钟繇论书,谓“用笔者天,流美者地”;唐朝大书家虞世南《书髓》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都是如此。我国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性质》中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这也就是说,汉字形质本身原就是汉字创造者和书写者的聪明才智、精神情感的积淀。由于这种创造和书写的实践在整个民族历史中反复无数次地出现,它最终就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的外现。”因此汉字和汉字书法艺术具有一种特别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时至今日,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就是在全世界,它都是汉文化圈建立精神维系的载体。每一炎黄子孙都以祖先留传下来的书法为“墨宝”、“国粹”,正如香港陈焦桐所说:“热爱中国必热爱书法,因为中国字是代表中国的徽号;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我们天天读书看报,就是天天看中国字,中国字不可须臾离开中国人,也是事实。”也就是说,炎黄子孙以其独特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中国字,中国字也培育了炎黄子孙热爱中国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的天性。中国书法的现代追求就是要将这种最富于民族性的艺术呈献于世界艺术之林,诚如哥德所言:“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哲理精神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实践和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态中,哲学不是一门纯学问——一种知识体系,也不是一种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既十分微妙又非常富于实践性的大智慧的结晶;它的许多启人心智的至理名言不是凭逻辑推理构筑而成,而是从生活实践和心灵感悟中得到的,因而它也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灵活动方式。中国古代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汉魏以后还加上逐渐中国化了的佛家,这许多“家”虽然并不同样富于哲学色彩,对人间天上的许多具体问题还各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从总体和终极上看,它们几乎都抱有一种极为深刻的观念,即“天人合一”。而道家,还有后来中国化了的佛家,对此阐发得最为集中而深刻。这种观念和感悟,我们很难用现代哲学语言去翻译它。而且,正因为它来自大智大慧的感悟,我们对它也似乎只能心领神会而很难言传。但现代哲学和某些科学确也触发我们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它,领悟它。简而言之,我想它指的是人与天地万物、主体与客体、心灵精神与大自然有某种同一性和某些同构关系,并相信这种同一性和同构关系在人的自我修养和生活实践中会被人所掌握。
这里,我们自然注意到,凡是深刻的哲学观念总是包含着审美观念,或者应该说,美学思想实质上就是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感悟也是如此,而且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影响特别巨大而深远。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钟明善的《中国书法史》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合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名家等各派思想精神的混合体。是兼容的美学思想。”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依,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观念;《易经》关于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穷神知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质彬彬”,“中和”为“美”的主张;《淮南子》“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的审美观;《墨子》“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的主张等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古代书法理论的形成。我国传统的书法鉴赏也是从这一兼容的美学思想出发的。一方面对书法作理论分析,剖析书法之“法度”,一方面着力于“字外求字”,分析书法所表达的抒情色彩——韵味、神采、个性特点、时代感。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汇,现代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中国书法这种既抽象又充满着意象的艺术,其中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现代派”的书法现象。虽然是少数书画家的“标新立异”,但应该说是一种属于现代的文化现象。就现有状况看,其特征似乎在于其审美取向的多元化,而比较偏重于书法与西方现代抽象派绘画、雕塑相结合,强调书法的形式变化、形式美、装饰味;更抽象、更夸张地书写汉字,有将书法变成一新型的书法画的趋势,或赋予书法以立体感,使书法具有雕塑美。有人对此给予批评否定,也有人首肯赞扬;有人引宋陆游诗句“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真恐泄天机”未加辨释,不妨也可备此一说。
远自秦汉唐宋以迄明清,中日文化交流都包含着书法艺术的交流。日本人在接受、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创造,给中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带来新的启示。今天,中国书法已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日本朋友也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8版(美术评论)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贵州儿童民族画和湖南怀化铁路总公司第三小学学生的作品,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童趣盎然,妙自天成。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系列美术作品展览《星河展》于六月一日在广州市省
美协展览厅揭幕。该展宗旨是向社会推介有才华的美术家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天地。参展作者由该展评审委员会审定。省美协计划将该展长久地举办下去,并每年向社会推介六位美术家。(粤美)
▲管锄非书画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管锄非三十年代从师于徐悲鸿、黄宾虹、汪声远诸名家,擅长梅花和山水。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求索,锲而不舍,勤奋耕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民间珍藏日本画鉴赏展研讨会近日在炎黄艺术馆举行。
▲新加坡书法家曾守荫书法展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