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描绘农村改革生活的新视角
——评电视连续剧《神禾塬》
孙豹隐
这些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改革继续向着纵深拓展,无疑要在更深领域里触及到人们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时催动农村生活呈现一种波澜壮阔、复杂深邃的新情景。农村改革深化的这种新表现必然要呼唤能够准确而新颖地展示其丰富审美内涵的艺术创作。陕西电视台推出的反映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神禾塬》,避开了那种大起大落正面触及农村改革的常用表现手法,力求以一种新的视角为当前农村新的改革留下新的写照。它以贴近现实的思想搏动,浓郁的乡土气息,饱满的艺术形象,描绘出一幅鲜蹦活跳的生活画卷。而这一切又都以亲情人情这组经纬线贯通了起来。
作为中国内陆农村一个缩影的神禾塬,随着改革的推进,宋思温翁婿三家在这块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土地上走出了各自的生活轨迹。性格冲突,亲情纠葛,价值标准,精神状态,无不在激烈地碰撞中呈现异彩。这里充溢着对新生活的期盼与奋争,追求在更新更深的层次上准确而传神地再现新时期关中农民命运的历史性变化,从而吹奏出一曲深沉而丰富的社会主题。
全剧围绕翁婿“小三国”拉开帷幕。治家有方,乡邻敬仰的宋思温,他的那套传统处世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不灵了。不能说他所遵循的思想逻辑、道德规范是没有道理的。恰恰相反,他身上蕴涵着的俭朴勤劳、重诺守信、恋故土、爱家乡、重亲情,不啻是中国传统的美德。问题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的深化,光靠那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是无法改变贫困落后的。尤其是当市场机制发出强大的呼唤要人们去适应它的今天,这种传统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束缚。这样,编导在尊重甚至肯定宋思温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把冲破束缚与推动改革的相互关联尖锐地提了出来。编导者抓住了宋思温两个女婿各自不同走向的两条线来照应衬托宋思温的人生价值观念,使观众目睹了一系列矛盾的分离与聚合,冲突与统一,淡化与浓缩,在获得艺术满足的同时,去深刻、贴切地感悟和理解剧中包孕的凝重内容和人生哲理。那个注意将改革的历史行动与优秀的传统道德熔于一体的大女婿尤大魁,不仅受到了宋思温的青睐,也在改革的行进中稳扎稳打,取得了令神禾塬乡亲欢呼雀跃的成功。二女婿冯丙南单纯论能力可能高出尤大魁一筹,但是他在改革中掺进了过多的个人恩怨,对传统美德不屑一顾。这样,他就不能不受到历史的惩罚,在改革的行进中碰得头破血流。改革深化的农村,人们的路子怎么走,观众不难从他们翁婿三人各自的“独立行动”中获得多方位的宝贵借鉴。不唯如此,思温老汉最后心灵深处出现的震颤,比他那重病的肉体震颤实际上更为剧烈。他默认了小儿子拆除门楼的举动,信服了大魁的人生哲理,把一辈子含辛茹苦积攒下的血汗钱献给村里发展公益事业,他的传统道德放射出了新意识的光辉。他的身躯虽然倒下去了,可他的心灵却得到了升华。观众通过他心灵上的最后交锋,懂得了改革是复杂的,也是艰难的,但最终必然会呼啸着前进的道理,悟出了要改革就首先要改革自己思想中一切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那些东西的道理。不错,这些道理是质朴的,可它喷薄出来的认识价值却是独特而深刻的。
编导者运用自己多年的生活和艺术积累,自觉地追求一种现代意识对传统思维的思考,有意在情节设置、画面流动、用光讲究诸多方面寻找突破。加之李纬、吴京安、杨树泉对人物形态、心理的独到把握,为全剧实现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添注了浓郁色彩。整部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一种和谐、愉悦之美活脱而出,正是从思想性、艺术性的双重坐标上来透视《神禾塬》,应当说,这部剧称得上是当前农村改革题材向纵深掘进的力作之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首都征集庆祝国庆45周年群众歌曲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抒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活跃群众节日文化生活,首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筹委会决定向社会广泛征集群众歌曲,让祖国光辉节日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征歌内容要求:歌颂祖国、歌颂新中国成立以来45年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展现各族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中的精神风貌,抒发各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
形式:齐唱、合唱、独唱。力求风格、体裁多样。进行曲、队列歌曲、抒情歌曲均可。
筹委会将邀请专家组织审评,评选出的优秀歌曲将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向群众推荐,部分作品将在“十·一”当晚在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晚会上演唱。凡被选上推荐的优秀歌曲将给予表彰、奖励。
征集办公室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7号北京市文化局转国庆办公室文艺组(邮编:100031),信封请注明“国庆征歌”。
(京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京都街头谈《京都》
——《京都纪事》街头采访摘记
童雪鸿星
李宝华(赛特广场客务部经理):老实说,《京都纪事》前40集不怎么吸引人(大概是编造的东西多了些,有些场景像是在做广告),看了中30集觉得比较好看了,主要是情节更加集中,矛盾更加激化,人物关系也设置得更加合情合理,演员演出也更投入。周建国、叶小桐、楚天舒、孔繁苓等都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不足之处也有,觉得演员服饰太过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还达不到,这算不算一个小小遗憾呢?
刘建国、周丽云(北京热电总厂第一热电厂):该剧很有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中,任何人、任何事都会遇到各种磨难,《京都纪事》对观众有很大的触动。一帆风顺的事戏中有,世上也有,但更多的是充满着曲折,充满着矛盾,这就是生活。
余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部军人):《京都纪事》虽然写的不是军队的事,我们军人还是比较喜欢。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对战士来说也是一份了解改革开放的辅助教材。故事比较精彩,也能够抓人,当然这与编导、演员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战士们普遍反映前40集不十分理想,中30集好看,我们也希望后30集更上一层楼。
叶谋兆、关长存、崔克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能从荧屏中看到贴近自己行业的故事和人物,我们特感亲切。也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比如W40,现实中,建筑材料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40多年还是图纸上的东西,现实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朱丰梅(北京市宣内大众家常菜馆前厅经理):我们家常菜馆也是经营大馅饺子的,无意中与《京都纪事》中刘华英开的大馅饺子馆相吻合,我们都感到亲切和兴奋。有的顾客光顾我们的饺子馆时常常提到《京》剧中的大馅刘饺子店,凑在一起还议论人物的结局,有时争得脸红脖子粗。
杨建华(北京市西单菜市场副总经理):《京都纪事》人物性格刻画得好,比如妹妹雅玫刁横厉害的个性与姐姐雅兰的温良软弱形成鲜明的对比,雅兰虽然也是伶牙俐齿,但比起妹妹来要稍逊一筹。此剧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时代感,题材选得好,演也演得好。
荣欣明、王继(北京市和平门新壁街居委会):《京都纪事》像咱周围发生的事。周建国像个男子汉能屈能伸,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有骨气;二爷教子,虽然他没有文化,用了另外一种不恰当的方法,最终还是感动了儿子。刘德林虽然坏,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当代电影》评出九三国产十佳影片
由《当代电影》举办,全国一百一十三位电影评论工作者投票评选的“九三《当代电影》国产十佳影片”日前揭晓。《重庆谈判》、《香魂女》、《凤凰琴》等影片获获“十佳”称号。(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北京人艺出访新加坡
应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邀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携《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两出戏,于六月十五日至六月二十七日赴新加坡参加九四艺术节。(孙安堂)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大连京剧团进京演出
大连京剧团六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在京演出《九江口》、《百花赠剑》等剧目,该团主要演员有杨赤、李萍、史云兰等。(李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剧照说明:新近被美国世界音乐基金会授予“杰出成就奖”的我国青年小提琴家钱汶,近日在京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图为钱汶在演奏。


第8版(副刊)
专栏:

  平实的激情
——电视片《中国农民》观后
秦晓鹰
16集电视片《中国农民》最近问世了。这部电视片完全跳出了同类作品的模式,创造了一种与其所描述的对象——农民特有的风貌相适应的风格。概括起来就是:平实的激情。
如果我们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纵向地加以浓缩,当然可以看到山呼海啸般的农民运动,也能够很容易地感到中国农民的巨大作用,犹如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大画卷。相反,如果我们去观察在同一时空中农民生活的横剖面,我们看到的父老乡亲又是那样地平凡、朴实、淳厚,衬着关陕风物与江南风情,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电视片《中国农民》既没有刻意追求那种史诗般的纵向浓缩;也没有滑向品玩田园诗式的横向铺展;而是在平凡平淡和朴实厚实的表象下,揭示出当代中国农民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嬗变。平实是农民的基本精神特征,嬗变是农民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总体趋势。抓住了这两点,这部电视片就找到了准确的视角,也找到了应有的风格。
众所周知,中国农民在16年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功不可没。是他们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创行动拉响了经济体制变革的第一声汽笛;也是乡镇企业像一支突起的异军在国民经济这个大棋盘上出车跳马,显示出勃勃生机;还是他们把在半自然经济中就有的小商品交换与现代市场经济实行了对接,产生了令人瞠目的强烈社会效应……但是,如果《中国农民》仅仅把这些事实作为内容选择,记述一个又一个乡村、村镇、企业的今昔变迁发展,它就会落入一般化的新闻纪实报道的窠臼,而无法成为一部有力度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创作者又一次做了准确的选择。那就是选择了在当代中国农村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农民群体在人文意义上的深刻裂变。现代观念随着现代生活在迅速地孕化生长,但传统意识又不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一下子改观。新旧并存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立体交叉”,使当代中国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也变成了“立体交叉”。《中国农民》的创作者们正是因为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交叉”、这种不和谐的交响,并用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加以放大和分析,才使这部电视片既变得色彩纷呈、生动真实,又使观众感叹不已、陷入沉思。
在《阴阳无极》这一集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组画面:在西安郊区,面对招来天下客的秦俑市场,下和村的婆姨们把制作旅游工艺品作为致富之道。她们学会了商品货币交换、学会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规则,也在闹了无数笑话之后开始结结巴巴学说着外语。于是,往日为了排遣闺中寂寞、补充农家生机的乡土工艺品也就成了下和村的摇钱树、聚宝盆。按一般的电视片编导程序,故事到此已十分完整又颇有可视性。然而,《中国农民》把镜头继续延伸到这些闯荡市场的妇女们家里。这一延伸就出现了一个“新天地”,一个更深刻的内容:在她们家中,妻子与丈夫由于经济活动的不同,而倒换了位置!瞧,就在女人们在摊位上吆喝叫卖的时候,男人却在洗衣、做饭、看孩子。接着,锲而不舍的编导们仍要挖下去。于是,镜头便对准了两对夫妻,采访者问他们:“像你们现在这样,那么由谁来当家呢?”明明是挣大钱的妻子们或模棱两可,或避而不答。解说词此刻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女人都不承认自己当家,尽管她们已经成了这地方经济生活的主力。她们乐于把男人捧在前面,才能心情舒坦地在实质上当家作主。这不单单是美德,还藏着一种根源久远的原因。”直到这时,这一集才接近了尾声。层层剖析,步步升华,让观众在看似平实的画面后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