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时尚的错位
史莽
饮茶的爱好已遍及全世界,茶是风靡全球的三大饮料之一。
提起茶叶,浙江是颇有光荣历史的。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杭州的灵隐天竺、湖州的顾渚山、余杭的径山、临安的天目山所产的绿茶,已经出名。当时的学者陆羽,就是在浙江苕溪边上写成了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到了宋代,杭州的龙井茶已负盛名,全省其他名茶还有紫笋茶、鸠坑茶、径山茶、天台茶等等不下十数种,浙江已成为产茶大省。明清时,产茶几乎遍及全省;而西湖的龙井绿茶,远近闻名,已成茶中绝品。
西湖龙井茶,早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就有记载:“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并且介绍说,“龙井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在当时,这产茶的“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后来逐年扩大,附近的狮峰、梅家坞,翁家山、云栖等山峰,都包括在龙井产茶区之内。龙井茶在清明前或谷雨前采摘,色泽翠绿,茶形扁平,汤色碧澄,香馥清远,味甘鲜爽,素有“色绿、形美、香郁、味醇”之誉。一杯在手,细细品尝,感到满口清香,沁人心脾。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茶叶含有普通、微量、特有元素33种,具有安神、明目、清脑、消食等24种传统的医疗功效,还有抗衰老、降血压、防辐射、治癌症的多种作用。故营养学家普遍认为,绿茶是最好的保健饮料。
有一二千年产茶历史的杭州,所产绿茶既好又多,闻名全国,称之为绿茶之乡,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记得解放初邓大姐在杭州养病,周总理写信给她说:“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也赞扬了杭州的绿茶。
可是今天,风靡茶乡杭州的,却是英国加工的“立顿”红茶,且看3月5日晚报的一则报道:“昨日,记者‘逛’了杭城的一些宾馆、饭店、歌舞厅,见端在客人手上最多的是一杯‘立顿’红茶(每杯5元、10元不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丰盛的筵席前,斟上一杯‘立顿’外,服务员小姐还端来一大盆绿茶水,却是供客洗手的。为此有人打趣,‘立顿入口,绿茶洗手’是‘颠倒的时尚’”。据调查,去年杭州销售“立顿”红茶200大箱,今年一二月卖出50大箱,发生脱销。
“立顿入口,绿茶洗手”——这是杭州某些宾馆、饭店、歌舞厅的“小镜头”。镜头虽小,却很说明了一些问题。你崇拜“立顿”也就算了,各有所好,不能勉强;可是为什么要把杭产绿茶泡水用来供客洗手呢?把自己家乡引以自豪的特产糟蹋到这种地步,不知心何以安?


第12版(副刊)
专栏:改革者风采征文

  春光从冬季走来
陈建祖
张友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深刻:伟岸,沉默,一双锐利的目光审视着过眼烟云。那天,由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中外合资企业——山西光华玻璃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省长市长外宾都来祝贺。他高大的身躯挺立在高原的寒风里。他没有趋前迎候,甚至显得有点郁郁寡欢,是激战后的疲惫呢,还是投入又一战役前的积蓄?
1991年初,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友被任命为太原平板玻璃厂厂长。2月7日,春节将到,寒风逼人。张友只身站在这个1990年亏损927万元的企业面前。他想起上任前局领导的叮嘱:平板不平哪!
他首先找来三个人。一个是连任四届办公室主任的张范畴。张友说:都说我要撤你,你看我像20几岁的愣头青吗?好好干罢!厂里的“名角”——倔脾气于清达曾三次与原领导“大闹”。张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他出山负责厂区和宿舍区的福利设施建造。张友又请回了老厂长、全国玻璃行业的技术权威裘占平当自己的顾问。
那些天张友很少说话。他只是看,晚上回家一幕一幕过电影,思索办法;他只是听,他相信没有任何人不珍爱企业。即使是牢骚也是恨铁不成钢的另一种表达。他改革了奖金分配制度,自己首先拿平均奖,奖金往第一线倾斜。他说:谁要不服气就请他到第一线去。他当场拍板:盖宿舍楼,拔锅卖铁也要解决单身职工的生存空间。他要求勒紧裤腰带也得把原料车间污染严重的“六角筛”改成“水平震动筛”。他觉得污染职工的身体等于犯罪。
摸爬滚打一年,减亏380万元。沉寂多年的太原平板玻璃厂又有了欢声笑语。职工都把张友谑称为“老板”。
“老板”张友不是那种有星点成绩就不能自控的浅薄之流。他心里自有一幅壮美的蓝图。他亲自抓新产品的开发,亲自带人南下北上地搞销售。1992年赢利1770万元,1993年则连翻几个筋斗,一举创纪录地攻下1.2亿利税大关。这对于2300人的全省亏损大户太原平板玻璃厂来说简直是个神话。
有钱了,职工们的腰板挺直了。张友要渐次实现他的蓝图——他要上马“企业文化工程”。他说:“企业能不能发展,要看职工的素质,要看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除了科学文化的教育外,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于是,投资1600万元的职工娱乐活动中心建成了;大规模的微机管理配套了;太原治安模范小区的匾也挂起来了……
但张友远远没有满足。他知道千里跋涉刚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70年代建成的“四机无槽”生产线像一条抽了脊梁的巨龙瘫卧在那里;日产量达6600重量箱的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也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羽毛丰满后就要实现腾飞。1993年12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太原平板玻璃厂与香港中银中国基金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光华玻璃有限公司的签字仪式。港方初期投资3000万美元,再上一条浮法生产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参加仪式后欣然题词:“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山西建材业。”
张友的蓝图又掀开了更壮美的一页。
张友写得一笔好字:冷峻峭拔,暗藏机锋,一如他的气质。公司的大牌子,娱乐活动中心的匾都是他的作品。他笑着说:这是小时候在家乡哈尔滨郊区上私塾,被先生打板子打出来的。
张友的威严也是出了名的。许多用户经常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张友一听就正色警告:西方不亮东方亮,我相信我们的产品质量。
可他对职工又是怎样的嘘寒问暖哪!联合车间的技术骨干张玉山一家几口人挤住在又小又漏雨的房子里,张友亲自过问安排了一套好房子。他说:“不懂政治的企业家不是个好企业家;不关心职工的企业家不是个称职的企业家。”
在一年一度的劳模会上,张友很动情地讲话:“我看到这么好的年轻人,这么多的好兄弟,心里感到很宽慰。”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张友又荣获全国“金球奖”优秀企业家称号。在全国60位荣膺此项称号的企业家中,他是山西唯一的一个。
当我从冷修工地锡槽工段找到张友时,他说:“人生应该做点事。”
这,就是张友。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

洛阳牡丹柳琴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晃县小记
冯英子
抗日战争快结束的那一年,我在湖南的晃县工作。晃县是湘黔边上的一个小县,它东边是湖南的芷江,西边是贵州的玉屏。芷江当时是后方较大的空军基地,出击日本的飞机,多半从这里起飞;玉屏则以出产洞箫著名,传说八仙中韩湘子吹的那支箫,就出在玉屏。
晃县这个地方,有新老晃县之分。那时老晃县已经荡然无存,但因为湘黔公路通过它境内,汽车站也在它境内,所以沿着公路桥的两侧,还有一点市面;而晃县的繁荣则集中在新晃县,新晃县距老晃县二三公里,从老晃县沿着公路过去,跨过一条?水,便是新晃县了,当地的重要商店、县政府、税务局,都在那儿。但这条街一半属湖南,一半属贵州,在湖南出了事,犯了法,跑到贵州那里,便可平安无事了。那时不仅晃县如此,凡是两省交界之处,两县交界之处,都是如此。
新晃县边上有条?水,是沅水的支流,它从贵州瓮公县来,在市区那里,用一批木船架成浮桥,平常的时候,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河中的鹅卵石,晶莹圆润,可爱极了,但一逢暴雨,马上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从上游漂来的东西,什么都有。据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个地方原来是夜郎国的属地,李太白长流夜郎,即到了此地,?水边上有一座镇江阁,就是李太白的居处。我也去拜访过这个镇江阁,虽然规模不大,不足与歙县的太白楼并比,但在这么一个荒凉的地方,有此建筑,也算难得了。晃县是否即是夜郎重地,我没有考证过,按夜郎的首府,在现在的桐梓,倘其属地远至晃县,则这个“夜郎”,也足以“自大”了。不过李太白那次没有到过夜郎,却是事实,因为他走到半路,“金鸡遇赦”,皇帝就把他赦回去了。至于晃县的镇江阁,看来有点像西湖边上的武松墓,附庸风雅罢了。
晃县生产一种叫汞的东西,即是我们叫作“水银”的,“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其实它在科学上、医学上的价值都很大。当时晃县开采汞矿的机构,是全县最大的机构,晃县不少照明,都是靠他们的发电。解放以后,听说晃县加上芷江的部分,成为新晃侗族自治县,湘黔铁路经过它的境内,当然非复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新晃县拥有侗、苗、瑶、回等各种民族,我在湘西的时候,每逢集市,见到他们拿着土产上市时,质朴可爱,总觉得湘西人民,都带着一颗金子般的心。1945年离开那里以后,虽然没有去过,但悠悠此情,无时或已,不知?水两岸,乡情依然否?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新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