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保存农业文明的火种
——谈谈作物种质库
娄希祉李春平
在北京学院南路,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无论春夏秋冬,工作人员进门前必须穿上羽绒服,因为这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左右,27万份农作物种子静静地躺在这里。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种质库之一——中国国家种质资源库。
据统计,全世界主要栽培植物约有1200种,我国有600多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收集的作物种质资源有35万份以上,是世界上拥有作物种质资源最多的3个国家之一,而且大多数原产本国,因此,我国是举世公认的作物种质资源古国、大国和富国。
人们把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物质叫做种质,而把携带种质的材料称为种质资源,也叫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通常称为品种资源,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自然界的作物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古老的农作物品种,育成的推广品种等等。作物种质资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人类的衣食,为畜禽的饲养,为工业生产等提供原料。还可以用来制造药物,美化改善生存环境等。更重要的是为改良作物品种和开展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亲本和材料。
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过度滥伐森林,盲目开垦,环境污染等导致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严重损失。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造成品种遗传基础单一化。为此,不少国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作物种质资源,还将其列为国策,给予高度重视。
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越来越多,大体上有原位保存和移位保存两类。原位保存是通过保护作物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来保存作物种质。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保护受威胁作物种质的最好途径。移位保存的方法主要有:建筑低温低湿种质库;设立作物种质资源圃,种植保存多年生、无性繁殖和顽拗型种子作物;试管苗种质库,用于保存作物种质资源的组织、器官等;超低温液态氮保存,用于贮存种子、花粉、器官、愈伤组织、茎尖分生组织等。当前普遍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从50年代起,国外相继建成一批现代化的种质库,一些条件好的种质库,理论上可以保持种子生活力达百年以上。为了妥善保存作物种质,从70年代起,世界各地掀起了建立种质库的高潮。据统计:全世界零摄氏度以下的种质库,1989年已达到106个。
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的重视与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4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了一座国家种质库,总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创造了条件。接着又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部分资助,于1986年10月建成一座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的国家长期种质库,由试验区、加工区、贮藏区和动力区四部分组成。试验区设有接待室、阅览室、培训室、种子标本室以及有关种质长期贮存的各类试验室;加工区设有接纳室、清选室、称重室、发芽室、干燥室、熏蒸室、包装室、临时贮存室和计算机室等;贮藏区设有两个长期贮藏间,四个可调贮藏间和两个缓冲间。库内温度为零下18摄氏度,能自动控制,自动显示,自动记录,相对湿度小于57%,日处理种子200份,总容量40万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种质库之一。目前已存入种质27万多份,到“八五”结束时,可达到30万份以上,并将入库种质的全部资料输入电子计算机。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信息革命带来新机遇
周锡卫
信息爆炸,信息基础工程,信息高速公路,近来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话题。有人把这种状况称为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开始。
国际上权威专家们认为每10年人类知识的增长超过3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转移》一书中指出:以信息为基础创造财富体系的崛起是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随着信息的膨胀和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如同人类开始交往时需要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发达了,就需要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一样。高技术的发展和高回报的投入,使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不仅是一个目标,而且是成为可行的必然趋势。
信息业是针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产业,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二是信息处理环境和工具的建立与制造;三是咨询与服务。这3个方面既有相互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通信不够发达,计算机应用不够深入。基础信息的积累薄弱,最迫切需要的是可加工信息量,而不是美国式的信息高速公路。就如同先要有运输量,再需要有运输工具(运输能力),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基础才能改善运输环境。就像没有火车就没有铁路的需求一样。发达国家下力气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对我国来讲,是一次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时机,有效迎接这一挑战,那么差距将越来越大,可能要后几代人花大力气才能追回来。对此我们应特别重视观念更新,充分认识基础信息方式的关系;利用现有条件,注重信息积累,促进信息共享;用信息流带动物质流。
科技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人们不希望买一本书要跑几十里路,花上半天工夫,而要做到拨几下号码就已经买好了所需的书籍。这不再是幻想,我国的“国联书刊电脑通信网”已经开展了此项服务。小学生有难题坐在家里可以通过终端屏幕向著名专家、教师请教,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人们都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发达国家进行零库存生产,就是根据订单安排生产,不积压、不浪费,同时还要保证生产的正常与稳定。就像出版社编排一本书,到底印多少?印少了成本太高,印多了卖不出去会积压,就产生浪费,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可靠的及时的读者需求信息,就要有印书信息的传播和订书信息的反馈。
有人测算,我国经济翻两番,减少库存就已经可以翻一番了,若在资金周转上与发达国家接近时,第二番也超过了。这就是取决于物流与资金流是否能有效的疏导。
信息高速公路也好,信息基础工程也罢,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为人们创造更有效的环境,使人们更快、更好、更科学、更有效地处理问题,取得预期效果。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说说微生态学
蒋建科
提起细菌,人们往往会把它同“病菌”联系在一起,望而生畏。然而,自然界有一些细菌却恰恰能让人不生病。许多细菌侵染植物后使植物腐烂发臭,同时又有别的细菌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这些奇妙的现象正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微生态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人类要生存繁衍,必须适应环境。一个是外环境,即宏观生态;另一个就是内环境,即微观生态。微观生态实质上还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直与其体内、体表的正常微生物保持着微生态平衡。宏观生态对人类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受到重视,微观生态却因直接看不见、摸不着而常常被忽视。其实,微生态学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宏观生态学,一切宏观生态因素都是通过微观生态规律起作用的。一切外环境的变化,归根结底都要影响微观生态平衡。
微生态学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人于1977年提出的,并在赫尔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微生态学的定义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也就是说,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层次。我国科学家早在50年代初期就注意到了人体微生态问题。他们发现,抗生素药物除了对人体有副作用和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外,还会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体,甚至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调。同样地,我国农业科学家也在70年代末发现植物体也有一个微生态系统,在这个微生态中,如果对植物有益的菌群占主导地位,就会对植物生长有利,相反就不利于植物生长。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正常菌群不但对人体和植物体的组织结构影响很大,对维持人体和植物体的免疫功能也非常重要。例如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对肠粘膜的运输功能及与淋巴组织有联系的肠管功能都有很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些菌群一旦受到破坏,人体就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的病症。体内保持正常菌群的稳定,是人体健康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我国的微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并率先在农业和医学领域获得突破。以微生态原理为理论基础研制成功的“增产菌”、“益微”制剂及乳酸菌、双歧王等饮品,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出版了《微生态学》、《老年微生态学》等一批著作。我们坚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学将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请注意防护微波辐射
卢敬参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微波辐射也会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护。
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通常可以采取屏蔽方法,做类似筛子或窗纱的金属网,用地线把它接地后,安放在微波辐射射来的方向上,就能像屏障似地把电磁辐射挡住。在工作环境中个人可穿上防护服。关于眼睛的防护,主要采用防护眼镜:对于视频显示器的防护,只要对回插射变压器加一个未接地的金属罩就可起到防护作用。
最有效的还是要在研制、生产微波设备时严格遵照国家标准。世界许多国家已先后制订了各自的微波辐射安全标准,我国也对微波辐射安全标准做了规定。如《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为了完善这一措施,建立场强标准,统一场强量值是进行微波辐射防护与监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了2.45千赫兹功率密度标准。该频率是国际电信联盟分配给工业、科研、医疗使用的微波频率之一。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图为常年保持恒温(零下18摄氏度)、恒湿的国家种质库贮存室。
杨宇光摄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棉菜籽饼又派上新用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和油菜籽生产国,每年可产棉、菜籽饼600—700万吨。
由于我国种植的基本上仍是传统高棉酚有腺体棉花和高毒菜籽,制油方法也大都是传统的螺旋压榨法,所产棉、菜饼(粕)含有不同数量的对动物有毒的物质,因而限制了棉、菜籽饼在动物,特别是在猪、鸡等单胃动物饲料中的应用。从70年代开始,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动物营养室对棉、菜籽两种饼的生产、营养、去毒方法和科学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出了一套合理利用棉、菜籽饼的技术。使用这套技术不需对棉、菜饼做任何工业去毒处理,就可直接作为蛋白质饲料,所生产的肉、蛋产品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程高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