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他们是东北的一对普通农民夫妇。他们吃尽了没有计划生育、多生孩子的苦头,但他们用自己瘦弱的双手把五个孩子一一送进了大学。其中的艰辛,只有这对夫妇知道……
山坳父母情
龙戈张莉

辽宁省瓦房店市驼山乡排石村依山傍海,景色美,只是穷。前几年,大多数村民汤汤水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几年,政策好了,吃得饱,什么电视机、摩托车对大多数村民来说也不算什么稀罕物。可村里有户叫张万芳的人家,仍然穷。肚子虽能吃饱,但家里一无所有,还有一万多元的债。究其穷根,一者,他是小学教师,而且很尽力,上午语文、下午体育的教得孩子一个个生龙活虎。因为在学校尽力了,在家就不能尽力,生财之道就没有。只靠那点工资,日子自然就穷。二者,他供养5个孩子都念了大学。万余元的债务和夫妻俩大半辈的心血,使山窝窝里飞出了5只金凤凰。对于一些老婆孩子热炕头,手里还攒俩钱的人来说,也许觉得这太亏,可张万芳夫妻说,咱给国家培养了人才,这值。
70年代,张万芳的月工资是30元,养活一家7口真不容易。没有钱扯布,儿子都五六岁了,白天仍光着屁股满街跑,晚上一条大炕被盖着5个小子。平时,母亲总是可着孩子吃饱,自己却在灶坑边吃两碗菜叶子了事。父亲总说自己是脑力劳动,体力消耗差,动不动就少吃一顿。夫妻俩口里挪,鸡屁股里攒,到底把几个儿子一个不落地送上了小学。
中学要去乡里念,往返20公里路。住校就要交食宿费,拿不起钱就得来回跑。村上很多孩子不念了,回家种地,打鱼,跑买卖,活得也挺滋润。张万芳可不让自己的孩子辍学。他教育孩子时,很少讲大道理,却让孩子产生一种紧迫感、危机感。他说:“你们看到了吧,村里900口人,光棍就有好几十,为啥?穷,没文化。你们不好好念书,以后也娶不上媳妇,跟牛腚,穷死。”张家小子们听了,把头点得像叩头虫。从此,他们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地往返于村乡之间,每天的20公里路,再累也不言语。

对这对苦心教子的夫妇来说,最苦的日子是1985年。当时,老大张世安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老二张世权、老三张波相继考上了瓦房店市重点高中。学校距家50余公里,只得住校。老四张涛和老五张科也上了中学。这用钱,就像破了堤的水。万不得已,张万芳走上了借债的路,亲戚、邻居借遍,仍是杯水车薪。万般无奈,只好去借高利贷。四分利的高利贷,借1000元,一年后要还1500元。好心人劝他说,这是往火坑里跳,使不得。可张万芳为了孩子们念书,火坑也要往里跳哇。
孩子们不忍心爹受这些苦,为了省钱,张世权和张波每次开学都带上满满的几大瓶子咸菜,这就解决了早晚的吃菜问题。到了中午,他们哥俩合买一碗3角钱的汤就着饼子吃,还你一口我一口的谦让着。学习上,张家兄弟可不谦让,成绩总是数一数二。
艰苦的生活对人是一种磨练,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早懂事。老二张世权看到两个弟弟一天天大了,如果自己念完三年高中,老四、老五就有失学的可能。为了两个弟弟能读书,他想牺牲自己,辍学回家,帮助父母挣钱,供弟弟念书。他给父亲写了信,说了自己的想法。张万芳接信大怒,当天搭车来校,见到儿子就嚷起来:“你知道爹念书时,在宿舍为啥总是最后一个睡觉?专门管闭灯?穷啊,没裤头穿,脱了裤子就得钻被窝。你穷到那地步了吗?钱不够吱声,爹砸锅卖铁也供你,别没出息!”张世权“哇”的一声哭了。父亲的教诲,让他刻骨铭心,成为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从此他埋头苦读。1989年,张世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

当老三张波考上四川重庆大学时,老四张涛已考上了瓦房店重点高中。当时他在班里是最穷的,学习成绩却最好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吃苦,父母心里也实在不忍。可是张万芳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元,就是自己一分不花,每个孩子才只有50元,真是微不足道。外债已借了15000余元,再也没人借他了。老伴看到孩子吃,吃不好;穿,穿不上,都是娘的心头肉,她不忍啊!无奈,她和张万芳说:“老四、老五别念了,找活挣钱吧。”“瞎话,知识无价宝,受穷不受气。咱娃能考上,咱不供,不把娃瞎了?!”
不久,老五张科又以全校最高分考上了瓦房店重点高中。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喜事,可张万芳却因为学费太贵愁得抬不起头来。张科和爹说不想去重点高中了,一年能省300元。“你——”爹又要急。“咱保证考上大学。”张科知道爹的心思,马上抢着说。张万芳心里在流泪,娃懂事啊!爹穷,没法子,让孩子受屈啦。

1990年,张万芳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沈阳宝俊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宝俊的事迹,忍不住写了一封求救信。没想到,几天后,他竟然收到杨宝俊的回信,让他见信后,到沈面叙。夫妻俩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捏着信的手颤抖不止,只顾掉泪,半天才缓过劲来。他拿着信让左邻右舍传看,边跑边喊:“遇到救星啦,遇到救星啦!”
这一夜,老两口兴奋得没合眼。第二天,就坐上火车来到沈阳。为了省钱,老俩口就在车站蹲了一宿。
当杨宝俊听到张万芳的介绍后,不禁潸然泪下,在场的人也都哭了。他说:“我们公司决定出资供你的儿子上大学。”张万芳一听,老泪纵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肯起来:“杨经理,您就是我们张家的大恩人啊,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
3年过去了,宝俊集团公司共无偿资助张家兄弟6332元,连张万芳几次到沈阳给他们拜年的路费都报销了。张万芳1994年春节带着儿子给宝俊集团送去一面锦旗:助教育人,世代难忘。

现在,张万芳3个儿子已大学毕业。老四张涛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老五张科1993年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哈军工)。
每逢佳节倍思亲。张家春节总没有团圆的时候,父母虽然挂念每个儿子,可他们知道孩子不会回来,没有路费。除夕夜,他就靠给儿子写安慰信打发时间。他现在每月200多元的工资,一部分用来养家糊口,一部分用来供两个上大学的孩子,还有一部分用来还逼紧的债。他把欠人的债工整地记在一个本子上,说早晚要还清这钱,债主都是恩人,他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
中国有句名言:“苦了谁不能苦了孩子,穷了谁不能穷了教育。”这对朴实的农村夫妇为了培养国家下一代,他们的腰弓了,他们的头发也白了,但他们的路还没走完。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杰出青年与跨世纪人才论讨

  二十一世纪与中国青年的基本素质
空军政治部组织部王峰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全党:“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标准,高度概括了跨世纪中国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反映了时代对青年的客观要求。面对新的世纪,每一个中国青年都应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锻炼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世纪赋予青年一代的一个历史重托。
我以为,跨世纪的中国青年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在‘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要有理想。”理想信念的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对青年尤其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青年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道路。要树立一个坚定的理想,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教育青年,使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更加坚定对党的信赖,坚定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跨世纪的中国青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世纪,要实现这前无古人的宏伟目标,非常需要在全民族、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一代中大力弘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个有志气的中国青年应该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把个人的前途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为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绝不能只讲报酬,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不是指穿补丁衣服,穿“千层底”的袜子,而是要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觉经受精神的磨砺和意志的考验;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片面追求高消费,真正使艰苦奋斗成为激励青年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
跨世纪的中国青年要有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要创造新的历史,不力求更多、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刻苦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不善于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武装和丰富自己的头脑,就无法实现对历史的承诺。因此,每个青年都应学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汲取营养,建功立业,成长成材。
跨世纪的中国青年要有高度的法纪观念。青年人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法纪、法规的监督之下,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只要我们每一个青年都扎扎实实地按着“四有”的目标,刻苦实践,不断努力,就会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对民族和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有志者事竟成
——记青年骨病专家王璐林
本报记者袁建达
几年前,我与王璐林相识。
当时,这位黑黑瘦瘦的青年,是内蒙古哲里木盟医院的一位主治医师。他通过几年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研制出治疗坏死性骨病的中成药,使许许多多为顽疾所折磨的病人绝处逢生。
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农民家庭的王璐林,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明。即便在“文革”年代,别人都去“闹革命”了,他却躲在一角静静地读书。小小年纪的他,对医书情有独钟。也许是母亲长年患病、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缺医少药的情景刺激了他,他发誓长大了要当个医生。他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晦涩难懂的《太平圣惠》、《医宗金鉴》等医书,并且尝试着为贫穷的人治病。
乡亲们认定这个青年人可造就,将他推荐到吉林医学院深造。王璐林如鱼得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一次,王璐林看到一位蒙古族老乡患骨病数年不愈,痛苦万状。他的心里如同刀绞一般。他埋头翻阅资料,发现老乡患的属于坏死性骨病。此病(主要是股骨头无菌坏死,包括骨结核、骨髓炎等),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一旦患病就会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疗尚属世界医学难题之一。王璐林决心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为人类造福。
有一次,他得知有一种“霸王草”的草药对骨病有疗效,就只身跑到数百里开外的牧区,在茫茫荒原中寻找。找到药草,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宿舍配制成药。
为了了解药效,他拿自己的身体作试验,吃了很多药草。他的脸吃黑了,身体吃瘦了,可仍执“迷”不悟、初衷不改。
有道是,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王璐林执著的拚搏终于有了回报。他先后研制成功治疗坏死性骨病的妙药——骨质再生丸1号、2号、3号,分别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骨髓炎、骨结核病人500多例,均达到临床治愈、股骨头复活、骨质再生等神奇效果。这项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会会长尚天裕教授等著名专家对他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他治疗骨病的方法和疗效在中国和世界上均居领先地位。
王璐林崭露头角,却并不居功自傲。他仍然一丝不苟地为各族群众治病。人家是病人找大夫,他却主动找病人。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他不是分文不收,便是慷慨解囊,几年来已垫付了万余元。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年6月,王璐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来到首都,在铁16局医院内的全国疑难病症专家诊疗中心安营扎寨,尚天裕、严鸿珍、朱盛修等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欣然为他担任顾问并出诊。
他说:“北京是首都,各族群众到这里看病方便。同时,这里又是全国的科研中心,有助于医疗理论的总结和提高。不过,我还要经常到内蒙古及其他民族地区去巡诊,为少数民族同胞解除病痛。”王璐林有一颗年轻的、滚烫的心。他一直惦着内蒙古、惦着乡亲、惦着千万个被骨病折磨着的不幸的人们。这样的青年,怎不令人钦佩?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来信

  山乡呼唤“读书潮”
编辑同志:
最近,我对本县5个乡镇的100位农村青年进行了一次有关藏书、读书的调查。我发现,他们中约有一半的人家中没有一本藏书。究其根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大潮的涌起,使“山里的孩子爱读书”这一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众多的山乡青年不肯抽时间读书;在有限的购书者中,存在着“读书为消遣,不为求知学艺”的现象。他们大都求购一些能满足自己好奇心、阅读起来又不费劲的通俗读物和畅销书籍,对那些思想性、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图书,则舍弃一边;山乡大多地处偏僻,没有书店、书摊或阅览室,这给一些好读书的青年增加了购书、读书的困难。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一代有文化的新人。山乡呼唤“读书潮”,目前“山乡无读书人,山乡无书可读”的现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江西省瑞金县委宣传部钟义山)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向世界微笑
史伟摄于东方航空公司客舱服务部“凌燕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名家访谈

  构建当代青年道德观
——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访谈录
托娅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作为社会中最敏感、最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给青年们一个什么样的道德尺度?怎样去继承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道德,而又防止商品经济在某些方面对青年们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的罗国杰教授针对这些问题谈了他的一些看法。
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代青年的道德有什么影响?
罗:发展商品经济使我们的年轻人增强了主体意识和个人正当利益观念,竞争、开拓、创新等精神得到了发展,这是它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商品经济也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行为。但是,这些消极效应并非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地预见到这一点,及时而有效地从政治思想上、舆论引导和价值导向等多方面防止其消极影响,即令产生了某些不良后果,也不会太泛滥。因此关键在于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及时地批评纠正。
问:现在有很多青年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作出评价,他们不知该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因此有些茫然。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罗:在今天,衡量我们行为的尺度仍然应当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特别是集体主义思想。由于在实施商品经济之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还没来得及对当前实际做出全面的、适应新时期情况的解释,使一些青年产生了困惑。如我们过去一直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是正确的。但对集体主义,过去较多地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的一面,强调在特殊情况下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而对集体也要关心个人利益、照顾个人利益则讲得不够。
此外道德是个阶梯,人们的道德水准是参差不齐的。让青年人更多地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这还要靠思想教育、靠舆论引导,使他们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问:商品经济带来的等价交换原则是否会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
罗:我认为,等价交换只能适应在经济行为中,不能推广到社会交往和政治生活中。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经济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能而且不应当扩大到人和人的其他关系中去。要使社会稳定并和谐地发展,就必须要提倡体谅、关心他人,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为交往原则。毕竟有许多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得出来的,不能夸大等价交换原则的作用。
问:那么怎样引导青年摆脱商品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罗:要弘扬主旋律,要用高尚的道德来引导青年。时代需要榜样,我们还缺乏榜样的示范力量。同时,对我们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我们应该弘扬。现在看来,有两代人对我国的传统美德都了解得很少,甚至可以说都处于一个断层。对此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摒弃糟粕,弘扬精华。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化到社会主义道德之中,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更具有民族形式,更加有生命力,而青年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必将有很大提高。
  编后
从今天起,“名家访谈”新栏目与大家见面了。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将不定期地走访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名流,请他们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事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以期给青年朋友们一些帮助和启迪。欢迎大家来信点题或提供采访线索。来信请寄: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当代青年”专版。


返回顶部